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說課稿 閱讀(2.0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範文集合九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

一、說教材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同學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妙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太陽系的構成和八大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同學發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同學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時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績,激發同學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妙的情感。

三、重點:太陽系的組成

難點:如何喚起同學的感性認識;如何激發興趣、生成探究的問題等

課程資源的準備與開發

資料收集,課件

課的型別

講解、討論式

四、備課過程中的體會

以人為本,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尊重同學:他們的每一個發現、研究他們的認知特點;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據課的特點、同學的'實際開發資源: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爭論;各天體的特點(儘管同學不一定都會涉和),老師課前儘量做更多的準備。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動身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同學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同學提出問題中。採用視訊匯入,利於激發同學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同學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同學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同學的一起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同學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在協助同學建立太陽系的整體空間概念時),增強同學自身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視訊錄相:通過聶海生一家的天地對話錄相,增強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同學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同學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需“授之於漁”,培養同學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培養同學從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同學的互動能力,使同學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同學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諾曼底”號遇難記》是語文A版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本篇課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諾曼底”號郵船被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大輪船“瑪麗”號撞破,情況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亂中,船長哈爾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於他機智、果斷,結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卻隨著沉船被海水吞沒。哈爾威船長在危難之時,捨己救人、沉著機智、指揮有方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裡。本篇課文有詳有略、詳略分明,運用了大量的人物語言描寫和環境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質。本文講述的故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很受學生的喜歡。

教學目標:

★學會15個生字,理解新詞,繼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課文講述的故事。

★精讀詳寫部分,領悟文章有詳有略,詳略分明的寫法的作用,通過大量的人物語言描寫和環境描寫體會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形象。

★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下來,進行小練筆。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按照事情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敘述的內容,體會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

五年級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歷,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會人物語言和環境描寫來體會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並學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課前我準備組織學生觀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號》等影片,感受海上災難的殘酷性,瞭解人們面對災難的不同表現。

本篇課文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

一、質疑課題,定標導向

目標是學習的導向,是思維的起點,是教學的指南,它具有導學、導教、導評的功能。有了目標,學生就能直奔教材重點,自主尋找答案。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不但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意識。因此,我重視教學目標的制定,作為實施“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策略,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課開始,我是這樣安排的:

1、質疑課題。(出示課題)我們今天學習一篇關於海難的文章。(齊讀課題)能從課題提出幾個問題嗎?(讓學生暢所欲言)

2、定標導向。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稍加整理,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出示。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能否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否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關鍵在學生是否獨立自主學習。

這是學生按照教師的“自學提示”主動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學習活動。獨立自學要有三個保證。一是時間保證。二是參與保證。三是輔導保證。國小生的自學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必須經歷由扶到放的過程。幫助學生設立自學提示是教師扶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學提示,就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對自學的範圍、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提出要求。

1、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新詞,反覆多讀幾遍,努力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自學本課的生字新詞。

(3)邊讀邊思考,在印象深刻的地方進行批註,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讀完想一想:課文按照什麼順序,寫了一件什麼事?試著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

2、學生自學,教師巡迴指導。

3、檢查生字新詞的學習情況。

(1)把自己學到的生字新詞讀給同桌聽一聽。

(2)在小組內交流識字方法。

(3)認讀生字詞。(以多種形式,如猜讀,“開火車”讀等)

4、整體感知:說說課文按照什麼順序,寫了一件什麼事?試著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

5、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三、合作交流,導學釋疑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生自學存疑,是思維活動深化的體現,是深入學習的起點。討論交流的合作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資訊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導學”階段就是在學生自學完畢後,教師按照學生自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整理歸類,抓住關鍵問題,調整教學方案,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引導學生再學習,再認識,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1、梳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

2、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讀課文。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1)“諾曼底”被撞後,船上的場面怎樣?

(2)哈爾威船長是怎樣做的?

(3)哈爾威船長為什麼要下達並強調開槍打死那些膽敢衝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4)船長有沒有逃生的機會?他為什麼要隨著輪船一起沉沒而不想逃出來呢?

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在交流中,適時組織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四、檢測目標,拓展延伸

1、說說哈爾威船長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欽佩。

2、假如你是被救中的一員,你在哈爾威船長的悼念會上,你會怎麼說?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來。可以寫哈爾威船長讓自己敬佩之處,也可以談一談自己經歷的精心動魄的一件事,說說當時的感受。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竹影》是豐子愷散文作品中一篇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全文敘述幾個小夥伴,藉著月光,在自家的水門汀上游戲,描畫映著的竹影,你一筆,我一畫,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孩子的遊戲,在成年人眼裡也許不屑一頤,但在豐子愷的眼裡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竹影》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受。

【教學目標】

1、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確立與’情感和態度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確立知識和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確立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說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詢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匯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我現在也教我女兒唱這樣的兒歌,每當這時,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設計這一導語,是按照情意原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從生活走進誅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可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力求創新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侶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由生活中的發現,進行藝術美的創作的故事。

(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資料蒐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學生輕聲朗讀,配以輕音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教師過渡語: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

(學生找到後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水平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拓展欣賞,藝術薰陶

教師過渡語:一次童稚的遊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氣通過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了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六、口語交流,人文培養

教師過渡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蔘與說話,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弦,這也符在合活動原理。)

七、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結束語: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通過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語文課堂的寬度得到延伸。)

【資料連結】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愛好美術,跟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1921年赴日學習音樂和美術。回國後,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建國後,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著有《音樂入門》《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等。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麵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著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 激趣匯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匯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麵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資訊,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資訊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著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著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裡。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 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麵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資訊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說課稿 篇5

一、說 教 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合歡樹》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訂版《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學習重點是略讀,即從文章的整體著眼,以較快的速度把握讀物的主要內容,以形成對讀物的概括性認識。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也是一部頌揚母愛的抒情樂章。非常適合指導學生進行略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 引導學生對作品樸實的文風、精美的構思,以及巧妙的篇章結構等進行研讀和品味。 ② 把握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徵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目光從書本轉向自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探索和自我發現的舞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並感悟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母子深情,引導學生學會愛、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三)【教學重點】

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徵意義

(四)【教學難點】

作者並未濃墨重彩地直接描寫合歡樹,只是輕描淡寫地通過鄰人的話語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歡樹,此為其構思立意所在,也是文章結構的巧妙所在。

二、說 教 法

依據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以朗讀帶動體會,師生共同感受。

2、 討論點撥,巧設疑,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髮揮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把握文章內涵。

三、說 學 法

1、感受,通過認真的聆聽,汲取資訊。

2、質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

3、討論,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得出結論。

四、說 教 學 設 想

(一)【教學模式】

感受——引導——探究。採用這樣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擺脫填鴨式教學的束縛。

(二)【學情分析】

每一位學生後面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因此,讓學生在課堂上投入地聆聽《合歡樹》的全文,讓學生拋開一切的分析,只默讀作品,看看哪一處打動自己,甚至叫自己落淚。是在四處尋找“我”的母親的背影?是“你小時侯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的母親的語言?是那棵枝繁葉茂,當初被母親偶然之間當作含羞草栽下,卻也能獨自成蔭的合歡樹?還是那個“在你可以看到時,卻無心情去看;等到你有了心情去看時,卻再也無法看到”的莫大的人生玩笑???同學們或許什麼也說不出,留下的只是似明似暗的朦朧的感覺,但卻一定會有心靈的瞬間的悸動,而這,正是解讀《合歡樹》最好的情感積澱和教與學的契機。 更是最好的感恩教育素材。

五、說 教 學 過 程

(一)、 激情匯入,渲染鋪墊

展示題目:合歡樹(展示圖片)

大家對這種植物也許很熟悉,它就叫合歡樹,它的花是淡淡的粉色,花朵毛茸茸的,給人一種溫馨又親切的感覺,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合歡樹》,它的作者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1983年全國

優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現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二十多年來,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並多次獲得各類文學創作獎。生平介紹:1969年史鐵生到陝西延川清平灣插隊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燒後發現腰腿疼痛,當時沒在意,後來發展成雙腿殘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想以死來解脫自己,最後終於在母親的幫助下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突出他母親給他的幫助)

(二)、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從文字出發”——8分鐘的全文配樂朗讀。充分利用文學的魅力吸引學生全身心地去聆聽、去感受、去體會,真情就是溝通文字與學生最好的紐帶。

(三)、感受母愛,深入探究

1、“從學生自身出發”設計學生談自己在聆聽的過程中哪一個環節最受感動。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劃出最能打動你的地方,並把它讀出來。(聯絡寫作手法)

預設答案: 1)、作文競賽(十歲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雙腿殘廢後(二十歲)第二~三自然段

①給“我”治病:(找出具體的語句)

▲“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髮”;(肖像描寫)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薰、灸。” “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動作描寫)

▲“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心理描寫)

▲“再試一回,不試你怎麼知道會沒用?”(語言描寫)

②鼓勵“我”好好寫作:

“那就好好寫吧”、“跟你現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你小時侯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語言描寫)為兒子尋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兒子生活的信心

③為“我”借書、推“我”去看電影:

“她到處去給我借書,/ 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動作描寫)

2 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作者筆下描繪的母親是一種怎樣的形象?而作者對於母親又是什麼樣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線索

1)、作文競賽(十歲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親:“年輕”“聰明”“最好看”——熱愛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掃興”、“故意笑”、“裝作”(倔強,好強 慪氣)

2)、“我”雙腿殘廢後(二十歲)第二~三自然段

母親:用心良苦一心給“我”治病

“我”:喪失生活的勇氣

3、閱讀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說發表時(三十歲),母親已經離開人世以後,作者對於母親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親:早逝 “心裡太苦”“受不住”;“我”:小說發表,獲獎成名

深深的思念與愧疚(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母愛的偉大,理解母親的苦心。

(四)、分析主題,提示感恩

1、請大家閱讀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合歡樹的句子。

(1)通過鄰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歡樹;(第七自然段)

(2)寫合歡樹的由來,似乎是當初誤以為的“含羞草”,歷經變遷,長成一棵樹影婆娑的參天大樹;(第八自然段)

(3)通過剛來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寫合歡樹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歡樹(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過那個孩子長大後憶起童年往事時會跑去看那棵合歡樹,卻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怎麼種的。(第十二自然段)

2、合歡樹的由來:母親怎麼會栽了這棵合歡樹的?

她從來喜歡花花草草之類的東西(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她以為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卻長成了一株合歡樹。在不經意間種下了這棵象徵著閤家歡樂的吉祥樹。

3、作者為什麼在這裡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合歡樹的來歷以及母親悉心培育它的過程?

合歡樹是作者個人命運的寫照,也是母愛的具體的體現物。母親把對兒女的疼愛融入在對合歡樹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中。合歡樹從弱小到長大長強長壯與史鐵生由殘疾到對生命有所感悟,堅定地活下來有相似之處。

→ 合歡樹=作者自己,母親悉心照顧的合歡樹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徵意)

4、在母親逝世後,作者對於母親親手栽下的合歡樹的態度是有一個變化過程的,是怎樣的變化?請找出來。

1)在母親去世後,“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顆小樹忘記了”“沒料到那顆樹還活著”——搬了家,忘記了合歡樹,遺忘在記憶的深處,不願提起

2)母親去世後,很少再去小院,“不願意去那個小院,推說手搖車不方便”。在大院中聽鄰居說合歡樹開花了,勸他去看看,但是“我心裡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歡樹,但是不敢去看合歡樹,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歡樹又想起母親來,勾起自己無盡的悲傷。

3)時間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復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問起那棵合歡樹”“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歡樹,看看母親住過的小屋,看到母親生前的事物讓我感覺母親似乎就在身邊。—(原因)→“悲傷也成了享受”。看到這些事物能讓我感覺到母親好像並沒有離我遠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風,是小院中的合歡樹。

合歡樹=母親,合歡樹是觸動作者思念母親的物,它是母親活在人世的見證,是母親生命呈現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悲傷也成了享受”)

5、文中一共三處:第七、九、十二自然段處,提到小孩子看樹影。通常說來,孩子不太會對一棵大樹關注這麼久。而且這個小孩子是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在他長大後還會想起樹影,想起他自己的母親。

為什麼小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孩子通常看見誰才會不哭不鬧呢?自己的母親。

所以這個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歡樹其實還是什麼的象徵?

天下所有母親的象徵,是親情的象徵。

“文末”提到→ 合歡樹=親情的象徵,是閤家歡樂(樹的名字的意義)的象徵。

合歡樹還會是什麼?(啟發學生自己說)

→ 合歡樹=當年母子“合歡”的人間見證,是母親恩澤的一個生命。

→ 合歡樹=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五)總結全文,拓展遷移

史鐵生的《合歡樹》語言平淡樸實,感情真摯動人。生動地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於“合歡樹”中表達了豐富的象徵含義。讓我們感受到了深沉的母愛。

作業:1、 推薦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全文、《對話四則》(關於生、死、事業、平等)

2、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可是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去體會、去感受、去感恩母愛?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厭煩母親的嘮叨,心安理得的接受母親送到我們碗裡的魚肉,毫無感覺的接過母親遞過來的生活費┅┅同學們,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今天《合歡樹》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提醒,讓我們都拿起筆,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一篇獻給母親的文章。

(六)教學後記

課文內容感情真摯,容易引起共鳴,感情主題容易把握,進行順利。遺憾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寫作風格。

(七)板書設計

亦母亦子合歡樹 一枝一葉總關情 愛子,思母

合歡樹

我 :倔強 好強 慪氣;喪失信心

母親:用心良苦 肖像描寫

語言描寫

行動描寫

合歡樹 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兒子對母親的懷念

母愛 親情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3頁的內容。《多些、少些》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和比大小之後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基於以上的知識,並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獨立思考,初步學習對數量的估計,逐步建立數感。並通過動手操作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的相對性,並能夠用準確地語言表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啟用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三、教學過程

分四層次:匯入、新課、練習、小結.

1.匯入部分:

我設計了比一比。在競賽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主題圖(紅球有58個,藍球有15個,黃球有10個)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其中兩數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係。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於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並將課上所學知識用於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系列之《美術鑑賞》模組的第4課,這一課主要讓學生具體瞭解和認識三大美術型別中的意象藝術。教材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1)開頭引用了馬蒂斯和一位婦女的對話,為意象藝術的闡述做鋪墊(2)通過對塞尚的《聖維多克山》、凡高《星月夜》等作品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有的美術作品形象怪異?”(3)列舉了英國畫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圍的肖像》與《教皇英若森十世》的對比,以及對中國畫《鵪鶉圖》的講解,闡述了“如何理解意象藝術”,這也是課本最為關鍵的部分。正是通過這主要的三個部分的有機串連與闡述,讓學生較為充分地瞭解了這種介於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之間的重要的綜合藝術形式——意象藝術。

學情分析

應該說我校作為一所重點中學,積極因素是顯而易見有的,學生的整體素質很高,他們有著很強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學習自覺性,勇於探究,敢於否定,但消極因素也同樣存在,由於平時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同時接受的又是住宿制的管理,這導致了絕大部分的學生根本無暇瞭解美術,其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就針對本課的的一次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的口頭調查中,幾乎所有學生(除個別本身有專業學畫經歷或家長本身就是美術工作者)對美術作品的判斷標準普遍都只有一把標尺——認為一件美術作品是否優秀,其標準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沒有水平或者純粹就是亂畫,根本不值得花費時間去欣賞。因此為了能改變學生的這種普遍存在的錯誤審美觀,豐富他們的審美知識結構,同時也為讓學生以後進一步瞭解“抽象藝術”做下良好的鋪墊,本課要使學生了解:在美術作品中這一部分“說像又不像”的作品,其實它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是“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藝術形式。

設計理念

通過對課本結構思路的分析,結合教學的具體要求,並根據學生目前所處的真實的美術能力水平,本人認為本課應立足於循序漸進地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對比,直觀而清晰地讓學生自己找到意象藝術的表現形式,從而真正瞭解什麼是意象藝術,這應該是整堂課的主線。

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樣還是應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創造參與平臺,讓學生主動去思考意象藝術作品的形式與內涵。注意在課堂的互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如何讓學生真正明白什麼是意象藝術以及理解意象藝術的創作構思是如何與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識、生活經驗等進行整合與聯絡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1、啟發與匯入。

在學生對“意象藝術”的瞭解還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的情況下,通過螢幕投影快速展示兩幅同樣以“吶喊”為主題的美術作品:(1)蒙克《吶喊》(油畫1893)(2)具象攝影作品一張,大致10——15秒後,立即關閉螢幕,請學生就剛才所看到的這兩幅美術作品,展開討論與思考,用最簡短的語言回答“這兩幅同樣表現吶喊的作品哪幅能帶給你更深刻的印象,你認為哪一副作品更優秀?”

圖1、《現代攝影作品》 圖2 、《吶喊》

(正如課前所預料的那樣,通過對同一題材的兩幅作品的簡單對比,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認為具像攝影作品給他們的印象更加深刻,這是因為攝影作品是“寫實性”的,他們已經養成了這種視覺習慣,寫實的、容易辨認的作品也更符合他們的“審美品位”,而蒙克的這副《吶喊》卻顯得凌亂,不“真實”,不直觀。由此通過對學生這種幾乎整齊劃一的看法的簡單講解,從而引出課堂主題:走進意象藝術。)

2、比較與回顧。

比較欣賞兩幅代表性作品(1)《蒙娜麗莎》(達芬奇、油畫1503-1505年、義大利);(2)《馬蒂斯夫人像》(馬蒂斯、油畫1905、法國)。這是兩件題材相同,但表現的藝術形式不同的人物肖像畫名作。

讓學生以前後桌4人為一個單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從本書第2課所學過的“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角度(畫面的點、線、面、色彩、明暗、構圖、意象、具象、抽象等)較為詳細地尋找出《蒙娜麗莎》與《馬蒂斯夫人像》這兩幅名作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討論完後,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蒙娜麗莎》這副畫達芬奇利用他所擅長的“薄霧法”,使得畫面色調從明到暗漸漸過渡,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整體上與人物美麗的五官結構自然地融合為一體,從而創造出了我們眼前所見到的符合我們視覺真實的形象。而《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馬蒂斯野獸主義畫風的特點。畫面色彩極其濃重和強烈,這裡的色彩完全是主觀感受的產物,而絕非客觀的如實模仿。

圖3、《蒙娜麗莎》 圖4、《馬蒂斯夫人像》

(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學習的方法,對過去所學的有關“藝術語言”的知識做簡單回顧。結合這些知識學生能較好地進行自主的描述和分析,加上教師的適度引導和講解,學生自然能對意象藝術的表現手法有個巨集觀上的初步概念,為後面引出理論性較強地意象及意象性藝術的定義做鋪墊,從而不會顯得過於抽象、難懂。)

3、理解與探究。

其實學生在老師所設計的“比較與回顧”環節中,他們的討論與分析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解釋了意象藝術的一些基本特徵,比如誇張、變形、主觀……,因此,在這個階段就可在老師的適度引導下,請學生結合“比較與回顧”環節中的發言以及老師的講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總結一下他們所認為的意象及意象藝術的特徵,挖掘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學生的集體討論、發言及老師的闡述、總結,意象藝術的特徵大致可包括:(1)背棄古典傳統——也就是說在藝術的表現上與古典藝術觀念、表現方法、風格面貌審美趣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徹底決裂的(2)表現主體情節——從本人出發,從畫家主體出發,物件表現的是畫家本人的觀念意識、豐富的情感、潛意識的反映等等(3)創造個性語言——擁有個性鮮明的藝術語言,而這些語言往往是不可複製的,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4)偏執獨特風格——意思就是說,藝術家往往把創造獨特的、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藝術風格作為首要的任務。(5)熱衷多樣探索——不拘泥於某一種固定的表現形式,喜歡挖掘豐富的藝術語言

小技巧:小組代表若回答得好,有權指定下一輪發言的同學,若回答不上來也可跨組向現場班裡他所信任的同學求助。

(1、通過前面的比較、分析,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探究的能力,學會在討論、探索中得到理論概括能力的提升2、將這種有點類似於“開心辭典”式的發言形式應用到課堂中,有利於將一貫顯得較為嚴肅、帶有檢查式的發言活動遊戲化,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因發言而帶來的緊張情緒。實踐證明,課堂效果確實也是非常好的,有趣的是許多學生一下子由過去的被動發言,變成主動發言了,這也許就是“遊戲化”所帶來的好處吧。)

4、質疑與互動。

通過上面三個環節的完成,應該說學生對意象藝術的表達語言、表達意圖等已經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了,這時老師提供部分畫家背景資料,讓學生運用他們所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識,對(1)《星月夜》(油畫凡高)、(2)蒙克《吶喊》(油畫1893)兩幅他們所熟悉的名作,做較為全面的解讀,並帶著具體的問題與老師做直接的互動討論。從而回答課本中所提出的“為什麼有的美術作品形式怪異?”的問題。學生有了前面幾個環節的鋪墊,這個階段學生的認識,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懂得從美術作品的表達語言上去解釋作品了,如扭曲的線條、誇張的表情、濃烈的色彩等,而更多地已經能從藝術家的個人情感、觀念和意識上去理解意象美術作品的深層含義了。如:《星月夜》的畫面實際上是凡高的一種幻象,他所看見的夜空就是一個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整個天空陷入到一片黃色和藍色的漩渦之中,瀰漫著一種絕望的恐怖。《吶喊》一直是蒙克引以為豪的作品,畫面中這個骷髏般的人,雙手捂著耳朵,站在一條不知來回的公路上拼命呼喊,血紅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強化了騷動不安的情緒。正如蒙克自己所描述的:“只有一個瘋子才能畫出這樣的畫,這血紅的色彩就是呼喊。”

圖5、《星月夜》 圖6 、《吶喊》

(這個環節是學生一個提升與拔高的階段,對學生的要求高了,不再只是泛泛而談,而是要懂得結合老師所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對具體作品進行較深層、全面的剖析,從而學會怎樣真正去讀懂一幅意象美術作品,這種帶著明確目標的解讀與討論,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合適的,同時也體現了教學上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

5、鞏固與想象

課堂的最後階段分成4個部分來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以及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意象藝術的理解、活用情況。

(1)通過幾道選擇題的做答,鞏固對意象藝術的理論層面上的認識。

例如:以下描述中,和意象性美術作品特徵不符的是:

A.凡.高的作品《星月夜》

B. 具有情節性、敘事性

C.背棄古典傳統

D.超越時空、形象、現實的限制

E.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占主導地位,根本只為本質的揭示世界的.真實

(2)展示15-20幅的各類有關具象、意象、抽象的圖片,讓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篩選,挑選出屬於意象藝術的作品。

(3)“如果你們都是偉大的藝術家,試著把你們所看到的其中這些不屬於意象藝術的作品,變成意象美術作品,你們會怎麼改變他們的面貌呢?” 老師將這個帶著極大的自由發揮與聯想空間的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同樣以四人一組的方式進行討論,並派代表到臺前簡單地畫出圖例,闡述自己的想法。

(4)學生帶著對這堂“意象美術”課的理解,課後完成一副自己所喜歡的意象美術作品,並將優秀作品在學校藝術節期間展出。

(在“鞏固與想象”的最後收尾環節,通過做題答題、比較篩選、想象創作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創作的熱情,並尋求集中展示的平臺和機會,這對學生來說一定會是一個難忘的藝術體驗。)

教學反思

(1)這堂課的教學思路和設計,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是得到較好地貫徹的,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也很活躍,特別是在最後的“鞏固和想象”階段尤為積極,爭先恐後得想去表達自己對畫面獨到的見解,畫起說明圖例來更是形式各異,甚是有趣,充分表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但唯一讓自己覺得遺憾的是一堂課的時間實在很有限,有些教案中所體現的環節,不得不縮短時間,從而在操作中顯得不夠“豐滿”,另外圖片資料還可以更豐富些,讓學生可以瀏覽到更多優秀的意象美術作品,開闊他們的眼界。

(2)應該說要通過短短的45分鐘的課堂來完全講清楚意象美術作品的語言、觀念、形態等問題,又要使學生聽得懂,覺得多而不繁,雜而不亂,確實是感覺很有難度的,其實無論是什麼知識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這堂課總體還是選擇了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漸進式教學法,層層推進(比較匯入——知識回顧——技法講解——內心感悟——知識鞏固——拓展練習),力圖讓學生聽得明白,想得清楚,我覺得只有這種逐漸深入和提高的過程,學生才能做到對知識的內化,從而實現一種自覺的理解。

(3)我覺得為了能讓學生通過一節課好好讀懂幾幅意象美術作品,在課堂上我們對作品的講解,應分成“精講”和“泛讀”兩個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老師比較偏“精講”,一節課下來學生所能瞭解到的作品非常有限,而有的老師則比較注意“泛讀”,一味地只強調所謂課堂的資訊量,疏不知學生本來水平就有限,在這些大量的作品面前,已經是暈頭轉向,結果老師對所有作品又都僅僅只是泛泛而談,甚至不談,一帶而過,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資訊,看了大量的畫作,但永遠都是霧裡看花,一問他們還是什麼都不懂,對作品的評斷還是“挺好看的”或則“不好看”,為什麼?很簡單,因為老師只是讓他們看了,但沒有告訴他們怎麼看。因此在這堂課上,從開始就力求從“精度”到“泛讀”再到“精度”的迴圈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有得看”,關鍵的是要解決讓他們知道“怎麼看”的問題。當然要想真正要做到消化和理解,很大一部分還需要學生自身,通過課後的自我學習和完善來完成了。

(4)我校作為重點中學,學生的綜合水平不可謂不高,但從學生討論、發言的情況看,學生的語言表達總體上還是顯得較為匱乏,對美術與文化知識的聯絡缺少應有的認識,往往只能闡述一些很片面的看法或總是重複地使用相同的形容詞,如色彩鮮豔、對比強烈……其實作為一名21世紀的高中生是不應該的,這隻能說明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科本位的形式較多,跨學科的聯絡相對薄弱,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要不又從何談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呢。

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 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資料?

師:真是一群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 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資料,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資料,(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 +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 、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說課稿 篇9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交通工具越來越先進,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現代交通的飛速發展,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思考,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學生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自覺性,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結合學校開展的“交通安全教育月”活動 ,在活動中讓學生蒐集大量資料,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紛紛提議要深入研究交通問題,由此確立了《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活動主題。

一、說教材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調查交流、分析研究交通事故的事例及原因,初步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通過學生運用觀察、調查等各種辦法蒐集、整理關於交通事故的各種資訊;使學生初步具有歸納能力和調查、訪問獲取資訊的能力。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探討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和對策,知道有關的交通法規和常識,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分析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安全的現代交通意識。

二、說學情

教學中針對四年級兒童的特點,將兒童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思考、探索,以及學生判斷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知識的獲得有機結合,教師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有所獲的空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使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於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警醒。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進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規要靠自覺,要具備現代交通安全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目標是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責任感。結合活動課特點和學生實際,特制定瞭如下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交通噪音、尾氣汙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知識,認識到汽車多從諸多方面帶來的危害,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採訪、查詢資料等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了對資訊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增強保護環境和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體驗到與人分享的樂趣。

四、說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主要是基於學生經驗,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實踐進行實踐探究,通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制定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到汽車多從諸多方面帶來的危害,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難點是:通過調查採訪、查詢資料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提高對問題的分析整合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等。

五、說教具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能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所以本節我所選的教具有多媒體教學裝置,有關交通安全事故的案例、圖片、文字、歌謠和相關資料。

依據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接下來談一下教師應“怎樣教”,學生應“怎樣學”。

六、說教法

在整個活動中我把學生的主動權完整的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指導,認真處理好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和教師有效指導之間的關係。在課題展開階段,我準備引導學生採取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的學習方法,還包括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師生合作探究等。

七、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及重視培養查詢資料、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著重以下幾種學法的指導:

1.表演展示學習法

本節課主要以兒童直接參與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寓教於樂,指導學生參與模擬遊戲、情景再現活動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

活動中認識。

2.合作交流法

合作學習給全體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交流、合作的機會。

八、說過程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同學們,在交通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汽車這種普及率比較高的交通工具在為我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這節課就一起學習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板書課題)

2.進入新課

(1)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找到生活中交通問題帶來的問題有:交通擁擠、交通事故、交通汙染、噪音等。

(2)活動二:交通擁擠

通過讓學生當交警表演疏通交通擁擠、分析交流造成交通擁擠的原因及提建議的方式,瞭解交通問題,懂得交通安全就在身邊,培養學生從小樹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交通安全意識。

(3) 活動三:交通事故

通過課件展示交通事故和國內交通問題調查資料、交通安全兒歌《小手拉大手》等活動,讓每位學生明白交通事故猛於虎,並且做到每個同學都能以身作則,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同時也告訴我們家裡人遵守交通規則,這樣我們的家庭就會多一份幸福,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份安寧。

(4)活動四:交通汙染

通過記者現場採訪、資料交流、課件展示國家對交通汙染的治理,說明國家對交通汙染的重視,同時讓學生明白要從小做保護環境的小標兵。

(5)讓學生通過編、寫順口溜、宣傳標語;通過繪畫、作文等方式設計、暢想綠色交通(交通工具、交通設施等)。收集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識製作一期的手抄報,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