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關於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説課稿 閲讀(2.1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七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錦集九篇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瞭解過年習俗中所藴涵的鄉土風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

3、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及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品位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能説出藴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二、説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加強閲讀指導,主要由學生通過閲讀來了解文意。

教學思路設計:學生學習自主閲讀為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説教法

1、複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複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覆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説學法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

2、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説教學過程

(一)、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1、教師問: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學生根據經歷和經驗説自己的答案)那麼這些傳統節日中那個是過的最隆重的呢?我們班以回民同學為主,許多同學肯定會對老師説,我們是回民,不過春節,對這些節日也不感興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屬於中國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認識它。通過你的周圍或者在電視上,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哪些慶祝方式呢?學生自主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春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説,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每到春節,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慶祝,表達人們對節日的喜愛。本課《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繪了一副鄉村過春節的民俗畫。

(二)、走進作家教師簡介作者,並明確補充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三)、整體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回答這樣三個個問題

(1)本命年和春節有什麼樣的關係?

(2)處理生字詞

(3)文章是怎樣引出春節這一話題的?

(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主要描寫了幾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1、解題: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迴一次。(統計班內本命年的人數),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歲時,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過去過年的熱鬧氣氛,有感而發。

2、字詞檢查濃郁簸箕篩子門檻秫秸闔家鬼祟(崇高)玉米糝兒疙瘩鬏磕頭(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寫二十四節氣,引出春節,這樣更襯托了春節的色彩繽紛。

4、舊時過年的風俗:①炒年貨 ②吃臘八粥 ③買糖果 ④挑絨花 ⑤殺牲畜⑥備糕點 ⑦送灶王爺 ⑧換門神 ⑨守歲⑩拜新年

(四)、民俗風情遊

1、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過年的場景或者説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並且説説為什麼。

2、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風俗,人們不僅僅享受過年的豐富隆重火熱的氣氛,期中還寄託着人們的某種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當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並且談談其中包含了人們的那種感情?

3、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人們為什麼這麼重視春節呢?①辛苦一年,幸喜五穀豐登,享用勞動成果;②展望來年,祈求好運,祝願平安幸福;③閤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係,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瞭解了一些有關春節的知識。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能把所有的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聯串起來,它是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最神聖的日子。家、故鄉又成為每一個龍的子孫情感的歸宿,所以,春節這種民俗文化歸根結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瞭解它、熱愛它並將它傳承下去。

(六)作業佈置:

1、生字詞兩遍

2、想一想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

下面我就按説教材、學情、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和作業設計幾部分內容進行解説。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是作者抒寫對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一單元中,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寫出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文章,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人生、敬畏生命、追逐理想。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有:朗誦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表達的情感。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感情上,即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使其具有獨特的文學體驗。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借自己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實現遠大理想。

二、學情分析

從入學到現在,我對班級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因為我面對的是國中的農村孩子,所以一般來講語文功底都不是太好。在詩歌鑑賞這個模塊,雖然有已經學過的《秋天》鋪墊,但要求他們由於方言的原因要求準確並富有感情的朗誦是比較困難的,並且精準理解和感悟詩的意境也是由於功底薄弱會有所限制。但是這首詩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於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感悟,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整首詩的意境。就這一點來講,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加以教師因勢利導,重點點撥,會讓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有不一樣的體會。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簡單掌握詩歌朗誦技巧。

2、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徵的藝術手法、修辭方法等。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表情朗讀啟發學生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2、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以及重點語句的分析鑑賞體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聯繫實際,體會作者激勵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培養為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詩歌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2、表情朗讀啟發學生對作者情感和詩歌語言的感悟。

(二)教學難點:

領會詩歌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這是一首比較簡單易懂的詩,所以在表情朗讀的基礎上,對詩歌內容和象徵意義的進行理解與體會,對學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情感的薰陶和啟迪都有良好的引導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和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會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出於課標要求和興趣教學法的啟發,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指導法 2、問題點撥法 3、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採用學習方法如下: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教學過程 :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一首歌叫《藍精靈》?(播放音樂《藍精靈》,播放圖片藍精靈——興趣導入)。聽完音樂後,大家想想,在山的那邊真的有藍精靈麼?或者還有其他?那今天我們來看我們的新課:《在山的那邊》。(板書)(用時三分鐘)

2、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標註生字詞:

教師範讀詩歌(注意表情朗讀的滲透),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比較難理解的生字詞。(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山和海。)讀完後讓學生找出難理解的生字詞,因為學生已經預習過,只需要多媒體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印象,學生齊讀生字詞,課堂鞏固。

(2)學生齊讀詩歌,思考並回答問題,這是對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檢驗。問題設置如下:

A、詩歌兩節中的“山”和“海”意義相同嗎?如果不同,分別指什麼?

B、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兩個問題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對詩歌的大意有所體會,有利於進一步深入分體探究學習。教師必須明確第一節是小時候的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中的“山”指的是艱難險阻、困難坎坷、重重阻礙;而“海”是指理想、目標、信念、信心、成功以及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會實現。(結合前文朗誦時播放的圖片加以説明)

(整體感知環節最多用時十二分鐘)

3、課文精講即問題探究部分:

這一部分主要利用學生朗誦加問題探究梳理課文的方式對詩歌進行鑑賞。而且問題的設置主要是針對重點語句的理解和體會,有象徵意義、修辭手法、語言特點等內容,呼應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而在這一部分主要採用 多媒體展示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意境,運用不同的圖片做背景,加深學生對詩歌的體會,觸動學生的感情,理解詩歌的內涵。

這些問題都是根據課後習題或者是課外習題中命題出現率較高的知識點整

理而來,對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有着比較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問題我會採取逐題探究講解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梳理。主要問題設置如下: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看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的想望”。(對前面詞語盤點的回顧:隱祕,不想讓人知道的事)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可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看見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笑“我”幼稚可笑,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修辭手法的講解:擬人,圖片背景:青的山,加深記憶和視覺體驗)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才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零分”解釋:什麼都沒有,多媒體鏈接到一張空白的幻燈片)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種子比喻一個信念,是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

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而這個“海”是不存在的,不切合實際的,所以説是飄來的。(解釋“飄”字,輕的,形容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圖片背景,海潮,傍晚,一個人,閉上眼睛想象,加深對詩歌的感知)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理想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只有在執着追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斷奮鬥之後,才有會有收穫。這時候理想的實現才會使你興奮、給你驚喜。(多媒體超鏈接用灰暗的圖片和有陽光的圖片進行比較)

(7) “信念凝成的海”這句話中的“海”有什麼含義?

這裏的“信念”指得是媽媽給我的信心,而這裏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斷追求的目標。

在探究問題這樣設計,可以根據時間調整,有時候會出現突發狀況,如果時間不夠,就要留一兩個問題做作業,確保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也可以當做下節課的知識回顧。

接着就是本課的另外一個小小的不同,就是作者及寫作背景不出現在導入後,而是課文講解完後,學生會好奇老師為什麼不講解作者,這時候引出有利於學生的記憶,結合文章背景對詩歌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安排需要明確寫作背景在前作者在後,用寫作背景引出作者。這一部分內容只是利用幻燈片進行播放,既省時又高效,有利於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利用率。(幻燈片展示如下)

(1)寫作背景:

作者小時候跟隨從教的父母遊走於各地求學,可是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去看海是作者童年時期的一個夢想,影響着他的一生。這首詩訴説着作者一直以來的“隱祕的渴望”。

(2)作者:

王家新,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詩歌評論家。1957年生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著有詩集《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樓梯》(1993)、《未完成的詩》(20xx)等。詩論隨筆集《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1997)、《對隱祕的熱情》(1997)、《沒有英雄的詩》(20xx)等。

4、課堂小結部分,分兩部分內容進行:

首先是問題回顧,這一部分是機動教學環節。所謂機動就是根據時間定。時間充足,穿插回顧象徵手法和修辭方法,一旦時間不夠,可以留作作業,

接着是詩歌意義的理解,需要強調“山”和“海”的象徵作用,並以此進行總結: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一片海——“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克服一個個困難。所以,努力去實現心中的夢想吧,“海”一直在遠方為你喧騰!鼓勵學生不斷努力,為了理想不斷前行,點明作者寫作意圖。

5、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小時候(一) 長大後(二)

山 山 象 困難、坎坷、阻礙

海 海 徵 信念、目標、成功

這樣設計是象徵的手法清晰展現,有利於學生記憶。

6、作業設計:

背誦本詩,完成學習之友。

這是一篇閲讀課,學生只需要掌握朗誦技巧,並且理解詩歌的意境,學會分析重點詩句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所以作業的設計涵蓋了這幾方面的內容。

《在山的那邊》解説完畢,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皇帝的新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話《女媧造人》;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寓言四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想像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過這些富於想像力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説。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試圖加強朗讀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通過探究調動學生想像思維。

2、 教學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難點是: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二、【説教法】:

1、 結構、層次:從教師教學角度主要設計為六個環節(引導入境—明確目標—指導朗讀—提問探究—小結鞏固—練習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導入境儘量簡潔明快自然得體。

明確目標為的是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並有利於學習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範,不在理論解説。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提問探究,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體會詩人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夥伴間的互動互生是最接近‘最近發展區’的。”因此,這環節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許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勇於提問質疑,討論爭辯。

小結鞏固要做到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練習提高,安排圖景和文字的聯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藉此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僅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為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説教學程序】

1、 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1分鐘)

明確目標(1分鐘)

指導朗讀(15分鐘)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

小結鞏固(5分鐘)

練習提高(8分鐘)

2、 教學環節設計

引導入境:(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文字,教師口述引出“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多少神奇的傳説,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讓我們跟隨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麗、那份新奇吧!”

明確目標:(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學生讀出明確“學習任務: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解説指出:這首詩很美,“美是需要發現的”請同學們從學習任務入手,帶上三個問題去發現詩中的“美”,問題是

A、如何有感情地朗讀?

B、怎樣聯想和想像?

C、詩歌表現的是怎樣的情感?

指導朗讀(15分鐘)學生先個人試讀説説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着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核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等形式。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分兩步,

先探究內容。問題是a.全詩共四個小節,你能指出哪些是寫實,哪些是想像嗎? b.你能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嗎?

再探究情感。先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是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説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然後再學生提問質疑,同學間互相釋疑。

探究過程中提醒學生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並根據需要提供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聯想和想像” “牛郎織女圖片”等。巡視指導小組合作探究。

小結鞏固(5分鐘)先齊朗誦詩歌一遍,再請學生概括自己對於這首詩歌的理解。最後老師作結“老師認為:這是一首極美的詩。首先,全詩語言優美親切,節奏舒緩,極具音韻美;其次,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又具意境美;還有,就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練習提高(8分鐘)如果探究討論熱烈可安排為課外作業。安排兩題:a、由兩副燭光圖片引發聯想和想像,b、課後練習,仿例續寫。

3、 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設計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習梯級,為學生設計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學習過程”;其次,輔助運用多媒體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資料參考,用圖片畫面作引導,增強直觀感受;另外,學生間的交流,也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説學法】:學法指導、能力培養、培優轉差

從學生學習活動來説,這節課是四個板塊:

一是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培養朗讀能力,更多關注基礎薄弱學生,落實本課最基礎的目標。

二是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培養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學生為基準,達成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隱性目標。

三是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通過語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學的分析理解能力,讓基礎薄弱學生有基本的情感體驗。

四是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聽説讀寫” 為訓練主線,學生通過朗讀、模仿續寫、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擁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思維形式。

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指導主要是:朗讀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板書】突出“美”:

音 韻

意 境 情 感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是一篇自讀課文。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本課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體味山和海的內涵,掌握象徵的手法。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

3、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是本課的難點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播放配樂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是《在山的那邊》的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童年時代誰都有着美好而朦朧的夢,誰來説説自己的夢想。(以聊天的形式導入新課,創設輕鬆的氛圍)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9課《在山的那邊》。(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理解並積累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感悟詩中的“山”和“海”含義,掌握象徵的寫法;(重點、難點)

3、理解闡述的人生哲理。(重點、難點)

(三)檢查預習

通過多媒體展示詩歌中的生字和詞語,請幾個同學來朗讀,加深印象。

(四)整體感知

聽課文朗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詩中的

“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本詩中的“山”象徵困難、挫折和失敗,“海”則象徵理想、信念和成功。“無數座山”形象説明實現理想的道路要經歷重重困難。

明確了山與海在詩中的象徵意義,我們就不難理解本詩所飽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這也是本詩的`主旨。

這首詩,意境壯闊,內涵豐富,神采飛揚,讓人讚歎。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答案不要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五).拓展深化

有人説:“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樑。”這個句子充滿了哲理。請你也試着將《在山的那邊》全詩的內容濃縮提煉,仿照這個句子寫一句能概括全詩哲理的話。

示例:

理想是大海,現實是大山,中間隔着千山萬水,行動則是飛躍千山萬水的翅膀。 信念是大海,困難是大山,中間隔着崇山峻嶺,奮鬥則是翻過崇山峻嶺的武器。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這篇課文是選自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這一單元的重點要求通過朗讀,讓學生會聯自己實際生活體驗,看到作家對“文化藝術”體驗和感悟。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課文內容:本文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二、説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本課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積累本文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表時間的詞,數詞的異用等。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作文中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閲讀能力

2.朗讀中讀懂簡易的文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切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

重點:

1。字詞的落實積累上

難點: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放在本文表現手法的研究上。

三、説教法

1.朗讀法:“書讀百篇,其義自現。”這是學文言文的好方法。

2.討論法:引導學生髮揮集體智慧,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四、説學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明瞭意思,領悟寫法。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五、學情分析

這是七年級下的一篇課文。這一時期,同學們已經學過了許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學文言文的基礎,學生學起來應該不太吃力。另處,本文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些都是學好本課的優勢條件。

六、説教學理念

1.新課標中要求中學生能“讀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

2.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七、媒體設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口技》表演視頻,讓學生對這門傳統藝術有感性認識。

八、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讓學生聽,聽到哪些聲音,聽出什麼時間,聽出什麼故事。問學生這是一個什麼藝術?進而導入新課(課題)

口技表演含義:(讓學生説)口技藝人僅憑一張嘴,能逼真地模擬各種聲響,能生動地描繪不同生活場景,形成了一種傳統技藝。這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靈活現、讓人讀後如親臨現場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同時是檢查預習,把握讀音。讀的過程中故設“陷阱”讀錯音,讓學生找出來加以糾正。

2.學生再讀課文: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參看註釋,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全文圍繞哪個字來寫的?(善)

(2)找出標誌時間的詞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忽然,俄而

(3)有三個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體問題:

1.一個優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備哪此些本領?(這個問題的設置,是想引領學生,對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這個寫作法的教學)

(引導學生説出:會摹仿各種聲音,惟妙惟肖。平時要對聲音仔細觀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聲音,按順序説出來。

狗叫,婦人聲,小兒聲,男人聲,吃奶聲,哭聲,鼠夜出聲、起火聲,火燒聲,救火聲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麼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來

(鼓勵學生讀原文:有的學生能找到正面描寫,也有同學能找到觀眾反映句子,老師等學和找完後,歸納出:此文一個重要寫作方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相合。

(四)再現情景,表演中背誦。(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斷)

方法:找一個學生,到講台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找幾個同學,到講桌前蹲下,當同學讀到有聲音的時候,讓他們模擬聲音。然後大家評價。

注意:模擬聲音的同學要及時,下面的同學是觀眾,要做好聽眾的表情動作表演。

如時間夠用的話,大家集體朗讀一遍。

(五)作業:思考一下,(我們岫巖的玉雕藝術,驢皮影藝術,高蹺藝術,剪紙藝術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藝人一樣值得我們欽佩?有哪些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廚師的廚技,手工製作者,市場賣肉手腳是怎樣的麻利?生日蛋糕又是怎樣精心製作等,我們學習林嗣環,把這些民間藝術記下來,寫一小段類似《口技》的文章。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文章採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從而謳歌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親情。本單元要求在整體閲讀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受字裏行間洋溢的親情。同時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的讀書技巧。本課《羚羊木雕》較之前一課《風箏》顯得比較淺顯,本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對話,更適合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圍繞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學情發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感受文章豐富的情感。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二、學習對象的分析

1、學生由國小升入國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閲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閲讀的技巧,對閲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閲讀技巧的培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揣摩文章的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朗讀和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能力目標

(1)在整體閲讀文章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在整體把握要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情感目標:

通過感悟文章聯繫生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整體閲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2、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聯繫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教學策略

1、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關於同齡人對長大的一段話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説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裏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萌動。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通過引用同齡人的一段話,激起同學的同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説讀課文

瀏覽課文,學生就“一個——的木雕”、“一個——的爸爸”、“一個——的媽媽”、“一個——的奶奶”、“一個——的萬芳”、“一個——的故事”進行自選話題,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説話活動。當同學説完的時候,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1、訓練了學生“説”的能力,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內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貴,爸爸媽媽的逼迫,奶奶的無能為力,萬芳的仗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注意到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

1、默讀課文1—15段默讀

課文,標劃出體現爸爸、媽媽、我三個人物形象的神態描寫。

1、培養了學生圈點勾畫等讀書的習慣。

2、使學生在標話中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不同的人物語言體現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時瞭解了爸爸媽媽對我的逼迫,描寫了我的委屈,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爸爸媽媽的批評。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1——15段,學生進行評價

1、由默讀到有感情的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2、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速讀文章2——6段至結尾,標化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我”的內心世界。

既加強學生閲讀習慣的培養,又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無奈、委屈、痛苦。爸爸媽媽對我的傷害。

4、指名讀、學生齊讀

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使學生在讀中感受作者的傾向。

(四)探究課文

1、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

1、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文中來。

2、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父母非常的重財輕義,而我和萬芳之間非常重視友誼。

3、培養了學生在合作中的團結協作的能力。

2、討論: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給了萬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1、不限制學生的答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2、交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人溝通。

小結: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讚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籲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説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五)課後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這篇小説,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與父母一起探討後,合理地改編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並工整地寫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

【教材簡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繪了濟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温晴”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從不同角度描繪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獨特,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學習這篇課文對學生的寫景類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根據本文的具體內容和主要特點,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語文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確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等生詞,感知濟南冬天的特點。

2.通過反覆朗讀與品詞析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3.通過品味濟南的冬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進行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會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法學法】

1.主要教法是朗讀感悟和“以學定教”。

2.主要的學法是:“找-讀-議-品-寫”的五步學習法。

【教學過程】

老師們,因為時間關係,下面重點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基於上述的教材簡析、目標設定、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預習檢測,整體感知;3.自主質疑,以學定教;4.合作探究,深化要點;5.檢測反饋,訓練提升;6.總結全課,指導預習。下面我分步來講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説:良好的情境,有益於學生的感受,有益於學生的想象,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課的開始,我將用課件展示濟南冬天的一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濟南,感受冬天的風景。

二、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1.我將設計一組有關重點字詞的基礎題,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重點字詞有——)

2.通過自由讀和指名讀的方式組織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在通讀課文之後,我組織學生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圈畫有關濟南的冬天的景物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脈絡。

三、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我打算利用學生個人自主質疑的方式,定向本課學習的要點,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展開對濟南冬天的描寫的?

2.作者在描寫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3.為什麼説……

這些問題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以教學第一自然段為例,我打算通過“找-讀-議-品-寫”這五步來和學生一起學習。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寫濟南冬天山、水等生動語句,把它們圈畫出來。

2.讀,就是通過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反覆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例如,讀好——)

3.議,就是通過分小組的形式分析這些詞句好在哪裏、妙在何處,分析作者的表現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帶兵”,深入地感悟課文內容。

4.品,就是品語言,品意藴,學習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進行深入品讀。

5.寫,就是請學生在最有感觸的文字旁寫下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幾個部分,我也會按同樣的方法和學生一起探討學習。

五、拓展延伸,檢測反饋

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適時補充一則閲讀教材《冬之韻》,讓學生在閲讀之後,談談作者筆下的冬天與老舍筆下的冬天的異同點。

2.我將從《當堂反饋》中選擇一組檢測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當堂檢測。

3.根據情況,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反饋。

六、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在簡單的課堂總結後,提出下一課預習的要點。

老師們,我想通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初步能夠達成我所預設的三維目標。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分析教材]

《偉大的悲劇》是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探險為主題,通過不同題材的學習,激起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豪情壯志。《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記敍了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探險失敗後,和他的隊員在返回的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

[教學目標]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意情感體驗……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能力:快速閲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過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確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把對斯科特探險隊崇高精神品質的頌揚和讚美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在飽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體會斯科特隊員的偉大高貴的品質,並在閲讀中逐漸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理論依據]

1、“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對於文本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情感尤為豐富。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會,在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中,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語言感受能力。

2、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薰陶感染,教師在閲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藴藏着的感情,説出自己的感受。同時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法、學法]

教法: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新課程教學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堂課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欣賞課件、整體感知、細節品味、聯繫實際説觀點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交流等方法,逐漸感受這種精神,受到情感的薰陶。

學法: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讓學生通過預習篩選文章內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情節十分感人,易於引起情感豐富的八年級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一讀,説一説,達到讀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過程設計]

(文章篇幅較長,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預習。)

一、導入:通過出示圖片教師作介紹(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時的圖片、xxxx年北大科考隊和登山隊攀登希夏邦馬峯時的照片)引入課題《偉大的悲劇》。

(設計意圖:從感性上讓學生明白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這樣的悲劇發生得太多太多了,從而創設凝重、沉思的氣氛,為文章定下一個“悲壯”的主基調,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整體感知:

1、在欣賞《阿蒙森――斯科特南極探險紀錄片》和課前預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回憶課文內容,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根據敍事要點理清故事情節:1912年英國探險隊斯科特一行5人,為實現“到達南極點第一人”這一目標,滿懷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卻悲哀地發現挪威人捷足先登,在從南極點返回的途中他們不幸遇難。

(設計意圖:遵循敍述類文體閲讀規律,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同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思維能力。這也是本單

元的單元要點: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2、用一句話談談讀完這篇文章的總體感受?用“這是一個___的故事”句式來説且用一個詞來形容讀完文章後的感受或心情。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閲讀的體驗,不論對全文的內容還是情感都有個總體的把握。)

三、研讀賞析:

1、體會“偉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節深深地打動了你?為什麼?請默讀課文,圈劃這些語句,旁邊寫上批註。

(設計意圖:在整體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從文章局部進行自主閲讀,邊理解邊記錄,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

(2)合作、探究:小組選擇最打動自己的情節,交流感動的語句;記錄難以理解的語句。→全班交流(穿插課後習題二)

這是本節課的重要環節,交流過程中對重點的語段、句子組織學生朗讀,對關鍵詞語組織學生反覆品讀,以此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共同解決。這一環節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的總結並板書。

2、體會“悲”

由偉大引入到悲,讓學生説説“悲”在哪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穿插課後習題二)在此基礎上引用魯迅的話: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理解“悲”是指“悲壯”,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偉大的悲劇”這一課題的深刻含義。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思維辨證地理解“偉大”和“悲劇”這一對看似矛盾的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義。)

四、感悟昇華:

談談你對英雄的認識,説説你心目中的英雄?

(輕聲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談對“英雄”的認識,樹立真正的英雄觀和成敗觀。)

五、總結:

引用美國總統里根為悼念“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遇難而發表的電視講話裏的一段話來總結。並最後送給學生三句話結束本課:

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

每個人註定都要經歷一番失敗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經歷,即使是失敗的,也從不會是無益的。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

(設計意圖: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懂得人生的真諦。)

七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瞭解概括介紹和通過一件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寫法。掌握侶、予、滯、躬、錨、賦等6個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邊聽邊記、能完整的複述故事。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主人公的奉獻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課文刻畫的是送牛奶的好爺爺,要求學生感受好爺爺的奉獻精神。那麼文章是怎樣刻畫“好爺爺”這一人物形象?課文是通過概括介紹和典型事例刻畫人物形象的,因此,學習這一寫法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本文是側聽寫訓練課文,知識教學應落實在能力訓練上,因此學會邊聽邊記,抓住要點和主要詞語複述故事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手段:

討論式。

四、教學時間:

共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通過一件典型事例刻畫人物的寫法、感受主人公的奉獻精神。

2、初步學會邊聽邊記,抓住要點和主要詞語複述故事。

3、掌握侶、予、滯、躬、錨、賦等六個字。

(二)教學過程

1、認識生字詞、

伴侶( ) 拋錨( ) 無償( )躬( )

賦( )予 蒼穹( ) 翹( )首

熹( 微 由衷( ) 攜( )帶 凝滯( )

伴侶: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

賦予:交給(重大任務、使命等)

凝滯:(液體)停止流動。

躬身:彎下身子。

拋錨:汽車等中途發生故障而停止行駛。

2、聽一遍錄音、理清課文結構。説説送牛奶的好爺爺是怎樣的一個人?課文記敍了他什麼事蹟?作者對們怎樣評價的?

(1)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7節)寫退休老教授自願無償開車送牛奶。

第二部分(8-13節)寫人們終於在雪野裏找到被暴風雪奪去生命的好爺爺。

第三部分(14—15節)補敍老人的身世,讚頌老人精神永存。

(2)送牛奶的好爺爺原是退休的大學教授,有着很不平常的過去,他本來完全有理由安度晚年,卻自願無償開車送牛奶是一個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奉獻精神的人。

(3)課文記敍老教授義務送牛奶而不幸在風雪途中獻身的事蹟。

(4)作者評價:老人是一個“把歡樂留在人間的人”老人的精神永留人們心中。

3、重聽一次錄音,補充有關課文細節,從下面四個題目中任一題,用普通話把故事講述出來,要用上主要詞語,比一比哪。和學講得具體、生動、流利,富有感情。

(結合保後練習題二)

(1)他終於穿上了白大褂。

(2)車輪歡快地飛轉。

(3)他一動不動地躬身站着。

(4)好爺爺,您在哪裏?

(情節要點和主要詞語略)

4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二次

(2)把《送牛奶的好爺爺》複述要求內容清楚、語言流暢,感情真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有詳有略、有聲有色地講述故事。

2、感受好爺爺的奉獻精神。

(二)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

第一段把室內温暖如春和室外的陰沉寒冷對比,把人們心理的不平靜和周圍的一片寧靜對比,使我們想到正是好爺爺的室外顛簸才換來了人們寧靜的生活,寫出人們對好爺爺的思念。第二段把狂風奪去了好爺爺的生命和利不掉人們對他的懷念和敬意作對

比,説明好爺爺的精神是不死的,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2、指導這兩段文章的話和表。

第一段語速較緩,前一部分語調較平靜,後一部分較激昂,要説出人們的焦急心理。第二段請速滯緩,要説出人們對好爺爺去世的無限悲痛的心情。第~段着重聲音變化上去表,第二段着重從態勢上去表,還可擬聲,使説得有聲有色。

3、學生練習,教師評點。

4、進一步閲讀課文,列出課文結構提綱,並且可以看着提綱,把故事有聲有色地説給大家聽。(結合練習三)

(1)請學生講述故事。(兩名學生講述)

(2)其他同學根據下列標準打分,比一比誰説得好些。

故事完整、重點突出,詳略得當3分,語言流暢、語調親切,感情真摯4分,抑揚頓挫,注意態勢,表得較好3分。

5、作業;用學到的話、表技巧説好一個小故事。

書面作業:完成作業本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