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菊與刀讀後感4篇

讀後感 閲讀(2.8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菊與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菊與刀讀後感4篇

菊與刀讀後感1

《菊與刀》是美國著名人類社會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戰時期開始蒐集、整理資料並於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強烈的等級觀念和負債意識,還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來剖析為什麼這些民族心理能從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保存到現在。

首先從書題入手,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但在讀完全書之後,我更偏向於將其理解為,"菊"是美的象徵,"刀"是武的象徵,"菊與刀"所代表的實際上是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簡單來説就是尚美與黷武,我們不難發現在日本文化中並存的對美的追求:茶道、插花,與對武的崇尚:相撲、劍道等。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文化傾向的並存也進一步表現在日本社會和日本人活動的各個領域,既和善謙虛又好鬥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於接受新事物。作者以此出發,通過人類學的方法,研究並解釋了這一矛盾背後統一的原則。

日本文化中對等級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們嚴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則。這不僅表現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關係、階層關係中,也同樣展現在國際國內關係問題的處理上。例如:在二戰前十年裏,他們把經濟迅速發展的自己視為已經達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當看到世界各國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世局動亂不明底"時,日本人願意主動擔起"俾使各國就其位於茲世"的重任,並希望通過一系列侵略戰爭來實現願望。此外,國內的明治維新也離不開"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導。運動期間,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經濟生活領域,明治政治家們都按照這一原則在國家和國民之間分派職責,改善當時人們的處境,繼續享受由秩序帶來的有安全感的社會生活。而回憶起同時代中國的洋務運動,整個過程幾乎只侷限在部分上層階級內部。對於廣大羣眾而言,其影響微乎甚微。這除和當時兩國的社會背景有差別外,與民族心理也不無關聯。

在日本這樣一個等級社會裏,人們由不同輩分、性別與年齡等形成以上下關係為核心的人際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並不是簡單的長官與附屬的關係,而是通過"忠""孝""恩""情義"等各種觀念的'**連接起來的。在日本社會中,"恩"與"情義"具有重要意義。這種關係是以"恩"和"情義"為基礎的道德原則所維繫的關係。而與此同時,由於日本人的觀念中,"忠""孝""恩""情義"屬於不同的範疇,都需要嚴格的遵守,所以時常出現如"情義"和"忠"相沖突的情況,於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殺人復仇以遵守"情義"又切腹**以遵守"忠"的故事。

那麼,當我們回到當前的中日關係,由**事件引發的一系列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和各國國內的行動也同樣令人深思。在各媒體紛紛報導各種現象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其背後的各種原因。我覺得從民族心理上來考慮,或許可以理解為日本7年侵華戰爭的延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實力的強大,他們從等級制原則出發,希望重申中國原來的標籤,重新整飭東亞地區的秩序。然而日本的等級觀念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又讓他們十分佩服強者。所以只有當我們的綜合實力衝破各種阻撓實現另一個"質"的飛躍時,當我們成為世界大國中真正的強者時,日本對我們的態度自然會轉變,原來一切舊的標籤一定會被另一種眼光取代,兩國之間諸如**等問題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解決,因此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自己,讓國家綜合實力更加強大,這才是解決諸多國際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

菊與刀讀後感2

平衡義務與對競爭的理解

義務被分為不同種類如:"忠、孝、情義、仁、人之常情"等,《菊與刀》讀後感03。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會説他整體人格有問題,只説沒有達到其中的義務。一個人"盡孝"也只是盡孝,在其它義務中,他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日本人認為人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沒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義、義務間的衝突。並認為那些漠視個人幸福並履行自己義務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認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對義務的理解,日本人認為先設立義務的規則,然後提出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竭盡全力履行義務,再加上真誠,這才是美德。真誠也就是無欺。"誠"可以提高任何一條道德信條的層次,它是一個指數。

當某項工作變得具有競爭性時,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可能會失敗的危險,於是工作受到了損失。日本人習慣把人和工作等同起來,對他工作中行為和能力的任何批評,都自動會成為對他本人的批評,因而,他們敏感地以為競爭是一種侵犯,所以他們轉而會去注意自己與入侵者的.關係,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

兩個人在競爭時會發生直接衝突,為了防止衝突的發生,日本人普遍採用請中間人調集的方式,如提親、找工作等。通過這種間接的處事方式,不僅保留了彼此情義。中間人自己也可以從順利協商中獲利、得名,所以和談成功的機會更大。

自我修煉

沉思和祈禱是宗教的自我修煉。日本人的自我修煉分為二類,一是培養能力,成為有能力的人。二是"圓熟",是意志和行為間,沒有任何間隙、屏障,一點通的狀態。自我修煉後的理想狀態是,行為人的行為完全是他心裏所描畫的行為的翻版,讀後感《《菊與刀》讀後感03》。一種非常鎮靜的,調節得很好的心態。

從孩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過修煉而被社會化。即生活就是修煉。按日本人的話説是"磨掉身上的鏽"。修煉要從幼兒開始,幼兒固然幸福,但沒有"品嚐人生"的能力,只有通過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嚐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日本人還有一條心理原則,意志應該超越身體。因為身體幾乎能接受無窮無盡的訓練,一個人忽視健康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但身體本身沒有這樣的規律可言。無論健康多麼重要,無論那些不相關的事情是經過了怎樣的培養,身體的需要都應該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説自我修煉就離不開佛教,離不開"輪迴"和"涅"這個話題。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個極端崇奉禁慾苦行的教派,是擺脱輪迴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除了"涅",沒有任何別的解脱法,解脱路上的障礙就是人的慾望。瑜伽是一種與肉體世界斷絕關係,逃避虛妄而單調人生的方法,是一種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沒有"輪迴"、"涅"的觀念。他們認為,頓悟之人已經處於涅狀態,涅就在此時此地。譬如,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老師粗暴的當頭棒嚇,如同電擊,會使學生頓悟,會打破他的自我滿足。

公案,是最重要的"圓熟"的修煉法。(公案是很有趣的話題)

菊與刀讀後感3

在拜讀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一書後,讓我對日本的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本書是作者受託於美國政府,為研究對日政策而展開對日本人的研究並最後著書出版,所以在其中對日本人的性格與理念的研究是比較深刻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三章,全書圍繞日本的歷史和背景,對日本人的性格和理念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記得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本人生性好鬥又謙恭温和,崇尚軍國主義的窮兵黷武卻又同時具有耽美特徵,桀驁不馴而又彬彬有禮,冥頑不靈而又順從靈活,忠誠守信而又出爾反爾,勇敢而怯懦,保守而尚新。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就像書名一樣,菊代表的是日本人儒雅,謙遜,温和的一面,而刀是一種武器,則體現了日本人嗜血,殘暴,好戰的一面。

對於日本人的`性格,我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報恩於萬一,洗刷污名這三章的理解比較深。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天分,體現了日本人心中和日本社會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上都存在這等級制度,日本人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他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一樣,都是在用等級制的觀念看待問題。例如:在過去,把世界比喻為一個金字塔的話,他們認為自己是站在國際等級的金字塔頂端。二戰過後,西方國家取代了他們,但是這種等級觀念在他們心中依然牢固。

等級制是他們的生活準則,因此他們知道在什麼場合有什麼規定,在什麼情況有哪些要求,日本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他們有一套及其繁瑣複雜的禮儀規定。

其次,報恩於萬一,日本人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受恩者。自從一降生,就受到父母與T皇的恩情,這種恩是無法回報的,是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而進入社會以後,受到的同事,朋友,老師的恩情是可以回報的,所以他們會盡全力去回報。所以日本人的心中都認為自己是負恩者,會用盡一生去回報恩情。但是在這裏有一點不同於其他社會的是,人們都認為最初的恩惠來源於父母,但是日本人確認為是T皇,這也就是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右派的好戰分子,鼓動國內士兵情緒,宣揚為T皇而戰,來提高士兵的士氣的原因。在戰場上日本士兵更是以為T皇而戰而感到光榮,一旦被俘或者戰敗,動不動就會以剖腹自盡的方式來報答T皇的恩情。

最後,洗刷污名,在這一章的內容中,充分體現了日本人對於名譽的追求與珍惜。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名譽是至高無上的,是任何人都不能侮辱的,一旦被侮辱,他們會感到十分羞恥,而羞恥感會讓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珍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上司侮辱了自己的名譽,他們會毫不畏懼的與上司發生衝突,來保護自己的名譽,哪怕事後再向上司賠罪;而如果在競爭中落敗的話,名譽掃地,他們會選擇引咎辭職,以圖洗刷自己的污名,這與在戰場上剖腹自盡有些類似。

名譽是日本人恆久追求的目標,這也是他們獲得尊敬的必需條件。

以上就是我通過這本書瞭解到的日本人,對於日本這個充滿矛盾與危險的民族,我們對他還有着很多的不瞭解,所以對他不能放鬆警惕,不要重蹈70多年前的覆轍

菊與刀讀後感4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為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説:“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脱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羣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600字2

結構還是不能很好把控,歷時也太長,前思不接後想,很難微言大義,沒有很好的把握作者的題旨與意圖。當初想要讀它的衝動源於對人類學感興趣,還有就是想了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最後也是因為自己的附庸風雅!還有就是為了下本書―源氏物語做一下鋪墊。

讀此書讓我看見很多中國人身上也有的特性,但總感覺中國人沒有日本人走得極端,雖然看見很多中國人才有的性格,但説不上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影子,中國人講究中庸,日本人卻有節制的將與我們所共通之處發現到極致。忠、孝、義等都發現到讓我很不習慣的地步,我總想批評我們自己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裏苟且骯髒,賢非賢,義非義,忠也不能全,我對自己周遭的人及一切都是懷疑的態度,這讓我佩服起日本人來,但在書中我讀出日本人的呆板與固執和木訥。他們對性的隨意,讓我面紅頸赤,不敢苟同,但以自己本性來説,有時就喜歡這種極致,藏着掖着,想想也沒勁。

看到他們對孩子的培養,我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相比成年後性格的鉅變,讓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有,但我們的條條框框就少了很多了,很武斷,這是對自己下的定論,無關整個國民。

如今出來工作,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制度是引進日本的,讓我產生學習瞭解日本的意念,從國家的發展上,日本的確走在前面,即使我們一直在趕超,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當下我們的體制、文化、經濟管理的發展上,我只看到我們一直在借鑑模仿,一路學習,所以學習試着瞭解日本,也成了自己興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