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教學反思 閲讀(2.45W)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一、試卷分析:

本次考試所出習題注重基礎知識,注重了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份比較完美的考試卷。無論從考試的深度還是知識面的廣度,此次試卷基本上達到了《課標》的要求。

本次試卷重視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考察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數學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大部分同學的卷面還是乾淨整潔,書寫漂亮的。但也有個別同學書寫習慣不好,而導致卷面不乾淨的。絕大多數同學基礎知識掌握紮實,成績良好。計算題較好,錯誤較少;學生分析能力提高較快,應用題列式準確率達百分之九十五;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這次考試參加人數18人,優秀人數15人,優秀率83。3%;及格人數18人,及格率100%,總分1633分,均分90。7分。

三、出錯情況:

1、學生缺乏良好的考試習慣,自己檢查錯誤的能力亟待加強。如:第一題填空題的一些很基本的題目出錯;第二題選擇題丟分也很厲害;第三題計算題豎式正確,橫式寫錯,帶星號的題要驗算卻沒有驗算,沒有讀清題目要求;第六題應用題抄錯數,審題不細心,還有橫式寫對,答案算錯的很多。

2、學生馬虎現象嚴重:單位名稱沒寫,橫式不寫得數,加法當成乘法計算等。

3、課上聽講不好,不能深入思考後再答題,理解能力需要繼續提高。上課老師講過的題型,考試時稍做變化,學生理解偏差,説明學生的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弱,思維有待進一步開發、訓練。

4、由於三年級是剛從一、二年級讀題過渡過來的,有些同學依靠慣了老師讀題為其把握時間,一到三年級老師不讀題了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時間,以至於不能分配好時間,到時間做不完題目。

四、改進措施:

1、教師及時反思進行詳細卷面分析,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分析。

2、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向四十分鐘要質量,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及時反饋,及時補差,落實到位堂堂清。

3、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及時溝通,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第二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幾節課下來,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總體感受,效率很差。而後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並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覆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計算教學這麼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於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練習的量不夠。

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材的計算教學全部是貫穿於解決問題中進行的,每節課的鞏固練習最多隻安排2至4道題目。再加上配套的作業題難度偏大,得由老師在課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課本和導與練上的作業都弄得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一二年級不佈置書寫作業,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錯誤。

其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

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剛入學,我就非常注重學生作業書寫的習慣,要求他們把字寫端正,列豎式要用尺劃直等,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讀題的習慣還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再如,對加減法的驗算,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驗算的目的與方法,可絕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為了驗算而驗算,所以驗算結果與原題目中的數不同也不會察覺。另外,做完作業後不會檢查也是導致計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

孩子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

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隻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於是,例題後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還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為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上來的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借,別忘了點退位點。十位計算時得減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聯繫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看來,為學生開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本節課我由一組填適合的長度單位引入新課:

1、一棵大樹高14()。

2、粉筆長約7()。

3、有地區上個月一次降雨量達18()。

4、課桌長6()。

前三題學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適當的長度單位,但在第四小題時,學生就很快發現選用前三個單位都不合適,這時有個別學生説:“用分米”,在學生的探究慾望被充分調動時,很自然的導入到新課的教學中。這一導入的設計充分向學生滲透了“分米”這個長度單位也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既符合新課標提出的“數學運用生活”這一理念,又為學生直觀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比一比——用手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長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釐米;再通過量一量——量課桌面的長和寬等物體的長度,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最後通過找一找——找身邊大約是1分米長度的物體,進一步鞏固所建立的概念。本節課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設計了許多的實踐操作活動,整節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多數學生已經建立了1分米長度單位的概念。

在本節課的鞏固練習中,除了完成書中的'基本練習後,我還增加了思維拓展題:一根繩子長4米,剪下同樣長的3斷後還剩下190釐米,剪下的每段長多少釐米?學生由於有了書中練習一第6題的基礎後,有近1/4的學生解答出來了。

當然,本節課由於組織測量的活動比較多,所以在組織教學方面也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影響了後面作業量的時間;另外,還有少數學生還要加強對測量方法準確性的指導。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不能僅限於尋找一種計算方法,重要的是怎樣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這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設計中,在新課引入階段,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把計算內容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

首先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繫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其次用助人為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幫助別人的良好美德滲透於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再

次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在主題圖中讓學生髮現信息,並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所以本課我所用實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驗了學習數

學的樂趣。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本課通過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能運用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首先我和學生共同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對邊相等),複習的目的是為鞏固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了長方形的特徵,用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習本課新知。

然後我創設情境:新年快到了,老師想把教室也佈置一下,在黑板的四周掛上花邊,花邊至少長多少分米?只要知道一條長和一條寬是多少就可以了,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順理成章,我高興地給出:黑板長34分米,寬12分米,那可以怎樣求花邊長,讓學生先自己試試,再同桌、前後桌交流,對比每個同學的想法:這樣做可以嗎?誰的方法更簡便。通過交流合作,讓學生在一起探討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樣,思維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在彙報時,我注重學生自己“解説”一下算式的意思,目的在於更深刻地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有的是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有的先求出2條長邊和2條短邊,再把他們加起來;有的是認為因為長方形對應的長和寬分別相等,那麼一條長和一條寬算長方形周長的一半,再乘以2,即長方形周長=(長+寬)×2;有綜合計算也有分步計算。學生對比列舉的方法,認為利用乘法和公式比較簡便。

當然本節課存在的不足是,課堂時間把握不是太好不夠準確,在後半節課時語速較快。所以在練習中學生很多還是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後面想想,不管學生是否用公式只要能正確計算周長,應該不必限定學生必須用哪一種方法,還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適應性,逐步實現方法的優化。同時,數學的思維培養是我要加強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認識四邊形》這一教學內容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於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直直的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觀察、量一量、折一折等數學活動把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瞭解。

一、通過對教材的研讀,我對例1進行了改編:把塗顏色這一環節改成了上台找四邊形,讓學生找一找“圖上有哪些是你認識的圖形?”並指給同桌看。學生找到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菱形等等。學生説出了那麼多名稱,有已經認識的,也有似曾相識但並不真正明白的。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也比較高,為整節課開了一個不錯的頭。

二、重視動手操作

通過畫一畫、分一分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掌握了四邊形的特徵而且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四邊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從學具袋裏去找一找,“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撕下來”,然後再次組織交流:你為什麼選出了這幾個,其它的圖形為什麼不是四邊形?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四邊形到底有什麼特點?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導概括出兩點主要的':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並把這兩點板書出來。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教學成功之處是有的,不足之處也是存在的。如:在四邊形分類這一教學環節中我覺得自己處理得還不夠理想,給學生操作的時間不夠充分。

改進環節:探究四邊形的特徵:

1、請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四邊形到底是怎麼樣的?也可用你的手來比劃一下。

2、出示:你認為下列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圖略)

3、請學生彙報、交流

師提示:有不同意見的請舉手。

4、觀察、比較、概括四邊形的特徵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總的來説這節課是成功的,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活動——瞭解學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例如設計的猜粉筆、猜同學、聽口令站隊等。首先讓學生猜測粉筆“可能”在老師的哪隻手中,讓學生髮現這樣推理的“不確定性”;再給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筆不在左手中”,讓學生準確的推理出粉筆在老師的哪隻手中。使學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據一定的信息來進行分析,才能推測出正確的結果。其次讓學生猜同學,在一次次不確定的猜測中我不斷地補充條件,通過對關鍵信息的系統整理,不斷縮小範圍得出確定的.結論。最後為了降低教材練一練第1題的難度我設計了讓學生聽口令站隊遊戲,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學習充滿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由閲讀分析到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利用表格、藉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我着重讓學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然後,以學校三名教師分別輔導三項活動為例,進行鞏固新知。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悦。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説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於多少裏?説明我們的學生是帶着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納米,追問怎麼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説,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着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通過隨後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説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説後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裏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後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或許“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點感慨: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説,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認識幾分之一》是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是通過具體的操作使學生豐富對幾分之一內涵的認識,並會比較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的大小。

這節課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創設情境,產生衝突。首先教師從旅遊準備食物出發,出示圖片,讓學生把這些食物公平的分給兩個小朋友,學生自然想到要平均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學生很容易分好了,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半個,教師提問:半個能有什麼數表示呢?學生就產生疑問了,這時就表明半個可以用分數二分之一表示,揭題:認識分數(幾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一)探究二分之一;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提到的二分之一是怎麼得到的呢?教師揭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二分之一。教師追問:那還有半個蛋糕可以怎麼表示呢?學生都會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請5位左右的學生出來説一説二分之一是怎麼得到的,強調平均分。接着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説明各部分的意義,接着對着自己的同桌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接着出示小練習:判斷圖形陰影部分是否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情調平均分)。(二)創造二分之一;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長方形制片折一折、突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師巡視,展示學生的作品,得到三種不同的折法,教師質疑:為什麼折法不同,但陰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想到都是把這張紙通過對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表揚肯定。(三)創造幾分之一;提問:你還能把這張紙折一折,塗出它的幾分之一嗎?學生活動,學生會得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數。接着通過小練習進行鞏固。

第三部分是初步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學生拿出小圓紙片,折一折,塗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並且比較大小,學生動手操作,根據圖形大小得出二分之一大於,觀察圖形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份就四分之一越小。教師接着出一張平均分成8份,塗出其中一份的圓形紙片,學生會用八分之一來表示,教師立刻拋出問題:你能比較二分之一與八分之一、四分之一與八分之一的大小嗎。學生根據結論,比較大小。接着聯繫想想做做。

第四部分是練習應用,鞏固提高。通過想想做做達到練習的目的。第五部分是全課總結,學生自述幾分之一,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分,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如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整節課思路還算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練習的思維含量上做的還不好,在學生能夠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有一定層次的提高,同一練習題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細節上如語言的表達還要進一步精煉。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立足於教學實踐,深入地鑽研、體會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作為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的20xx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供各位教師參考使用!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並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豔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説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覆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年級教研組《認識面積》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羣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4月下旬,2位教師參加了全國的學習培訓,聆聽名師的專題講座,觀摩其示範教學,領悟名師的高尚師德,探究名師精湛的課堂教藝,並在全校公開教學,受到老師認可和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作為一個契機,我們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不斷反思教學,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不斷地將公開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這我們的許多問題,有個再認識。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覆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説周長:

説説在通過指周長後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採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 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 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 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 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 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着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 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 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 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 1 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過課件演示,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 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 釐米=10 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 10 釐 米就是 1 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1 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 1 分米的物體。

建立 1 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和發展,我參考了以前看的一個關於長度單位的 練習,把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寫成了這樣一段話,用電腦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 我從 2 分米長的牀上爬起來,來到了衞生間, 拿起 1 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 90 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 2 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 1 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裏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裏翻出 1 毫米長的鋼筆和 4 米厚的筆記本, 認真地做起筆記。我先讓學生們讀一讀這段文字,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彙報小明日記中出 現的錯誤。再用課件演示正確和錯誤的對比,非常直觀,一目瞭然,既體現了學習的趣味性,又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通過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所學長度單位的理解。 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

回想整節課,在教學實踐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空間觀念。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期會考試結束了,這是一次對學生學習情況,自己教學情況的很好檢驗,看着學生的成績,讓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漏洞以及不足。仔細翻閲學生試卷,綜觀學生答題情況,我針對學生各方面的掌握情況做以下分析及教學反思:

一、試卷分析

本張試卷題量適度,答題時間安排充分,主要依據教材和《學習之友》的內容為主,綜合考查了學生對本學期前三單元所學的長度、質量單位的理解運用情況、萬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以及四邊形特點和周長計算方法的掌握,也是對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總之,試卷突出運用,難度適中,符合三年級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答卷水平。

二、學生答卷情況分析

1、成績分析

本學期,我所帶的是三年級(7)班和(8)班,其中三(7)班有60名學生參加了考試,最高分100分,得滿分的有5人,不及格2人,最低分8分,平均分88。79分,三(8)班有57名學生,最高分100分,有1人,最低分62。5分,平均分89。08分,綜合兩個班的測試成績發現:全年級得滿分的共有11人,這兩個班得滿分的就佔掉了全年級滿分的一大半,但是最低分和較低分也出現在這兩個班中,特別是三(7)班更為突出,整個三年級的總體平均分在89。76分,由於兩個班高分與低分懸殊較大,這兩個班的總體均分就比年級均分少了將近1分,所以測試成績遠遠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是極不不理想的成績。

2、存在問題

仔細分析學生答卷,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許多學生還沒有完全養成良好地數學學習習慣,(如課堂上不能認真專注地聽講,雖然一些基礎知識平時經常在不停訓練和鞏固,但學生前面剛講過後面就不會了,甚至上課學完下課後就不知道了,感覺教師講課就像是在白費力氣一樣;還比如有些學生平時在本班老師的嚴格要求下基本能認真審題答卷並檢查,而且成績也不錯,但期中與期末考試時由於不是本班老師監考,缺乏自我約束性,答卷時就會出現做不住、不認真讀題、不檢查等一些不良習慣,從而出現許多不該出現的錯誤,也影響了測試成績。)

(2)部分學生獨立審題能力弱,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三年級今年是第一次獨立讀題並審題答卷,對題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讀、全面觀察並選擇有用信息幫助解決問題。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發現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往往在新課引入時比較注重,其實,每一個數學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從生活情境中提煉出來。是讓學生簡單面對理想狀態的問題,不動腦筋的搬用公式、方法,還是將複雜情境貫穿於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切實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引起思考的問題。(如試卷會考查的在長方形菜地周圍圍籬笆的題,靈活性較強,雖然平時反覆在講解、示範並練習,但有的學生還是不能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進行正確解答)

(3)平時教學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欠紮實。比如測試時還有學生出現單純的列式正確但計算錯誤、或者抄錯數據、漏做題目等一些俗稱的低級錯誤。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算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平時教學中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恆的監測。

三、改進措施

結合本次測試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以後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重視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儘量每天堅持進行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正確率和速度。

2、解決問題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既是教學中的重點,又是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進行分析,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並理清解題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深入鑽研教學,上好每一堂課,多交流,多探討,課堂上基本練習做紮實,儘可能的多變換題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從卷面上,學生的審題不夠認真,抄錯數字,看錯題目要求,計算粗心馬虎等,是導致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是長期不良習慣造成的後果,應引起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的的高度重視。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的一個基本的素質,它將使學生受益終生。

5、加強易錯易混概念的辨析。

從卷面上看,不論是在計算還是解決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學生對某些概念產生混淆。學生的實踐經驗少,針對這些易錯易混的知識點,在平時教學中,要加強進行對比練習,讓學生在對比中自己辨析、掌握。

6、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從測試成績看,還有一部分學生各方面知識都掌握的不夠紮實,成績特別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這些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對這部分學生要予以特護,及時給予補缺補漏,同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互相配合,共同提高。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我們已經學過了連加法和連減法,知道了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相減,然後用結果與第三個數相加減,今天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一步學習加減混合的計算。

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1)先加後減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先算加法,然後用得數減去第三個數。(2)先減後加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按從左到又的順序,先算減法,然後用得數與第三個數。

例1、 看圖學加減(多媒體出示圖)

分析:這是一道先加後減的混合計算式題。圖上畫的是湖裏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一會兒又飛走了2只。根據圖畫所反映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 3-2。此圖也直觀地反映了先加後減的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又表明了計算順序是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即先算4+3=7,然後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計算結果7減去2得5。

本環節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題性,通過學生計算順序。

例2、 看圖學加減(多媒體出示圖)

分析:這是一道先減後加的混合計算式題。圖上畫的是湖裏有4只天鵝,飛走了2只,一會兒又飛來了3只,根據畫面反映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引出算式4 - 2 + 3,這又表明此題的計算順序是先算減法後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結果2加3即可。

本環節再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順序,加深理解。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本節課教學的是被除數中間或末尾沒有0,但商的中間或末尾卻有0的筆算除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當商的哪一位不夠商1時,就要在那一位商0佔位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我也採取的是先讓學生試算,再在比較中發現簡便算法的'教學方法。在學生講解計算過程時幫助其他學生理解“不夠商1就要商0”的道理。

本節課我還增加了一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髮現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商中間有或末尾有0。即:先讓學生舉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例子,再從這些例子中發現其中的奧祕。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對於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如何會出現0的關係更明確了。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説,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