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

讀後感 閲讀(2.4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讀後感

今天我們來説説教育,最近看到一本教育類書籍《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不管是從教育者還是從家長的角度,都很有收穫。

這本書説的是一項規模和影響很大的研究,"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簡稱PISA。PISA是一個考試項目,但它考的不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數學和閲讀理解的實際水平,試題內容完全獨立於各國文化,所以我們大概可以説,PISA的成績能夠反應一個學生的真實能力。上海學生已經連續多年在PISA中獲得世界第一,而相比之下,美國學生就比較糟糕,這本書就是寫給那些焦慮的美國家長的。

作者阿曼達裏普利是一位記者,為了弄清楚美國的教育為什麼效率低下,和三個交換生一起,到芬蘭、韓國、波蘭去了解這三個國家的教育。

本書得出來這樣幾個結論,今天先來説説第一點。

首先,在本書得第五章"兩位老師的故事"這一章節中,作者講到了芬蘭和美國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在芬蘭,成為一個教師是一件困難而且光榮的事,芬蘭所有師範學院的錄取標準的很高,其難度相當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從源頭開始實施嚴格的選拔。文中的芬蘭老師斯塔拉用前三年的時間來學習芬蘭文學,她閲讀大量的作品,寫了許多長達20頁的論文,對小説、詩歌和短篇故事進行論述。同時還兼顧其他必修課。在第四年開始參加教師專業培訓,所有芬蘭老師必須獲得碩士學位。在一整年的碩士教育期間,斯塔拉進入芬蘭最好的的一家公立學校接受培訓,有三位老師擔當她的導師,她認真聽課,當她上課時,導師和其他老師會做好記錄,再將意見反饋給她,非常嚴苛。當斯塔拉沒有授課任務時,她會和同伴合作,設計課程,輪流試講。芬蘭老師也必須設計和完成原創性研究才能獲得學位。

相比之下,美國選拔教師就比較寬鬆,美國大多數大學的教育院系被視為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的專業之一,學生一旦考入教育體系,迎接他們的將是較高的成績評價和相對輕鬆的學習任務,在美國有個ACT標準華測試,只要分數在19分以上就可以錄取,而全國當時的平均分為20點6,也就是説,即使你的整個學習生涯的最終成績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你也是可以進入教師崗位的。甚至於,"大部分國小教育專業的師範生都害怕數學。"這樣的畏懼之情會傳遞給學生。是的,一個不知道怎麼學習,不能在學習中取得成績,沒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的人,如何可以成為一個老師,去教授千萬的孩子學習這件事。

非常慶幸自己不是生活在芬蘭,不然我也成為不了一位教師,因為自身的學習也並不屬於精英級別的。不過對於語文學習,還是有些經驗的,之所以成為語文老師,也是因為從小喜歡語文,喜歡讀書,寫作。在讀師範的時候,我也是班級裏的佼佼者。我清楚的知道,周圍的一些同學,現在也是我的同事,他們並不喜歡文學或者説根本不擅長文學,可是她們依舊成了語文老師,教千千萬萬的孩子如何讀書,如何寫作,真不知這是不是幸事。

對於語文老師,我覺得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是專業知識過硬,文科老師對於文學,要如數家珍,瞭解派別,發展及風格特徵。這是一個老師的必備能力。當然這能力並不是讀幾本書就好,最好能系統地學習理論,然後有針對性地閲讀。第二點是對於教學,應多觀摩,研究及發現規律,百分之80的經驗都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習得,當然還有百分之20需要老師們用心去觀摩其他老師,他們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最後把今天學到的概括成一句話,除了愛孩子,我們還需要真正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