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有關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説課稿 閲讀(2.13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説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本節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問題情境的數量關係表現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這個數,這樣的的實際問題,與分數乘法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即數量關係相同,區別在於已知數與未知數交換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識地採用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孩子們對分數的運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計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們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慾望,因此,利用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開展本節課,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掌握簡單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基本技能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基本思想目標: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建模、遷移等數學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弄清單位“1”的量,會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確定為本節的教學重點;把掌握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確定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法

通過以下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觀察發現法,通過觀察電腦課件中國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單位“1”這一重要知識點。

2.嘗試發現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互相講解自己的方法和見解,自己去列式,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

3.動手操作法,通過動手畫線段圖,感受文字與圖形的轉化統一。

4.最後運用概括總結法讓學生概括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依據本節課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圍繞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程序安排如下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説”

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國王給大臣出了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你能來解決嗎?皇宮裏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組成的?”學生交流彙報,説一説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通過這個問題實際的解決方法引出根據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從而引出例題。

第二環節:幫助學生“悟”

解決第一個題: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個步驟進行。

1.理解題意,找出題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據題目中的已知量,尋找其中的等量關係式。

3.嘗試繪製線段圖。

4.根據等量關係式嘗試列試解答。

以上四個步驟都是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前提下,然後指名彙報,同時我利用課件演示出完整的過程,最後讓學生概括出解決問題的思想方。

解決其他問題

如果説解決第一個問題由教師的扶到學生的悟,那麼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我完全做到放,讓學生通過自己剛才的發現,獨立去完成這一問題。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合作探究、自主發現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引起教師的`重視,這樣的學習方式出現在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個體人格的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

第三環節:組織學生“用”

本節練習我以“誰是數學小能手”的形式,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呈現了我精心設計的,層次不同的,由淺入深的四個問題情境。

(設計意圖:學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轉化成圖形的思想方法,這幾道題的設計目的是給學生提供難易適宜的思考空間,讓每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數學成功的喜悦。)

第四環節:指導學生“想”

通過這節課的分析與講解,請學生思考我們遇到此類的問題該如何入手,該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該怎樣發現其中的問題,該如何進行分析和解決。

説課稿 篇2

一、説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論依據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為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為基點。我的設計理念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主導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顯主體地位。

二、説教材

首先説説課程內容標準: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成長中的我”中的“認識自我”: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裏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接下來説教學目標:我確定的知識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錄像及圖片、閲讀教材、小組活動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能力目標是通過各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用名人、英雄模範人物、先進人物戰勝挫折的事蹟和名言激勵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奮進。

三、説教學重點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有挫折。因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學生面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無心學習,突出這一重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四、説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敢於直面風雨。我確定的依據是: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課程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之一;從現實看,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足,意志不堅強,缺乏自信,給人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而在全面構建和諧校園的今天,有可能會成為不和諧之音。因此,突破這一難點,有利於解決這一難題。

五、説學情

八年級,是學生人生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中一部分是留守學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寶”,很少受過什麼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在國中時期,學習壓力增大,學生一時適應不過來,有些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產生了不良後果。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是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舉例,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難免的,從而能正視挫折,直麪人生的風雨。

六、説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主要實踐“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師利用各種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學法方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説教學手段

我主要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本節課我主要的教學準備是採集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八、説教學過程

我共設計四個環節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第一個環節:以5·12地震後“東汽”重建為背景資料的音樂《從頭再來》導入,整體感知。我引導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1)什麼是挫折?東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2)他們遇到挫折有沒有退縮,是如何戰勝挫折的?我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拓展教材。學生看完錄象後,2人小組交流看法,發表見解。接着,我引導學生總結。最後,我提出一個引領性問題:在遭遇挫折過程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先學本節內容,並把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我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整體感知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這一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接着説第二個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視頻資料,思考二個問題

(1)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挫折(人生難免有挫折,導致挫折的原因)?

(2)認識了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挫折,面對人生風雨(坦然面對挫折)?

看完圖片、視頻資料後,我讓學生組成4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及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討論完以後,各小組代表彙報學習成果,其他小組成員進行糾正或補充。最後,我進行點評、精講,並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下面説第三個環節:鞏固強化、拓展延伸。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二個步驟。首先是學生活動,我讓學生組成6人小組,説一説:

(1)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這樣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自我反思,懂得正確面對挫折,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特點。同時也有效地利用身邊資源,動靜結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第二個步驟是當堂訓練。學生通過當堂訓練,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熱點聯繫起來,做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思品課的時效性的特點。另外,讓學生提出並解答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和行為融合起來,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技能,豐富生活經驗,提高綜合實踐能力,達到知、行、信的統一。

下面説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情感共鳴,思想昇華。我讓學生跟隨投影畫面,高唱《真心英雄》,達到本接課的高潮。學生唱着這高昂的歌曲,他們的心靈將會引起震撼,思想將會得到淨化和提升。以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為楷模,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從而再次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再次強化本課的重點、難點。

九、説板書設計

我採用結構式的板書,直觀性與系統性相結合,重難點突出,條理清晰,使人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十、説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聯繫社會熱點,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學生自覺正確認識自我;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來提高各種技能,從而有效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節課安排的內容較多,在一個課時內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探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可能會有所欠缺。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電流和電路》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冊第十五章第二節內容。電學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中具有廣泛和重要的應用,本章是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電學知識的基礎,而本節中的電流、電路、電路圖的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的基礎,因此,掌握好本節的知識和技能,對今後電學內容的學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章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我確定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電流的形成及其條件;知道電流方向的規定。

②通過動手實驗,認識斷路、通路、短路,知道電路的組成;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從電路的組成認識開關的作用;能畫常見的電路元件符號。

③結合小燈泡、電子門鈴等電路的實際連接;學會按實物電路連接圖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過程與方法

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實驗現象,學習從現象中分析歸納出規律的方法,知道用電器符號、電路圖可把具體的電路連接情況簡潔明瞭地概括性表達出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認識電路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強烈的興趣;在學習連接電路,畫電路圖等基本技能的實踐活動中,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3、説教學重難點

電流和電路的概念不但貫穿電學部分的始終,而且是本章的核心,電路的連接是國中學生實驗操作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本節又是國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電路連接;第一次進行物理作圖,對於九年級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説既陌生又重要。能否會認識電流的形成、電路的組成及正確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將直接影響到今後電學各章的學習。因此,認識電流的形成、電路的組成及正確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説教學策略

1、説學情

九年級學生對“電”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對於國中學生來説,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祕,儘可能多地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些知識跟自己的生活很貼近,而且很有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認識到電是可操作的,併產生進一步探究其奧祕的興趣。

2、説教法

電流是導體中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形成的,但電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電路的連接是電學實驗中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電流和電路的知識,突破難點,結合本節課的目標,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轉換法、引導法、類比法等。

3、説學法

通過連接電路的操作性練習來認識電流與電路的關係,電源和用電器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指導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採用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練習法等,培養學生的興趣、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電學實驗習慣,提高認識電路、連接電路、畫電路圖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實驗引入,激發學習興趣(2分鐘)

用錄音機播放一段DJ音樂,讓學生看到突然斷開錄音機電源,音樂聲停止。問:同學們為什麼聽不到音樂聲?從而引入了“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二)演示實驗,突破難點(5分鐘)

國中學生來説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電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這都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實驗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通過觀察、教師類比、引導等方法得出電流的概念。

(三)分組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歸納能力(15分鐘)

1、利用課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讓同學們進行分組實驗。在學生動手連接電路前,讓學生認真閲讀課本教科書中的實驗警示“!”,並對他們示範:如果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此時通過導線的電流會很大,會將電源燒壞。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誰先讓燈亮起來,電扇轉起來,蜂鳴器響起來,二極管亮起來為目的在學生做實驗後談感受形成問題,結合閲讀教材39頁內容教師引導要有科學的實驗習慣,必須有正確的實驗操作,先結合實驗的進程,規範實驗操作,利用多媒體告訴學生什麼是短路、斷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電流形成條件及電流的方向的教學採用學生實驗分析歸納、觀察,教師類比、引導及閲讀教材37頁的方法,和學生一起分析歸納出電流的方向和形成條件,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歸納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2、在電路的構成的教學中,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驗,容易分析歸納電路的組成:電源、用電器、開關以及導線的作用,可結合課本38頁的內容同時引導學生聯繫實際,根據平時的觀察,列舉知道的用電器、電源、開關、導線,並説出它們的作用。體會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四)師生互動,突出重點(15分鐘)

對初學電路的學生,正確畫電路圖和根據電路圖連接電路是學習電學的基本功,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

1、讓學生認識課本38頁圖15.2—5中的幾種常用的元件及其符號,為畫電路圖打下必要的基礎。

2、進行規範的畫圖示範,結合元件符號的特點,針對學生容易馬虎的地方,提出畫好元件符號的要求。並採取比記憶競賽法激發學生記元件符號的積極性。

3、結合同學們的分組實驗,讓同學們把實物連接電路畫成電路圖(可在課後讓同學們練習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的小小比賽)學生經過訓練,認識電路、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的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五)、總結本節收穫填寫課堂活動自我評價表。(5分鐘)

(六)、佈置作業

課本P4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5題。 回家動手練習,實驗。

(七)、板書設計

二、電流和電路

電流:電荷的定向移動了形成電流。

電流方向:電源正極 用電器 電源負極。

形成電流的條件:(1)有電源 (2)電路閉合

電路:用導線將電源、用電器和開關等連成電流的路徑。

電源和用電器:

(1)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裝置,如干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如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等。

電路圖:用元件的符號表示出電路連接形成的圖。

附:

課堂活動自我評價表

説課稿 篇4

歷史劇表演:請六位同學上講台,分別扮演周王的嫡長子和次子、諸侯國君的嫡長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長子和次子,然後一起表演一個歷史短劇,劇名是“周王室的嫡長子與次子的對話”。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總結: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嫡長孫在本支內稱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後裔在本支內稱為小宗,大宗要保護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為了使同學們能更直觀地瞭解宗法制所構成的一個龐大宗族網,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圖:

提出問題:從剛才的歷史短劇和大屏幕的示意圖上,大家還可以獲取到什麼歷史信息?

教師總結: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它與分封制是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宗法制內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君臣關係為綱紀,保證了周朝姬姓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了西周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與穩定。

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着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長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長城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第三自然段是由長城展開的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可以説,它不僅是一篇狀物類的文章,更像一首動人心魄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讚美詩。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擬訂“在閲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教學準備:長城遠、近景圖的課件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識的深度;以情為重點,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

三、教學方法:

在閲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學中準備採用“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説教學流程:

(一) 展示資料,在歷史情境中激情

於漪老師説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課文教學我以交流資料為起點。請各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課前蒐集的有關長城的資料與信息,交流完之後,把它貼在後黑板的讀書角。學生可能蒐集到的資料有:“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好漢坡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碑刻、曾有宇航員説,從月球俯瞰地表,惟有兩處建築遙遙可見,其中之一就是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城經過的省市、修長城的目的、時間……齊讀大屏幕長城背景圖上老師蒐集的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讚譽之詞: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原總統葉利欽)。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強烈期待,為本堂課的學習打下情感和價值取向方面的鋪墊。激發學生探究氏城文化的興趣。

(二)品詞析句在文本語言中動情

學生們的讀書興趣被激發起來之後,讓他們帶着定的知識儲備進入讀書過程。首先讓學生帶着老師的温馨提示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這一遍讀,重點放在讀正確、讀流利,有不認識的字,鼓勵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或查字典解決,養成良好的利用工具書的習慣。接着,同桌互相檢查讀生詞,並將自己認為需要給大家提醒字、詞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讀音,“堡壘”的壘,3個撇着點要寫均勻,“屯兵”、“堡壘”的意思。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示讀,就是讓他讀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後要學生説説讀書知道了哪些內容,在學生的彙報中,我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理請課文的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精讀全文時,我以學生品讀、感悟為主線,指導學生在交流、傾聽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1、抓品讀,促感悟

讀,是學牛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在教學長城遠景一段時,我就準備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長城萬里雄姿之美。長城“有十萬三幹多裏”,一萬三幹多裏到底有多長,學生未必能體會出來,因此,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入具體實例:二十年前,有一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藉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 。在理解感悟之上我再進行朗讀牽引,讀出長城的長和氣勢雄偉。

2、抓詞語,説感悟

閲讀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學習長城的近景,先讓學生勾畫課文介紹了長城的哪些地方,再結合“近景,,圖,瞭解“垛子”“射口”“瞭望口”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試着畫出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學生由此感受到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樣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全班同學都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

3、抓句子,淡感悟

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聯想”這部分教學,我先讓學生充分與文本交流,讓學生在讀書中獲得個人的閲讀感受。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大家可以一邊讀,一邊在文中勾勾畫畫,讀到動情之處可以批註點自己的感受。沒有“牽引”和“指導”,而是讓學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彙報方式,使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可以讓學牛比較下,大概相當於五、六十個同學的總重量。“才”表示長城的建成不容易,飽含着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學生通過交流彙報,經歷了作者的情感歷程後,便產生了表達情感的慾望。而朗讀無疑是最好的表達方法一這是最基奉的閲讀實踐,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情感的脈搏與歷史文化的脈搏、與文本語言的脈搏形成強烈的共振,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語文

素養。

文章的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抓住“氣魄雄偉”引導學生讀出無比自豪之感。長城是世界歷史卜的一個偉大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足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此時此刻,把你最想説的話寫出來。此時,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會在筆下流淌,學生的情感將會得以提升。

(三)拓展延伸,在心靈傾吐中移情

課堂結尾不應只畫句號,課雖終,情未了。我“追蹤’’學生的課後動態,設計了自選作業:

1、20xx年,奧運會將在首都北京舉行,那時,會有很多的外國人蔘觀我們的萬里長城,如果你正好是位小導遊,你會怎樣把長城介紹給他們呢?請創作一篇解説詞。

1、出一期以“長城”為刊名的手抄報或電腦小報,自己進行設計、編輯,

舉辦.個小型展覽。

2、讀一讀“資料袋”,激發學生探究“世界遺產”之旅的興趣。

五、板書設計

遠景:氣勢雄偉

長城 近景:高大堅固 血汗和智慧

聯想:站在……踏着……扶着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課文內容:本課是一篇融文學性、知識性、科學性、哲理性於一體的科普文。文章的開始部分通過日出與日落的對比手法,描繪了日落的壯麗與神祕色彩,接着筆鋒一轉從多個角度介紹了奇異景象都是由幻覺造成的。從而闡明瞭大千世界有很多奧妙,我們要學會觀察生活,要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樣一個道理。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本課的特點,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組內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形成注重觀察事物,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及本文的特點預設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全文,瞭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引導同學們體會本文所藴含的科學道理

4、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二、説教法。

據新《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

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

三、説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為此,我將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閲讀學習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閲讀教材而獲得文中的信息,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

2、質疑釋疑法:師生通過共同質疑釋疑,探討和解決問題。

3、問題討論法:多角度,多思路,尋求多答案,培養髮散思維。

四、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體會本文所藴含的科學道理,依據課文內容自身的特點,整合知識能力情感等目標,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現設計了聽---疑-繪-悟-越-實這六個環節。

1、鋪墊,創設情境激興趣。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盞渴求知識的燈,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去點燃它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先鼓勵學生説:“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裏,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熱愛大自然。那麼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你所欣賞的落日景觀是怎樣的呢?”可以通過課件播放輕音樂,欣賞幾幅帶有落日的圖片。經過老師這麼一點撥,學生的表現欲就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表達的慾望也就十分強烈了。

2、感知,質疑解惑曉內容。

有了那麼多的想象之後,學生在好勝心和求知慾下,學習變得相當主動,產生了趕緊學的慾望,這樣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聽,細心傾聽,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一邊播放配有聲樂(《落日之幻覺》)的範讀,一邊讓學生看課文。學生眼看課文、耳聽範讀,就會初步的知曉課文大意了

疑,用心質疑,學者須疑方有成。

在聽的過程中,請學生把不易懂的字詞句劃下來。聽完以後,請同學相互交流。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天馬行空,任意馳騁,也可能為一個問題而吵得面紅耳赤。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巧妙的設疑、正確的引導,比如可以提問:落日的幻覺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等等。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課文內容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老師在這個環節中,應當鼓勵學生髮問,培養質疑精神,促進自主學習。

3、抒寫,理解內容繪美圖。

整篇文章雖然沒有太多的科學術語,但是相對於科學性較強的後半部分,有些同學可能理解有些難度,這時候就需要引導大家有重點的去閲讀理解,然後把它描繪出來。

繪,移心描繪,落日有情此處着。

在閲讀與理解的基礎上,老師就引導合作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集思廣益,用彩筆描繪出美麗的科學現象,然後每一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去畫,然後給大家解説落日幻覺形成的原因。這樣就讓每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落到了實處,同時也獲取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4、欣賞,集思廣益談感悟。

通過幾位同學的描述,此時學生一定有很多的話要説,急着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了。

悟,潛心感悟,談笑胸中換星斗。

請同學們談談,經過剛才一番描繪,你此刻最想説的是什麼?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説開了。有的説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説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奧妙;還有的説要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去探索更多的奧妙世界。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想像,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本是創造,老師又怎能輕易的否定呢?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一直處於激活的狀態,課堂氣氛湧動着創造的生命力。

5、探究,遷移情境能昇華。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更強烈。

越,齊心超越,腹中詩書氣自華。

這時,我就對學生説:“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同學對這篇文章的見解都很獨到,那麼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麼?作者難道僅僅是為了揭示落日的幻覺這種現象嗎?”

這兩個問題一問,同學們愣住了,不知道怎樣回答,個個都會到書本上雲找答案。這時我就説了:“課文內容我們都已經學習過了,熟悉了。而我們的答案都是寫在書本上的嗎?”讓學生全上課本,讓大家靜靜的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你感覺還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經過這樣一引導,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走出課本談生活:比如藝術家美好的幻覺創造出不朽的作品;網絡虛擬的幻覺將使人們隱藏在那盛大繁華的城堡裏,而遠離現實生活,只要一斷開連接,城堡瞬間就會崩塌。這時我又會突然間發問:同學們感覺到沒有這篇文章的結尾給你什麼感覺呢?同學們肯定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結尾好像沒有寫完。文章寫了科學,然後可以再寫寫生活,把對生活的感悟作為文章的結尾會更好些。學生的話匣子也一下子打開了,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環節是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那麼此時就是走出文本,進行閲讀反思,進一步辯明文本的價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藝術特色。

6、運用,挖掘資源重實踐。

語言課程標準中指出:語言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啟迪學生把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實,受驚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

請同學們談,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什麼樣的科學現象呢?你是怎樣去觀察的?對你有什麼啟示呢?課外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課文,寫下一篇科學性很強的文章。把這些問題帶給學生,與學生們的生活相聯繫在一起,學生從中體驗到語言真有用,學好語言大有作為,同時體會到語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學説明:

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力求集朗讀、評價於一體,熔理解、感悟、欣賞於一爐,在整個流程中凸現三個統一:

1.學生主體與老師主導的統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説話的權利交給學生,老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設計的核心。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確認語言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在課程內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在學習方式上構建開放、盥洗的人文氣息,在課堂教學上實現師生心靈相通,體現課堂的人文關懷。

3.個體討論與集體講授的統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則,討論與講授相結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共同學習的樂趣。

總結:總的來説一句話:學生髮展舉為先,誘疑導思擰成線,個性發言智慧顯,活躍氣氛課堂現。

説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閲讀課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學家朗志萬故意把一個錯誤結論告訴小朋友,再問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明白: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不迷信權威,在媽媽的啟發下動手實踐,獲得了正確的答案,並明白了科學家真正的目的。本單元的教育專題是“用心思考,勇於創造”。《動手做做看》是本組單元的首篇課文,用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的生動教材。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及第一課時目標完成情況,我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並從中受到啟發。

⑵ 知道什麼是名人名言,有收集名言的興趣。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

⑴ 感受動手做的樂趣,認識動手做的意義。

⑵ 喚起學生善於思考、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科學家的真正目的,並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師要創設民主、開放、活潑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並獲取知識。同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開動腦筋,積極思維,以思促行,從而達到語文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統一發展。

【教法學法】

結合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新課改理念與學生心理及認知特點,我確立本課教法

學法是質疑問難法、動手實驗法、朗讀感悟法、主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一、遵循教學原則、優化學習過程

下面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初讀設疑,激發興趣(大約3分鐘)。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都比較強,我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老

師提出問題(展示課件一)目的是提出懸念,吸引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

2、動手實驗,解決疑問(大約12分鐘)。

在這一環節裏面,我先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動手把金魚放進裝滿水的杯子裏,

看看杯裏的水是否會漫出來,然後我以課件形式(出示課件二)把實驗的全過程向學生演示一遍加深印象。這樣,孩子們在自主互動的空間充分探究。體現了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結合,語文教學活動化的現代化教學理念。

3、迴歸課文,感情朗讀(大約10分鐘):

⑴ 首先,我(出示課件三),朗讀兩個需要重點朗讀的句子,同時向同學們提出問題,想一想:伊琳娜為什麼生氣了?假如你是伊琳娜會怎麼説?

⑵ 伊琳娜生氣的責怪朗志萬“哄騙”了他們,真的是“哄騙”嗎?(課件四)説説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以上安排的句子朗讀和理解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家的'目的,並從故事中受

到生活啟迪。同時我採用了範讀、導讀、讓學生自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概括能力,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4、質疑過渡,深化認識(大約5分鐘)。

首先我利用課件提出學生是否贊同科學家説的話這麼一個問題,同時組織學生

小組討論。(課件五)通過自主合作從讀書、質疑、實驗、探究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出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5、聯繫生活,以知導行(大約5分鐘)。

我提出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內自由發表見解,並鼓勵他們完整性的互相説。這樣再通過“看、讀、想、問、查”方法,孩子們學會了自己去思考判斷、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從而培養學生的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

6、靜思名言,深化認識(大約5分鐘)。

我採用的方法是齊讀、背誦、感悟,目的是讓學生注重語言的積累,體現價值

觀的導向。

7、延伸課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⑴ 讀童話故事《小馬過河》,把自己讀後的感受説給小朋友或者爸媽聽。

⑵ 在課外書或網上收集名人名言。把活動延伸到課外,目的是拓展學生學習空間,鍛鍊學習語文的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尊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習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給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空間,滿足學生探究慾望。通過動手實驗,感情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從實際意義上體現出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最好形式。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知識與能力:

1)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 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理解生僻字及意義特殊的詞語;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能夠初步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並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3) 瞭解《詩經》成書的經過及其特殊的文學價值,引導學生更加珍視漢民族文化,熱愛漢民族語言。

教學重點:

1) 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二、説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範讀,展示相關文學常識,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三、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自己誦讀與聽配樂範讀相結合,並且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指導,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並且落實詩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詩經》

第一部詩歌總集

六義——風 雅 頌 賦 比 興

四言詩

2、朗讀 分為聽配樂範讀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首先聽範讀來指導學生把握四言詩誦讀的節奏(多媒體課件展示:二、二節拍),在朗讀過程中,根據課下注釋,明確字音字形,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應掌握的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並且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歡喜——悲傷——怨恨,並且明確本詩所表達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並由此來生髮其他問題,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女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主體部分,通過設計四個問題(“女主人公為何怨”、“她怨什麼”、“怨過之後她又將何去何從”、“她的感情變化在詩歌中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本詩的思想意義(不僅是對氓的控訴,也是對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婦女地位卑微現象的批判)、瞭解詩歌的進步性所在(表現了女子敢於反抗,勇於追求幸福的精神)並體會本詩邊敍事邊抒情,通過回憶、對比手法來表現情感的藝術手法。在本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問題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怨情”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5、總結人物性格特點,初步鑑賞詩歌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決之前幾個問題的基礎上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出發,找到對應的詩句,最後由教師加以總結,明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勤勞、温柔、善良、堅強。

6、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詩經》中出現的生僻字多,這會給學生的背誦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首先應加強學生對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實,並且由教師對詩中的故事情節整理概括,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通過指定學生演板重要詞句,來明確背誦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本課的教學重點就能得以突破。

7、作業設計環節 本課選自《詩經》,仍屬於文言文教學,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注意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虛詞的落實。在此基礎上,可安排學生進行將本詩與《詩經》中另一首棄婦詩代表篇目《穀風》進行比較閲讀(教師多媒體展示《穀風》並簡單疏通文意),試分析兩首詩歌所表達情感的異同及其原因。根據以上構思,安排本課作業如下:

總結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知識點;

閲讀《穀風》,分析《穀風》與《氓》表達情感的異同及其原因。

8、課堂小結

《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由此給我們的寫作也帶來啟迪。因此,安排課堂小結如下:

《氓》敍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為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為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啟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五、説對本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設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怨情”作為中心點,由此生髮幾個問題,來完成詩歌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義把握,藝術手法鑑賞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課堂容量較大,需要教師課前抓好學生預習工作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便於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另外,本課是一篇著名的愛情詩,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涉及愛情觀的討論,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離文本,避免把愛情詩的鑑賞變成純粹愛情觀的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詩經》

為何怨 一片痴情 無端見棄

怨 怨什麼 丈夫薄倖 世道不公

怨之後 痛定思痛 與氓決絕

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 課標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2、 內容分析

本專題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形成過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內容,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後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佔據重要地位。

3、 新老教材比較

(1)老教材對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文化都有專節闡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專題的體例編寫,主題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的內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職責、“朝議”、挾書律等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具體內容。語言淺顯易懂,圖文並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歷史圖片、文物圖像、地圖等,增加了歷史內容的直觀性和生動性。知識鏈接、史學爭鳴、學習思考注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和對有關影視作品的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但並未形成系統知識,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認識。

2、學法指導

學生課前預習 擴充知識發現問題 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教師引導解決問題 延伸問題 課後繼續探究思考

三、三維目標分析

1、知識能力:

瞭解秦的統一;知道皇帝制度創立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結合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史實,闡述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實施背景、職能、權力及其影響,並能夠對這兩種政治制度進行正確的評價。

2、過程和方法:

解讀有關秦朝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資料、圖片,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分析;提高閲讀有關信息的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模擬等,鍛鍊推理和歷史思維意識,培養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質疑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到“大一統”政治制度建立的學習,探討政治決策的過程與方法,欣賞其政治智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本節的學習,瞭解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逐步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鑑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體會制度建設對國家穩定和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引起對今天我國政治改革啟發的思考。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秦漢“大一統”政體的形成和基本特徵。

2、難點:

“大一統”政體和官僚機構的形成比較抽象,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和評價這種行政體制的創新。

五、教法設計

1、教學總體思路:注重情景設置下的啟發式教學。

2、具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閲讀新課,瞭解知識;

師生質疑,合作探究;

練習評價,鞏固拓展

六、教學過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詩《秦王掃六合》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雄圖發英斷,大略駕羣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問:“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用圖片或詩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人入勝,進入新情境開展有效學習。)

“六王畢,四海一”——“大一統”地理格局的形成

這塊內容是中央集權體制建立的前提條件,因為學生國中學習中提到了秦完成統一的時間、原因,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從簡處理。教材主要介紹了(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2)蒙恬奪河套、陰山地區,修直道,修長城;(3)南方:築靈渠,(4)西南:將西南夷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學生容易瞭解。

設計:教師可以通過兩幅圖:戰國諸侯稱雄形勢圖和秦朝疆域圖,設計三個小問題①比較兩幅圖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歷史信息?

②秦始皇擴大統一帝國規模的行動主要有哪些?講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對地方的統治有哪些不同點

這樣設計一方面直觀生動,提高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空間地域概念,瞭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過兩幅圖三個小問題培養學生解讀地圖信息和閲讀教材內容的能力和審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實際上也是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第③問為下一部分內容作了鋪墊。)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大一統”政體的形成

這塊內容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包括本課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設問】

問題一:為鞏固遼闊的疆域,秦始皇進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導學生閲讀教材思考歸納;

【補充材料合作學習】

問題二:閲讀材料,瞭解皇帝稱號的來歷,並小組討論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下的第一道詔令是“議帝號”:

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制曰“可”。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材料2 “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辦於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君臣莫敢用。”據載,秦朝的傳國玉璽其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摘編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1)從材料1、3的“皇帝”稱號及“制”“詔”“朕”“璽”等規定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2)據材料,皇位是怎樣繼承的?

(3)三則材料包含了哪些歷史信息?説明了什麼?

(4)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徵。

【角色模擬辯論互動】

問題三:郡縣作為一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組織,春秋戰國時在有些列國已出現。秦統一後,就如何對廣大地區的統治,在朝廷內展開了一場爭論。請同學們看教材丞相綰、廷尉斯的講見解,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辯論:假如你是當時秦朝的重臣,為了秦朝的長治久安,你會支持哪個觀點,請具體闡述理由。(老師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問、質疑和點評)

【動手動腦質疑互動】

1、請簡單繪製“中央集權制度下從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示意圖;並説説其官僚機構的名稱和職能。

2、對秦朝創建的集權政治制度,你認為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你可以向老師或同學提出問題,也可以解答老師同學的問題。

對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繫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基礎不同)

2、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不世襲,官員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員性質和待遇不同)

3、諸侯國的獨立性很大,容易發展成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與中央關係及影響不同)

4、分封制是貴族政治,郡縣制是官僚政治。(性質不同)

加強思想控制——“大一統”政體下的思想專制

這塊是閲讀內容,學生看書基本瞭解即可,主要是加強情感、態度的教育。

可以設計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對你的政策提出非議,你會怎麼做?

或者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史實(秦加強思想控制)然後教師歸納。引導學生對“焚書坑儒”“挾書律”進行評價。

總結:學習探究:給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請你説説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為主題,採用書信的形式,或對某一問題、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綜合評述,有一份史實(史料)説一份話,注意論從史出。

【板書設計】

秦漢政治特點:①走向“大一統” ②開始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

七、課後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漢有關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可圈可點的東西很多,如何擇其要而展開、內容的深淺度是教師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是秦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基本內容,學生只有弄清楚皇權和官僚之間的控制與被控制、服務與被服務,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才能基本領略中央集權的內在含義。對教材的這部分內容需要整合處理,更有説服力的資料圖片很難找,不易操作。

(3)怎樣把歷史和現實拉近?如何改變學生對中國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陳舊厭煩”的看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