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日記>

【熱門】遊記日記模板彙總6篇

日記 閲讀(1.23W)

一天即將過去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需要進行好好的總結並且記錄在日記裏了。日記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遊記日記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遊記日記模板彙總6篇

遊記日記 篇1

剛剛過了凜烈的寒冬,桃紅柳綠的春天又向我們走來了。今天是立春,但天氣有一點兒悶熱。我們全家去了九溪,那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美麗極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九溪。仰頭一看,茂密的枝葉遮住了刺眼的陽光,一下子感覺涼爽了許多。

我們來到了一個農家,在一個遮陽棚底下坐了下來,一張圓桌;幾把椅子;幾杯青茶。

過了一會兒,我和姐姐一起來到了小溪邊。九溪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見溪底的青褐色的石頭和青綠的樹葉;九溪的水真綠啊!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九溪的水真美啊!

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飛奔到小溪裏,打起了水仗。我潑一片,你潑一片,玩得十分開心!這時,有幾個小朋友也來和我們一起玩,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就把接水的盆子一桶接一桶地向我們拋來!九溪的水真涼啊!涼得像是被冰凍過似的。一朵朵調皮的浪花就像那淘氣的小男孩兒,落在了我和姐姐的.身上,弄得我們全身濕漉漉的,涼嗖嗖的。

不知不覺的就到了下午,我們全家坐在遮陽棚下,喝着綠茶,享受着美味佳餚……“啊!原來農家也這麼快樂呀!”我心想。

漸漸地,夜姑娘緩緩地向天空走來,給雲霞們披上了一條紅彤彤的衣裳,雲霞們笑了,露出了一張紅潤潤的臉蛋,真是惹人喜愛!“時辰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媽媽説。

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心思卻還在那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九溪美景裏!

遊記日記 篇2

餘與仲昭兄遊天台,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巖,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於巖前鋪。五里,為樂清界,五里,上盤山嶺。西南雲霧中,隱隱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鄭家嶺,十里,大荊驛。渡石門澗,新雨溪漲,水及馬腹。五里,宿於章家樓,是為雁山之東外谷。章氏盛時,建樓以憩山遊之屐即供遊客棲息,今旅肆旅館寥落,猶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巖而趨。二里,過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樑洞。仍還至溪旁,西二里,逾謝公嶺。嶺以內是為東內谷。嶺下有溪自北來,夾溪皆重巖怪峯,突兀無寸土,雕鏤百態。渡溪,北折裏許,入靈峯寺。峯峯奇峭,離立滿前。寺後一峯獨聳,中襲一璺wèn裂縫,上透其頂,是名靈峯洞。躡千級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羅漢像俱更新。下飯寺中。同僧自照膽潭越溪左,觀風洞。洞口僅半規,風蓬蓬出射數步外。遂從溪左歷探崖間諸洞。還寺,雨大至,餘乃赤足持傘溯溪北上。將抵真濟寺,山深霧黑,茫無所睹,乃還過溪東,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餘覺其有異,令僮還招仲昭,亦踐流而至,恨相見之晚,薄暮,返宿靈峯。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來合,其勢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裏,入淨名寺。雨益甚,雲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層疊而上,莫辨層次。衣履沾透,益深窮西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説法台諸勝。二里,至響巖。巖右有二洞,飛瀑罩其外,餘從榛荊棘莽中履險以登。其洞一名龍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巖突出,若露台然,可棧而通也。出洞,返眺響巖之上,一石側耳附峯頭,為“聽詩叟”。又西二里,入靈巖。自靈峯西轉,皆崇巖連幛,一開而為淨名,一璺直入,所稱一線天也;再開而為靈巖,疊嶂迴環,寺當其中。

五月朔七年級 仲昭與餘同登天聰洞。洞中東望圓洞二,北望長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餘乃復下至寺中,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抵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連接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遂入圓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語。復如法躡長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龍湫之下,欲尋劍泉,不可得。踞石磧而坐,仰視回嶂逼天,峭峯倒插,飛流掛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掛下的綢練。西過小剪刀峯,又過鐵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層巖之上,下開一隙如門,惟雲氣出沒,阻絕人跡。又過觀音巖,路漸西,巖漸拓,為犁尖,復與常雲並峙,常雲南下,跌而復起,為戴辰峯。其跌處有坳,曰馬鞍嶺,內谷之東西分者,以是嶺為界。從靈巖至馬鞍嶺凡四里,而崇巒屼嵲,應接不暇。逾嶺,日色漸薄崦嵫yān zī太陽西下。二里,西過大龍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八年級日 從寺後塢覓方竹,無佳者。上有曇花庵,頗幽寂。出寺右,觀燕尾泉,即溪流自龍湫來者,分二股落石間,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龍湫溪口。更西二里,由連雲嶂入,大剪刀峯矗然立澗中,兩崖石壁回合,大龍湫之水從天下墜。坐看不足亭,前對龍灘,後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連雲嶂,逾華巖嶺,共二里,入羅漢寺。寺久廢,卧雲師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雲年八十餘,其相與飛來石羅漢相似,開山巨手也。餘邀師窮頂,師許同上常雲,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門寺為便。時已下午,以常雲期之後日,遂與其徒西逾東嶺,至西外谷,共四里,過石門寺廢址。隨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來合,即凌雲、寶冠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來之溪,宿於凌雲寺。寺在含珠峯下,孤峯插天,忽裂而為二,自頂至踵,僅離咫尺,中含一圓石如珠,尤奇絕。循溪北入石夾,即梅雨潭也。飛瀑自絕壁下激,甚雄壯,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九年級日 仍東行三裏,溯溪北入石門,停擔於黃氏墓堂。歷級北上雁湖頂,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漸伏,海嶼來前,愈上,海輒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東北最高處迤邐即曲折連綿而來,播分散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隱隱隆起,其夾處匯而成窪者三,每窪中復有脊,南北橫貫,中分為兩,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蕪草生之地,青青彌望滿眼,視野所及處,所稱雁湖也。而水之分墮於南者,或自石門,或出凌雲之梅雨,或為寶冠之飛瀑;其北墮者,則宕陰諸水也,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雲。既逾岡,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遠近無蔽,惟東峯尚高出雲表。餘欲從西北別下寶冠,重巖積莽,莫可寄足。復尋舊路下石門,西過凌雲,從含珠峯外二里,依澗訪寶冠寺。寺在西谷絕塢中,已久廢,其最深處,石崖回合,磴道俱絕。一洞高懸崖足,斜石倚門。門分為二,軒豁透爽,飛泉中灑,內多芭蕉,頗似閩之美人蕉;外則新籜tuò竹筍之皮高下,漸已成林。至洞,聞瀑聲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見。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脅,崖捲成罅,瀑從罅中直墜,下搗於圓坳,復躍出坳成溪去。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宕山第二流也。東出故道,宿羅漢寺。

初四日 早,望常雲峯白雲濛翳,然不為阻,促卧雲同上。東逾華巖二里,由連雲嶂之左,道鬆洞之右,躋級而上,共三裏,俯瞰剪刀峯已在屐底。一里,山回溪出,龍湫上流也。渡溪,過白雲、雲外二廬,又北入雲靜庵。菴廬與登山徑,修整俱異昔時,卧雲令其徒採筍炊飯。既飯,諸峯雲氣倏盡,仲昭留坐庵中,餘同卧雲直躋東峯。又二里,漸聞水聲,則大龍湫從卷崖中瀉下。水出絕頂之南、常雲之北,夾塢中即其源也。溯水而上,二里,水聲漸微。又二里,逾山脊。此脊北倚絕頂,南出分為兩支,東支為觀音巖,西支為常雲峯,此其過脈處也。正脊之東為吳家坑。其峯之回列者,近為鐵板嶂,再繞為靈巖,又再繞為淨名,又再繞為靈峯,外為謝公嶺而盡。脊之西,其坑即龍湫背。其峯之回列者,近為龍湫之對崖,再繞為芙蓉峯,又再繞為凌雲,又再繞為寶冠,上為李家山而止。此雁山之南面諸峯也。而觀音、常雲二峯,正當其中,已伏杖履下,惟北峯若負扆然,猶屏立於後。北上二里,一脊平峙,狹如垣牆,兩端昂起、北頹然直下,即為南閤溪橫流界,不若南面之環互矣。餘從東巔躋西頂,倏躑躅聲大起,則駭鹿數十頭也。其北一峯,中剖若斧劈,中則石筍參差,亂崖森立,深杳無底。鹿皆奔墮其中,想有隕死亡塹者。諸僧至,復以石片擲之,聲如裂帛,半響始沉,鹿益啼號不止。從此再西,則石脊中斷,峯亦漸下,西北眺雁湖,愈遠愈下。餘二十年前探雁湖,東覓高峯,為斷崖所阻,懸綆繩索而下,即此處也。昔歷其西,今東出其上,無有遺憾矣。返下雲靜庵,循溪至大龍湫上,下瞰湫底龍潭,圓轉夾崖間,水從卷壁墜潭,躍而下噴,光怪不可迫視。遂逾溪西上,南出龍湫之對崖,歷兩峯而南,其嶺即石門東,羅漢之西,南出為芙蓉峯,又南下為東嶺者也。芙蓉峯圓亙特立,在羅漢寺西南隅。既至其下,始得路。東達於寺,日已西,仲昭亦先至矣。

初五日 別卧雲出羅漢寺,循溪一里,至龍湫溪口。凡四里,逾馬鞍而下。北望觀音峯下,有石璺wèn裂口若門,層列非一。仲昭已前向靈巖。餘挾一僮北抵峯下,循樵路西轉二里,直抵觀音、常雲之麓,始知二峯上雖遙峙,其下石壁連亙成城。又循崖東躋裏許,出石璺之上,叢木密蔭,不能懸裂,皆可捫而通也。璺外一峯特起,薄齊片雲,圓頂拱袖,高若老僧巖,嚴若小兒拱立。出路隅,居多吳氏,有吳應嶽者留餘餐。餘挾之溯溪入,即絕頂所望吳家坑溪也,在鐵板、觀音之間。欲上溪左黃崖層洞,崖在鐵板嶂之西,洞在崖之左,若上下二層者。抵其下,不得上,出其上,洞又在懸崖間,無可下也。乃循崖東行,又得一石璺,望其上,層疊可入,計非構木懸梯不能登。從此下一小峯,曰鶯嘴巖,與吳別。東過鐵板嶂下,見其中石璺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亂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鑿坎懸崖間,垂藤可攀。遂奮勇上,衣礙則解衣,杖礙則棄杖,凡直上一崖,復橫歷一崖,如是者再,又棧木為橋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對峙如門,中寬廣,得累級以升。又入石門兩重,仰睇其上,石壁環立,青天一圍,中懸如井。壁窮,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處有木梯,猱升像猿一樣爬上其上,若樓閣然。從閣左轉,復得平墟大丘,後即鐵板嶂高列,東西危崖環繞,南面石璺下伏,軒敞回合,真仙靈所宅矣!內有茅屋一楹,虛無人居。隙地上多茶樹,故坎石置梯,往來其間耳。下至溪旁,有居民。遂越小剪刀峯而東,二里,人靈巖,與仲昭會。

初六日 挾靈巖僧為屏霞嶂之遊。由龍鼻洞右攀石罅上,半里,得一洞甚奇。又上半里,崖穹路絕,有梯倚崖端,蓋燒炭者所遺。緣梯出其上,三巨石橫疊兩崖間,內覆石成室,跨其外者為仙橋。其室空明幽敞,蔽於重巖之側,雖無鐵板嶂、石門之奇瑰攢合,而幽邃自成一天。復透洞左上,攀藤歷棧,遂出屏霞嶂之中層,蓋龍鼻頂也。崖端亦寬塏kǎi地勢高而乾燥可廬建房,後嶂猶上倚霄漢,嶂右有巖外覆,飛泉落其前。由右復攀躋崖石,幾造嶂頂,為削石所阻。其側石隙一縷,草木緣附,可以着足,遂隨之下。崖間多修藤垂蔓,各採而攜之。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岡者五重,降升不止數裏,始下臨絕澗,即小龍湫上游也。其澗發源雁頂之東南,右即鐵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墜為絕壑,重崖虧蔽,上下無徑,非懸綆不能飛度也。入澗,踐石隨流,東行裏許,大石橫踞澗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搗,兩旁峭壁皆鬥立,行者路絕。乃縛木為梯升崖端,復縋zhuì用繩向下吊入前澗下流,則橫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樹十丈旗。水從石後建瓴下注,匯潭漾碧,翛xiāo然無拘無束的樣子沁人。左右兩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龍湫下墜處也。餘兩次索劍泉,寺僧輒雲:“在龍湫上,人力鮮達。”今仍杳然,知淪沒已久。欲從此橫下兩峯,遂可由仙橋達石室,乃斫木縛梯,盤絕峴者數四,俯視獨秀、雙鸞諸峯,近在屐底。既逼仙橋,隔崖中斷,日已西,疲甚,乃返覓前轍,復經屏霞側石室返寺,攜囊過淨名,投宿靈峯。

初七日 溯寺前溪,觀南碧霄岡,軒爽高闊開朗無他奇。又三裏,西轉,望真濟寺在溪北塢中。是溪西由斷崖破峽而來,峽南峯為“五馬朝天”,崢嶸尤甚。兩旁逼仄石蹊,內無居民,棘茅塞路。行裏許,甚艱,不可窮歷。北過真濟寺,寺僻居北谷,遊屐旅遊者足跡不到。寺右溯小溪三裏,登馬家山嶺,路甚峻。登巔,望雁頂稜簇如蓮花狀,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飛舄而下即飛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稱。四里餘,得新庵,弛擔於中,溯南閤溪,探宕陰諸勝。南閤溪發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裊嶺,去此三十餘里,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甌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陰,山勢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態。溪北大山,自箬裊迤邐而來,皆層崖怪峯,變換闔闢,與雲霧爭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來會,俱東下石門潭。門內平疇千畝,居人皆以石門為户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則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諸勝。北閤有白巖寺舊址,更西有王子晉仙橋為尤奇。餘冒雨窮南閤,先經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過犁頭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蕪不能入。西十里至莊塢,夾溪居民皆葉姓。散水巖在北塢中,石崖橫亙,飛瀑懸流,巖左登嶺有小庵。時暮雨,土人留宿莊塢,具言洞仙院之勝。

初八日 雨未止。西溯溪行三裏,山澗愈幽。隨溪轉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徑破雲磴而入。東渡溪從之,忽峯迴溪轉,深入谷中,則煙巒歷亂。峯從莊塢之後連亙至此,又開一隙,現此瑰異。執土人問之,曰:“此小纂厝cuǎn cuò擺設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復出而渡溪,裏許。有溪自東來入,即洞仙塢溪矣。渡大溪,溯小溪東上,其中峯巒茅舍,與前無異。洞仙即在其內崖,倚峯北向,層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躋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漸寬。仍南出莊塢,東還犁頭庵,終不得石佛洞道。遂出過南閤,訪子晉仙橋,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還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為北閤遊,東趨大荊而歸。

註釋及翻譯

我和族兄徐仲昭遊天台山時,是壬申年(崇禎五年,1632)三月。到四月二步八日,抵達黃巖縣,又第二次遊雁宕山。找到馬後從縣城南門騎馬出發,沿方山行十里,轉向西南行,三十里,翻越秀嶺,在巖前鋪吃飯。走五里,進入樂清縣境內,又走五里,登上盤山嶺。西南邊的雲霧之中,隱隱約約地露出一簇荷花似的山峯,那就是雁宕山。走十里,名鄭家嶺,又走十里,名大荊騷。渡過石門澗,因剛下過雨、溪水猛漲,水淹到馬腹。又走五里,在章家樓住宿,章家樓在雁宕山的東外谷。章家興盛的時代,專門建樓給登山的遊客休息,如今旅館空虛,店鋪衰落,只有章家樓的名稱還照舊保存。二十九日往西進雁宕山,眺望着老僧巖朝前趕。行二里,經過老僧巖山麓。又行二里,往北渡過溪水;登上石樑洞。從石樑洞又返回到溪旁,往西走二里,翻越謝公嶺。謝公嶺以內被稱為東內谷。嶺下有一條從北邊流來的溪水,溪水兩岸全是重疊的巖石和奇形怪狀的石峯,峯巖光禿禿地高聳着,上面連一寸泥土也沒有,但卻像雕刻過一樣千悠百態。渡過溪水,往北轉,走一里多,進入靈峯寺。一座座奇異陡峭的山峯,各自獨立地佈滿寺前。寺後一座山峯單獨聳起,山峯正中裂開一道縫隙,往上通到峯頂,這就是靈峯洞。踏着千級石階而上,石台十分整齊,洞中的羅漢塑像都更新過了。從靈峯洞下到靈峯寺中吃飯。同僧人沿照膽潭越到溪水左岸,去觀覽風洞。風洞口只是半圓形,洞內的風蓬蓬地吹出洞數步之外。於是沿着溪水左岸一一地探尋崖上的各個洞穴。返回靈峯寺後,下起了大雨,我便光着腳撐起傘溯溪水往北上。快要到真濟寺時,山谷深邃,雲霧濃黑,茫然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於是返回來走到溪水東面,進入碧霄洞,高僧守愚的精舍就在這裏。我覺得守愚不同常人,讓僕人回去叫徐仲昭來,他也踩着水而來,與守愚有相見恨晚之感d將近傍晚時,返回靈峯寺住宿。

三十日冒雨沿溪流走,往西轉二里,一條溪水從西北流過來匯合,水勢越加大了。渡過溪流往西走,又溯溪流往西北行,三裏,進了淨名寺,雨更加大了,抬頭看籠罩在雲霧中的兩邊山崖,重重巖石相對而立,層層往上疊起,但分不清層次。衣服鞋子都濕透了,卻更要往深處去窮究西谷,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説法台等名勝。走了二里,來到響巖。響巖右邊有二個洞,飛流的瀑布罩住了洞門,我從叢密的荊棘荒草中冒險攀登。兩個洞一個叫龍王洞,另一個叫三台洞。在兩洞的前面,有塊突出的巖石,像露天的舞台一樣,可以從棧道上過去。走出洞後,返回的路上眺望響巖上面,有一塊石頭像人側着耳朵貼在峯頭上,取名為“聽詩史”石。又往西走二里,進入靈巖寺。從靈峯寺往西轉,一路都是高大的巖石連成屏障,屏障裂開的第一處是淨名寺,有一條縫隙徑直深人進去,所以稱為一線天;屏障裂開的第二處就是靈巖寺,層巒疊嶂迴旋環繞,靈巖寺位於正中。

五月七年級日徐仲昭和我一同登上天聰洞。在洞中往東望去有兩個圓洞,往北望去有一個長洞,都是透亮通明的洞,只是洞壁陡峭地直立而下,道路隔絕,無法行走。我於是又下到靈巖寺中,扛起梯子往草叢中穿行,率領僕人從另一道山塢越過去,直達圓洞下面,搭起梯子就往上登;梯子到不了洞口,就砍來樹枝橫插在巖石夾縫中,再踩着樹枝而上;還是沒到洞口,就用繩索把梯子吊上來,懸掛在石縫中的樹上。爬完梯子就踩着樹枝而上,樹枝踩完了又爬梯子,梯子、樹枝都不能用了,則把繩索拴掛到樹上,拉着繩索攀登,終於進到了圓洞中,呼喚徐仲昭,兩人相望而語。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登入長洞後才下山,已經到中午了。往西走到小龍揪下面,想探尋劍泉,沒有找到。盤坐在沙石堆上,抬頭仰望,迴旋高峻的險峯逼近天際,陡峭的山峯往下倒插,飛流懸掛在峯巒上,真像從九天之上飄曳而下的絲帛。往西走過小剪刀峯,又經過鐵板嶂。鐵板嶂呈方形,伸展如同屏風,高高地插在層疊的巖石上面,下面裂開一道像門一樣的縫隙,只有雲氣在縫隙中出沒,人跡斷絕。又從觀音巖經過,道路漸漸往西去,巖壁漸漸拓開,這是犁尖峯,還是和常雲峯並排峙立。從常雲峯往南下,地勢下跌後再次高起,名戴辰峯。下跌處有山坳,名馬鞍嶺,雁宕山東、西內谷的區分,就是以馬鞍嶺為界。從靈巖寺到馬鞍嶺一共四里路程,但高大的山巒卻聳立不斷,讓人應接不暇。越過馬鞍嶺,太陽漸漸西下。走二里,往西經過大龍漱溪口,又走二里,往西南進入能仁寺住宿。

八年級日順着能仁寺後的山塢尋找方竹,沒有好的。往上去有曇花庵,很幽靜。從寺右出來,觀覽燕尾泉,燕尾泉就是從大龍揪流來的溪水,分成二股落入石中,所以取名燕尾。又往北溯流走兩裏,往西進入大龍漱溪口。再往西走二里,順連雲嶂進去,大剪刀峯矗然聳立在澗中,兩邊山崖石壁環繞,大龍漱的水從天而降。坐在不足亭中環視周圍,前面正對大龍揪,後面拱起大剪刀峯,我置身在四周羣山的包圍中了。走出連雲嶂,翻越華巖嶺,一共走了二里,進入羅漢寺。羅漢寺荒廢了很久,卧雲法師最近才使它煥然一新。卧雲有八十多歲了,他的相貌和飛來石羅漢相似,是雁宕山的開山巨手。我邀約法師一齊窮究山頂,法師答應一同登常雲峯,因為雁湖反而在羅漢寺西,從石門寺去更為方便。此時已是下午,便把登常雲峯的日子定在後天,然後和法師的徒弟往西越過東嶺,來到西外谷,一共走了四里,經過石門寺遺址。順着溪水往西下一里,有一條溪從西邊流來匯合,就是凌雲寺和寶冠寺的溪流了,兩股溪水匯合後往南流入海。於是又溯從西邊來的溪水行走,在凌雲寺住宿。凌雲寺建在含珠峯下,含珠峯獨自插入雲天後,忽然又裂開成兩峯,裂隙從頭到腳,相隔僅咫尺寬,其中含着一塊像珠一樣圓的石頭,顯得特別奇妙絕倫。沿溪水往北走進石夾縫,就是梅雨潭了。飛瀉的瀑布從險峻的陡壁上往下衝擊,氣勢十分雄偉壯觀,和雨色迷茫的景緻並不相似啊。

九年級日仍然往東行三裏,溯溪流往北進人石門寺,把行李擔停放在黃氏墓堂。沿着石階一級一級地往北登雁湖頂,道路不算很陡。一直往上走了二里,對面的山漸漸低伏,海中的小山浮現在前面。越往上走,海就離腳下越近。又往上走了四里,終於翻過山脊。山從東北邊最高處曲折連綿地往西延伸,分為四道支脈,都由石山變成土山。四道支脈的山樑,隱隱約約隆起,支脈與支脈之間形成三處窪地,每處窪地中又有山脊,從南向北橫貫,把窪地從中間一分為二,總起來計算,不止六處窪地了。窪中積着水,形成叢草繁生的地方,視野所到之處,一片青翠碧綠,這就是所説的雁湖。雁湖往南分流下墮的水,有的從石門寺流出,有的從凌雲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形成寶冠寺的飛瀑;往北分流下墮的水,則是雁宕山北面的各條溪水,都和大龍漱的水風馬牛不相及。翻過山岡後,往南眺望大海,往北俯瞰南閣溪,遠近都沒有任何遮擋,唯有東峯還是高出天外。我想往西北另找一條路下寶冠寺,但巖石重疊、荒草茂密,完全沒有落腳的地方。又尋找原路下到石門寺,往西經過凌雲寺,沿含珠峯往外走二里,順着山澗去探訪寶冠寺。寶冠寺在西谷深塢中,已經荒廢了很久,山塢最深處,崖石環繞,石階和道路都沒有。一個洞高高地掛在懸崖腳下,傾斜的巖石緊靠洞門。門分成兩邊,高大、寬闊、透亮、清爽,瀑布從其中飛灑而下。內有很多芭蕉,形狀很像福建省的美人蕉;外面則有剛剛長出的竹筍,高高低低地已經漸漸地形成竹林。來到洞口,只聽到瀑布聲如雷灌耳,但洞中崖石曲折掩蔽,又很深,什麼也看不見。於是下山,渡過溪水,回頭眺望洞的右側凹處,崖石翻卷,形成裂縫,瀑布從裂縫中垂直墜落,往下衝向圓形的坳地,然後又從坳地中躍起,形成溪水流去。瀑布的高度亞於大龍揪,但比較起來,這瀑布壯觀處似乎更勝一籌,所以不能説只是雁宕山第二瀑布。從原路往東出去,在羅漢寺住宿。初四日一清早,遠看常雲峯上白雲茫茫,什麼也看不清楚,但卻不因此而止步不前,催促卧雲一同登山。往東越過華巖走了二里,便從連雲嶂的左側、道鬆洞的右側,踏着石階往西上,一共上了三裏,俯瞰剪刀峯,已經在腳底。走一里,山巒迴旋,溪水流出,這是大龍揪的上游。渡過溪水,經過白雲廬和雲外廬,又往北進入雲靜庵。雲靜庵、白雲廬、雲外廬以及山路都修整過,和從前不一樣了。卧雲叫他的徒弟採來竹筍做飯。吃過飯後,各山峯上的雲氣突然散盡,徐仲昭留在靜雲庵中休息,我和卧雲一同直上東峯。又上了二里,漸漸聽到水聲,是大龍揪從卷崖中往下瀉落,大龍漱水從雁宕山絕頂南面、常雲峯的北面流出,兩峯之間的山塢就是它的發源地。溯大龍揪水而上,二里,水聲漸漸微弱。又走二里,越過山脊。這道山脊北靠雁宕山絕頂,南面分成兩支延伸,東邊的一支是觀音巖,西邊的一支是常雲峯,這裏正是兩支山脈分開延伸的地方。正中山脊的東部是吳家坑。那回環繞列的山峯,近處是鐵板嶂,第二層環繞處是靈巖寺,再繞出去是淨名寺,再繞去又是靈峯寺,最外層盡頭處是謝公嶺。山脊西部,那坑凹處就是大龍漱背後,那回環繞列的山峯,近處是與大龍揪相對的山崖,第二層環繞處是芙蓉峯,再繞出去是凌雲寺,又再繞為寶冠寺,最後到李家山為止。這些就是雁宕山南部眾山峯的概貌。而觀音巖和常雲峯,正好位於羣峯之中,都已經低伏在我的杖下、腳下了,只有北峯像帝王背靠的屏風,仍然屏立在後面。往北上三裏,一座山脊平行峙立,狹窄得如同一道牆,兩端高高昂起,北面像崩塌一樣地直落下去,就是南閣溪橫着流過去的分界,不像南面那樣迴環交錯。我從東頂往西頂攀登,突然響起一陣來回走動的聲音,原來是受到驚駭的幾十頭鹿。鹿羣北邊有一座山峯,像被斧頭從中剖開一樣,中間是參差不齊的石筍,亂石林立、崖壁陰森,深邃得看不到底。鹿羣全向其中奔下去,想來有的鹿跌進了塹溝中。眾僧人來到,又用石片扔下去,只聽到響起一陣如同布帛撕裂的`聲昔,好一陣才沉靜下去,鹿羣更加不住的啼鳴。從這裏再往西走,石脊就從中斷開了,山峯也漸漸地低下去,往西北眺望雁湖,距離越遠、位置就越低。我二十年前探尋雁湖,往東尋找高峯,被斷絕的崖壁阻止,於是墜着繩索而下,墜下來的地方就是這裏。從前遊歷了雁湖西部,這一次往東出到雁湖高處,再也沒有遺憾了。往下返回靜雲庵,順溪流走到大龍揪邊,往下俯視揪底的龍潭、圓圓地環繞在山崖夾縫之間,水從卷壁上墜入潭中,騰躍、噴灑着水花而下,光怪陸離,不能近看。於是越過溪水往西走,往南出到大龍揪正對的山崖上,越過兩座山峯往南走,那座嶺就是石門寺東邊,羅漢寺西邊,往南伸出去形成芙蓉峯,再往南延伸為東嶺的山嶺。芙蓉峯圓圓地聳立在羅漢寺西南邊。來到芙蓉峯下,才有正路。往東走到羅漢寺時,太陽已經偏西,徐仲昭也先回到寺中了。

初五日和卧雲告別後出了羅漢寺,沿着溪岸走一里,來到大龍揪溪口。一共走了四里,越過馬鞍嶺,然後下去。往北遠望觀音峯下,石壁上裂出像門一樣的石隙,層層排列,不止一道。徐仲昭已經朝前去靈巖寺了。我帶着一個僕人往北來到觀音峯下,沿着砍柴的小路往西轉二里,直達觀音峯、常雲峯的山腳,才知道這兩座山峯雖然山頂遙遙對峙,但山腳的石壁卻是連貫的,如同一道牆壁。又順着崖壁東面往上攀登了一里多,走出到石隙上面,林木叢生、樹蔭密蔽,不能往下看。崖壁頂有塊如同蓋子高舉一樣的巨石,巨石上面和磨石一樣平滑,而下面四周都是空的。在巨石上面坐了很久,又往下沿着石縫往裏走,崖壁上層層裂開的石縫,都可以摸索着走通。石縫外面有一座山峯挺拔聳立,逼近雲層,山峯形狀為圓頂拱袖,有老僧巖那麼高,很像一個拱手而立的小兒。出到路邊,有很多姓吳的人家住在這裏,有個叫吳應嶽的留我吃飯。我拉着他一齊溯溪流往裏走,就是在絕頂上遠遠看到的吳家坑溪,位置在鐵板嶂和觀音巖之間。我準備攀登溪水左岸的黃崖層洞,黃崖位於鐵板嶂西,洞在黃崖左側,像分成上下兩層一樣。來到崖下,上不去,從崖上出去,洞又懸掛在崖壁間,沒有路下去。於是順崖往東行,又找到一道石縫,仰望石縫年面。層層疊疊的可以深入,但估計不搭木懸梯就上不去。從這裏下一座小峯,名鶯嘴巖,和吳應嶽告別。往東經過鐵板嶂下,看見其中的石縫更大,下面好像有溪水從洞中流出來。我急忙溯流往裏走,來到洞下,亂石堵塞,但左邊的巖壁有路直直上去,是鑿在崖壁間的石坎,扯着藤條可以攀登。於是奮勇往上攀登,衣服礙事就脱掉衣服,手杖礙事就扔掉手杖,凡是直上一道崖,就又橫穿一道崖,像這樣走了兩回,又兩次穿過橋一樣的棧道,於是才進到石縫中。兩旁的巖石好像門相對,當中很寬廣,能夠一順着層疊的石階攀登。文往裏穿過兩道石門,抬頭斜視上面,石壁環形聳立,圍住一塊青天,中間像深陷的井。走完石壁,穿入洞中。洞底陽光透亮的地方有木梯,像猿猴似地從木梯爬上去,如同登樓閣一樣。從洞左邊轉過去,又到了平緩的大丘,後面是高高聳列的鐵板嶂,東西兩面陡崖環繞,南面石縫遍佈的巖石低伏,山丘寬大開闊,曲折盤旋,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啊!裏面有一排茅屋,空空的沒人居住,空地上有很多茶樹,所以鑿石坎搭梯子,往來於石洞、山丘之間。下到溪旁,有人居住了。於是翻越小剪刀峯往東走,二里,進靈巖寺,與徐仲昭會合。

初六日邀約靈巖寺的僧人去遊屏霞嶂。從龍鼻洞右邊攀越石縫而上,半里,看到一個很奇妙的洞。又上半里,崖壁高聳道路斷絕,有梯子靠着崖邊,大概是燒炭人留下來的。爬梯子走到崖上,三塊巨石橫着層疊在兩座山崖之間,內部搭石成屋,跨在外部的是仙橋。石屋空曠明亮、幽靜寬敞,隱蔽在重疊的巖石側邊,雖然不如鐵板嶂、石門那樣聚集了奇麗的景色,但幽靜深遠,自成一片天地。又穿洞往左上,攀援藤條,越過棧道,就出到屏霞嶂的中層,大概是龍鼻洞頂。崖端也很寬闊,地勢高而乾燥,可以建房居住,背後的屏霞嶂仍然往上連接雲天,屏霞障右有巖石往外覆蓋,瀑布落在巖石前面。從右邊又攀登崖石,快到屏霞嶂頂時,被陡峭的巖石所阻攔。巖石側邊有一縷石縫,草木順着石縫生長,可以落腳,於是從石縫下去。崖壁間懸掛着很多長藤蔓草,都能夠抓採和拉扯。當行到巖石陡峭而沒有樹、沒有樹則無法落腳的地方時,就垂掛着藤蔓而下。像這樣往西穿越了五重石岡,升降了不止數裏,才下到最深的澗中,就是小龍揪上游。澗水發源於雁宕山頂東南,右邊是鐵板嶂,左邊是屏霞嶂,兩嶂之中墜陷為十分陡峻的壑谷,重重疊疊的崖壁掩蔽了山谷,上下都沒有路,如果不用繩索懸空而度就無法穿越。進入澗中,踩着巖石隨水流走,往東走了一里左右,一塊巨石橫擋在澗中,水流不過去,直搗石下的洞穴,兩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聳立着,行人無路可走。於是捆紮樹木作為梯子爬上崖端,又墜到巨石前面的澗水下游,而橫擋溝澗的巨石下面,中間是十分高大的空洞,可以樹立十丈高的旗幟。水從巨石背後居高臨下地往下傾注,彙集成碧波盪漾的深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氣勢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左右兩邊的崖壁上,都有洞高高對峙。從這往前走,就是小龍揪落下去的地方。我兩次尋求劍泉,寺中的僧人總是説:“在龍揪上面,人力很少能到達。”這次仍然杳無音信,知道已經消失了很久。準備從這裏橫穿兩座山峯而下,就可能經過仙橋到達石室,於是砍樹木捆成梯子,四次盤旋陡峯,俯視獨秀、雙鶯等峯,近在腳下。已經離仙橋很近了,被隔着的山崖從中斷開,太陽已偏西,感到十分疲勞,於是尋找原路返回,又從屏霞嶂側邊經過石室返回靈巖寺,攜帶行李過了淨名寺,到靈峯寺投宿。

初七日溯靈峯寺前的溪流而上,觀賞南碧霄岡,岡高大開闊,沒有其它新奇的地方。又走三裏,往西轉,看到真濟寺位於溪北的山塢中。這條溪從西邊沿斷崖破峽流來,峽谷南面的峯名“五馬朝天”,山勢顯得特別高峻。峽谷兩邊的小路十分狹窄,谷中沒人居住,荊棘茅草堵塞道路。走了一里左右,走得非常艱難,不能一一窮究峽谷風光。往北過真濟寺,寺位於偏僻的北面山谷中,遊人的足跡很少去到。從寺右溯小溪走了三裏,攀登馬家山嶺,山路很陡。登上嶺頂,遙望雁宕山頂峯巖石稜角分明,簇擁成蓮花形狀,往北俯瞰南閣,已經落在腳下了。腳步飛快地下山,四里多,到一座新庵,把行李放在庵中,溯南閣溪而上,探訪雁宕山北面的各處勝景。南閣溪發源於雁宕山西北的答裊嶺,距離這裏三十多裏,和永嘉縣分界。沿嶺往南去,可以通到芙蓉,進入樂清縣境,沿嶺往西去,從楓林走,則是去温州府的路。溪水南邊就是雁宕山的北面,山勢高聳開拓,竹林樹木茂密,但顯不出山南面那種高峻的形態。溪水北邊的大山,從答裊嶺曲折連綿地延伸過來,都是層崖疊石和奇異之峯,山勢分開合攏、變化莫測,和雲霧競相爭奇,一直到南閣而止。雁宕山北面還有一條溪水,從北閣流來與南閣溪會合後,一齊往東流下石門潭。石門內有上千畝平整的良田,住在這裏的都把石門作為門户,這就是“石門”名稱的來由,而南北則是以溪水劃分。南閣有章恭毅宅,往西深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等名勝。北閣有白巖寺舊址,再往西有王子晉仙橋,尤為奇特。我冒雨窮盡南閣,先過章恭毅宅,聚居這裏的家族十分興盛。溯溪走五里,經過犁頭庵,往南就是石佛洞,因道路荒草叢生而不能進去。往西走十里到莊塢,住在溪流兩岸的人都姓葉。散水巖在北邊塢中,石崖橫貫,瀑布懸空飛流,往巖左登上嶺,有座小庵。此時天色已晚,又下雨,當地人留我住在莊塢,詳細地談論洞仙院的勝景。

初八日雨沒停。往西溯溪走了二里,山澗越來越深。尾隨溪流轉向北走,又二里,溪對岸有條小路,穿過直通雲霄的石階深入進去。往東渡過溪從小路走,忽然山峯環繞、溪水倒流,往裏進到山谷中,則是雲煙籠罩的山巒凌亂分散。山峯從莊塢背後連綿不斷地延律到這裏,又敞開一道空隙,顯現出這瑰麗奇異的景色。拉住當地人詢問,當地人説:“這裏名小纂借,洞仙院還在小纂膺外的大溪上游。”又走出去渡過溪流,走了一里左右,有條小溪從東邊流來匯合,就是洞仙塢的溪流了。渡過大溪,溯小溪往東上,溪谷中峯巒茅屋掩映,和先前沒有什麼不同。洞仙院就在溪谷內崖壁上,背靠山峯、面向北,被層層的竹林掩蔽着,於是穿越雜草,從石縫中攀登而上,石縫一開始很狹窄,最上面漸漸寬闊。仍然往南出到莊塢,往東返回犁頭庵,最終沒有找到去石佛洞的路。於是從犁頭庵出來,經過南閣,詢問王子晉仙橋,得知在北閣底,還有二十里路程。想到這裏離徐仲昭所在的新庵很近了,就回庵和他相會。天色已黃昏,最終沒來得及去遊北閣,往東奔赴大荊騷然後返程。

遊記日記 篇3

第一天 9月30日 天氣 晴

這次國慶長假我媽媽單位組織旅遊活動去美麗的童話世界—九寨溝.

早上我們吃好早飯大概十點左右我們一行14人由旅遊公司的大巴把我們送到了寧波櫟社國際機場.我們先換好登機牌在十一點左右通過安檢來到了候機大廳.一會兒我們就開始登機了飛機要起飛了我的心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

不一會兒飛機就通個一下飛上了天在天上我看見了一朵朵白雲有的像小龍有的像小馬真有趣!在飛機上空中小姐給我們發了午餐我們吃得津津有味呢!飛機飛了一個半小時到了武漢的天河機場.我們在那裏轉機又飛了一個半小時終於到了成都的雙流機場.成都的導遊許歡姐姐已經在等我們了她把我們帶到了成都宮賓館入住我們就去吃了晚餐.最後回到賓館休息了.

第二天 10月1日 國慶 天氣 晴

早上我們一行起了個大早吃好早飯我們乘坐大巴趕往九寨狗.

在路上我們沿路看見了很多大山山上都是高大的'樹林在一個小山坡上我突然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導遊姐姐説這裏放養的都是犛牛.

沿途經過了一個洗車場我們都下車去看看山上的風景我們看見有幾頭白色的犛牛在等着我們去騎我就跟爸爸説:"爸爸我要騎犛牛."於是爸爸把我抱了上去犛牛可聽話了一看我騎上去馬上原地走動我開始覺得很害怕可後來一點也不覺得怕了我還摸了摸它的毛啊好舒服呀!最後我還和它合了影.

今天我們坐了十三個小時的汽車終於到了九寨溝.我們住在格桑賓館我們坐了一整天的汽車好累吃完飯洗好澡就睡了因為媽媽説明天還要起大早呢!

 第三天 10月2日 天氣 晴

今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大巴車把我們送到了九寨溝.

我們通過導遊的講解我知道美麗的九寨溝是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綠色環球21等三項國際桂冠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並號稱"童話世界"的天然美景.我們通過導遊的講解知道了關於九寨溝的一半然後我們往山上走用我們的眼睛去看着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這一路上我看見了很多很多的湖我忍不住彎下身去摸了一下哇!好涼啊!九寨溝的水是碧藍碧藍的很清很清可以看見湖底.湖中的魚兒在歡快的游來游去它們看見我們都去看肯定高興極了.九寨溝的水還是五彩的呢!我們看見湖水五顏六色好看極了.

看了一天的九寨溝雖然我們都很累但是實在太好看了真像是童話裏的故事.

 第四天 10月3日 天氣 晴

今天是我們旅途的最後一天了我們馬上就要回家了我們起了個大早吃好早飯就乘坐大巴趕往飛機場在路上我們還觀看了雄偉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後我想説雖然旅途很辛苦但我很高興我在這次旅遊中認識了媽媽單位的哥哥姐姐們我們一起玩得開心極了.坐上飛機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美麗的成都.

我們坐了四個小時的飛機終於到了寧波我們自己的家.

遊記日記 篇4

九寨溝是陸游勝地,這次我們就去看看九寨溝的風土人情。

經過3個多小時的旅程終於到了重慶,因為我們聽説九寨溝很冷還特別穿了厚的`衣服呢,誰知重慶卻熱的要死,37度的高温,我卻穿着長袖,使那裏的人把我們當作外星人看待。

第一個目的地是峨嵋山,不知有沒峨嵋派,我來學學峨嵋劍法哈哈,説實在的峨嵋還蠻高的嫂嫂才走了5分之一就有高原反應,半途而廢,接二連三地有人放棄最後只有我、表弟、表哥和我姐了,在上面沒有足夠的氧氣,使人呼吸困難,沒有氧氣筒還真的很難呼吸。但我們還是到了頂峯,但因為上面全是拜佛之類的,所以一到山頂馬上下來了。

到了九寨溝果然很冷,穿了一件長袖,別説還挺冷我姐乾脆去買了兩條圍巾。五色池只在書上看過,沒想到九寨溝就有五色池,真是好看!

到了晚上,因為九寨溝離蒙古近,所以在一個大蒙古包吃了烤全羊,還有人表演茶技,真想永遠在那裏!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我們買了一些紀念品,便走了。

大家有機會也去一下九寨溝吧,那裏真的很美!

遊記日記 篇5

福建的嵛山島號稱“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在我的想象裏,它應該是一個海水湛藍、椰樹環繞的地方。這個五一,我們“小蜜蜂小隊”來到了這裏,我發現它跟我腦海中的完全不一樣。這裏沒有一棵椰樹,海水是灰綠的,但是山清水秀、樂趣無窮。

我們上山去看天湖,卻意外地發現了覆盆子,聽大人們説在高山上沒有污染可以直接吃,我們就開始四處尋覓。在一個很陡的山坡上,我發現了一叢,開心地一蹦三尺高。我抓着樹枝小心翼翼地下去,摘到了就放在手心,好像珍寶一樣,捨不得吃。覆盆子由許多小小的顆粒組成,好像小珊瑚珠攢成的球,美麗極了。等手裏全裝滿了,我才吃了一顆,覆盆子吃起來酸酸甜甜的`,美味極了。

我們下海去玩水,卻幸運地發現了螃蟹。海邊有許多石頭,把任意一塊石頭翻開,就有很多螃蟹。一開始我還不敢抓,怕螃蟹的大鉗子夾我。大人們告訴我們,先用兩到三根手指頭把螃蟹按住,然後再迅速抓起來就可以了。我試了一下,一隻螃蟹很快就落網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第二塊石頭,幾隻螃蟹驚慌失措地四處逃竄了,我就挑最大的去抓,一激動我就忘記了剛才的方法,我的手指被鉗住了,好痛啊。我用力一甩,把它甩進了我的水桶裏,剛才還神氣活現的螃蟹此刻只能無能為力地掙扎着。我繼續和螃蟹奮鬥着,不一會就抓了十幾只,真有成就感!

嵛山島充滿樂趣,真是孩子們的天堂啊!

遊記日記 篇6

今天,我早早的就起牀了,因為爸媽要帶我去梅花山玩,爸爸説要去早點,不然沒地方停車。

很快我們就到了目的地——梅花山,剛進門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放眼望去,感覺走進了梅花的海洋。有紅色,有粉色,有綠色,甚至還有淡黃色。。讓人眼花繚亂,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真不愧是第一梅山。

我邊走邊觀賞,瞧,這棵梅花開的真好,滿樹的梅花挨着我我挨着你,花瓣是粉色的,一層一層的漂亮極了。一陣微風吹來,花瓣飄飄揚揚的飄落下來像一隻只粉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我仔細看了介紹,哦,原來這種梅花叫杏梅,是梅花樹與杏樹的嫁接。

我們繼續往前走,一片茶林出現在眼前,林中有各種各樣的梅花,遠遠望去如詩如畫,我們不約而同的`向這片茶林走去,看看這棵又看看那棵,每棵梅花都讓人讚歎,我走到一株綠色的梅花樹旁,這棵梅花不僅開的旺,而且似乎比別的梅花更香,我仔細看了下,這種梅花叫綠萼梅。

觀賞完梅花我們又去梅花藝術中心看了看,主要是看了梅花盆景,一走進大廳就看到一座梅花雕塑,然後還有一些書畫作品。

這就是南京的梅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