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計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 閱讀(1.15W)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制定一個計劃。計劃怎麼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1

國小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絕非是老師或學生完全個性的釋放以進行二度創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瞭解課本內容後,儘可能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原文章的本色,通過正確處理停頓、語調、語氣,再現文字內容。從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教學來看,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仍過於古板和落後,比如:課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語,經由學生口中道來,平淡無奇,甚而有念讀、唱讀之勢,老師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頓遭瓢潑冰雨……針對這種語文教學的弊端,我想就此談談自己對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看法:

1. 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2. 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從“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背十分強調,但在我們的眼中這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只有讀熟了課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過去和當前的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

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 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資訊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資訊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

國小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字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湧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絃。

4. 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於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資訊的多少,取決於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

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麼?

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麼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5. 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絡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絡,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採用以下方法: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 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第二,巧用示範,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可以老師示範,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麼用示範?一是老師示範在難點上,在關鍵處,在美文中;二是儘量讓學生來示範,老師“示範”多了,就會喧賓奪主,佔據課堂寶貴的時間。正如於永正老師說的:指導低年級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老師只是從道理上講應懷著什麼感情讀,哪個字讀重音,哪裡應該讀得快,哪裡應該讀得慢……是不夠的,而且,“強加”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師範讀一下要現實的多,有效的多。

第三,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的快速成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

第四,互動評讀,提升孩子感情朗讀的能力。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採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例如: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常對讀不好的孩子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係,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來。聽老師這麼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後,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麼樣?”“哪裡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裡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實踐下來發現,評讀,使大部分學生得到了發展,課堂上學生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傾注自己的體會,雖然讀法有別,各具特色,但都進入了境界。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6. 儘量提倡課內海量閱讀

“課內海量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40分鐘之內進行的“海量閱讀”。但“海量閱讀”的教學目標不是以一節課、一篇文章設定,而是以一本書、一個年齡段為單位設定目標。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海量閱讀”,那我們的閱讀教學就可以到達一個新的境界。我們可以把國小六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識字;

第二階段:二、三年級主要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

第三階段:四、五、六年級則“海量閱讀經典”。

一年級“海量閱讀”中識字。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天就自己讀書!為此,我們開一個可以給不會拼音的一年級新生編一本他們能夠“自學”的小冊子———《讀兒歌識漢字》。這本小冊子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學生最熟悉的兒歌。如《上學校》:“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兒歌的後面,附上要認的字詞:“功勞——勞動——太陽——小鳥——為什麼——長大——學校——學習——遲到——書包”,我先帶著學生唱一唱、念一念,之後我就教他們“自學”生字的辦法:念兒歌下面的生字時,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就到兒歌中找。

第二部分有《小書包》、《國旗》、《坐得正》、《寫字姿勢》、《愛護眼睛》等兒歌。這是我結合入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孩子們喜歡,我也因此一舉兩得。

第三部分是漢語拼音情境歌,結合漢語拼音的學習,教學生讀熟兒歌,認讀兒歌下面生字的任務由學生自己完成。

中年級: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我們把二、三年級歸為中年級段,這一年段的特點是在“海量閱讀”中誦讀、積累。有了一年級的基礎,語文課本學生們來說很簡單。從二年級開始,只消半個月時間就能讀完整本語文書。我的教學方法也很簡單:一是略讀教材,如《小英雄雨來》《獵人海力布》等,學生自己默讀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讀的文章也不去條分縷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讀,學生誦讀的文章越多,朗誦、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級時,不經過預習,只要默讀一遍,或聽一遍錄音,學生就能有感情朗讀。 總之,對培養國小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國小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小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國小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2

一、認真解讀文字,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師在備課時的,如果對文字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那麼就可以輕鬆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是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則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仔細地研讀了作者季羨林的經歷及當時的心境,明白了他對外國人民的敬意和懷念。因而,教學時,很好的拓展了季羨林大師的寫作目的。當我把一首寫給季老的頒獎詞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邊讀邊悟,從心靈深處領會了這篇文章的深遠意義及作者的高尚人格。

同時,學生的認知有限,不聯絡背景的話,很難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本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我校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閱讀習慣不好這樣一種現狀,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

(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

(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

(4)精心設計匯入語一段好的導語,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將他們不知不覺的帶入到教學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設下了疑問:你眼中的美麗是什麼樣的?文中又是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這麼久?你想知道是誰能做到嗎?我們趕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吧。學生帶著懸念走如了文字,傾心與文字對話.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匯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當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目標特別強調閱讀者的個性體驗。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沒有讀,就不能產生語感、不能理解主要內容、句子的含義、語言的運用方法等等。

然而,現在的語文課,很難聽到學生用心去讀,學生讀的權利被教師剝奪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藝術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認為課堂上要巧妙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科學有效。

可以採用一些方法

1、觀察法通過看圖或實驗來向學生質疑,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尋求答案。一般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圖上畫了些什麼?你想到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這類問題一提出,學生很容易結合畫面來回答,此法適合低年級教學用。

2、聯絡實際法學生的學習來源於課本知識,也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學習語文時,許多問題的認識都可以結合實際來理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設計的問題: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麼?你想怎樣幫助她?她會凍死嗎?

3、抽絲法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有些課題的題眼就適合提問,例如《童年的發現》。還有文中的一些重點句子,也可以提問。

如《草原》的最後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絡,弄清作者佈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髮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4、環環相扣法如:第十冊《宴子使楚》我設計了這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遭到了楚王的什麼?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全文。

5、橫向遷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質的問題。如《桂林山水》一文,灕江的水清得怎樣?綠得怎樣?靜的怎樣?

6、矛盾質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說法或與已知的知識產生不協調情況去提問,一石驚起千層浪。如《再見了,親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著”,此處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領學生體會當時人們的感情基調。

7、疏導式提問法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進行鋪墊。

五、讀悟結合,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執教《匆匆》一課時,範讀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大膽地朗讀,學生們反響很大。在抒情的朗讀時,不知不覺便感受到了時間易逝,人生短暫的內涵。也利於背誦優美的文字。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執教《小草,向前走》一課時,學生們的積極性十分高漲,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在我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發言,不僅心生對小草的愛意,也對地球的環境提出了許多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軀承載的是未來的重任。

這令我感動不已。同時佈置一個作業:寫一寫你心中的地球應該是什麼樣的?閱讀是寫作之母,寫作中大量的知識是通過閱讀來獲得。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沒有寫作靈感。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建立“學習型學校”為導向,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以新穎活潑、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大閱讀教育,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書香校園,使校園充滿智慧和生機。

二、活動目的: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讀書,和書成為好朋友,讓他們的童年浸潤在沁人心脾的書香裡。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提高欣賞的水平。

3、讓學生在讀書中體驗到讀書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4、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愛書、愛讀書的習慣,陶冶情操,獲得愉悅。

三、具體要求

㈠教師讀書活動

1、精心研讀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籍,切實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愛心與教育》);認真選讀有關的優秀書籍,自覺開展“各讀各的書”活動。既要讀教育教學專著,也要讀經典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既要讀業務類書籍,也要讀理論類書籍。

2.加強校圖書室的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其作用,使之成為教師借書讀書開放的港灣。

3、認真撰寫讀書心得體會以及組織學生讀書活動的案例,並積極上傳到校園網 “讀書心得”欄目。

4、組織讀書體會的交流展示, 組織“同讀一本書”讀書徵文比賽活動,組織“讀書之星”的評比表彰。

5、認真組織學生讀書活動,精心開展書香班級的個性化建設,不斷深化“與學生同讀一本書”活動,營造更加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具體落實“大手牽小手——每天為學生讀20分鐘書”等讀書活動。

6、進一步確立大語文教育觀,打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聯絡通道。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優秀課外讀物。

㈡學生讀書活動

1.繼續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讓學生有書可讀。各班大閱讀課之前,提前和圖書管理員聯絡借書內容,校圖書室每月定期向各班出借圖書2次。

2、建用好班級圖書角。要求各個班級繼續建好班級圖書角,不斷豐富書的種類。要求各班專門配備1—2名學生作為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的出借、登記、歸還等服務工作。提倡班級與班級之間進行“好書交換”,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活動。

3.校園廣播帶動積極性。每天中午午飯後,從低年級開始每班安排一名朗讀比較好的同學,在學校廣播上為全校學生或講故事,或朗誦優美的文章,以此營造讀書氛圍,激發讀書興趣。如此迴圈,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

4.積極開展書香班級的創評工作。著重抓好古詩詞誦讀、年級推薦讀物的閱讀,積極組織“讀書大王”活動工作等。各年級要及時推薦學生必讀與選讀書目,具體由年段長負責落實推薦書目,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推薦的書目,經常督促檢查。要求每學期每位學生課外閱讀必讀書籍不少於5本。在“讀書周”活動中將進行 “書香班級”的評比表彰。

5.認真上好“閱讀課堂”。 各班每週抽出一節語文課為閱讀課,由語文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並將每週四下午的課外活動定為大閱讀課時間,要求老師嚴格按照課程表開展閱讀活動,沒有特殊情況,不允許私自更改。老師做好班級讀書活動的指導、交流、評比、表彰等工作。開展“每天誦詩”誦讀活動,每天的語文課和課前一支歌后都要背誦一首古詩,做好對古詩的積累。

6、讀考級感受讀書成就

各班每月舉行一次考級活動,已考級過關的同學擔任評委,教師擔任顧問。參加考級的.學生首先要申報考級書目,由考級小組檢查讀書筆記的篇數是否符合要求,然後才有資格參加後面的考級環節。通過閱讀考級的學生,我們除了發閱讀考級證書外,還將他們的照片張貼在學校的宣傳欄內,讓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7.積極開展“讀書大王”評比表彰活動。讀完一本書,由班主任檢查後記錄下書名,發給“小書迷”卡片一張;學生獲得五張卡片後,由學校行政人員檢查後發給“讀書之星”榮譽證書;學生獲得三張“讀書之星”證書後,由校長頒發“讀書大王”榮譽證書。每月底(下月初)舉行一次“讀書之星”的表彰,每學期舉行一次“讀書大王”的表彰。在這項活動中,要尤其重視學生閱讀書目的選擇,引導和鼓勵學生首先要去讀本年級推薦的必讀與選讀書籍。

8.作好“讀書筆記”,三——五年級學生均需按統一要求配備“讀書筆記”一本,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讀書過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一週一評。

㈢家庭讀書活動

1.向家長倡議:通過發放《致家長的一封信》,號召家長配合學生讀書活動,帶頭讀書,做到“五個一”,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心得,確立一條家庭學習格言,家長與孩子搞一次學習交流(談心或分享學習成果),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

2.圍繞讀書活動,充實家長學校活動的內容,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使其成為我校讀萬卷書活動工程有力的支持者、宣傳者和直接參與者、建設者。

3.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閱讀課外書(時間不少於30分鐘),並給予一定指導。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4

一、總體目標

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天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讓學生的心靈沐浴書香,為孩子的一生著想,為孩子的生命奠基,我校特別推出了“讀名著、背詩文”活動。進而達到“加大閱讀量,開拓閱讀面,激發閱讀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閱讀質”的總體目標。

二、具體目標

1、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獲得多種資訊及獨特體驗,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進去”,還要“吐出來”,更要“說開去”,進而在閱讀時間、形式、速度、方法、內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較大的突破。

2、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水平。

3、開闊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體現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4、把“閱讀教學”既作為提高教師教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又作為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載體。教師藉助閱讀手段,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最好夥伴,最佳的啟迪者和組織者;學生通過閱讀載體,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動求知者,資源交流的積極參與者,進而提高自學能力。

5、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真正使“作文”和“閱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為深化優化課改實驗的最佳支撐和組合。

三、閱讀教學的管理

1、教導處負主責抓好閱讀教學的管理,既要督促各班建立好閱讀環境,又要定期開展閱讀競賽活動。

2、學校開放圖書館,班級成立圖書角,做到共享閱讀資料。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班級的閱讀主題交流、閱讀質量測試等各項活動。

四、閱讀要求

(一)數量要求:

1、一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拼音讀物為主);

2、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

3、三年級不少於20萬字;

4、四年級不少於40萬字;

5、五年級不少於70萬字;

6、六年級不少於100萬字。

7、每生每學期至少平均讀五本書(包括假期)。

8、保證閱讀時間:每週兩節閱讀課(每週五第七、八節兩節校本課程時間),每月一次讀書彙報會(每月的最後一節校本閱讀課時間)。語文教師在閱讀前,做必要的指導,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抒發感想,多學以致用,自己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每天為自己留有有半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

(二)速度要求:

低年級提倡朗讀,每分鐘不少於50至60字;中年級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平均每分鐘在100至120字;高年級提倡默讀,每分鐘為160字左右。

(三)內容要求:

1、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普科幻讀物和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以由語文教師依據年部、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年齡特徵,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年組商議,並選擇推薦。

五、具體操作

(一)閱讀實踐方面。

1、積累筆記:

(1)按照語文教材要求,積累相關課文的詞、句、段、篇;

(2)三—六年級每週一次課外積累(與日記相結合),提倡圍繞習作主題進行有所為的積累;

(3)三—六年級每月一篇讀後感,建議內容包括摘錄有教育意義或精彩生動詞句段落,包括按照書中的故事情節、段落、層次進行綜合提煉的主要內容,更包括寫自己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一月一次,每學期三次,彙報後在日記本上積累好,學期末學校進行抽測)。

2、背誦古詩詞: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級背誦古詩共計80首(選自《國小生必背古詩80首》),一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6首,二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8首,三年級20首,四年級26首;

②五、六年級增設宋詞背誦(題目附後),其中,五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4首,六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6首。

(2)推薦背篇目: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於積累素質高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篇目推薦,以進一步增強其閱讀積累的拓展面。

3、背誦古文:

(1)一、二年級《三字經》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2)三、四年級《弟子規》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3)五、六年級《論語》及古文。其中五年級上學期《學而篇》,下學期《為政篇》;為了體現中小銜接,六年級上學期背誦《論語十則》(七年級課文)、沈復的《童趣》(七年級課文)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六年級下學期背誦陶淵明的《陋室銘》和《桃花源記》。

4、課內、外名篇佳作積累成誦,進而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

5、開放學校圖書館。

(二)閱讀考核方法:

採取書面閱讀競賽和古詩文闖關相結合的方式。

1、書面閱讀競賽內容:文學常識、課內名篇佳作積累、課外閱讀拓展等檢測題。

2、古詩文闖關:會背各年級規定的必背古詩文及教材中所規定積累的課文片段。

3、教導處月抽查學生日記(含積累)、習作、讀後感。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5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語文閱讀是基礎中的基礎。閱讀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且對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質都有重要影響。

一、讀寫整合,活躍思維

在國小六年級語文教學內容中,閱讀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兩者關係緊密,相輔相成。學生唯有大量閱讀才能積累更多的素材,才能保障寫作順利進行。從某種角度來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閱讀體驗的一種延伸與表現。

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可以加強讀寫整合,以此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閱讀過程中必定會有一些典型的句子、一些自己的感想以及一些親身體會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啟發與應用。

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讀寫相融合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摘抄一些好詞好句;歸納閱讀文字的型別;書寫感想或者體驗、對文字閱讀進行評價等,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深化閱讀,加強學生的體驗。

另外,讀寫結合能有效刺激學生深入閱讀的慾望,促成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創造思維拓展空間。其中有的學生是以評析的方式來閱讀的,閱讀的過程中在空白處進行批註;也有一些學生通篇閱讀提出自己的閱讀心得;還有的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閱讀來指導自己在親情方而的寫作等,強化閱讀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寫作與口語表達等能力,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意義所體現。

二、個性閱讀,加深理解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促進閱讀教學目標要將學生個性化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這也指明閱讀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定位教學的起點與終點。

要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加強學生作為個人對文字的不同感受與體驗,以及對語言的積累與應用等。個性化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與文字進行獨立的對話。這是當前比較推薦的一種閱讀方式,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性格都會不一樣,因此,他們閱讀體驗、感悟也會存在差異性。教師可以在高年級閱讀教學過程中開展自主閱讀探究模式來實現學生個勝化閱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等綜合能力來選擇閱讀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客觀真實的認識到自我,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並嘗試提出自己對文章的感受。有的學生側重體會到當時歲月的艱苦;有的學生體會戰友之間的真情;有的學生側重分析課文中對人物語言、神態以及動作方而的描寫等。

在這種方式下開展閱讀教學,學生可以自由交流與討論,有助於開啟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生個體對閱讀文字的情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以及理解能力。

三、網路閱讀,促進飛躍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推動了教學裝置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轉變。當前,人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網路,通過網際網路學生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而閱讀拓寬了收集資訊的途徑,有助於學生獨立閱讀。基於網路的優勢,教師可以對網路進行靈活運用,加強網路閱讀教學,即以網路環境為主要平臺,讓學生從網際網路獲取大量的資訊,在形式豐富多樣的資源中獲取情感體驗。

例如,學習《蛇與莊稼》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際網路收集蛇與莊稼之間關係相關的資料,尤其食物鏈方而的內容,進而再引導學生對動物與莊稼之間的奧妙關係進行分析與感受。然後,再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相關資訊畫出貓、田鼠、土蜂之間的關係圖,並嘗試獨立總結事物之間有哪些關係,並掌握這些事物關係的作用是什麼等,儘可能讓學生通過網際網路獨立掌握相關閱讀資訊,隨之教師再開展閱讀資訊之間的交流活動,保障學生之間的閱讀資訊可以實現共享,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通過網路閱讀教學方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閱讀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四、課外閱讀,突破積累

基於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與認知特徵.對於課外閱讀文字選擇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要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促進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開啟閱讀的範疇。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以我國的紀念日活動閱讀文字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閱讀的個性化和個性化的閱讀都要求學習主體的情感投入,都要求學習主體去仔細體會語言形式所反映的鮮活人物形象,生動的生活景象以及迷人的自然景觀去感受語言形式的表現功能,去領悟情感,與文字作者實現視界的融合,心靈的碰撞,是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精神家園。

二、閱讀方式

(1)設定情境,產生共鳴

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創設一定的教學氛圍,起到教學語言無法代替的作用。

(2)走進文字,讀中悟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只有走進文字深入理解才能受到感染,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段落,深入理解,再現文中的畫面,設身處地感受此情此景,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讓學生在讀中反覆推敲,來鍛鍊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獲得充滿激情的.體驗,為自己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

(3)表演、朗讀,釋放真情 通過學生對文章的欣賞,學生對文章便充滿了一吐為快的表現慾望。教師這時不失時機的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達到學生情感昇華的目的。

三、採取措施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充分調動各類閱讀資源,發揮多渠道閱讀功能,激發學生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使學生廣泛的閱讀。這樣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這無疑是國小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1)變閱覽室、圖書室為提高閱讀能力的練功房。

在這裡,學生可以在放鬆狀態中讀出收穫,可以在激情朗讀中讀出情趣,也可以在自由閱讀中讀出個性。在每週的下旬安排的交流課中大家相互展示,交流自己本週練功房裡新學到的文章,每個人都來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體驗、生命體驗與精神世界,因此他們對文字便有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要尊重、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應把教師的思維強加給他們。久而久之學生在實踐語言的過程中便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所在,這將會成為他們熱愛語言的原動力。

(2)閱讀與語文活動課相結合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課的好助手,它可以給學生那燃燒未盡的滿腔激情一個可以延伸、昇華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一展自己語文素養的風采。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我們在引導學生感悟後,學生便有一種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演一演課本劇的慾望,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一環節放在語文活動課中完成。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的體會付諸與實踐,這便是實踐語言的最有效的方法。

國小語文閱讀教學計劃 篇7

(一)邊讀邊畫

這種方式是應用於學生能夠通順朗讀課文之後。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認為重點的詞句,然後進行反覆閱讀,加深認識和理解。學生能找出重點的詞句,必然有自己的理解。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學生在閱讀時能加入個人情感,對其初步感知該課文的內容有重要作用。

(二)邊讀邊思考問題

學生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然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可以做到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對課堂提問進行精心設計,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目的明確。

比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的問題形形色色,多種多樣,所以筆者就選擇了其中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生很輕易就能體會到課文中揭示的道理。

(三)邊讀邊進行情感滲透

充滿感情地進行閱讀,是讀書的一種境界,讀者只有在透徹理解了文中內容之時,才會包含感情進行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當學生的情感已和課文融合為一體時,教師就無須使用過多的語言進行誘導,應該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再次走進文章中,這才能達到閱讀的真境界。

比如,在教授《小音樂家楊科》一課時,當學生談感受比較真切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因為這是學生感情外露的時刻,這時的閱讀時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很多段落和語句我都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學生髮揮得非常好,朗讀時充滿感情。

(四)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平時的閱讀不應該只侷限於課上,應該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候,往往喜歡選擇新奇的圖畫書籍。有的學生閱讀時囫圇吞棗,只求速度;有的學生閱讀時不切實際讀厚書;有的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受一些不良書籍的毒害。

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指導學生應該讀哪些書,不應該讀哪些書。同時還應該針對閱讀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內容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比如在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之後,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安徒生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