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文學名人>

畢 勝簡介

中國文學名人 閲讀(1.99W)

雜色蒙自

畢             勝簡介

作者:畢 勝

一個城市應當有一種色彩的呈現,尤其是在這迷人的秋天。以此來證之蒙自,可謂斑斕駁雜,繁花燦爛。

蒙自是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多為哈尼彝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本來,彩雲之南,就賦予雲南多彩多色的含意,然而,這蒙自又被認為是“滇南之心”,考證為“一腳踩在北迴歸線上”的大地。那秋天的景色就可想而知了。

蒙自縣城不大,在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上。如同雲南大地上到處綠意葱蘢、花紅葉綠一樣,造化鍾神秀,自然的厚愛,讓人們在這裏充分享受着綠色氧吧和天然的美景。那天,在蒙自恰遇一場秋雨,被看作城市心臟的南湖,煙雨迷濛,光鮮清亮,岸邊各有特色的亞熱帶植物,臨風沐雨,周圍一些近百年的老洋樓,一些古雅而莊重的建築,浸潤在秋意的洗禮之中,自然的風情與人文內涵和諧相融。縣城的建設,整潔而講究,寬大廣闊者有八車道、數十里長的紅河大道,有一些新穎而巍峨的建築,比如學校、工業園區、博物館;精細小者如路燈、雕塑、垃圾桶、行道樹的設置等等,體現出城市建設的雅緻和品位。從自然的景色看,蒙自與雲南眾多的少數民族縣治州府一樣,四季春色,景色絢爛。

然而,蒙自的歷史卻讓這個邊地小城頗富內涵。據考證,蒙自一語來自彝語音譯,作為縣制,它已有730年的歷史。清末民初曾是雲南省對外貿易的最大口岸。當年,清政府因中法戰爭後,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失權辱國條約,其中1887年《中法續議商務專條》中,將蒙自作為中越通商口岸,法國派駐領事。於是有了這“眾多第一”:第一個海關、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第一個通商口岸、第一個外國銀行、第一個民營鐵路。還有,1928年,中共雲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蒙自查尼皮村召開。這些近代歷史上特有的印記,或沉重或深刻,或冠國中,或聞名於省內,卻成就了蒙自的名氣。而今,聳立在城市中心南湖一帶,有各式洋樓——呈宮殿古式木質結構、兩層樓的海關税務司署建築,曾留下了當年商品經濟初期在小地邊城中的繁榮景象;也是兩層建築,卻有着法式轉角風格的磚木結構是哥臚士洋行,曾經營達三十年之久,這個由法國建築滇越鐵路的職員哥臚士開設的洋商行,也是中外經濟貿易發展中的一個景象。如今,在秋日的陽光下,這些留存當年歷史印痕的建築,成為來訪者們的首訪之地。

因開埠而發展,因修鐵路而繁榮。當年,第一條民營鐵路——箇舊到蒙自碧色寨,於1915年修建,留下了富有特色的邊地小站——碧色寨車站,設在離縣城十多公里的一個山坡。車站建築也是歐式的,一些輔助的建築比如大通商業公司、洋行、商店、站房等,設置配套完整,只是長年無人管理有些破敗。站台上那隻停擺的西式老鍾,也是在冷風中飄搖着。

六十多年前,抗戰緊急關頭,西南聯大一批教授從昆明避難於此,這裏設有文學院和法商學院分校。當年的哥臚士洋行就留存有聞一多教授的故居。陳寅恪、錢穆、金嶽霖、潘光旦等名家們當年曾在這裏授課讀書。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蒙自雜記》中寫道:“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慣了大城的人,見了蒙自的城圈兒會覺得像玩具似的……城裏只有一條大街,不消幾趟就走熟了。”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們在這半年時間,讓這個最早吹拂商品經濟之風的南湖畔,飄出讀書聲。教授們踩着石板路,留連在南湖邊上的西洋風情的老房子裏。蒙自,以至於滇南邊地,有了新文化的薰陶。當年歷史的足跡,成為今天的驕傲,也可以成為一筆財富。蒙自人也許有了較為明確的意識,無論如何,這雜色的蒙自,富有文化歷史的蒙自,將吸引更多人的眼光。(人民日報200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