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假如》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5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假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教學反思1

《假如》這首詩的資料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教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方面:

一、故事引入,朗讀感悟。

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地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了。之後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麼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枝,該多麼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此刻我們來看看書中小朋友想要一枝神筆幹什麼?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可高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字,那必須要指導孩子們好好朗讀,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我讀詩歌,自我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當用什麼語氣來讀?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當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我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明白應當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後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裡縮著身子,輕輕嘆息。”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後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於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當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完美願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於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讀得聲情並茂。

二、展開想象,大膽仿寫

孩子們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麼?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那麼高。“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趙教師畫一個改作業的機器人,讓教師不再那麼辛苦。”“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多麼善良的孩子!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日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假如》教學反思2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後一小節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後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麼?”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在藍藍的天空中,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住到另一個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我想畫許多的房子,給沒房子的人,讓他們不用再在下街上流浪;我想為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想為莊稼畫一隻吃害蟲的神鳥,保護莊稼;我想為沙漠畫上一條河流,讓沙漠變成綠洲;我想為每個人都畫上一雙翅膀,讓人們都能在藍天上自由自在的飛翔;我想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祕;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我想為自己畫好多的公主裙,讓我每天都打扮得像個公主……

孩子們的腦子裡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裡有著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裡裝著無數美好的願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

美好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播下,我想不久一定有收穫的。

《假如》教學反思3

我們常常因為寂寞,所以需要朋友,因為寒冷,所以需要溫暖,因為夢想,所以需要追求,一縷溫暖的陽光,一個充滿關愛的微笑,一次真心的擁抱,或許會給迷途中的人無窮的力量,給走在痛苦邊緣的人無窮的安慰,給一個遠方的朋友永恆的回憶……沙漠裡的綠洲就是這樣找到的,生活的希望就是這樣點燃的。

讀一讀史鐵生,大難之中,始終安靜地微笑,對世界,對自然,對一草一木,一飯一粥都充滿善意和愛。再讀一讀《假如》一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衝動。這都要建立在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針對第一次教學的不足之處,在第二次教學設計中,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我認真反思,作了修改。我想第一課時安排識字學詞和根據學生選擇學習兩段話。第二課時,我的預設是學習所剩段落,然後依託教材寫話,讓學生寫一寫他們內心的心願。反思第二次教學,我又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收穫。

 一、關注學生識字興趣與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規範寫字

原先在識字環節中,沒有關注識字的質量,沒有關注識字的情感與方法,於是,第二次的設計,我嘗試了用“自主與合作”的形式來學習生字。傳統的識字教學中,往往是師出示帶拼音的生字範讀,再是強調難讀的生字,然後去掉拼音讀一讀。雖然井然有序,但是一切都是跟著老師走,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本著自主開放的理念,在本堂課設計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學習生字,遇到難學的,讓他請教同桌,既體現了自主性學習,又營造了合作學習的氛圍,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不一定所有的問題同桌都能幫助解決,於是最後,讓生提出經過同桌合作學習還沒有解決的生字,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這樣,就能在交流中更好地學習與鞏固。同時,我也充分引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特點,及時安排學生規範寫字。

二、情感在推波助瀾昇華,聯絡生活實際,朗讀與體驗融為一體

1、圖文相融,進行語言渲染。

如小樹一段,學生一看見風中的小樹圖片,頓生愛憐之意,看到小樹在風中葉子都落了,腰都彎了,孩子們也為之難過,同時,通過老師的語言渲染,如:聽,北風呼呼地吹來了,它吹走了你的小帽,吹走了你的手套,把你的小臉都凍紅了,你一個人走在冰冷的雪地裡,會怎麼樣?孩子們有的抱緊身子說,凍死了,凍死了。有的嘴裡發出噝噝噝哎呀呀的聲音,讓孩子感覺自己就是冰雪中的小樹,有了這種情境體驗,為下一步的朗讀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2、重視與學生生活體驗相結合。

例西西這一段話,光看著圖片或許體會西西那份心靈的痛苦與無奈還並不深入,於是,我先讓學生說說當你生病了在家養病時的感受、心情。學生有的說一個人在家,很難過,也很寂寞,想回到學校中來。有的說特別想同學,想老師,有了這一層情感的激發,學生對西西長久以來的.苦悶和渴望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我並不戛然而止,而是層層深入,當我們揹著書包上學的時候,西西只能……當我們在操場,在田野盡情奔跑的時候,西西只能……當我們懷著快樂的心情歡唱的時候,西西只能……當我們一起努力勞動的時候,西西只能……當我們遊山玩水的時候,西西只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西西內心的痛苦學生體會得更深了。看到西西這樣痛苦,善良的孩子就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讓他快樂一些,小作者是用神筆幫助了他,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心願,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同學們也說了很多,有孩子說,我給他唱支歌。有孩子說,我把我的書借給他看。也有孩子說,我們可以常去看他,還可以帶他出去走走。從這裡,可以充分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情感。

3、整體朗讀與分支朗讀相結合。

這是一首兒童詩,有詩的韻味,所以,首先設計孩子整體感知,整體朗讀,在讀流利讀正確的基礎上,再重視指導學生把句子讀好,例:西西這一段,整體感知後,我層層深入,通過語言渲染和情境創設,讓學生一次又一次讀“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小樹與飛燕。”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西西內心的苦悶和渴望。分支讀不是說把句子獨立,是為了下一步能把整段話讀好。同時在朗讀中,指導與評價相結合,讓學生都有機會讀,能在一遍一遍地朗讀中摸索到朗讀的技巧與方法。

課堂是動態的,是生成的,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識字教學中,因為我是第一年教低段,所以,範寫生字的時候,筆順的術語我沒有重視。另外在分支朗讀與整體朗讀中,孩子分支朗讀讀得不錯,但到整體朗讀中還很欠缺,反思以後,知道這和我帶有方向性的指令有著密切關係,我沒有細細揣摩過這樣一句導語 “請你用高興的心情讀一讀這段話。”其實,在每一段話中,感情的變化和起伏是非常大的,有著大喜大悲。所以,當孩子依照我的指令讀的時候,感情的變化出不來。如果改用“請你美美地讀一讀”或許會更好些。

通過兩次設計,兩次實踐,兩次反思,使我明白,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所組成,並由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來實現培養人與完善人的教學目標。細節是可以設計的,應該珍視的,也需要開掘的。教學的路上,行者無疆。

《假如》教學反思4

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它從獨特的兒童視角展開,富有深厚的情感積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一課我設計用兩個課時完成。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嘗試讓孩子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通過設問:“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還想幹些什麼呢?”來練習用詩歌中的格式說話。孩子們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藍藍的天空/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有寬敞的環境/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學的/孩子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孩子們能快樂地上學……

“我要給……”這句話的練習也同樣有實效:

如:我要給失學的孩子買一本又好看又實用的書。

我要給親愛的媽媽倒一杯不冷也不燙的開水。

我要給沒有頭髮的人們畫上又黑又亮的頭髮。

《假如》教學反思5

《假如》這一課的內容實際上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後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還是挺不錯的,也說的比較精彩,美中不足的就是給大家展示的時間有點短了。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丟擲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麼?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於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會毫不憂鬱的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後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裡(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後,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並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

《假如》教學反思6

【瞭解文字】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

最終一小節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很多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完美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供給了良好的環境。

【瞭解生本】

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期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可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完美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課前鋪墊】

課前我就佈置孩子們自我去了解神筆馬良的故事,然後在課堂上給大家講出來,經過學生的講述,設定動畫神筆馬良的情景,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引出“馬良的神筆”的“神奇”。然後自然過渡到“假如”的學習中去。

【預設教學點】

新課標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範的詞、片語。這節課的字詞複習我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片語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穀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忙學生在自我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詩歌的資料接近孩子的認知水平,反覆朗讀就能理解。

【營造課堂情景】

經過幻燈片的展示將孩子們帶入小樹在冬天受凍的情境,感受小樹的痛苦,再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就結合書中的想象說出給小樹畫上一個“紅紅的太陽”。

之後讓孩子們聽小鳥的叫聲,情境融合發揮想象讓他們說出自我聽到叫聲的感受,他們都體會出小鳥們飢餓的叫喊,並且表演十分豐富,這樣順利的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我會給小鳥畫許多好吃的穀粒。”

由小樹的快活和小鳥的歡樂,反襯引匯出不幸的朋友西西的可憐,讓孩子們體會自由說出沒

有腿的悲傷,再自然的引出“假如我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體現出他們應有的善良:“我會給她畫一條好腿”並分別說出假如西西有了這一雙好腿後的生活變化,感受西西的喜悅。

這三小節詩的學習,都是先將孩子們引入詩中情境自然的'感受詩人的想象,再讓學生在讀中得到體會感情然後得到昇華。

【讀寫結合,舉一反三】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

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後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麼?”我還沒有讓孩子們思考,許多小手就高高舉起來了,我還是先讓孩子們同桌之間相互的說一說,再請孩子給大家說說自我的有了神筆的願望。孩子們的回答十分精彩:

我要給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

我要為沒有水的地方畫上一條河流,讓人們都能喝到水。

我要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學校像花園一樣美。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四川的小朋友蓋異常異常堅固的房子,這樣他們就不用再怕地震了。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將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現出來,課上孩子的“假如”,讓我感受到一顆無私而又純真的愛心。最終,我讓學生把自我剛才想到的願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十分自然地理解聽、說、讀、寫的訓練。

【課堂診斷】

教學設計時想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探究課文,但語文教學總是一種缺憾的藝術,總有所欠缺。在評價學生方面沒有行程對學生有效的鼓勵,在一些朗讀上沒有指明朗讀的目的,致使孩子們對一些朗讀的把握有了偏差,比如問題最大出此刻第三小節,學生

體會出了西西的不幸應當帶著一些沉重的心境來讀這節詩,可是我沒能抓住孩子的這一感受進行指導朗讀,於是請了幾組孩子起來讀也沒到達夢想的朗讀效果。課堂上的細節把握不足,如果用“假如”來貫穿全文的語言,不要任意用“如果”來代替,這樣可能更能體現出課堂的統一性。怎樣從文字出發,最終又迴歸文字本身,並有階梯性的,層層漸進,這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推敲,不斷地鑽研。

《假如》教學反思7

《假如》這首詩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教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方面:

一、故事引入,朗讀感悟。

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地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麼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枝,該多麼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中小朋友想要一枝神筆幹什麼?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可高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字,那一定要指導孩子們好好朗讀,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讀詩歌,自己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己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知道應該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後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裡 /縮著身子,/ 輕輕嘆息。”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後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於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該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願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於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讀得聲情並茂。

二、展開想象,大膽仿寫

孩子們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麼?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那麼高。“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趙老師畫一個改作業的機器人,讓老師不再那麼辛苦。”“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多麼善良的孩子!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裡,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假如》教學反思8

《假如》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使學生懂得應當關心他人,增強團隊互助的意識,《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兒童詩,小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首小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適宜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中產生共鳴,感受到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完美願望,產生對完美事物的嚮往。

“詩化心靈”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淨化美化學生心靈的過程。在教學中我確立了“以讀為主線”的思想。在讀中找出包含生字詞的句子讀一讀,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第一次朗讀找出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這句話,使學生對課文層次有了初步瞭解。再次朗讀找出小作者想用這支神筆做什麼的句子讀一讀。第三次朗讀想想小作者為什麼這樣做。這樣使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目的也一步步的實現。學生口唸成誦,感受著清新活潑的文字,想象著完美動人的`圖景,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它不僅僅是一種認知活動,並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多角度互動對話。在對話中,學生進入文字,觸動心靈,獲得獨特的體驗和真切的感情。

在進取倡導新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課始,我就安排學生自主、個性化識記生字,讀通讀順課文。同時,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經過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蘊。

在識字教學的設計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把生字當成自我的朋友做"找朋友"的遊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到達了較好的學習目的。

在本課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對學生語言拓展的訓練,經過文章結尾的省略號的用法,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說出自我的完美願望,既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本事,又使主題進一步得到昇華。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關愛他人的完美願望,到達了教學目的。

《假如》教學反思9

《假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23課,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小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結束,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上課前已經讓學生觀看了《神筆馬良》這部動畫片,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有一位小作者也想有一枝神筆,她要用神筆畫什麼呢?”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

在生字教學時,結合語境學字,遵循字從文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採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給生字找朋友進行說話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說話的能力。用識、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書寫“良、食”二字。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為重點。所以我選取第一小節做重點講解,先讓學生讀,接著我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在寒風裡的小樹,並說說假如你就是這顆孤零零的小樹,你在嘆息些什麼呢?通過老師的範讀和點撥,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小作者對小樹的關愛。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範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示範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語文的習得,最終是表達。在教學第三小節時,讓學生髮揮想象,“當西西擁有了健康的身體可以幹什麼?”在學習這篇詩歌最後一小節,我抓住課後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出示一些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要給誰畫什麼呢?”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也激發了學生關愛他人,奉獻愛心的情感。

本節課的亮點是:教學第一小節時創設情境,通過師配樂範讀、指名朗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能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在熟讀的基礎上採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學習方式使學生熟記第二小節。在教學時抓住詩歌末尾的省略號仿照詩歌中的句式,結合圖片及生活,激發學生說話、寫話的慾望。

另外,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在識字教學時沒有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也欠缺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有些問題目的性不強,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在本課中,“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出現了四次,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出四種不同的語氣,讀第一次是,起音應舒緩一些,停頓長一點,造成一定的懸念;讀第二次時,語速應加快,形成一種關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讀第三次時,應重讀“馬良的神筆”,強調“馬良的神筆”,意思是下面講的故事更重要;讀第四次時,聲音應該由重到輕,語速由快到慢。在教學時,我沒有做重點指導。

對於剛上崗一年的我來說,上好一節公開課很難,要有充分的時間準備,上課成功與否,選課是關鍵。在我們教研組長鄭老師的幫助下,我選了《假如》這一課。選定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是解讀《課標》、研讀教材,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制定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最初的.備課到現在的上課,已經試了幾次課,第一次試講後,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針對本課各抒己見,談論著自己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立足點,不同的教學點,面對著老師們的眾說紛紜,我真的無所適從。後來,在學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的幫助下,重新設計了教學程式,他們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到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再到每一節詩歌的過渡等都給我作了認真地構思和設計。接下來的試講越來越順利,最終取得在這裡做觀摩課的機會。在此,我非常感謝學校的領導以及參與評課的各位老師,更感動於伏牛有這麼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

《假如》教學反思10

《假如》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使學生懂得應該關心他人,增強團隊互助的意識,《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兒童詩,小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首小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適宜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中產生共鳴,感受到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美好願望,產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詩化心靈”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淨化美化學生心靈的過程。在教學中我確立了“以讀為主線”的思想。在讀中找出含有生字詞的句子讀一讀,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第一次朗讀找出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這句話,使學生對課文層次有了初步瞭解。再次朗讀找出小作者想用這支神筆做什麼的句子讀一讀。第三次朗讀想想小作者為什麼這樣做。這樣使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目的也一步步的實現。學生口唸成誦,感受著清新活潑的文字,想象著美好動人的圖景,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多角度互動對話。在對話中,學生進入文字,觸動心靈,獲得獨特的體驗和真切的感情。

《假如》教學反思11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談個性化感受。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精華,它融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以精闢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我先請學生聽配樂朗誦,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接著自讀課文後瞭解主要內容,提出問題:

①作者用神筆畫了什麼?

②為什麼要畫這些東西?以此引導學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域性。在學生逐段概括時,我以簡筆畫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內容展示於黑板,既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更直觀的瞭解,又能感受詩中所蘊涵的圖畫美。

2.識記生字,理解詞語,交流個性化識字方法。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任憑教師無休止的“填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利於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先四人小組自學生字,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把它看成一幅畫,培養個性化識字方法。接著全班彙報交流,先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自學成果,對於易讀錯或記憶有難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識記。最後組詞,把生字放在句子中認讀,進一步鞏固字的音形義,突破重點。

3.細讀課文,感悟內容,練習有感情朗讀。

這首小詩語言淺顯,內容簡單,學生極易理解,因此教學時使學生整體把握小結內容後,我把重點放在感情朗讀上。先以問題激發學生情感:你喜歡這首小詩嗎?為什麼喜歡?怎樣讀出感情。帶著這些問題開展自學,找自己喜歡的小夥伴讀一讀,議一議。一定程度後全班交流,自學小組以齊讀方式展示自學成果,接著相互評議他們讀得好在何處,(請優勝組介紹感情朗讀的經驗,此時教師可做適當點撥與總結),如何帶著表情去讀,可想象著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讀,可把自己當成小作者讀,還可以加上動作……總之把學生讀得精彩之處加以總結,學生用上這些方法繼續練讀。最後教師引讀,達到背誦,從而解決又一重難點。

4.昇華感知,擴充套件延伸,發展學生語言。

在學生充分閱讀,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後,再引導學生回到整體,說說此時的`想法與感受,比如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從中受到什麼樣的啟發,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心,併產生關愛他人的願望,從而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充套件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讓學生盡情想象,暢所欲言,進一步發展學生語言,培養愛心。 “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給四川災區的小夥伴畫一所大大的學校,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在溫暖的大集體裡健康成長、愉快學習。”“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要給謝超畫一雙好腿,讓他快點回到班裡和我們一起學習。”……學生稚嫩的語言中透著博大的愛。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鬆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假如》教學反思12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的第十四課,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趣的一課,我該如何設計才能讓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於是我以童話故事《格列佛遊記》匯入,並且播放了一段《格列佛遊記》的電影片段,果然這一小段電影片段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於是我又出示了一些PS合成的有趣圖片,讓孩子們通過圖片得知,要想表現大的物體,就要選取大的參照物,要想表現小的物體,就要選取小的參照物。然後我提出問題:“假如我們變小以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學生們通過討論在腦海之中產生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我趁勢讓他們把這些想象中的鵝畫面畫出來,完成本課的作業。

我對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滿意的'地方是學生通過我的講解對本課產生的好奇心和對課件中圖片驚奇的眼神。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總感覺學生一直在被思維定式所左右,沒有完全理解“要想表現大的物體,就要選取大的參照物,要想表現小的物體,就要選取小的參照物”,所以學生的作業並沒有完全達到我的期望水平。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著重講解選取參照物大小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再去完成作業。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利用多媒體教學,尤其是在課件中插入與本課相關的視訊,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決定,在以後的授課過程中多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輔助教學。

《假如》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時我以學生自學為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進行點撥引導。

匯入課題時,我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要求學生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我在班裡進行了一場辯論賽。正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有害的,反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好處。從而達到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灰塵的優缺點。

最後我對這場辯論賽進行了總結,讓學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這場辯論賽開展得很激烈,收效也是挺不錯的。

《假如》教學反思14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它也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動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在教學時以學生自學為主,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匯入課題時,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並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2自然段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最後,還引導學生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使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後,我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可以讓學生圍繞“作者是怎樣說明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還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讓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

課前我讓學生按照閱讀提示預習課文,並且蒐集關於灰塵的資料及人們對灰塵的不同看法。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要求學生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

在班裡組織了一場辯論賽。正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有害的,反方是認為灰塵對人類有益的。這場辯論賽開展得很激烈,正方說得頭頭是道,資料主要從課外書中搜集來的。反方也說得有理有據,他們主要運用課文中的語言來說明灰塵的特點和作用。雙方在辯論中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灰塵的優缺點。

最後我對這場辯論賽進行了總結,讓學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因此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的兩面性,全面地分析,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具有兩面性,學生舉了好多例子,如人類生活離不開水,但洪水氾濫,給人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網路為我們蒐集資料提供了方便,沉迷於網路遊戲又不利於身心發展等。一場辯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身為教學的組織者,何樂而不為?

學了這篇課文,課後練筆也很有必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並以第一人稱寫灰塵。這樣有助於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均得到提高。

(2)《假如沒有灰塵》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本節課我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整個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我口述了兩個由於灰塵而引發的疾病事件,由此讓學生初步瞭解灰塵對於我們人類生活的危害,進而匯出“塵”,用說文解字方式解讀“塵”字,概括出它的特點,即小,緊接著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灰塵大小的語句,並更中肯地概括其特點,即細小、微小;接著進入學文階段,先出示自主學習要求,即“默讀課文,找出描寫灰塵特點和作用的句子”,再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想法,跟著全班交流,師相機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語句把握灰塵的特點、作用及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同時藉助自然風光圖片(灰塵的傑作)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並相機板書,在小結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後師口述灰塵在軍事方面的作用,以此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最後通過文章最後一句及第一段的學習體會作者對灰塵的讚美及概括灰塵的兩面性,以此再進行拓展,列舉生活中存在兩面性的事物,從而得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兩面性的結論。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我自認為教學思路很清晰,能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能較好地補充文字的空白,使學生拓寬其知識面,跟學生很好地進行互動,跟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交流知識。特別是我平時常能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上能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雖然本節課學生的概括能力還達不到很好的要求,出現不夠精確的情況,在今後的學習中將再加大力度進行訓練。同時今後的課堂要更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創設出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

《假如》教學反思15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在人們眼中,灰塵通常是汙染環境、傳播病菌、危害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然而,這篇課文卻向我們介紹了灰塵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天空將變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溼漉漉的,更為嚴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沒有灰塵,大自然也將會變得非常單調。作者正是通過灰塵的作用,揭示出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全文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匯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溼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後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二是讓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因此,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古往今來”是指從古代到現在;“拂拭”是指撣掉或擦掉灰塵,“勿”是“不要”的意思,“塵埃”就是塵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從古代到現在,人們總是經常擦拭灰塵,使(物品)不沾染塵土。

②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龐然大物”是指龐大的東西。這段話首先運用列舉數字的方法介紹了灰塵的大小,接著又運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塵非常細小的特點。這兩種說明方法的運用,使說明的事物更加具體、真實、生動。

③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大大削弱,因而變得柔和。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削弱”就是變弱。這段話先寫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變弱,因而光線柔和、不刺人眼;接著又運用假設,說明沒有經過灰塵反射的陽光非常強烈,使人睜不開眼睛。通過對比說明,突出了灰塵的的重要作用。

④有趣的是,灰塵還有個“怪脾氣”,容易反射光波較短的紫、藍、青三色光,而“喜歡”吸收光波較長的其他色光。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怪脾氣”“喜歡”這兩個詞語,將灰塵賦予人的性格特徵,把灰塵的特點寫得非常生動傳神。

(2)對詞語的理解。

生息:生活;生存。

溼漉漉:形容物體潮溼的樣子。

乾涸:沒有水了。

日暈: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摺射而形成的光現象。在太陽周圍形成彩色光環,內紅外紫。日暈常被看做天氣變化的預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然而、面臨、顆粒、來源、分裂、飄浮、削弱、柔和、效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適時點撥引導。匯入課題時,可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後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之後,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並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1自然段最後一句話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最後,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想一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使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汙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2.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可以讓學生圍繞“作者是怎樣說明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表達得很清楚,或表達得很生動;還要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3.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法之後,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學習收穫,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總結,如說一說通過學習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道理,掌握了哪些表達方法等。

4.本課教學之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具有兩重面性,請學生運用掌握的說明方法仿寫一個事物,從而實現讀寫的有效遷移。

5.課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讀錯,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提醒。如,“較短”的“較”應讀jiào,不讀jiǎo,“乾涸”的“涸”應讀hé, 不讀gù;“削弱”的“削”應讀xuē,不讀xiāo;“朝暉”的“朝”應讀zhāo,不讀cháo;“調”在“調節氣候”中讀tiáo,在“單調”中讀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