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演講稿>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

演講稿 閲讀(6.8K)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眾,使聽眾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生活中,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佳節的演講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暮色蒼遠,心緒蜿蜒,有誰在時刻注視着你?麥子金黃,艾草幽香,有誰在時刻聆聽着你的呼吸?冷豔的孤寂、悽切清冷的時光,在炙烤着你滴血的心。迷失的漁火,重新點燃你對未來的期盼。端午是竹葉的色彩,端午是艾草的青澀,端午是屈原的祭日,端午是人們永遠的牽掛!

端午,白日,枕着艾草做夢。我的胃裏,一個蜜棗的粽子,正試圖和古代息息相通,三千年前的粽子不是太甜,是太苦,需要用汩羅江的水來解苦,但滔滔江水太遠,救不了近渴,就是今天,一個聲音告訴我,我是屈原的孩子,我的筆應該和屈原的血脈相連。但是我怎麼也寫不出,一隻粽子如何香飄十里,粽子淡淡的清香,在艾草的苦味中飄浮。

笛聲悠遠,麥子飽滿,汩羅江邊,先生那愁苦悲憤的面容,記憶猶新。興楚無望,為保高潔,你憤然跳入汩羅江。你那悲壯的一躍,讓淚流滿面的詩句,飄散成綿延千年的'梅雨,淋濕了後人的思念。滔滔江水化作奔湧的激流,你大筆一揮,《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而你獨自踏浪而去,讓好多記憶日漸冷卻,只留下一圈圈漣漪,盪漾成五月的一個風俗,至今還依然震撼着世人的心靈。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悽美,氣吞山河。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端午節,沉澱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鬥爭的偉大壯舉。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展開歡騰。這些,曾經在端午節是最受歡迎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加快,外來文化的入侵。

中國人民不再照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把重點放在“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中去,面對這樣的形勢,我感到悲傷,“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正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稱,亞洲一個國家正在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現在端午節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民除了驚訝還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個傳統的節日,就是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洗禮。如今,這個擁有XX年的歷史傳統節日成為其他國家的民族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不用説,這些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菜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用説了——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

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獨特的習俗——吃。如今,滿足了衣食的需要,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富裕,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漢字,當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並會使用繁體字?你不懂文字怎麼能理解古代文化呢?

另一個就是造紙,中國的造紙工業是傳統手工業損失的結果,許多高質量的紙讀要到日本或韓國購買,他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以端午節為例,它已經融入到各個周邊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輪渡節,這是一個在插秧後祈求豐收的節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注重創新,但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守,文化的缺失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斷層甚至扭曲,而這種斷層又會給精神文明帶來什麼呢?

俗話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外國節日的興盛與傳統節日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也正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敬畏和重視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

同學們,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紅起來!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愛國詩人,他的代表作是《離騷》。屈原因為愛國的偉大報負得不到實現,鬱悶中跳汨羅江自殺了。人們怕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了,就包粽子扔到江裏給魚蝦吃。於是有了現在吃粽子的'習俗。

今年的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我也學會了包粽子,包粽子的過程可真夠複雜呀!先把粽葉子煮一下,再把粽葉放在清水裏泡,然後淘米,把餡拌進去,就開始包了。把粽葉放在手心裏,折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候用米把三角形填滿,把多餘的地方一折,然後用草紮緊,這個粽子就包完了。現在放進鍋裏,放滿水,煮二小時就可以吃了,包粽子的過程總算好了。

我們的粽子總算能給江底的魚蝦吃了,它們再也不會吃屈原的身體了。

為了永遠記住屈原的偉大,我們會把這一習俗沿襲下去。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四大節日之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端午節無疑是最“熱”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一天。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期可能會讓許多人考慮出去找一個涼爽的地方放鬆一下。在農村,端午節確實是一個繁忙的節日,因為在包含豐富農耕文化的中國,端午節代表着夏天和秋天的收穫。

在過去的北方,端午節是每年新小麥下來的時候。許多人期待這一天,因為他們可以吃各種新小麥製成的食物。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是另一個收穫大米的季節。新打的飯被碾成米,正好可以在節前一天包成粽子,然後美美地吃了一頓。

現在南北差別沒那麼大了。端午節吃粽子是整個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國人吃粽子有悠久的歷史,粽子還是中國曆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説,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你應該稍微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起源。不過一個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一節、初五節、艾節、端午節、重午日、午日、夏日。原本是消災消災的夏季節日。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是辟邪。“中國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詩詞歌賦等大量文學作品從古代流傳下來。

這種説法源於南朝梁朝的吳郡《續齊揩記》和南朝的宗舉《荊楚歲時記》。據説,屈原投河汨羅江後,當地人立即去划船打撈,一路前往洞庭湖,但屈原的屍體一直沒有見到。當時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隻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搶救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外出,衝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悼念,人們在河上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人們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拿來湯圓丟到河裏,免得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後來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好像和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有《端午》首文秀的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粽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説,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憶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節到。包粽子,賽龍舟,喝米酒……在中國,人們正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一傳統節日。

但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端午節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普遍的説法之一是"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在聽説楚國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海民眾紛紛帶領船隻進行救援,並拋灑食物,以防止魚和蝦傷害屈原的屍體。

從那以後,每年都會舉行這樣的活動來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懷念。此後,賽龍舟、包粽子已成為端午節的主要內容,也逐漸被稱為端午節的起源。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屈原在追求生命的永恆、價值和理想的同時,始終關注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終結是一場悲劇。

如果擔心國家和人民的'屈原,看到今天的中國如此強大,中國人民為奧運會歡呼,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團結抗震救災,屈原還會投河嗎?

我們今天多麼幸運,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僅繼承了屈原執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而且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着淚,分擔着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我們懂得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每個中國人來説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天,我們個人意識到不斷提高自己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發揚屈原的精神,但我們不會擔心,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會更強大、更繁榮、更富強!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的演講稿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嗎?(端午節)是的,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告訴你們!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説。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將通過賽龍舟和包粽子來紀念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他為人正直,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擔任要職。他堅決反對秦國的侵略,遭到楚王的攻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

屈原悲憤不平,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首都。楚國失地千里,到處都是屍體。

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祖國慘遭毀滅的慘狀,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場壯麗的愛國運動。

人們喜愛屈原,當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紛紛去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但卻找不到。他們害怕河裏的魚和蝦會咬屈原的身體,所以他們把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和其他食物扔到河裏。

據説,魚、龍蝦和螃蟹吃飽後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後來,為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提出了用楝葉包粽子,外纏彩絲的辦法,這就是粽子的原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湧的波濤,象徵着人們競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和睦。在這個繁榮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學會愛我們的國家,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學生一句話:“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勵,為祖國的崛起而學習,做一個努力工作的人,能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