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和而不同作文(精選22篇)

作文 閲讀(2.77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和而不同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而不同作文(精選22篇)

和而不同作文 篇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智慧:共生共存,和而不同。

兩河流域的輝煌化作一抹煙雲,在歷史的天空留下遙遠而又凝重的一筆;古埃及文明也隨時光化鉛,成為一段飽含滄桑的回憶;古印度文明也早已化作被風揚起的塵埃,消散了蹤跡。唯有華夏文明,歷久彌新,不斷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燦爛光輝。

北魏有孝文帝改革,鮮卑族在華夏文明前選擇了融合;英姿颯爽的蒙古人當權,卻選擇了沿襲漢人制度;豪情萬丈要踏破關門的滿人,在踏入中原前就沉醉於漢文化;即便是半封建半殖民時期,中華文化也以頑強的生命力走了過來。

為什麼上下五千年的風霜不但沒有侵蝕它,反倒為它的輝煌添磚加瓦?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在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中不斷髮展壯大。

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內在要求,這種交流從古至今都存在着。鑑真東渡,馬可波羅來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所以,將各民族文化對立起來是極其錯誤的。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那時的神州大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並沒有因此被排擠出去,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中華文化起了深遠持久的影響。自隋唐開始,佛教被中國的義理加以創造,從而使佛教中國化,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再後來,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走上三教合一的道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樑,促進了這兩種文明的相互滲透。如今,重啟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台,既有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各族文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壯大。

縱觀當今時代,多極化趨勢日益深化,單一的文化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無法匹配精彩紛呈的世界,唯有文化共存才是出路,不同文化類型應作為平等的對話夥伴相互尊重,並在一種友好氛圍中消除誤解摒棄成見。“韓流”也好,“日流”也罷,“西流”亦可,如果我們運用得當,懂得吸收適應社會主義實踐的優秀部分,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創新能力,這就這一個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加深的機會。

文化共存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共生共存,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文化的智慧!

和而不同作文 篇2

春去秋來,看人世繁花似錦,葉落飄零。

寒來暑往,聽世間松濤如怒,鳥鳴婉轉。

大千世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蟬冬雪,皆兀自為景,成就人間闊大氣象。萬象如此。而人何以處世?其必曰:各自朝聖,和而不同。

遙想當年,春秋亂世百家爭鳴,“君子和而不同”之風盛行:仲尼高呼仁義,莊子逍遙而遊,韓非提倡法紀嚴明……百家之言,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於激辯場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間泰而不驕,“道並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與交融中點燃。先哲各自朝聖,終鑄就了萬千氣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繼百家爭鳴以來,歷史的銀河羣星閃耀,卻不如當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漢以來的思想專制與文化禁錮正是罪魁禍首。統治階級圖一己私利,扼殺個性,埋沒創新,使百姓眾生只能喝“大鍋茶”,盲目行在官方欽定的所謂“主流”的思想道路上,於是只有幾點“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走在自己朝聖路上,孤獨或哀傷。

近代,也許只有民間思想界才隱現春秋“和而不同”之風。吳宓口中“眾思造亂,而莫肯平亂”的時代,羣英萃聚,大師輩出:王國維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傳播國學;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傳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獻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寶貴的個性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語所云“亂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須驚”怕是先賢來到如今所謂“開放自由”的新時代的真實感受。自詡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觀點不合己意,出言不遜,破口大罵;或是因無形中的鐐銬與根深蒂固的血脈中的奴性,一味隨聲附和,被當作別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開放社會,眾生卻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而微笑互相點頭,實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許亂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時代的壓迫更能造就獨立自信的個性,但和平年代也並非無思想的鋒芒,關鍵在於是否存有“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勇氣,“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個性,是否存有對理想與自由的普羅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們微笑致意,擦肩而過,然後繼續行在各自的朝聖路上。那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和而不同作文 篇3

調和、和諧是帆,不同的獨立見解是船。正如帆與船互相配合遨遊海洋,和諧與自己見解也合於乾坤,立於天地。和而不同練達真君子、真人生。和諧是一種美。紅綠配出絢麗,黑白襯出經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諧,綠肥紅瘦描出人間的美景。萬事萬物和諧相處,成就絕配,展現和諧的美。不同是一種個性。同是荷葉,“尖尖角”描繪出秀麗,“接天蓮葉無窮碧”書寫的是絢麗,不同的形態有着獨特的美、特別的見解。萬事萬物各有不同,張揚個性,展現獨特不同的風采。美與個性並重,和而不同潑墨均勻,勾勒出絕美的畫,和而不同是美與個性的結合。

和諧是一種溝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達,寫詩順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間,瞭解疾苦,為了能表達出生活在草根階層的人們的心聲,他與百姓溝通,使詩文平實質樸。詩人的心與百姓的苦和諧統一,詩人的詩與百姓的話如出一轍,詩人的才情與百姓的苦況融煉一爐,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唱!不同是一種獨特的表達。白居易的詩能和諧於百姓疾苦,同樣也超脱腐`敗的社會。他剛正不阿,只敍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場的歡樂,不同於俗世的黑暗,猶如蓮花般濯清,用他獨特的表達,無畏的勇氣,與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溝通中表達,道出勇氣!

和諧與不同猶如兩個齒輪,凸出的齒印有着自己獨特的痕跡。可齒輪在相互磨擦中逐一吻合,體現和諧美。和而不同是一種處世哲學,只有真君子才能與大眾和諧相處而又擁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終日沉浸於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羣眾,獲取真知;尼采獨立思考,成於己見,可他不忙四周遊歷,把所想散播人間;道家推崇真善美,將其融入大眾的道德規範,卻不忘獨立於模仿與盲目的隨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種遒勁,在一天天的練達與獨立中爆發。

和諧是一幅畫,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諧是一首詩,不同是詩中的錦繡、芬芳;和諧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猶如《詩經》中的絕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誦出錦繡,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現和而不同的絕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

點評:以散文的筆調,對“和而不同”的話題,展開議論,內容充實,中心突出,説理透徹,切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結構嚴謹,語言生動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句富於深刻的內涵。

和而不同作文 篇4

一棹碧濤遊盡了春水路,看那蜻蜓立上小荷尖角。我想,七月流火過後,該有金菊傲霜;西風捲簾時,該為疏窗梅影,年年如此,領略四時勝景,不同的風情卻是和諧化於宇宙運動之中。那麼人也是這樣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聖人發出感慨。“和”,是一種扭轉,建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可各抒己見,卻不會因意見相左而不擇手段的打壓對方。“同”是一種狀態,是羣體中的人整齊劃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本質上相同,不會有思想的碰撞火花。

當我站在“和”與“同”的立場上,看先秦諧子的種種交鋒,的確體味到了“和”之絢爛。禮崩樂壞,各家開出“救世良方”,儒、墨、道、法,陰陽等或用神奇精僻的寓言、詼諧深刻的故事,謹慎嚴密的辯答宣傳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維是不同的,行為也是不同的,卻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充滿書卷意味的、高雅的思想變革時代。何曾聽過為推行自己主張而殺害他派人士的諸子?他們的爭論,不會使陰謀詭計,血刃相加,是極風雅的。而看看那些自古亂政之人,本質為“同”,他們的出發點為“利”,他們的手段為陰毒之術,這便成了“不和”。?往小説,是各集團鬥爭;往大説,埋下社稷覆滅的隱患。“背繩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為度”,面對同而不和的小人,無怪乎屈子如此歎恨。

面對“和”與“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選擇錯誤之路,沉淪腐化?

這便源於思維的侷限性,我所説的侷限性並非行為處事的不變通,是眼光不夠高遠,是心志不夠純熟,這集中表現為思考的狹隘。君子不同而和,源於他們廣博。每一事物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會拘泥於自己的觀點,會發現、討論、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論證,在堅持“主心骨”的同時吸收吸納,使自己趨於完美,由此也不會引發血腥相鬥。小人不和而同,正是思考狹隘,在追求、探尋事理之時,必然會有衝突,面對不同意見,“同”的小人思考方式是一致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事物的答案一定是他們所認為的,他們無法考慮其它答案的合理性,由此便兵戎相見。

“和而不同”是社會的追求,在這個大氛圍下,人們不僅會越趨明智,社會也會越趨美好。而做到“和而不同”,需要我們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論證事物,這樣我們便能接受“不同”,做到“和”了。

和而不同作文 篇5

初見,驚豔,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題記

初識你,我不過束髮的年紀。不同於江南的青山隱隱,碧水迢迢,梧桐更兼細雨;也不同於夢境中的紅磚碧瓦,飛檐迴廊,深門闊院飄雪。

首先闖入記憶的是每逢週日便和母親一起去探尋北京城古老的印記,去到那一個個美麗的鄉村。那南苑附近的“七十二泉長不竭,御溝春暖自涓涓”;那門朝東南,佔“巽”位,賦予“紫氣東來”之意的四合院;那“一池三山”的園林建築羣,都是如此的讓我着迷。流轉於這些美景之間的,是“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裏埋。”的驢打滾的糯粘;是蘇軾筆下“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寫出的焦圈的香甜;是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的叫賣,好像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無論是那美麗的鄉村還是那可口的傳統美食,都是彼時,我對北京城獨特的記憶。北京城,你似如一位謙謙君子,布鞋青衫,俊立於這俗世中。不驕;不躁;不滿;不傲;不趨;不同。

“明明只是昨日時光,今日卻已完全換了模樣”當高樓大廈取代了小院故里;當柏油馬路取代了衚衕巷陌;當繁華霓虹取代了爍爍星辰;當錦帽貂裘取代了布鞋長衫。我也曾經懷疑過,這還是我熱愛的北京城嗎?但當我看到一家家做出傳統美食的老字號飯店私營改革之後重新起航;我看到那些美麗鄉村旅遊業繁榮之後農民臉上的微笑;我看到在街邊賣小吃的大爺都能隨時的使用移動支付;我看到全國各地的朋友可以隨時乘坐着高鐵來到北京參觀,我突然明白了。

何必執着於曾經的美好,時代在進步,有些東西,終將過去,不必憂傷,不必心急,就讓那過去了的成為親切的懷念。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保護,有意藴的舊時習俗值得我們遵循。但是,我們更應該努力追趕時代的步伐,盡情享受時代的發展。古有絲綢之路連接東西,今有一帶一路閃耀全球!我堂堂中華,可休養生息、不求聞達,亦可造出高鐵飛船、飛機航母、醒獅怒吼,震驚天下!

這時,我才明白,北京城,仍然是那個“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的北京城,曾經的你,如暮年老者,沉靜淡雅,現在的你如蓬勃青年,朝氣煥發!但無論何時,你都保持着那份獨特的與眾不同,因為,你是一位君子,君子,本應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6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西方寓言對此作了闡釋:“一羣身上長刺的豪豬聚在一起過冬,離得太遠會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會扎着對方,只有在不相互傷害的前提下互相趨近,才既能保持羣體的温度,又避免相互刺傷。”而這個合適的距離,其實説的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扞衞你説話的權利”,法國大哲盧梭如是説。由於各種原因,朋友間難免會出現爭論,這時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也就是説,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朋友,朋友不聽也就算了,不要再説。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朋友數,斯疏矣”,朋友之間一味強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也許會有人説:“‘道不同,不相與謀’,人們的出發點不同,生活閲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麼可能有合作的基礎呢?”但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和而不同、精誠合作的典例:他們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泥腿子”,一個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的高材生;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一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一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兩位英雄個率領部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進犯的日寇,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凱歌。即便是在內戰期間,兩人雖各為其主,都不幸被對方打傷,卻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同樣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奮鬥的共同信念,使兩人結下了跨越階級的革命友誼。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呂不韋博覽羣書,汲取百家之長作《呂氏春秋》,終為後人稱讚;董仲舒匯儒、道、墨三家之精華(兼有神學),終成一代碩儒。一個人只有和而不同,廣泛地接受各種觀點,並吸取其合理內核,才能達到人生中至高的層次。一個社會若是一味求同,則一定會損害多元文化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文化專制,使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新文化運動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盤否定儒家思想的傾向,都對和諧文化的共生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時至今日,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於現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諧多元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作文 篇7

最近,國際著名品牌杜嘉班納的一則視頻廣告引來熱議,而隨後其設計師在網絡上的言論更是被曝出有多處辱華言辭。一時間。網絡上就“辱華”問題鬧得沸沸揚揚。

類似的事件已經不止一起,“奔馳海報辱華”,“瑞典電視台辱華”等情況屢見不鮮。可是俗話説,“不遭人妒是庸才”。的確,古代的能臣賢相,從一介不入流的小官做起,直到萬人之上的朝中大臣,所收到的彈章都要有等身高,如果受到的談何少了,那才是怪事。同樣,外界針對中國越是鬧得沸沸揚揚、甚囂塵上,就越是表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優秀,同時也表明着我們中國的國力已經到了不可輕視的地步。試想,一個正常的人會對靠近的老虎感到威脅與恐懼,對它使用手段恐嚇迫使其後退,可這個人會對從面前經過的螞蟻做出什麼反應嗎?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中華文化的優秀與否,歷史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被杜嘉班納的視頻廣告所歧視的筷子,就是中華文化中的燦爛結晶之一。任何一種食物經過幾千年的沙汰淘洗還依然能夠保存下來,不論好壞,總會有其存在的道理。更何況,筷子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飲食方面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杜嘉班納的做法卻令人懷疑它是否符合國際品牌的名聲。在沒有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出充分了解時,就隨意製作出了這樣一部充滿了諷刺歧視意味的短片。而後續杜嘉班納對該事件的應對措施更是看不出一個大品牌該有的氣度。

在中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中華文化在國際上日益散發着光與熱時,有些人便會坐不住了,急於尋找出它的錯誤來批判它、諷刺它,試圖從一塊白璧上尋找細微的瑕疵,以此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殊不知,在這自負託大的外表下,他們對中國表現出的實力的忌憚,與他們色厲內荏的形象已經暴露的一覽無餘。

但不得不説,國人對待此事的做法,雖説是很振奮人心,甚至還有惡意的謾罵。但是,在這激進的外表下,又何嘗不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不夠自信呢?歧視,如果對自身文化有足夠信心,又何必對這些無謂的中傷做出過激反應呢?正如劉禹錫所説,“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孰好孰壞,交予時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時間自會回答一切。

在國際交往中,不可重蹈清政府的悲劇進行閉關鎖國;也不可數典忘祖,盲目親附,“君子和而不同”。要達成“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作文 篇8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性格、學識、品質是完全相同的,也不能要求所有人完全一致,否則社會便會因失去個性而死氣沉沉。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和而不同”即與他人和睦相處,卻仍保持自身的個性。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並不簡單。在學校住宿一年多的經歷,讓我由淺入深地認識了和而不同的含義與要求。

我的室友來自不同班級。其中,有實驗班,有普通班,還有兩位體育特長生,從文理分科來看,我是唯一的文科生。本以為這樣的差異會造成“水火不容”,沒想到氣氛卻相當和諧。回到宿舍,實驗班的同學繼續做着習題,有時互相交流;另幾位同學一邊吃着泡麪,一邊聊着比賽中的動作、球隊訓練的心得,有時也聊體育明星、球衣球鞋。我則通常在一旁拿着書本繼續複習。

這也許就是“和而不同”的體現——尊重差異,理解個性,互相包容,和諧共處。這樣,大家在各自選定的道路上發展。當然,我始終認為,尊重他人的同時,必須堅守自己的原則。因為每個人的道路選擇不同,實現理想的途徑也不同,適合他人的發展方式未必適合自己,如果盲目苟同,就容易迷失方向。比如我,幾乎從不參與討論籃球這類話題。

但是,漸漸地,我開始對“和而不同”產生了更深入的體會。

一次寫作業時,我和那位來自實驗班的同學無意中探討起學習動力和未來理想的問題。那位同學雄心勃勃,要衝刺北大,要“打倒”年級第一,要“輾壓”其他所有人。而我此前一直認為學習目的不應是與他人競爭,應為掌握知識提升自己而學習,至於考大學則完全順其自然。我們產生了一次小小的爭論。之後回想此事,我不由反思:雖然不可那樣爭強好鬥,但或許學習也是需要目標去引導的,自己先前的觀念也有不足之處。於是,我又和那位同學進行了幾次交流,開始逐漸有了同感。現在,我們儘管在目標與觀念上還有分歧,但卻能一起學習,互相鼓勵,兩人相比以前都更加專注。

於是,我開始領悟到:“和而不同”不只是簡單和消極的相安無事,互容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是最終目的;“和而不同”也不等於相互之間禮貌相待卻隔閡誤解,只要是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惡意攻擊,只要能本着彼此尊重的態度,有時,相互間的爭辯反而是必要的,它使我們能夠在交流和爭辯中相互借鑑,吸收他人的優點與可取之處,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個性,這才是“和而不同”的積極層面和高級境界。

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我享受這樣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9

論語·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即為和諧、融合。同,即為追隨大流、盲目附合。可見,在和與同的關係上,我們應效仿的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態,更應被我們所學習。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和而不同都應成為立身處世之準,和諧穩定之基。

和而不同,除了是儒家所推崇的核心思想,時至今日也是其不可代替的普世價值。在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能更加便捷地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羣體,並且與之融洽和諧地相處。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容易受到干擾。這樣,我們往往會湮沒於大流之中,缺乏自己的認識與看法。所以,和而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享受和的快樂與融洽之時,也應堅持自己獨立思考,有個人的見解。

和而不同應成為個人處事之準。陳寅恪曾大力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在人際交往本身已成為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這種環境中,和而不同的推廣顯得愈發艱難。但回溯歷史,那些名仕隱者們或許能給我們以啟迪。藺相如與廉頗之和,相輔相成,才有了趙國的強大。嵇康不與士大夫同流,卓爾不羣,才有流傳千古的慷慨悲歌。誠然,和而不同在為人處事上,給我們帶來了寬容的胸襟與擺脱大流的動力。想信以和而不同為準繩,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以汲取百家之長,匯個人之見。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同而不和。“同”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其本質卻是不和的爭端。如《論語》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往往煩于思考,只想尋求快捷的道路去得到名利。此時,追隨着眾人的想法無疑是最保險的做法。隨大流也罷,可小人多為圖名求利,此則要求他們用盡手段,最終造成了不和的局面。於現實來看,這種謀私利,煩思索的態度只能將社會變得單一。因為一羣只知應勢附合沒有獨立思想的民眾是愚笨的,一個不懂得運用理性批判分析的社會是可怕的。

因此,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構建多元和諧的社會。通過“和”,我們構建起社會的構架。近年興起的微公益等活動,使“和”似乎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可倘若人人都發出同樣的聲音,社會就只能朝着一個方向發展。和而不同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和諧,又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才能使社會趨於多元化。顯然,和而不同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進步騰飛的基石。

和而不同是包容,是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而不同是卓越,是遺世獨立的風采;和而不同是多元,是求同存異的更迭。於個人,它是處事之準繩;於社會、國家,它是穩定的基礎。而這些,正是和與同兩者在和而不同時獨有的光彩!

和而不同作文 篇10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一個西方寓言對此作了闡釋。“一羣身上長刺的豪豬聚在一起過冬,離得太遠會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會扎着對方,只有在不相互傷害的前提下互相趨近,才既能保持羣體的温度,又避免相互相刺傷。”而這個合適的距離,其實説的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法國大哲盧梭如是説。由於各種原因,朋友間難免會出現爭論。這時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也就是説,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朋友,朋友不聽也就算了,不要再説,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朋友數,斯疏矣。”朋友之間一味強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也許會有人説:“道不同,不相與謀”,人們的出發點不同,生活閲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麼可能有合作的基礎呢?但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和而不同,精誠合作的典型:他們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泥腿子”,一個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的高材生;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一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一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兩位英雄各率領部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進犯的日寇,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凱歌。即便在內戰期間,兩人雖各為其主,都不幸被對方打傷,卻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同樣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奮鬥的共同信念,使兩人結下了跨越階級的革命友誼。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呂不韋博覽羣書,汲取百家之長作《呂氏春秋》,終為後人稱讚;董仲舒儒、道、墨三家之精華,終成一代碩儒。一個人只有和而不同,廣泛地接受各種觀點,並吸取其合理內核,才能達到人生中至高的層次。一個社會若是一味求同,則一定會損害多元文化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文化專制,使中國思想萬馬齊喑;新文化運動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盤否定儒家思想的傾向,都對和諧文化的共生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時至今日,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於現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諧多元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作文 篇11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也是傳統文化對於君子之道的詮釋。它教導我們一方面要與他人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特。在文化問題上不也是如此嗎?四川大學生髮起“拒絕聖誕節”活動,這種粗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不僅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反而是違背了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與精神。

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確實出現了問題,端午,重陽越來越無人問津,聖誕節,情人節卻越來越熱火朝天。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而是真切的現狀。所以許多人要求禁止“洋節”看起來似乎並非沒有道理。

但仔細推敲便發現,這種要求實際上是出於一種“非此即彼”的粗暴邏輯。難道中國人不過聖誕節了,傳統節日就會重受青睞嗎?這種邏輯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更多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節日的背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如果沒有對其內涵的瞭解,對節日自然會莫名奇妙乃至生髮淡漠。也許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屈原自沉汨羅江的愛國壯舉,但又有多少人能領會他當時的淚水與絕望,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也許我們的蒙學讀本會告訴我們,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精神,自然也會對他缺乏足夠的敬意,自然就會對端午節缺乏足夠的興趣。

從這個意義上説,“洋節”更缺少在中國生長的土壤。許多人熱衷於過聖誕節,但真正讓他説説節日的內涵,恐怕是“一問三不知”。中國的聖誕節,感恩節,是生長在市場炒作的土壤上的,換句話説,中國人過的並不是聖誕,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購物節”。單憑市場炒作而紅火的節日,早已失去了節日其本身的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慶幸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沒有給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玷污,仍是一份文化的淨土。我們還可以在春節守歲,在元宵吃湯圓,在端午賽龍舟,在重陽遍插茱萸,在中秋共賞月圓,而不是和聖誕節一樣,去商場購物。到這一步,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才真正是傳統文化的悲哀,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獨立的傳統,所以我們並無需畏懼“洋節”的入侵。我們也並沒有必要去禁止文明的交流。這種閉關自守做法,本身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體現。既然我們足夠優秀,又何必擔心被同化?弘揚傳統文化,途徑不是靠排擠外來文化,而是培厚社會文化土層,讓傳統文化成為每一箇中國人的自覺追求,才不懼外來文化。拒絕“洋節”,只是“治標不治本”,並不能真正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關注。

在如今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文化交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不能也不可能去逆潮流而行,我們只能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吸收外來文化中合理的精神,與其和諧共處,這應當是我們對“和而不同”傳統智慧的繼承與踐行。

和而不同作文 篇12

阪口安吾在《墮落論》中提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以美好的方式終結,是一種卑微的人之常情。

我們常常將對人類的所有美好幻想加諸於某一個人的身上。就像我們希望李白可以縱情詩酒,又能馳騁官場;我們希望李煜胸懷治國韜略,同時宋詞無能出其右;我們希望納蘭賭書消得潑茶香,一生只如初見……然而十全十美只是妄想:李白長歎“舉杯邀明月”,知音甚少,無人可解語;李煜淪為亡國君,階下囚,只恨“一江春水向東流”;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無人知,終是人間惆悵客……

所謂大同,就好比用撲蝴蝶的網套兜風,只是荒唐可笑的幻影。一味追求“個個全才”,最終難免成了“求全之毀”。

生活的百般滋味是一種救贖,也是一種犒賞,諸味調和,才使生命的邊界得以豐富和擴張。在無數時光片段裏,我們尋覓某個讓生活變得充實豐富的片刻,留下屬於自己努力的痕跡,讓那些乏善可陳的時刻也變得獨一無二。這樣的時刻也許只有一點點,但也彌足珍貴。

日本僧人吉田兼好認為,事事能幹卻不解風情的人,好比沒有杯底的玉杯,中看不中用。又説,如果談話的對象意見與自己的一味相同,則與獨坐並無差異。生活的樂趣在於不同,不是一言堂,而是各執所長。

我們的周圍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可愛的人,也有可愛又可恨的人。有人會覺得他們是小的,就有人願意把他們看大了;有人認為他們是平凡的,也有人願意叫他們英雄。活成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使是走到窮途末路的人,也有人願意去相信他們的生龍活虎。

現代人常調侃,生活就像一條牛仔褲,爛了就當破洞褲穿。接受自己的不同,接受別人的差異,用短暫的生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切,就不必在社會中舉步維艱。

給日復一日的黑咖啡多加半包糖,為萬年不變的陳俗增添一些新鮮感,在安穩乏味的生活中始終懷抱生機、熱情、好奇心,在調和與共存中享受這“和而不同”之美。

萬物相生,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和而不同作文 篇13

在現代社會中,“和”是社會生活中的“和睦”、“和氣”,是國家層面的“和諧”、“和平”,也是人與自然眾生共處的一種狀態,“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説文解字》中如是解釋“和”:“龢,調也。啝,相應也”,造字的初衷是“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唱或伴奏”,繼而引申出“和諧”之意。由此可見,“和”的本意並不是一味應和。正如《論語》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隱藏人的缺失而展現出的“一團和氣”;也不是消磨掉個體的獨特性,將其肢解裝進社會的框架;更不是羣體因為心存恐懼或毫無主見而選擇圓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相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爭鳴的戰國才是更加和諧的社會生態,個體的差異帶來國家的生機和繁榮。

當人們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時,也就從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價值。在固有觀念中,“不和”代表着極端、災難和恐懼,然而,有時的“不和”即是掙脱時代和社會枷鎖的開創者。當主張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時代之潮流,提出變法而引發巨大爭議時,正是這樣的“不和”,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的進步;當人們為了伸張自己的正當權力而抗爭,不甘屈服於強權或慣例而因此產生衝突時,正是這樣的“不和”讓權利有了生命的根基;當個人以科學和藝術的正途去冒犯強勢羣體、挑戰權威時,正是這樣的“不和”讓發展在逆境中求生。被批判和被攻擊也許是這些“不和”最初難以杜絕的宿命,但它們在血雨腥風中重生。

由此可見,“和”與“不和”不是兩個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簡單地分為非黑即白的兩個對立面,沒有了二元對立的格局和隨之而來的戾氣,沒有了阻斷理性思考的高牆,那麼就會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會。

真正的“和”是與自我和解,人要想走遠就要學會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戰未來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悦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會形態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學互鑑,個體的差異性才能使社會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認世界的多樣性,才能擁抱世界的和諧統一。

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14

和諧,這個詞既是那麼簡單,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平安無事”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説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峯,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峯,受到後人們的景仰。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藴,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15

“和”,又寫作“龢”或“咊”。《説文解字》:“龢,調也。咊,相應也。”———“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着唱或伴奏”。所以和不表示一味地應和,而是飽有自己發聲的同時,與大聲音融合成美妙的共振。“和”區別於“同”,“同”是一模一樣,是齊唱;而和,是異的協調,是合唱。

但是,我們生活種往往有着“一派和氣”:當遇到矛盾時,總的一句:“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和和氣氣的”,便糊弄過去了;或是眾人都閉口不提,保持緘默。這是真的“和”嗎?為何常常出現這些“和”?

當有危機或異聲在羣體中蔓延時,個體會趨於恐懼被自己的同類羣體孤立,出於歸屬感的依戀,對認同感的及需,我們會同他人保持一樣的步調。有時表現出是一場侵略,又或是一場沉默,總之,都是所謂“和諧”的,實現了温暖的合羣。個體在羣體的相互擁抱中不願醒來。“房間裏的大象”慢慢滋長,而他隨時可能抬起腳來,踩碎這“和諧”的幻覺。

而這種個體的歸屬感的集合體便成了社會的秩序,就像鄉土中國的人們都在差序格局中運用禮治來維持社會安定。一旦有村民之間的矛盾,便開一場“教育”大會。在鄉村父老見互相道歉,牽手言歡,但卻是礙於面子和解,實際兩家已結上了樑子。

久而久之,人們的思想被社會秩序所限制,沒有人質疑秩序本身的假和諧,而或為了一個個屈於規則的相同人。就像房龍筆下的村莊一樣,老人被奉為信條,任何嚮往外面的人都被丟進了萬丈深淵,人們被自己的信條圍在了村莊,生活得和諧。直到河流枯竭,生活不濟,他們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一切太晚了,累累白骨成了之前信條下的“和諧”的祭品,留下來的終是彌補不了的懺悔。

所以,這樣的和諧只會帶來同化,扼制了異的發展,扼制了“異”向“和”的融匯。真正的“和”是“以聲音相應,協調地跟着唱或伴奏。”因此我們需要“存異”。

“存異”是和的基礎。17世紀英國大力推行版權法,促使機械生產及機器的發明,允許新東西的出現,才有了後面的工業革命,達到力鼎盛的和諧;春秋的大環境允許流派的發聲,才迸發出“百家爭鳴”的思想盛況。和是諧調,諧調來源於不同事物之間的配合,是異的組合,是新事物與舊社會的契合,從而迸發的和諧力量。

“存異“是“和”的力量。香農同時攻讀數學和工程學兩個專業,但是,在當時的美國,數學和工程學是針尖對麥芒———數學以抽象為美,工程學則是以應用為前提,而正是這兩樣異樣、甚至互相鄙夷的學科組合,奠定了香農《一個通信的數學理論》,將數學用以傳遞信息,並以機械化的實用基礎實現。正是“存異”的組合,開啟了我們通信時代。

因此,我們需要個體智慧去勇敢,發現反抗社會中的假和諧,我們也需要一個寬容的社會去包容異的發聲。但是同時,我們也不可濫用“異”的力量,去過分追求個性而否定一切的認同,我們還需適度求“同”去融合“異”,最終,“和”或了人類共同的面龐。

和而不同作文 篇16

赫拉克利特有言:“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強與弱正是一個對立體,強弱轉化便是俯首即是。在當今社會,以和平和發展瑋時代主題,各國應摒棄強權政治,避免由強變弱的悲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事物相轉化,強者不常強。就美國對中國提高關税,實現經濟打壓這一行為來説。美國“同”而“不和”,同為實力強盛的國家,但實際上暗濤洶湧,並不和諧。美國固然較強,可會一直強下去嗎?答案不置可否。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美國繼續以強權打壓中國,切斷高通市場及芯片提供等,終會以“弱權”收尾,由強變弱,覆水難收。我們呼籲在合作中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事物相轉化,弱者不常弱。中國現在較美國來講實力較弱,但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二戰後建立的主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仍發揮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在這些組織中,都有中國的積極,中國做出的點滴努力,必然有結果,使中國由較弱變為較強。我們呼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解決全球問題。

強弱變化時時有。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例如,中國教育超過美國一段時間中,美國的經濟也超過了中國,也許雙方又會在一定時間內交換位置,由強變弱也好,由弱變強也好。毛澤東有言:“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呼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發展。

孫武有言:“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強弱的對立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遵循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反對強權,合作共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作文 篇17

中國的古人愛“和”,從《國語·鄭國》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乃至無數的字畫詩詞,總有一個“和”字。

史伯把“和”上升到了一種理論高度,成了世界運轉中的規律之一,體現在每一件事物的背後。

物有“和”,萬物並行而不悖。即使物各有性,也總是同處一個空間之中,共存共生是謂和。而不同性質的物的組合碰撞,總能產生絢爛多姿的結果,化學世界中的種種物質和物質的轉變正説明了這一點。

事有“和”,紛繁錯落歸於和。當初,四大文明古國在彼此封閉的世界中演化,有先有後的文明進程,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達到頂峯,極端的不平衡引發兩次世界大戰;而現在,整體的和平取代了戰爭,要發展取代了掠奪,不和只有毀滅,要生存就必須有“和”。

人有“和”,從“和”的土壤中才能長出秩序的果。中國創始的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各國的讚揚,以此行事,方能停止無意義的爭論,從混亂中找到秩序,促進共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周總理曾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這就是一個達到“和”的辦法:將人們的關注點集中到相同的地方,保留各自的不同之處,從而促進了整體的發展進步。

無論是物、事還是人,其“和”都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的。秦始皇渴望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的行為大大有利,但焚書坑儒的罪行難以抹去;更不必説明清的八股文,禁錮的不僅是人們的頭腦,還有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同”的害處之一吧,“同”的行為違反了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的規律。一時的“同”,固然給人整齊劃一、威力巨大的感覺,但後患無窮,最終只能使人自食惡果。在一些開放的年代,“不同”催生了紛繁美麗的花朵:百家爭鳴、大唐盛世、雙百方針……“不同”促進了進步,矛盾才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和”即對立面的統一,是以往不知多少思想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西方思想家羅素這樣道出了生活的本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參差多態的人生,參差多態的世界,這些不都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嗎?

和而不同作文 篇18

對待孩子,父母們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而凝結成的甘露來澆灌的。因此,中國父母與外國父母的不同育兒理念,本質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與人生觀的體現。中西文化雖有差異,卻殊途同歸,在不同角度促進人的成長。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文化向來注重人際,注重情感,所以,中國父母扶起孩子時,希望他體會到父母之愛。

中國文化是人與人在交往時創造的。儒學入世應世,嚮往兼濟天下,與眾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圓滑處世,為得人與我間和平友好;君子則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國文學巔峯造極之作《紅樓夢》則是在人情錯雜卻又規矩運轉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鉅作。其中寶釵得以贏得眾人的喜愛而甚於黛玉,根源就在中國人心理對和眾友好相處,對世界給與愛,對他人的重要性的關注上的認同與追求。 因此,中國文化潛移默化下的育兒理念,向孩子灌輸了豐富的對他人的情感,使他們對他人力量有尊重與重視。

一騎絕塵長嘯去,單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獨立自主則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遠視,對哭聲充耳不聞,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諸己,培養獨立精神。

西方對獨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學與電影作品上多有體現。《堂吉訶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獨的末世騎士形象,他的所作所為看似荒誕無比,卻體現了一種獨立精神及對征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當下許多英雄電影,最後的結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兒理念,培養了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自信,對獨立解決困難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對立,實則統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兩種人生觀價值觀也能互相認可。西方獨立精神並非“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團隊精神也一直重點強調;中國處世精神不是對他人依賴,而是和而不同,温和不犯的獨立。

涇渭似分流,同源在東海。中西文化合理適當交融,殊途同歸,美好人生,温暖人間。

和而不同作文 篇19

這是一件我在學校寄宿的時候的事情。至今想來,久久難以釋懷。我承認恨一個人,遠比要去愛一個人更難,但不得不説,這依舊是我的感覺。

午休的時候,我像往常一樣回到女寢,卻接到了閨蜜給我的一張小紙條。我問她上面寫的什麼,她説她沒看。那我又問,是誰讓你給我的,她卻又支支吾吾的,又説了句,你看了便知道了。

與其説,這只是一張小紙條,倒不如説這是一封信。我實在很難想象得到,一張紙卻可以密密麻麻的寫滿那麼的字,而不留空隙。卻也能讓人看得清楚明白。

寫信的人頗有心機,出於平常人的習慣,看文字信息向來都是一掃而過,可這對寫信的人卻又感覺是一種敷衍。所以寫滿了在這張小紙條上,我為了能夠看清寫的什麼,就要一字一句的認真掃過。

這是一封讓我剎那間,面紅耳赤的信,摻雜不清不楚的曖昧話語,以及許多的暗示話語,讓我既難受,又氣憤。我答應過父母的,會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學習上,而如今這件事情,卻讓我厭惡十分。

正當我出門,想要將它交給老師的的時候,那個閨蜜拉住了我。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在意的,卻又是別人始終得不到的。你在意的,卻又是別人隨隨便便就能有的。閨蜜有着對這位男生的愛慕之情,希望能私下解決。

出於朋友間的情面,我答應了。我想我必須讓他表面我的態度,説清楚這件事情,希望他以後不要再來打擾我。

而事情如今回過頭去看,似乎又不存在對與錯了。

和而不同作文 篇20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題記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智慧。就像梅有梅的高潔,蘭有蘭的幽香,竹有竹的堅韌,菊有菊的傲然。萬物在世界上共生共榮恰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

回望中華五千年曆史,“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各個學派即使對於當時的社會走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使卻又互相取長補短,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卻並沒有與傳統文化產生激烈的衝突,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融合形成了懦、道、佛三家互補共存,和而不同的局面,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豐富多彩的體現之處。

再回首近代,一個個熱血青年,一位位仁人志士為國家尋找富強的道路。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的“戊戌變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之的“新文化運動”都是在一次次探求中國的出路,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幷包”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各個學派互相爭論卻又互相包容,處處體現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從而使得北大在當時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傳播馬克思主義起到巨大的作用。

現代以來,“和而不同”的思想更是在新中國的各個方面體現。在外交上,“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為中國的外交鋪平了光明的前路。在文藝工作上,“雙百方針”所體現的包容和諧更是促進了文學、藝術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正是因為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特殊氣質與對自己道路的堅持。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威望才得以生動體現。

正如黃炎培曾説過:“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做人,就是要在對待他人包容的同時,堅持自己內心堅守的準則,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值得所有人堅持和學習讓我們摒棄霧和博弈的狹隘與偏見,用容納、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讓世界的花園裏開滿各種各樣絢麗的花朵,讓人類感受和而不同的美好。

和而不同作文 篇21

和諧,這個詞是那麼簡單,但又是那麼難,簡單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無事,這只是它最膚淺的詮釋,難的是它是在人們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時,能夠彼此融洽的進行心靈的交流的社會狀態——即和而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混戰的時期。這個時代可謂與“現世安穩”無緣。但這個時代又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是一個在思想領域“和而不同”的時代。儒、法、道、墨、名、農、陰陽、縱橫、兵、小説十大學派和數不勝數的國小派彼此爭鳴,他們都竭盡全力試圖駁倒對方,但又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辯論中,與對手共同進步,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和諧,中國古典文化才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達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峯,而那些各家的大師們,也因此成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峯,受到後人們的景仰。

再者,反觀其後的“大一統”時代,統治者在實現政治一元化的同時,在文化領域也追求“一體化”,先有秦始皇獨尊法家焚書坑儒,後有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於是古代中國的文化界就此“穩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機。取得統治地位的學派成為了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統治思想則被視為“妖言惑眾”遭到打擊摧殘,到了明清,中國古典思想終於徹底走進死衚衕,知道鴉片烽火驚醒華夏,中華文化才迎來新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的興衰,猶如我們耳邊的警鐘,時刻警示我們:和而不同方為真正和諧,追求表面太平只會招致災難和恥辱。

與摧殘思想的古代反動統治者不同,新中國建國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當今中國的文化事業呈現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文化作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在百花齊放的繽紛中,中國一步步走向和諧,走向進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諧,在我們投入絢麗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保持這和諧的文化底藴,在和諧中成長!

和而不同作文 篇22

當霸王騎着烏騅化作鬼雄,當虞姬將生命化為矛尖之藍;當屈原幽思而作《離騷》,消失於汨羅江;當淵明自歎“守拙歸田園”,日日無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審視《論語》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孔夫子之論;善哉,好一個“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傑,多少文人墨客,他們從心底喊出了一句:“和為貴。”看古代歷史。晉平公讓祁黃羊推薦縣令。祁黃羊沒有一絲猶疑,擲地有聲地説:“讓解狐去當。”晉平公大驚,解狐可是祁黃羊一等的仇敵。祁黃羊説:“你只叫我推薦心中的縣令,他的確優秀。”君子之心如此寬容,推賢薦能,一句“和為貴”,國家得以強盛富邦。

再看近代歷史。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頂着世界反華勢力,始終遵循着“和為貴”思想,在亞非國際會議上力挽狂瀾。“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了會議的勝利召開,維護了各國間的和平,更重塑了一個大國的威望。君子之和彌足珍貴,搬開無為爭執的絆腳石,一心向着理想衝。漫漫五千年,另一聲雄渾的呼喊在我耳畔回縈。它説:“捨生而取義。”我們誓死也要堅守那份不同,那份即使別人不理解的對真理的執着。

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説他文章空洞無文,多少導師要他“不寫三歲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報之。終於,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轟動了世界,淺淺的一句:“凌晨四點鐘,發現海棠花未眠。”感動了多少心靈。善於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讓我們的個性有如“花未眠”。

再説沈從文。當人人埋怨的時代,他以自己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去擁抱那古老的邊城,他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不讓它受到塵世的玷污,讓心以原始的狀態存在。貧窮,落後,在他的筆下,蜕變成了一個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堅守心中的家園。正如魯迅所説:“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曰自由。”真理常在胸,君子善守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蘇軾説:“人間有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相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見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挾持甚大,而其志遠也。”這不這正是對君子和而不同最精闢的解釋嗎?

善哉,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