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熱】家鄉的習俗作文

作文 閲讀(1.8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家鄉的習俗作文

家鄉的習俗作文1

美麗的焦作,那兒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焦作的雲台山最為有名,還有四大特產,懷菊花是去火解毒的。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清明節、元宵節、端午節、植樹節、建軍節還有重陽節……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同的地方過春節的習俗會不一樣,民間流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食物,殘害生靈。有一年的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村裏,兩個牧童在比試牛鞭子,“年”忽聞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了。它又竄到另一村莊,又迎頭望見一家門口晾着件大紅衣裳,裏面燈火昏黃,刺得他偷頭暈眼花,它莫名其妙,夾着尾巴慌亂的逃竄了。後人通過他的這個弱點,想出了對付他的辦法,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的'習俗。我家鄉的春節是這樣過的。

還沒過年,大人們就開始打掃衞生,收拾東西,貼好火紅的對聯,趕往老家和家人們團聚準備過年。即使再忙的人也要回家過年。

大年三十,準備好包餃子的材料,家家户户都會包餃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各有分工,大人們擀餃子皮,包餃子。小孩子就端着盤子一趟趟的把廚房的大人擀好的餃子皮,送到客廳包餃子的大人們那。當然,餃子裏是會包硬幣的,誰吃到的硬幣多,就寓意着新的一年就會有福氣。孩子們互相攀比自己吃到硬幣的數量,一發現別的孩子比自己吃到的硬幣多,就會拼命的吃,直硬幣吃完為止,大人們吃到的硬幣通常會給自己的孩子,他們也會拼命幫孩子吃。晚上,家人們會坐在一起看春晚,共賞歌舞,共同歡笑,除了兩三歲的小孩子,誰都不睡覺。

到了七年級,人們就會提着大箱小箱,四處去串親戚,有時候親戚們會擺一大桌魚肉請我們吃,關係好的親戚來拜年,我們也會準備一大桌好菜款待他們,親戚有時還會給孩子們帶來糖果。我們見到大人只要説新年好,就可以得到壓歲錢。

家鄉的春節充滿年味,我喜歡我的家鄉,我喜歡過年的滋味。

家鄉的習俗作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隨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新年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要用芝麻糖來祭灶王爺了。

昨天,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下特別的作業,那就是——回家觀察爸爸媽媽明天會做什麼?可是,從早上到中午,我爸爸媽媽什麼事都沒有做,這可怎麼辦呢?下午,我來到了輔導班。老師拿出了一大袋芝麻糖,把同學們的饞蟲,都差點勾了出來,老師讓我們説出一個表現同學們此時此刻的心情的.4個字的成語,才給我們發芝麻糖吃。(我看着那一袋芝麻糖,口水差點兒流出來。)我想了一個“迫不及待”,便把手舉了起來,可老師一連幾次都沒有叫到我,我把手舉得更高了,終於,老師叫到了我,我説了出來。耶!我終於拿到了芝麻糖。

等同學們都拿到芝麻糖時,老師還不讓我們吃,看着芝麻糖,饞死我了,同學們有的偷偷地把芝麻從芝麻糖上扣下來,放進嘴裏,我也學着他們,解決我的饞蟲。老師讓我們用5員大將(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來觀察芝麻糖。我用手捏了捏芝麻糖,硬硬的;仔細端詳芝麻糖,芝麻糖是乳白色的,上面灑滿了密密麻麻的芝麻,聽老師講,這裏面還有一層寓意呢!芝麻糖上撒滿了芝麻,在新年吃,寓示着來年的日子能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再用鼻子聞了聞,“嗯!真香!”終於可以吃了,我左手拿着芝麻糖用牙一咬,芝麻糖又甜又脆,又酥又香,糖末末和芝麻直往下掉,我趕緊用右手在下面接着,真好吃!再看張澤同三五口就把芝麻糖吃完了,他吃得好快呀;我在咬芝麻糖時,聽見了咬芝麻糖發出的“咔嚓咔嚓”聲。我發現了芝麻糖上的密密麻麻的小孔,聽老師説,一共有129個小孔,有同學不信,還數了數呢!

俗話説:“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新年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願新年的我學習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家鄉的習俗作文3

每年二月八年級,爸爸都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並在這一天爆玉米或炒黃豆,還會吃春餅。我對此充滿好奇,這是什麼風俗呢?

原來在爸爸的家鄉,二月二是“春龍節”。自這天起,傳説掌管雨水的龍王抬頭甦醒,雨水會漸漸多起來,萬物開始復甦。

關於“春龍節”,有很多傳説,最有名的一個和武則天有關。傳説,當年武則天當上了女皇帝,讓玉帝震怒。於是,玉帝下旨龍王,三年不得降雨。但龍王不忍百姓受苦,在二月二這天偷偷降了雨。玉帝因此將龍王壓在山下,並揚言待到“金豆開花時”才能放了龍王。聰明的百姓將玉米爆開,並做好春餅,家家户户供奉上,救出了龍王。

從此,二月二那天,爆玉米、吃春餅、祭龍王就成了一種風俗。這既是表達了百姓們對龍王的感恩之心,也是對龍王的喚醒,祝願新年風調雨順,事事如意。

現在,供奉龍王的'形式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春餅這種美食代代相傳了下來。民以食為天嘛!每年春龍節,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春餅。

大盆大盆的木耳、白菜、青筍、肉,光色澤就能讓人饞涎欲滴。爸爸“噹噹噹”地剁肉糜,我笨手笨腳地切白菜和木耳。一會兒,水靈靈的大白菜葉就在我的鬼斧神工下,變成了小月牙兒、火柴棒和青柳葉。肥嫩嫩的木耳也不能倖免於難,一根根細細長長的像蚯蚓,哈哈!但這些並不影響春餅的口味,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

“嗞啦”,“啊”每次爸爸煸炒餡料的時候,我都無一例外地幫他配音。既然是龍抬頭的日子,那就該熱熱鬧鬧。廚房間,一時裏炒菜聲、尖叫聲、鍋碗聲、歡笑聲混作一團。龍王也會被我們吵醒吧?

每到最後一道工序煎春餅時,我都守着油鍋,饞得口水直流,恨不得直接從鍋裏撈一個出來解饞。不知熟睡的龍王是不是和我一樣被這四溢的香味吸引呢?

爸爸離開家鄉很多年了,每年過春龍節吃春餅時,就會給我們講一些家鄉的故事。我們一家人也會一起吃着美味的春餅,一起憧憬着未來一年的新變化。

這家鄉的風俗,包含着思念,也充滿了期盼。

家鄉的習俗作文4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風俗,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端午節起源於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5月初五以周進度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民俗。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在武漢東湖,九點鐘開始了賽龍舟的活動,參賽選手們個個蓄勢待發,躍躍欲試。

“呼”槍聲響了,現場鑼鼓齊鳴,彩旗招展,喊聲震天,熱鬧非凡,每條船上有二十個人,每條船上的人衣服統一,紅色衣服是紅隊,黃色衣服是黃隊,藍包衣服是藍隊,綠色……

我最用的是藍隊,藍色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龍頭也別有風趣,只見威風凜凜的龍頭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紅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着前方,眼睫毛像一個王冠在眼上,由黃色,藍色,白色組成。鼻樑是青色和藍色,鼻子是亮閃言的銀色,龍鬚是光滑的兩個彈簧,兩個彈簧上都有一個藍色的球,四顆虎牙在嘴上,每一顆看起來尖鋭無比,還有兩顆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着一顆圓的像夜明珠的銀色珠子,龍角像天空一樣藍,像月亮一樣彎。

回到比賽,藍隊的隊長奮力擊鼓,彷彿每一棒都要把鼓擊破一般,"咚~咚~咚~"伴隨着每一聲鼓點,船上的船員們動作整齊一,濺起一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員們滿不在乎,只顧着理頭划船藍船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綠隊快了,快了,越來越快了,離綠隊還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終於和綠隊並排在一起了,兩隊的鼓聲更快了,四周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兩隊船們奮力划槳,終於藍隊反超市綠隊,排第四名,觀眾們都為自己看好的隊吶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時間鼓聲和觀眾加油聲響成一片熱熱鬧鬧,現場比菜場吵一百倍。

最終黃隊第一,紅隊第二,藍隊第三,我看好的藍隊是季軍,我覺得,賽龍舟要有團結、拼搏、向上的精神,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家鄉風俗——賽龍舟。

家鄉的習俗作文5

每一條彩繩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向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日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日,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着頭,漫不經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確定,那裏前一陣子應當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裏。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國小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齊度過的。那時的自我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温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能夠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着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齊,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細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温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麼不好好保護自我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此刻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裏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温和目光。

只是之後,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説為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着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説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家鄉的習俗作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中,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還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不僅有利於傳遞親情、尊崇孝道、弘揚正能量,而且有利於傳承文化習俗。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輩。

還記得,小時候,跟着家人一起去掃墓時,經常看到人們在燒香、燒紙錢、燃放煙花爆竹。大量焚燒紙錢造成灰燼遍地,濃煙紛紛,甚至引發了不少山林火災。這樣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還能好嗎?

令人欣慰的是,這幾年,在國家的號召下,在新聞媒體的宣傳下,在學校的教育下,家鄉的祭掃習俗悄然發生着變化。

鏡頭一:網上祭祀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園開展祭掃烈士活動。在烈士墓前,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獻上自己親手製作的小花,齊唱歌曲《烈士墓前》,緬懷烈士們拋頭顱、撒熱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師的號召下,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網上綠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將“鮮花”獻給烈士,並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我們對英烈的緬懷。

鏡頭二:綠色祭掃

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帶着我們去祭掃祖宗。在祭掃時,我卻發現,周圍的人都沒有什麼人在燒紙錢、燒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問爸爸:“今年怎麼跟以前不一樣啦?”爸爸笑着説:“過去,人們上墳燒紙、燃放鞭炮,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現在,不是都在提倡綠色祭掃嗎?大家都很自覺配合啊。”説着,爸爸在爺爺的墳前敬了一杯酒,媽媽把一束鮮花擺放在墳前。接着,爸爸給我們講起了爺爺生前的故事,我們聽得入了迷,心裏對爺爺充滿了敬重與懷念。最後,全家人一起動手,在爺爺的墳前種了一棵樹,爸爸説:“明年我們再來的時候,這棵樹就長大了。”離開時,我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爺爺,小樹,明年再見……”

網上祭祀、綠色祭掃,真好!家鄉的綠色習俗,我為你點贊!

家鄉的習俗作文7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通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牀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着祭祖的準備,有拿着香前往祠堂的,有搬着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着爸爸媽媽搬着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裏,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説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着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裏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着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着,媳婦們和女輩們忙着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説:“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污漬烤掉。”青壯年們捧着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着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着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着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通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家鄉的習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濟南的西郊,雖説都是濟南人,但,有一些習俗卻不一樣。我們這,除夕那天要去買個豬頭,魚、雞、肉等,還要買好多鞭炮。

除夕午時3點鐘,就開始包餃子了。在5點左右,要去請家堂(祖先)。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過年,請加堂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歲時,弟弟還沒出生,我就代替。有兩根筷子,插在胡蘿蔔上,再用燒的黃紙,寫上字。有一個是“先父李學善之位”,之後我才明白,他是我爺爺。還有三個,我也不明白是誰。把寫好的堂位放到個盤子上,帶上一小掛鞭炮,就去村頭請去了。

到了那,我看見幾個人也在請。我們必須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畫了個圈,把帶來了鞭炮放那裏麪點燃,説什麼是把祖先的魂請來。我那時很害怕,然後,還要讓祖先們先進去,還要用個長棍,把大門壓住,還説什麼別把別別的'鬼引來。爸爸還讓我找個棍子,應對漆黑黑的院子,本來膽小的我,更害怕了。可是父命難逆,天啊!這麼大的院子,讓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當時,嚇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個手電筒。小聲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裏有刀,你要敢來咬我,我、我、我就殺了你…。”邊説,還邊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長棍,抓住就跑。心裏還挺害怕。耶!跑到了燈光下,鬼害怕嘍!我開心的笑了。我爸長棍給了爸爸,壓好後,又去屋裏磕頭。爸爸先磕的,然後是叔叔,最終是我。

除夕那天,我們這兒再吃年夜飯前還要拉上一掛鞭炮。晚上還不能關燈,我要守歲,可是我撐可是11點。

大年七年級這天,還不能把客人吃剩的東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錢”。必須八年級才能倒掉。

大年八年級午時5點左右,端着有家堂的盤子出去,把長棍拿開,又去村頭上拉上一掛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幾個頭,就完成了。

此刻,我有了那兩個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請家堂的習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9

我的家鄉有很多獨特的習俗,炸油角和炸煎堆是其中之一。

俗語都説:“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每到過年時,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總少不了兩種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過年前,我和奶奶都會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總會炸一大鍋。炸完後,無論誰到我們家來拜年,都會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來,給客人們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時候,還會把其中一些送給客人們帶回家吃。因為,它們都寓意着好兆頭。

除夕一大早,我們就回家鄉幫奶奶製作過年必備食品——油角和煎堆。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平凡,但是製作起來可不簡單呀,必須經過許多工序,才能把它們做的好吃又好看。做煎堆要準備: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種材料。煎堆的.陷做起來比較複雜,要將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熱攪拌在一起,然後趁熱用雙手把它們捏緊,把它們捏成一個個圓球狀。這是一個考驗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們就只能做簡單的油角陷,只要將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製作完內陷,就要做外皮了。將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開水攪拌,搓成粉團備用。

最令人開心的製作馬上就要開始了。每個人都要動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團搓成薄薄的表皮,然後我們用它把內陷包起來,搓成一個個的圓球。包油角更可笑,每個人的手法都不同,形狀各異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擺得滿滿的。由於我的手上沾滿了麪粉,不一會兒,就把小臉蛋弄成一個大花臉,引得他們哈哈大笑起來。

最後的工序就是下油鍋了。首先用猛火燒開油鍋,然後改用慢火,將包好的煎堆和油角放進油鍋慢慢翻滾,讓它們受熱均勻。不一會兒金燦燦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鍋了。

製作油角和煎堆既費時又煩瑣,但卻是我們的春節習俗之一,人人都樂意去做。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不知不覺中,春節已經悄無聲息地到來。剛學會在地上四處亂爬的小孩,可以獨自背起書包去上學的大孩子,嘴角旁留了少許白鬍子的老孩子,提到過年,誰不是嘴角洋溢着天真的笑容,樂呵呵地進入美好的回憶中。誰不盼望過年吃團圓飯和拜年、吃湯圓時的情景呢?

過年期間誰家不是都聚在一張會餐桌旁,享用着美味的菜餚,在餐桌旁談笑風生,講着一年的勞作與辛苦。在這一天裏,奔赴四面八方的打工人在這一天裏都會趕回家,享用着這富含美好意義的飯菜。

大年七年級的光景是最和睦,最熱鬧的。從一大早開始就有連續不斷的鞭炮聲從四面方傳來,一聽到鞭炮聲,還在牀上打盹的.小孩子們就躺不住了,一溜煙地穿上新衣裳,把自己打扮得俏皮可愛。當拜年隊伍陸續趕來時,年輕的大人們會帶着的娃參加這龐大而熱鬧的隊伍,老人們就會在家招待客人。這一天要數小孩最高興了,提着大袋子,四處“討吃討喝”這跟天上掉餡餅沒什麼區別。

元宵節緊隨着春節的腳步紅紅火火地走來。為什麼元宵一定要懸燈結彩呢?我知道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隻神鳥被獵人射死,帝知道後大怒,下兵正月十五放火活活燒死人們,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着百姓們被燒死,於是冒着風險到凡間告訴人們。其中一位老人説:“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掛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知道人們都死了。”為了記念這次的成功,人們都會在正月十五日在自家院子裏懸燈結彩,燈火通明!

元宵時還要吃湯圓。軟軟糯糯的一個個,放在嘴裏輕輕一咬,就會流出黑色的香濃的黑芝麻醬,吃完一個還想吃第二個。湯圓雖然好吃,但吃多了也不健康: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糖餡都是高糖分,高熱量食品,所以要少吃!

春節可真美好啊!

家鄉的習俗作文11

我的家鄉在重慶,我家鄉的節日風俗和其它地區大致一樣,我十分熱愛這片土地呢。

我們那裏過年稱之為趕年,“趕年”這一名稱還是從我們那兩個少數民族流傳而來的。這兩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土家族和苗族,他們以熱情好客、心靈手巧而著稱。

除夕之夜是在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在午夜十二點時要放鞭炮,老人家稱之為出“天星”;晚上有星星月亮代表着第二天是個豔陽天,同時也昭示着來年會更加幸福美滿。在這一天,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除此之外,一大家人要圍着地爐烤火,嗑着瓜子,看着電視上演的春節晚會,聊着家常。婦女們負責把火越燒越旺,意味着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孩子們只需在這一天高高興興的玩耍,希望來年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不僅如此,在除夕這天還要吃團年飯,不過這吃飯也是大有講究的。首先必須做到的.是:要在正午太陽當頭時開飯,這菜色也是按着規矩來。要有一個火鍋和一個幹鍋,火鍋和幹鍋以辛辣為主。火鍋以粉絲、白菜、蘿蔔、豆腐和豬血等為下湯的菜,以熬豬蹄、豬排骨、羊肉、牛肉、魚肉一類的葷腥菜色為主菜。幹鍋則以雞鴨為主菜,拌着土豆乾煸。上菜先上涼菜,再上幹鍋,再上火鍋,之後是炒菜。

正月七年級不出門,一大家子人在堂屋裏談笑風生;而且不準把灰塵掃在屋外,把水潑在門外,因為傳説財神爺、灶王爺等其他神仙會齊聚一堂為百姓祈福,祝福揮灑在每一個角落,如果把東西往外扔,就等於扔掉祝福。八年級拜家庭,就是晚輩孝順長輩,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九年級、初四拜丈人,女兒和女婿一起去拜訪丈人、丈母孃以示孝心,教育後人百善孝為先。

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就是元宵節">元宵節,這一天是小孩子們的天地。吃湯圓、甜酒、做花燈、玩花燈、觀花燈、舞龍燈、游龍等;吃喝玩樂是小孩子們的天性,然而這一天的娛樂活動彷彿只為玩而誕生。在這一天許多孩子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吃湯圓和甜酒,湯圓滑滑得像只泥鰍,總也夾不起來,好不容易用勺子舀起來了,它卻又像只頑皮又靈活的猴子,從勺子裏逃跑了。

我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習俗作文1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滿入屠蘇”春節終於來了,壓歲錢,年糕,廟會……這些讓我們喜愛的習俗也開始了。可讓我最喜歡的是……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拉了出來。“表姐,表姐,該起牀了!你不去土地廟了嗎?”淘氣的表弟的樓下大聲吶喊着。我不耐煩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廟這個詞猛然閃過我的腦海,我立刻跳起了牀,回答道:“來咯來咯!等等我!”我手忙腳亂的穿好衣服,打着赤腳跑下了樓,衝到衞生間,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飛快的拉着表弟的手,向土地廟跑去。

剛到土地廟,我們便衝到大門後,急切地用眼睛尋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閃現出兩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憐我,給我了兩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們緊握在手裏,跑去告訴表弟。

“噹噹,噹噹”樂隊開始演唱起來,歡樂的歌兒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我們拿着彩旗在她們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們的身邊連連響起,我們連忙左蹦右閃。在快樂的氣氛中,我們連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嚕,咕嚕”,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飯鈴響了,正巧,我們勞作了半天,終於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飯了。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為,就在上一年,我們是到我外公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習俗是一家輪一家的呀!

中午時,下了一場小雨,但依舊沒有影響我們蓬勃的興致。我們下午的目標是一家飯店,還聽説他們家的手藝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貨表弟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為在飯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難走。但我們又尋找到了一些樂子,我們把彩旗舉得高高的,用力的揮舞着彩旗。在綠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現了十幾只小鳥,有紅,有黃,有藍,有黑……它們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戲着。在我的家鄉這也代表着一個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樣,跑得快,看得遠,就是成績好,有見識,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彩旗,是一個很普通的一個東西,但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也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樣,有本事。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寓意,但是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

這就是我家鄉的一個習俗,你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13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媽媽就開始包餃子啦!包餃子還需要技巧呢!我負責擀皮,我這裏擀擀,那裏擀擀,簡直就是四不像。媽媽給我做了示範,包餃子應該均勻的擀,讓它在擀麪杖上轉起來,這樣就可以擀的圓圓的了。我按照媽媽的辦法,怎麼也不能把這個“淘氣鬼”制服,還是擀的亂七八糟。不過經過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艱苦訓練,我終於把這個淘氣鬼給制服了。

我們這裏包餃子還要包裏面錢呢!只要誰吃着帶錢的餃子,就代表着他在這一年中平安無事,運氣很好。誰要是吃的最多,誰就是一家之主。我們家也包了好幾個錢呢!我和爸爸媽媽都想吃到錢。我為了得到拿到那幾個硬幣,於是搶了很多的餃子。嘿嘿!我們家裏的錢竟然被我吃到了三個,把我的`牙都快咯壞了!

吃過餃子之後,我們當然還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們男生最喜歡乾的事情。我們拿起一個大*花,迅速點燃。頓時,天空中出現了五彩的煙花,美麗極了。

我們這的春節習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過新年時,家家户户都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磕頭,給他們拜一個年,説一些祝福的話語。然後長輩們就會給我們一些壓歲錢,發一個紅包。然後再與親戚們一起吃一頓團圓飯。表達互相之間的感情。

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就是這樣的,怎麼樣!你們的呢?

春節快到了,大家以高興的心情籌備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們家各幹各的,搞掃除貼好春聯,便拜神保佑來年順景。媽媽擺好拜神的貢品,準備拜神。晚上,在遠方讀書的姐姐回家了,媽媽早已做好豐盛的晚飯,一家有説有笑地吃團年飯。吃完飯,媽媽忘不了包利是。

新年七年級,我和姐姐穿好新衣服,向爸爸和媽媽恭喜,“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然後,他們總是笑容滿面地給我們利是,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我們太早起來,吃過早餐。客人來拜年了,媽媽總是倒上一杯熱乎乎的茶,我擺上糖果、水果、瓜子、年糕……來款待客人。這時,大人們問好後,總是談及他們的工作及家庭情況。我們這些孩子就是愛鬧、愛玩。我和叔叔的女兒麗麗提着紅燈籠到大街小巷玩個痛快,真有説不盡的高興!

家鄉的習俗作文14

我的家鄉在惠州市橫瀝鎮,那可是一個非常出名的小鎮,只因一碗湯粉而聞名天下。雖然我從小在喧鬧的城市中長大,但是,那靜謐的鄉村,才是我最惦記的地方。

每逢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湯粉,彷彿沒吃就等於沒回老家似的。總要讓自己的味蕾先過一把癮。那油光可鑑的豬腳、滷蛋,在金黃色的湯汁裏面,散發着迷人的香味。粉條也充分吸收了湯的味道,但又不失素食的平淡。這湯粉,説得上是完美中的完美。不拍下發個朋友圈記錄一下,那就有些大失興致了。

春節,是小鎮裏最熱鬧的時候,街市上喜氣洋洋的。雖然是鄉村,但熱鬧繁華的場面一點也毫不遜色於城市。從大年二十八開始,家家户户就都貼上了春聯,預祝來年平平安安,事業有成,每天早上六點,鑼鼓隊就在街上鬧起來了,他們不嫌辛苦,頂着獅子頭,敲着鑼,舉着旗,走街串巷,整個鎮子洋溢着一股年味,而鑼鼓隊是其中最賣力的,這樣的熱鬧要一直持續到元宵過完。

夜晚,江邊就亮着炫美的燈,我們叫“賞燈”。惠州的.母親河東江穿過小鎮,那裏的落日美極了。沒有高樓的阻攔,沒有喧鬧的吵雜,船啟動了,馬達轟轟響了起來,在水面蕩起波瀾,打破這片寧靜,也撥亂花燈在水面的倒影。這燈雖然沒有西湖花燈那麼光彩奪目,沒有那麼人山人海,只有孤零零的幾艘小船,但這絲毫沒有打亂大家賞燈的興致。夜光下,斷橋邊,成羣結隊的,全是臉上洋溢着幸福的人們。

到了正月十五,大家會齊聚一個地方看戲,我也去看過一次。戲的內容我記得不是太清了,但是戲後的煙花卻讓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家鄉的習俗還有很多:包粽子啊,吃餈粑呀,中秋賞月……但我認為,每一個習俗,都是一種文化,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是無價之寶,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華夏子孫的印記!

家鄉的習俗作文15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亳州地區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準備,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春節活動延續達一個月之久。

臘月初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裏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着手辦年貨了。殺豬宰羊、做新衣服、採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還要把家裏打掃乾淨。

臘月三十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圓,除舊迎春,還要到墳地裏祭祖。這一天早晨,家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中午閤家要吃團圓飯,除非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充滿了融融的.天倫之樂。晚上吃過飯,親人團聚在一起,把瓜子、花生、飲料、水果等都擺在茶几上,然後一起看春晚。晚上還要“守歲”,年輕人很少睡覺,一直要等到第二天凌晨放炮。

大年七年級最為隆重,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牀,穿着新衣,向神主、祖先、長輩拜年。這一天早晨只准吃餃子。如果誰吃到了餃子裏包的錢幣,誰就在這一年裏好運連連,財源滾滾。小孩子們要給長輩磕頭要壓歲錢。吃過餃子,男的要去鄰居家串門拜年,女的則在家裏接待客人。到了中午,親人們仍在一起吃團圓飯。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是燈節。晚上人們在街上放煙花,每一户人家都要在門前放兩盞燈,街上燈火通明,熱鬧極了。

另外,在春節期間,我們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如過年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裏,以免亂説話。正月初五不能動剪刀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家鄉的春節真是熱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