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3篇)

雜家 閲讀(2.3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3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1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後,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後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為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説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眾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為,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為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説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為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為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説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説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説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有病方為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必須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為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為要這樣做,並認為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成功,是為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説:我下棋不是為了勝負,而是為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為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2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説:“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説了才算!”這與《了凡四訓》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説着:“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裏,我才不信所謂的命中註定!”但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説:“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確切地説,我們有着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但因不瞭解人的遭遇是怎麼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了凡四訓》這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於讀者,然後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後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在讀書,以後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如何求福遠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改過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並羞愧,“知恥而後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俗話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説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奮然振作,當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悦心。現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於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倒不如“聞謗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此理既明,心悦服之,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當下清淨。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麼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鑑之,若無人稱讚,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餘略述三四耳。與人為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現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卻又有着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為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為,雖不立即形於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為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勿以善小而不為,或借錢財少數,於你並無難處,何不捨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為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我覺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為我們遮風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一則以聖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悦服,現於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麼大,所見所聞所感,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訓》讀後感3

《了凡四訓》旨在教會人們作為人而生於世間的四種為人之道,即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讀立命之學,讓我想到這麼幾個詞:“天命所歸”、“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所謂天命,我認為不過是人腦形成的意識形態。從科學角度來看,為人處事是遵循的人類設定的標準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輩皆凡夫俗子,有時候不得不以天命作為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學告訴我不要相信什麼命中註定之類的話,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只要是正確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難萬險坦然面對,即使最後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還不夠,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無所惡,心裏不能有雜念,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時刻保持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凡事做到問心無愧。

讀改過之法,何為過,每個人對過錯的判斷標準不同,因此要先知錯方能改過,如何知錯改過,作者告訴我們要有恥心、畏心、勇心。

有羞恥之心。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來有無數例子,就在我身邊,作為我的老闆還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虛心聽取意見主動自我批評,而我這麼low的一個菜鳥,怎麼好意思不去虛心學習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能常常看到別人的優點,恥於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錯改過。

有畏懼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沒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錯而不思悔改必終食惡果。

勇敢之心。要勇於承認錯誤,要勇於改正錯誤。我認為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能可貴,尤其是作為一個老闆、一個官員、一個領袖。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日本餐飲店,主動請客人提意見,然後改正,慢慢的這家店生意越來越好。雖説這種事很普遍了,但是由於是很小的時候印在腦海裏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對謙虛且勇於聽取別人意見的早期認識。

我認為每一次改過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時更是對自己內心修為的一次磨練。一個人如何能夠擁有寬廣的胸懷,如何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斷磨練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瀾不驚,這些內心修為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點點培養。

讀積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裏講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報的。不過有一點感覺有些彆扭,故事裏很多都是父母輩積累善緣,子孫輩得到善報。可能是我的宗族觀念不強,更希望是今世緣今世報。

後面講到對於善的判斷,什麼是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些種種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見,無論對待人還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斷。為人要低調,做事要謹慎。

讀謙德之效,特別喜歡下面這段: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時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凡事多為他人着想,自會得到福澤庇佑。然而,當今社會,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所謂的志向,早已屈從於生活壓力,甚至不曾記得自己有過志向。

……突然感覺有些可悲,真的很羨慕那些有夢想的人,即使千難萬險即使頭破血流,起碼曾經為自己活過。哇,不能這麼想下去,會抑鬱的,活着還是要灑脱一些。沒有夢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為兒子孝順父母,作為弟弟姐弟和睦,作為丈夫敬愛妻子,作為朋友互幫互助,作為員工愛崗敬業,作為公民熱愛祖國,多行善事多結善緣,不枉此生,足矣。

通讀了凡四訓,感覺人的思想境界沒有最好只有更高。不過,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説,我雖不信但也不否定。權且把它當作一種精神寄託,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用來指引自己的為人處事,用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