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閲讀(9.23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

雖然在大學期間已經修過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但當時只是對這門課有着較為模糊的理解。而通過本次新教師培訓,本人終於有種撥開雲霧見明月的感覺。以下是本人對此的幾點體會:

1) 把理論知識轉化成自身內在的知識:

在培訓之前,我對教育技術的概念理解僅限於書本上的理論:即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從研究對象看,教育技術包括兩個部分,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的資源;從研究範疇看,教育技術包括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方面;從應用目的看,教育技術指運用技術支持與優化教學過程達到優化教育教學的目的。

但在培訓課上,老師要求我們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而不僅限於書本理論,即理論聯繫實際。一開始,我十分迷茫,通過與小組成員的討論交流,我們逐漸摸索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想法,又通過站到講台上把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並接受老師與其他學院的批評與建議,我們的想法變得更加清晰、深刻:⑴教師角色要變“教”為“導”,成為學員個性化自主學習的設計者和導學者。⑵運用多媒體和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如安排面授輔導、直播課堂、運用課件進行教學、進行 bbs 網上討論、電化教學、電話答疑、收發 e—mail 、登陸在線平台等。(3)加強對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指導,如指導學生利用多種媒體和手段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加強指導並進行跟蹤檢查,促使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媒體資源。

2)把知識運用於實踐:

雖然教育技術的理論已經廣泛地被教師接受,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把理論知識並與實際結合起來。多數情況下,老師或沒有時間,或不掌握ppt的`製作技巧,又或者盲目地依賴課件,成為課件的奴隸,這些都是沒有徹底貫徹教育技術理念的做法。所以,作為一名年輕老師,從一開始就把這一 理念貫徹於教學當中,使自身的課堂充滿技術含量,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吸引到課堂上是十分必要的。而通過教育技術的學習能使教師更能注重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教育技術三種模式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更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 , 給學生留出更多的空間,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育效果。

3) 從更高層次要求自己:

做好一名教師,課堂四十分鐘如何運用好是十分關鍵的。但實踐證明僅僅是拿着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筆再靠一張嘴講足一堂課是不再適合現代化教育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利用好教育技術,實現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雙向性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體驗學習樂趣,提高各種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能給學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圖文聲並茂的多重感官綜合刺激,還能讓學生按超文本方式組織與管理各種教學信息和學科知識,這將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上是本人的幾點淺顯體會,但本人所到的遠遠不止這些,只能通過以後的教學實踐加深自己的體會。本人相信,以後的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闊。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2

一個月來的培訓,給我的感受很深。也學到了很多。隨着信息技術逐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作為一名教育戰線的教師,此次有幸參加了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這是一次機會,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我懷着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聽講,大膽實踐,覺得收穫頗多:

1、提高了信息技術的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第一天的培訓就讓我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要做的還遠遠不只這些,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緻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還有待於提高。特別是這八天培訓所學到的東西,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複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貫穿到班級管理中。在培訓期間,老師們組織我們分小組研討優秀的教育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等,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的差距與不足。

4、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短暫的幾天學習,培訓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們使我對一些教育觀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更加明晰;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加明確;對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3

今天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第二節理論課,寧老師向我們詳細介紹了信息的概念、信息五要素、信息的特徵。同時針對師範生,還具體介紹了教師的信息素養。寧老師講到:教師應幾倍三個層面的信息素養,即技術層面、智力層面、認識態度層面。這些內容讓我深切的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向合格抑或是優秀老師邁進必不可少的一步,課堂上的點點滴滴都給我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作為信息化時代的老師,我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此外,我還想在這個博客上談談信息素養的具體內容,以加強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深入。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xx年第4季度報告提出21世紀的能力素質,包括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信息素養是其中一個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識、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應用。同時信息素養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是一個特殊的、涵蓋面很寬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術的、經濟的、法律的諸多因素,和許多學科有着緊密的聯繫。信息技術支持信息素養,通曉信息技術強調對技術的理解、認識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養的重點是內容、傳播、分析,包括信息檢索以及評價,涉及更寬的方面。它是一種瞭解、蒐集、評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識結構,既需要通過熟練的信息技術,也需要通過完善的調查方法、通過鑑別和推理來完成。信息素養是一種信息能力,信息技術是它的一種工具。

據199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協會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養標準,但在我國,針對國內教育的實際情況,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主要針對五個方面的內容:

(1)熱愛生活,有獲取新信息的意願,能夠主動地從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學和文化常識,能夠較為自如地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辨別和分析,正確地加以評估。

(3)可靈活地支配信息,較好地掌握選擇信息、拒絕信息的技能。

(4)能夠有效地利用信息、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並樂意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信息。

(5)無論面對何種情境,能夠充滿自信地運用各類信息解決問題,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

根據信息素養的標準,身為信息時代的師範生,以後學生們的準老師的我們,我們必須以信息素養來武裝自己,打好信息時代的教育這一仗,以培育出更多的國家精英。

當然了,在這個信息時代,在大學打好我們自身的基礎,是最為主要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很好的運用信息工具,特別是網絡傳播工具。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的收集各種資料,不斷培養自己的的能力以至於能夠熟練地和批判地評價信息,以便我們能精確地、創造性將信息使用在我們以後的教育工作上來。教學過程中,老師少不了要批改學生的作業,其實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他們努力付出的作品,我們要培養正確欣賞學生作品的能力和對書本知識以及課外的知識性信息能確地概述、綜合和表達,使之簡潔明瞭,使得教學用語,通俗流暢並且富有個性特色,以便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還要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課堂上,不能再是墨守成規,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了,而是要不斷培養教學的創新性,很好的利用可以用的電子儀器,增強課堂的特色,隨時激起學生的激情與好奇心以及學生們那不斷膨脹的求知慾。

據我瞭解,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的新概念,是現代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日益成為社會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所以,信息時代的師範生信息素養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希翼未來能很好的生存在社會上,它不僅僅是我們是師範生的必修之課,還是所有同學必修的課,只有學好了信息素養,具有了信息素養,我們才能獨立、才敢擔當。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4

20xx年7月12日,在學校的安排下,我參加了吉林省教育學院組織的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省級培訓,在7天的培訓學習中,培訓教師認真的講解使我受益匪淺。通過交流,使我對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我相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的深刻變化,而且可以改變教師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因此此次學習意義重大。我真正地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給當代教育教學帶來的挑戰和強大沖擊。

這次培訓是我參加的所有培訓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一次。本次培訓內容包括八個模塊的內容:培訓準備;初識教育技術;教學媒體與資源利用;授導型教學設計;探究型學習設計;教學實施計劃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探討;成果整理與展示等內容。

在這次培訓中,我不僅學到了先進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一種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而這些理念將會對今後教研員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此次培訓是用先進思想武裝每一位學員的頭腦,用現代先進信息技術訓練每一位學員的技能,從而達到使思想和技術融為一體,使信息技術和其他課程有機整合,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目的。我想:教育技術必然會為教師教學設計插上翅膀,使教學設計達到最優化。這種教育方式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必將改寫人類教育思想的.新篇章。

在這次培訓中,我被一種先進的思想和先進的教育模式所吸引。親身感受着教育技術巨大沖擊波的震撼力。在這種衝擊波的影響下,思想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由傳統的教育模式向先進的教育模式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擔任的角色發生着徹底的改變。整個培訓過程是從教師講解到分組討論;從獨立思考到團隊探究;從被動學習到主動研究;是從單純利用計算機學習到多學科整合的多元化智力發展過程。

雖然培訓過程非常辛苦,但卻十分 值得。培訓中,我們作為第一組奮勇爭先小組,充分發揮團隊精神,互幫互助,團結一致,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這次培訓給我的感受是:教師這一職業要求我們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只有擁有了更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讓我們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相信不久的將來,自己將會成為具有現代化教育理念能夠善用教育技術的新型教研員。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5

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其目的是重在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這場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教育改革,他會涉及到教育機制,教育方向教育發展目標的變革,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教學評估等方面的改革。由於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已成為必須,而且由於信息技術教育比其他學科更貼近現實生活,有着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因此,在素質教育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信息技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素質教育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1、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往往大量的灌輸知識性的內容,而忽略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當然,學生在解題、寫作、繪畫等嘗試中有時也能體會到創造的愉悦心情。創造性思維最顯著的特點是能夠提供新穎獨創而有價值的思維成果,由於信息技術教學摒棄了傳統學科中所形成的常規思維模式,對學生來説具有新鮮感,學生的創造欲能得到極大地激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可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

信息技術教學中操作過程是以抽象思維為基礎的,要解決把抽象的東西轉變成形象的東西。必須通過對問題的歸納分析從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規律。比如:計算機中形成樹形目錄的認識,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過程,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學習其抽象思維必然會上一個新台階。

3、優化學生思維品質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上機要通過手、眼、心、腦並用而使大腦形成強烈的專注,使大腦皮成產生一種成就感,更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培養學生勇於進取,獨立思索的能力。另外,由於計算機運行高度自動化和程序化,因此在操作中,需要有極為嚴謹的態度,捎有疏漏便會出錯或死機,因此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嚴謹性。

二、信息技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

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件解決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做一些文字編輯能力;能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等。之所以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其深刻的社會因素,要很好的説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功能性文盲”這個概念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計算機能力的人,而他們可能曾經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實至今日讀寫計算機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展,“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也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本,而且隨着全球網絡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的從網上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伏案疾書苦爬格子了,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將自己的想法或需要寫在網上,和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得更多的幫助和啟發。

“算”可不是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是算的工具有了極大的改進。很好的把握它,就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不難發現,而一旦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檻尬局面:在電話費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摸屏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機前取不出錢來等等。當前流行的一種説法,認為計算機資格人證和駕駛執照是通往下個世紀的通行證,也從一個側面説明了“應該擁有計算機能力”這一觀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而儘早地培養學生計算機能力將會極大的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三、信息技術教育對其他學科的影響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項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決不可僅僅停留在計算機學科範圍內的教學上,而應着眼於推崇領導利用計算機進行科學管理,指導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用現代化工具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廣度上看,計算機教育的內容應包括計算機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學習四項。計算機教育一方面要讓學生學習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還應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操作計算機,以幫助學習其它學科的知識。一些優秀的輔助教學課件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優化解題策略,開發學生心智,我們在現實的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在當前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形勢下,無疑是給教育界展現了教育領域的另一片天地,願信息技術的明天發展得更美好。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6

1、AECT05定義的翻譯及從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來理解05定義

美國教育技術與傳播協會(以下簡稱AECT)發佈的94定義至今有10年了,在我國也討論了近十年。它不僅作為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基礎定義被許多教育技術類教科書廣泛引用,而且還是教師講授教育技術課程的基本出發點和教師製作教學課件的基本原理,也直接影響着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思路。20xx年7月,美國AECT定義術語委員會主席巴巴拉·西爾斯教授在參加中國·長春20xx年教育技術國際淪壇會議上,首次提出了AECT05教育技術新定義。因為AECT協會將於20xx年5月正式發表新的教育技術定義,所以,準確地説,新定義應該被稱為AECT20xx定義。新定義的發佈不可避免的會掀起國內外的同行(包括專家、老師和同學)對它的一番激烈討論,對它的理解也會略有不同。新定義的原文表述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討論中對它的翻譯也有所不同。

彭紹東教授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指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範的實踐。

華南師範大學的焦建利老師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指通過創建、運用和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來促進學習和提升績效的研究和符合職業道德規範的實踐。

北京師範大學劉志波博士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通過創設、使用、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便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為目的的合乎職業道德規範的研究和實踐。

上述翻譯中,主要內容的意思都差不多,只是個別用詞有所差異,本人比較贊同彭紹東教授的翻譯。然而新定義會給我國的教育技術帶來什麼影響呢?我們從新定義中又能獲得什麼啟示和思考呢?要想明白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對新定義有深刻的理解。新定義是在94定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94定義又是在以前定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教育技術定義是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隨着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也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學科,從萌芽到發展,從發展到初步成熟,其內涵和外延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教育技術的定義也隨着時代的進步而不斷修訂。因為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定義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從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路程。教育技術定義由最初的63定義發展到如今的20xx年05定義,經歷了由媒體論、學習資源論、過程論到系統論的演變過程。其定義演化的主要因素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相關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教育技術實踐的促進作用等。

AECT於1963年提出第一個教育技術定義(即63定義)後,又提出了72定義、77定義、94定義和05定義。其中94定義已廣泛被人們所接受,05定義是最近才提出的,它正處於人們對它的討論和逐步的理解中。教育技術定義也在隨着時代、科技、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也在日臻完善。

63定義是:“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定義中,把教育技術主要集中於視聽傳播。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分支,是對整個教學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計劃、製作、選擇、管理和應用。它以高效率的利用傳播中的每一種方法和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潛能為目的。

72定義是:“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化鑑別、開發、組織、利用以及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以有利於人類學習”。比較63定義和72定義,可以看出63定義將“視聽傳播”作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即作為一個學科的歸屬,還沒有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而72定義中已發展為教育技術,並有了自己獨立的研究和實踐的領域,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

77定義是:“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方面,與人類的所有學習方面都有關係。”77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77定義是隨着教育技術軟硬件開發的不斷深人,在教學理論中越來越重視方法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已經開始使用系統方法來解決人類學習的過程。

94定義原文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常用的翻譯是:“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94定義將教育技術定義為理論與實踐,清楚地定義了教育技術的研究範圍與工作範圍。94定義是教育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我國電化教育發展的影響也最大。

2、AECT05定義與94定義的具體比較

94定義對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教育技術實踐、理論的發展,教育技術領域又面臨着一系列新的情況及影響因素,使教育技術領域也不斷有新的進展,也需要新的定義來適應它的發展以及給它有力的指導。20xx年,AECT在94定義的基礎上總結近十年來教育技術的發展狀況,提出了關於教育技術的最新定義。在討論中大家發現,AECT20xx定義(簡稱為05定義)在1994年定義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和變化。為使讀者能進一步深刻理解05定義的含義,以下將具體比較94定義與05定義的不同。 1.定義中使用術語的不同

(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為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術定位在教育概念上,而教學技術定位在教學概念上。教育指的是支持學習的各類活動和資源,而教學指的是由學習者以外的人組織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動。顯然,教育的外延要比教學的外延寬泛得多,教育包括了教學,即教學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説教學技術是教育技術這一廣義概念的一個子集。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門學科或者領域的定義,教育技術比教學技術能更好的描繪出領域的現狀,涉及更廣的範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2)theory改為study研究(study)指的是超越傳統研究(research)意義上的知識收集和分析,它包括量的研究、質的研究以及其它形式的研究,如:理論化的分析、哲學化的分析、歷史調查、開發項目、故障分析、系統分析和評價等。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業領域,需要不斷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實踐”來建構其理論體系。

(3)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改為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ECT20xx年定義將94定義中的五大範疇(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整合為三大範疇(創設、使用、管理),這三大範疇形成一個統一的、互相銜接的整體,而評價貫穿於整個過程中。

05定義中的創設代替了設計、開發,創設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用來設計、開發有效學習必需的材料、擴展資源和支持條件,也包括了設計、開發。創設是一種比設計、開發要求更高且具創新含義的過程,更能表達21世紀人們對教育技術發展的要求。

05定義中用一個較簡單的詞using(使用)代替了utilization(利用),“使用”這一術語是把學習者引入到學習環境與資源中去的理論與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應用解決方案去解決問題,而且“使用”包括了利用、推廣革新、整合、制度化等,範圍也比“利用”更廣。 05定義中把management換成了managing,“managing”是動名詞形式,包含管理的過程與狀態雙重含義,而“management”是名詞形式,表達的只是事物的一種性質或狀態,因此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

05定義中將評價職能整合在創設、使用、管理三個範疇中,不再被列為一個單獨的範疇,對領域的職能的描述更加廣泛,使其更加有彈性。05定義中認為每一個範疇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實際上都包含有評價,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將評價過程融入創設、利用和管理之中了。

3、 05定義中新增的內容

(1)practice前加了限定詞ethical一般把ethical譯為“符合道德規範的”,強調實踐應該合乎道德規範。這一限定詞第一次出現在定義中,説明人們開始反思教育技術中的`規範性問題,反思教育技術的應用是否對社會有價值和特殊貢獻。在教育技術領域中關注道德規範的論題將會越來越多。道德規範不只是“規範”、“期待”或“新的規範”,而是教育技術實踐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道德規範的考慮,教育技術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符合一定道德規範的教育技術實踐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兩個目的:facilitating learning和improving performance 05定義中目的的表達比94定義更具體,94定義中只是籠統地講:for learning, for learning與facilitating learning意思相近,但05定義中增加了提高學習績效(improving performance)這一目的,運用教育技術能更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習績效。在04定義中,學習績效是指學習者能夠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對於教育技術而言,“提高學習績效”就意味着對效力的要求,對學習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時間、努力和耗費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績效的提法強調了學習的含義,不單指獲取知識,更強調注重培養和提高能力。對學習績效的關注也使得教育技術更加聯繫現實世界,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教育技術的目的從為了促進學習擴大到便於學習和提高學習績效。

(3)process和resource前增加了限定詞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05定義中過程和資源前加了修飾詞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説明新定義更加強調過程和資源的技術性與合適性。過程和資源的技術性是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徵,也是教育技術區別於其他教育領域中過程與資源的本質所在。定義中的“技術性的過程”是指基於有價值的目標的研究過程、反思性的實踐過程。“技術性的資源”主要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媒體(硬件與軟件)。同時,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還應是合適的,即必須注意到學習者、教育者、學習環境、教學環境、學習資源等的具體情況。“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的應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合適性問題,遵循“最佳使用”原則。 3.定義所處背景與條件不同

(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94定義主要是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輔;而05定義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2)技術基礎不同:94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剛剛起步,對人們來説比較陌生;而05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已經飛速發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3)問題的提出不同:94定義時,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有很大的嚮往,對其抱有很大的期望;05定義時,經過10年的發展與大力投資並沒有取得人們所期望的結果。

4、AECT20xx定義的思考

在對05定義理解的基礎上,下面簡略闡述從05定義的理解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教育技術新定義的引進應該本土化,即應該符合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05定義是建立在對一系列新現象、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後得出的,也是對美國教育技術發展新動向的總結,代表了美國的發展水平。我們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但同時也要深入研究我國的實際情況及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探討出適合自己的定義、理論、實踐,從而更好的指導和促進我國教育技術。總之,我們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引進和消化這個新定義。

要加強從業人員及使用者其中包括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學生的道德規範。新定義中首次提出了道德規範,極力強調了道德規範。教育技術是一門職業,既然是一門職業,就應該有從事該職業的道德標準及基本的職業道德。其實,教育技術也具有雙重作用,利用得當,可以極大地推動教育改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極大貢獻;利用不當,可能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勞民傷財,甚至可能成為犯罪的工具。在我國的教育技術發展中,有些“技術至上者”一味追求技術的先進性,求新、求時髦,而不考慮它的實用性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結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給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本人認為我國的各級教育(技術)管理部門及組織有必要制訂並實施教育技術專業道德規範,加強行業倫理道德規範。

教育技術過程與資源應該是合適的。在實踐中,教育技術的使用要和實際的教學目的、教學環境、學生情況等具體的情況相結合,而不是為了追求花樣、形式使用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情況,如重視教學形式,忽視教學效果;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忽視教學理念的建立,其實質是“換湯不換藥”;注重硬件設備的置備,忽視軟件資源的建立及人員素質的提高,由此造成很大的浪費,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包括硬件、軟件、人力),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實施和選用合適的教學目標、策略、內容及教學媒體。

要樹立教育技術的績效觀。做什麼事都要講求效率,講求投入與產出,教育技術也不例外。如果不講求效率,則很難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其學科的發展。最近幾年,由於對教育技術的重視以及新技術的嚮往,人們對網絡教育、網絡技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其中也包括人力的投入,但卻沒有取得與投入對等的產出,更不用説大於投入的產出。所以要重視對教育技術高成本投入的分析,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提高教育技術的績效水平。

總之,我們應該透徹的理解05定義、把握它,以期對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起到一個好的指導作用,但應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當然,教育技術的定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AECT05定義並非是完美無缺的金科玉律,定義也不會停滯不前,隨着教育技術的向前發展、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教育技術定義的表達也會越來越完善。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7

一、知識產權總論。

1、無形財產與知識產權。財產與無形財,知識產權的含義和範圍,知識產權的特徵。

2、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制度。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歷史和主要方式,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

二、文化創作、傳播與著作權法律保護。

1、著作權的主體、客體與內容著作權的主體。著作權的客體,著作權的內容。

2、著作權的限制和著作權保護著作權的限制,著作權的保護。

三、科技創新與專利權法律保護。

1、專利權與專利權的保護對象。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法不予保護的客體。

2、專利權人的權利和限制。專利權人的權利,專利權人的義務,專利權的限制。

四、商標與商標權法律保護。

1、我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對我國商標保護制度的創新。明確商標案件審查審理期,簡化商標確權授權案件程序,商標宣告無效與撤銷,規範市場競爭行為,加強商標專用權保護。

2、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中國馳名商標與普通商標的區別,馳名商標認定標準。

五、其他領域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1、未披露的信息與商業祕密保護。未披露信息與商業祕密,,商業祕密權益,《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侵害商業祕密權益行為。

2、天然馳名標記與地理標誌權利保護。地理標誌的概述,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制度的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地理標誌的經濟意義。

3、企業名稱與商號權法律保護,商號權的性質,商號權的法律保護,商號權與商標權衝突。

4、植物新品種與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植物新品種與植物新品種權的概念,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與審批,植物新品種權的內容與歸屬,我國植物新品種的保護。

我通過本年度專業知識和公共知識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經濟專業學習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以及企業先進的管理方法。使我深深懂得科學技術在企業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把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去,又是專業技術人員的責任,這就要求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更新、勇於創新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顯得更加重要,只有把先進科學技術運用到生產中去,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不敗。

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是關係到國家、社會、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專業技術人員只有通過不斷的知識更新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企業服務,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專業技術人員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使自己的知識更新成為自覺行動,使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進行創新。

把自己的工作崗位作為事業來對待,把自己的追求與森工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充分利用好“二期天保工程”實施這一契機,以保護和培育天然林資源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以調整完善政策為保障,精心組織實施好“天保二期工程”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努力實現資源增長、質量提升、生態文明、民生改善、林區和諧,特別全面停止國有林區商業性採伐,給我們企業轉型又提出了新的課題。

為更好實現這些目標,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工作實踐,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放開思想、統一思想,做到與時俱進,以對國家和企業高度負責的態度,主動擔當起改革發展的歷史使命,堅持穩中求進,按客觀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用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堅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不斷把工作中取得的新進展推上新台階。要堅持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工作作風。敢於講真話、幹實事,具有充足的鑽研勁,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堅持開拓進取、勇於創新。

以上僅僅是我學習的點滴體會,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切要從自身做起,學以致用,立足本職崗位,牢固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並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實踐和創新。緊密結合新時期新任務下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拓寬思路,不斷創新,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把本單位的工作推向前進,為企業經濟全面轉型開闢新的途徑,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8

為了提高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我參加了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習。重點學習了教學媒體與資源利用、探導型教學設計、探究性學習的設計、教學實施計劃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合探討等內容。這次培訓學習,我無論在教育教學理論水平還是在信息技術操作上,都收穫很大,受益匪淺,對現在和今後的教育教學有較大的指導和幫助。

在培訓中,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在學習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訓操作中,我學會了更多的輔助教學的計算機軟件以及應用;學會了如何收.和處理對課程有利的教學資源,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小組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加深了跟眾位老師的學習和交流,加深了我對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的進一步.。我也感受到王玉龍老師對教學事業的`熱情和專業水平,也要求自己要不斷學習和拓展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提升自身教學教育能力與專業水平。

課堂是靈活的,教學模式是多變的。在.個培訓中,我.了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還要懂得如何利用和挖掘有利於課堂教學的一切技術手段,去成就一堂精彩的課。教育技術是為教學而服務,它不僅侷限在音像、多媒體技術上,還應充分應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重視教育過程的研究與開發,重視教學設計和評價。作為一名新老師,更應懂得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用什麼方法教;應把現代教育技術理論以及相關技術手段用於課堂教學,用於個性化學習,用於課外活動,用於思想教育和素質培養。

過去,我曾認為只要懂得Word、Excel、PowerPoint、Flash、抓圖工具、視頻剪輯工具等軟件就可以把課程上好,認為老師只要教給學生課堂知識就夠了。但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懂得了信息技術對新課程的支持作用,更深刻的.了教育技術應用的多樣性,並學會了進行課程單元的教學設計,學會了綜合應用各種技術資源創設高效學習環境,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合,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將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綜合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今後我將不斷努力學習和鑽研教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更上一層樓,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隨着現代教育的發展,人們逐漸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一種自主的認知過程,離開了學生自身這個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教師任何主觀的注入或灌輸都是徒勞的。在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説:“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教師。”學生能否在學習中獲得更好的學習興趣,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和帶動。那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把枯燥的材料變成活躍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有關的電影片段,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加快學生的感知和理解的進程,然後再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運用聲形兼備的課件,傳授知識,將學生帶進了一個形象的世界,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全面深刻。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

三、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和諧的教學情境,就是充分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活動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感。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文中雖然有許多優美、生動、形象的句子,學生無法單純從文字中獲得親切體會與美感的薰陶。如果適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錄像片。那清澈碧綠的灕江水,形態萬千的.險峻山峯展現學生面前,使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學生暢所欲言,滿懷激情地朗讀起課文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解決學生學習困難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古詩的語言是凝練的,意境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古詩,體會古詩之神韻呢?我覺得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解決了這個難題。比如,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上課初,我先以一張配有詩文和動聽的音樂的幻燈片呈現教學內容,然後誦讀全詩,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理解詩意時,通過課件。詩人佇立在江頭,久久不忍離去,看着好友小舟愈行愈遠,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的不捨之情。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有力地促進了教學現代化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五、利用教育技術,拓寬教學思想,提高備課質量

現在的教學光盤容納了大量的教學資料,廣大語文教師可以藉助光盤,使我們在上課前都有充分的知識準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拓寬我們的教學思想,提高備課質量,而不至於使備課流於形式。 總之,只要我們將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巧妙地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陶冶學生的心靈,使語文學科教學從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得到新的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學科中也會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0

從20xx年12月開始我參加了歷時一月多的遠程教育技術培訓,給我的體會很深。隨着信息技術逐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識不足。作為一名教育戰線的中青年教師,此次有幸參加了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我一直懷着飽滿的熱情,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在學習之餘還不時和同事們抓緊時間交流學習體會,所以彼此的教育技術能力進步很快。謝謝老師及同學們的指導與幫助。參加這次培訓我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術的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第一天的遠程教育培訓就讓我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要做的還遠遠不只這些,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教育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新問題,特別是中老年教師。信息技術使老師面臨着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的問題。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學生明白易懂,特別是思維導圖讓教學過程更明朗化,為我的教學增添了光彩,使我對課程發展、教育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緻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還有待於不斷地提高。特別是培訓所學到的東西,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複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通過多天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我逐步更新了遠程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貫穿到班級管理中。在培訓期間,老師們組織我們分小組研討優秀的教育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等,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的差距與不足。

4、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遠程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短暫的學習,培訓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們使我對一些教育觀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更加明晰;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加明確;對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並不斷的完善它。把教育技術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模塊一反思信息社會的到來給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師應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信息社會的到來,讓我們的教育事業進入了新的天地。我們的教學環境再也不僅僅侷限於一尺講台,一張黑板。我們的學校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就不得不使我們的教師,改進自己的思想,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迎接信息社會下的教學模式的挑戰。信息社會的到來給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學習的能力。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新的教育技術不斷的更新換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能夠熟練的操作電腦、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使這些技術為自己的教學服務。教師可以通過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自學。通過網絡平台我已經參加過“河北省中國小教師素質提高全員培訓”、“國培訓計劃中國小班主任培訓”、“教育部—微軟攜手助學”培訓。很高興能參加這次培訓,我會認真完成培訓學習任務,也希望在這次培訓中能得到老師和學員的幫助。

二、勇於探究的思想。

通過學習長春四十八中的成長故事之後,使我感受到他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更體會到了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教育改革帶來的巨大沖擊。所以我認為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對於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主動去尋找方法,要有一種鑽研探究的精神。信息社會時代的教師,應該勇於探究符合信息時代的有效的教學模式,並能通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教學是否高效。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應該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並將自己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積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三、及時反思、總結。

每位教師在工作中都有過成功與失敗的經歷,對於每一節課、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案例,我們都要及時做好反思與總結,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模塊二反思

1.課程的主要結構要素有哪些?它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帶來什麼啟示?

課程是由一系列的結構要素組成的,例如:目標、學習活動、教學方法、時間、環境等。對於課程結構的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説法。泰勒在著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原理注重對目標、效率和行為的控制,強調通過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來促進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泰勒原理對應着課程結構的四要素:目標、內容、過程、評價。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會對課程結構的各個要素髮揮作用:

(1)信息技術影響課程目標: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新課標充分考慮到信息化對於基礎教育的新要求,在課程目標中滲透了對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開展學習的要求,成為“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2)信息技術影響課程內容:作為多媒體教學內容,課件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感知;加速或延緩教學過程的進行,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作為資源來源,學生可以瀏覽相應資源網站;改變時空結構和互動方式,從而改變教學形態;作為交流平台,BBS促進學生的交流溝通,支持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建構性、社會性學習;作為學習工具,學生用電子文稿製作作品,增強了課堂/學校與社會/自然環境的連接與溝通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多直接或者間接的體驗。

(3)信息技術影響課程實施過程:(1)從單純課本到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2)從線性文本到超媒體、多媒體,包含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等各種教學信息;(3)從既定不變的教學內容拓展到網絡資源,為教學知識點提供詳盡的主體學習資源;(4)使固定的教學內容變成更新迅速,時效性強的數字化資源。

(4)信息技術影響課程評價。(1)從結果到過程(2)從靜態到動態(3)從權威到主體

因此,探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需要考慮技術對課程各個要素的影響

模塊四反思

研究性學習常見問題解決方案

一、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的六要素

1、情境部分為問題解決提供可信的具體情境。這部分的作用是導入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任務部分包括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高度結構化的,都是圍繞一個基本問題派生出來的具體問題,學生可以藉此獲得回答基本問題的事實性信息。

3、成果部分告訴學生將如何展示他們的問題解決情況。成果通常為電子作品形式,不但可以用於班級交流彙報,教師也將藉以評估學生的理解。

4、過程部分描述在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學生應遵循的活動步驟和相關建議,包括小組角色與任務分配、工作流程與進度控制等。當活動較為簡單或步驟較少時,這部分也可併入任務部分。

5、資源部分為學生提供回答問題所需信息的網上資源、光盤資源和圖書館資料等。

6、評價部分是通過量規來實現的。量規不但要有助於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有助於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技巧。

三、研究性學習的常見問題

1、如何處理師生之間角色的問題、

2、如何處理好教學節奏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才能發揮高效

4、有關於評價的問題。

5、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

四、解決研究性學習常見問題的辦法

1、師生關係實際上就是主導作用與主體地位的關係,有些教師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分割開來,那是非常不正確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無法分割的,可以説沒有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就沒有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同樣,沒有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無從談起,只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認真閲讀教材、分析學情,科學的組織備課等,才能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2、教學節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如何完成教學計劃,然而,在教學計劃制定之初,是無法完全預計教學過程的,當遇到突發事件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調控教學節奏,本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着想的原則,讓教學節奏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3、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用小組合作學習,有些學生自己獨立就能完成的內容,就沒比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於那些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困難,需要一個小組才能完成的學習主題,才要進行合作學習,並且做到目標明確、分工細緻,才能真正高效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4、評價是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一種認可度,評價的結果往往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所以,評價一定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不能為了評價而評價。要採用自評、他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多渠道、多層次的反饋信息。是評價的結果能夠真實的反應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5、學生個體是存在差異的,如果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關注學生的不同差異,制定不同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模塊五反思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平時收集圖片素材時到百度圖片和中國圖片庫進行收集。如果對一些常用的工具進行學習,也可以到百度搜索“我要自學網”此網站有各類軟件的使用方法,包括視頻教程。這些都有利於我們教師平時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所教課程之中。

其次;我還經常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講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清楚的説明講解的結構,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也是目前大多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處於的層次。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完成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作用,通常通過網絡搭建一個交流的平台。將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主要應用技術有個別輔導軟件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工具。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來實現與課程資源的整合是整合的最低層次。

其三:應用迅雷:迅雷(Thunder)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款下載軟件,以下載速度快而聞名。它能夠將網絡上的服務器和計算機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構成獨特的迅雷網絡,通過迅雷網絡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各種數據文件。同時迅雷網絡可以對服務器資源進行均衡,有效降低了服務器負載。

其四:sagIt捕捉軟件:SnagIt捕捉軟件是一款強大的屏幕捕捉程序,不僅能捕捉Windows下的屏幕,也能捕捉DOS下的屏幕。其存盤支持的圖形格式很多,捕捉到的圖像可被存為BMP、PCX、TIF、GIF或JPEG格式。同時,它還可以將捕獲到的屏幕操作保存為AVI文件。操作簡便也是SnagIt的特色之一,整個過程只需要依照提示執行幾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成功地抓取圖。

模塊六反思

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經常會用到各樣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等等,都會涉獵到這方面的知識。通過對第六模塊的學習,讓我對評價的方法和工具有了更多的認識,讓我學到了更多的評價的方法和工具。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這三種評價方法主要運用於不同階段的教學評價。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一般是在某項活動開始之前,為使計劃更有效地實施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進行過程中,更側重於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而總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後,注重的是教與學的結果,藉此對被評價者所取得的成績做出全面鑑定,區分等級,對整個教學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評定。

評價的工具:1、電子檔案袋,它可以包含多種數字化形式的學習材料。可以包含學生的作品、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等。2、量規,是一種結構化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工具,常以二維表格的形式呈現,在表現性評價或本真性評價中,利用量規不僅可以為學習者指明學習方向,同時也可以為不同的評價者提供統一的判斷標準。量規從與目標相關的多個方面詳細規定評價指標,因而操作性好、準確性高。將量規與作業分析等評價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評價的主觀隨意性。3、概念圖,能有效地記錄學習者的思維歷程、概念形成過程,因而適用於教與學活動的不同階段。

在沒有學習到這些知識的時候,我在工作中經常運用的是學生“成長記錄袋”、觀察、作業分析、測驗等最常見的評價方式。相信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我會很恰當的運用評價工作和適合的方法,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做出客觀的評價。

模塊七反思

目前基礎建設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打破陳舊的教學方式,改善課堂教學的狀態,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情感與性格的培養。而成為了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要實現這樣的轉變,首先必須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情境。在課堂上,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再扮演居高臨下的傳授者和管理者,面對問題,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更不重述學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學生思考,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從而獲得結論。由於沒有了可以依賴的“傳授”,學生必須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通過教師的探討性引導、反駁性引導、展望性引導等等指導方法,激發意志,啟發思維,完善知識。這追求的不單單是一個結論,更是一種經歷,是學生去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它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參與知識的建構,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去自己解決問題,通過思辨、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獲取過程,來達到學生知識、能力與性格共同發展的目的。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扮演受知識的“容器”,而成為了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課堂上也看不到僵局和苦惱,有的只是妙趣橫生的智力活動場面和獲得成果的歡快鏡頭。

課堂教學中的分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積極的、信賴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獲得大量合作交流的機會,師生間、學生間建立起一種融洽、默契的關係,彼此之間充滿信賴和支持。在以前“滿堂灌”的課堂中,學生是沒有合作學習的機會的,也就缺乏與外界溝通合作、共同獲取的經驗,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因為一個人的思維角度、空間和深度都是有限的,根據量學的原理,合作可以擴大學習的效益。而分組合作學習,則要求在學生獨立形成自己見解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反饋和羣體探索把學習引向縱深,使學生置身於一個寬鬆的情境中,形成信息雙向、多向性的交流,讓學生獲取與人交往、合作的技巧,也使課堂變得活潑而富有熱情。

另外,課堂也應是一個充滿民主與和諧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優秀生、個別生均能在課堂上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而無論怎樣的意見都能獲得公正而科學的評價,他們的差別僅僅是思維上的不同,視角的不同,特長的不同,而沒有好壞的區分,課堂上聽不到譏諷和不屑,有的只是尊重和愛護,使學生的個性、獨創性以及完整的情感、健康的人性均得到良好的發展。

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是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課堂;是以學生的互動、幫助與分享為紐帶的課堂。它強調的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的關係,它培養了學生樂於探索的精神和積極合作的技巧,讓學生充分地發揮各自的特長,從未知到已知,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價值,獲得終身受益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得到多種體驗,提升學習的興趣,挖掘深層思維,具有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創造性等特點,是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重視,學習方式生動有情趣,師生間、學生間產生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引起了學生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的責任,強化和持久學習的動機,有利於保持學生學習的慾望。而承認差距,注重個體性,誘導學生自行探究獲得,尊重個人見解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循序漸進的得到發展,讓學生對自己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1

很高興能參加這一期的廣東省教育技術中級能力培訓,本次培訓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時間不長,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穫最大的是通過本次培訓學會網頁製作,對電子表格有了更全面的瞭解,這次的培訓內容比較貼近我們的教學實際。認識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是新時期教師的責任,課堂上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有關的科學概念,瞭解各種相關的背景,還要能夠使用各種教育技術。

本次培訓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老師佈置每一個任務,都會在小組討論區內產生激烈的`碰撞,在討論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最終由代表將討論的結果進行彙總,並在全班討論區進行交流,這種方式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這對我以後的教學啟發很大,在教學中我也要多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培訓過程中,我懷着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聽講,大膽實踐,覺得收穫頗多:

1、提高了信息技術的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第一天的培訓就讓我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要做的還遠遠不只這些,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緻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還有待於提高。我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複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這次培訓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貫穿到班級管理中。在培訓期間,老師們組織我們研討優秀的教育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等,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的差距與不足。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2

今年5月份,我參加了培訓中心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集中培訓。通過這次培訓學習使我的知識層次有了新的提高,尤其對規劃設計工作幫助很大,增強了運用新理念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一、通過這次的學習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專業技能

我參加工作近6年,一直忙於業務工作,平時工作時間緊迫,學習時間十分有限。通過這次學習對當前最新的規劃設計理念進行了充實,對於日常工作啟發極大。例如城市雨季排水和管線設置一直是個難題。排水泵站和管線設置往往需要徵求水務、國土、建委、房管、地方政府等多方意見,利益訴求眾多,溝通協調難度大,施工建設成本高,一直是困擾設計人員的一大難題。通過本次培訓,學習了天津大學曹磊老師講授的“海綿城市建設”的景觀規劃設計途徑探索,對當前城市雨洪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從以往單一的城市排水規劃認識上升到滯蓄滲淨排的綜合雨洪管理模式,對於解決當前城市內澇問題有了新的啟發,採用反向思維模式,對於雨季地表徑流採用不排反蓄的方法,既解決了快速排水問題,有解決了旱季缺水灌溉問題,符合當前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的規劃設計理念。通過學習,自己也對城市雨洪綜合管理、系統化設計有了新的思考,從而提高了自己的設計水平,使規劃設計更加合理化,符合規律,更加人性化。

二、通過這次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業務能力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將精力集中於有限的規劃編制工作,對於規劃管理,特別是政府規劃審批職能瞭解不多,特別是對於最新的規劃政策和行業規範不能及時掌握,對設計工作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走了一些彎路。

本次培訓有請市局處室領導就規劃編制工作和實施規劃管理過程中的有關熱點、難點、重點進行了深入講解,對於我市獨具特色的城市設計體系進行了深入學習。“一控規兩導則”是我市特有的控規編制和管理體系。通過學習我對城市設計導則有了新的理解。城市設計導則是對城市空間形象進行統一塑造的管理通則,指導性強。主要通過空間形態、街道里面、開敞空間和建築羣體的控制,塑造城市三維形象。通過制定與土地細分導則地塊層面相對的城市設計導則,為政府和規劃管理提供長效的技術支持,引導土地合理利用,保障優良的空間環境品質,促進城市空間有序發展。這種管理模式對城市快速發展和建設的大背景下,統一城市格局和風貌特色有着權威性作用。通過這一學習,及掌握了最新的規劃政策更好的指導規劃編制工作,對於規劃師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建設用地管理是規劃編制的基礎。本次培訓對天津市空間資源分析、天津市近五年來建設項目管理宏觀情況、建設項目實施請進行詳細地介紹,對建設用地規劃管理難點進行解析,對規劃條件、修建性詳細規劃成果有了明確的認識,這些都是規劃編制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依據。

三、收穫和感想

1.更新了自己的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理念

這次的繼續教育專業知識培訓,讓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培養了我在工作中多思考多研究的習慣,讓我在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工作中有了更寬闊的視野,對規劃設計中有了更多更靈活的設計理念,在設計會考慮更多的方面,不在片面,狹隘,從而設計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符合規律,更加以人為本;在規劃管理工作中有了很大的信心,用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辦事,用最科學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工作,不鹵莽、不偏激,使城市建設工作有延續性。

2.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做勤於學習,不斷學習的城市規劃師

通過這次的繼續教育專業課程的培訓學習,我感觸頗深,對於城市規劃的理解,我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進一步的瞭解。城市規劃,是一個深厚的專業,它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有交通、人口、園林綠化、地理學、美術設計、建築學、給水、排水工程、供暖、測量、電力、電訊、橋樑等等。城市規劃,一個夾雜有多個知識領域的綜合型專業。 通過對最新的規劃政策和管理模式的學習,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專業知識,提高了我的工作水平,使我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有信心,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希望,今後我要在城市規劃專業的本職工作中要有更好的目標:

一是要經常的、積極的參加各種繼續教育培訓活動。 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及時充電,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更好的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見證理論,從而昇華理論知識。

二是提升在城市規劃領域裏的理論水平,加強城市規劃專業的業務水準。 通過學習活動和工作的實踐活動,要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讓自己的知識面廣闊,理論水平不斷的提高,從而讓自己的實踐經驗更豐富,讓自己的工作更順利,更好的為我們的城市建設服好務。

三是拿出更好、更新的專業設計成果,為城市建設領域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 運用所掌握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為城市規劃精心設計好的、更實際的規劃圖紙及文本,從而為城市建設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議,多思考、多研究,拿出好的規劃設計理念為城市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3

五天的培訓,給我的感受很深。也學到了很多。隨着信息技術逐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作為一名教育戰線的青年教師,此次有幸參加了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學習,這是一次機會,因此在培訓過程當中,我懷着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聽講,大膽實踐,覺得收穫頗多:

1、提高了信息技術的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第一天的培訓就讓我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要做的還遠遠不只這些,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教育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新問題,特別是中老年教師。信息技術使老師面臨着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的問題。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學生明白易懂,特別是思維導圖讓教學過程更明朗化,為我的教學增添了光彩,使我對課程發展、教育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緻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還有待於提高。特別是這三天培訓所學到的東西,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複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通過五天的集中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當中,貫穿到班級管理中。在培訓期間,老師們組織我們分小組研討優秀的教育教學課例、教學設計、課題研究等,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的.差距與不足。

4、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短暫的幾天學習,培訓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們使我對一些教育觀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更加明晰;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加明確;對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5、本次培訓使我們對於“問題的設計”、“規劃主題單元”、“設計單元學習評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後的教學中,並不斷的完善它。在完成這樣一個“任務”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基本掌握在本學科教學中應用計算機、互聯網所必需的技術;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取得和其他教師共同合作的經驗,明白瞭如何才能將技術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4

在我們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正飛速的發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將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的素質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以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青年教師而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大趨勢。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給我帶來了一次與現代技術接觸的機會。

通過學習我的最大收穫是:

1、通過培訓,結合了教師應掌握的大部分內容(PowerPoint多媒體展示,版權知識,上網方法、信息搜索引擎,網站及網頁創建,光盤的使用,文字處理軟件,桌面排版,電子郵件)。這種任務驅動式學習,更營造了一種學習的氛圍。沒有大而空的理論闡述。師生平等,使我更易於理解與接受。使我認識到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將自己的課設計好和上好,並且很大程度的彌補了我的計算機知識的缺陷。

2、通過培訓使我收穫最大的是教育觀念的更新

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再教學生再學,老師不教學生不學的過程。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就像某老師舉的例子一樣,19世紀的醫生到20世紀的手術室就不會動手術而19世紀的老師到20世紀的教室卻能照常上課,而且越是老教師經驗越豐富。看似個笑話,背後卻反映出了我們教育事業的`悲哀。而未來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常規,使要學生學習變為學生要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主動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

3、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進步。結對共享是通過電腦派位、撲克抽籤、自由組合或其他一些方法,隨機或者按一定規則、標準的兩兩組合,學員們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交流、切磋、幫助。教法研討是讓學員討論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將要或可能遇到的問題、困難等。每個學員都按嚴格的要求創設規範的文件夾,且設置共享,並在每一模塊完成後按要求上傳到教師機指定位置。每個學員都可以根據需要參考其他學員的學習成果,使用其他學員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尋到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愛好者博墅。

4、每天在探索的時候,每一點進步,每完成一個作業,甚至每下載一幅圖片,一段文字,都是為今後完成作業作準備。一旦當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再加上採用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技術,學生的負擔就會有所減輕,學習的興趣也會真正萌發。

培訓後在工作中的打算

1、我校其他學科已有教師教育培訓,目前我們已經開始探討與交流。

2、為鞏固培訓成果,在校內準備利用學到的教學方法,開展教研組集體學習,以及搞校內級的、區級的、甚至市級的公開課與研討課。

3、利用本次培訓成果,積極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探討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通過培訓我最想説的一句話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要儘快團結行動起來,利用現在教育技術和國際互連網,以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5

xx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為期一個月時間,我有幸參加了雲南省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學習。經過一個月辛苦學習,無論在教學和學習的理論水平、計算機操作水平、教育教學的理念、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及評價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轉變,收穫很大,受益匪淺,對現在和今後的教育教學有較大的指導和幫助。現總結如下:

通過參加培訓學習,使我更進一步感受到教育教育技術的應用,

不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的深刻變化,而且改變了教師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對於廣大中國小教師來説,面臨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教育技術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其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行業中從業者必須掌握的教育技術和技能,傳統的言傳身教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

1、提高了信息技術的素養,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的整合,同時,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育信息技,信息技術使老師面臨着如何成長,如何應對新的問題。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直觀形象,學生明白易懂,特別是教學流程圖讓教學過程更加明朗化,為我的教學增添了光彩,使我對課程發展、教育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論知識、研究方法,教學媒體選擇和使用方法,學習媒體素材的加工和獲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檢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導型和探究型教學設計的模式、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包括前期分析、確定目標、制定策略、選擇資源、確立步驟、分析評價),教學資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基本概念,教學設計的實施與評價反思等。

3、具備了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及教學條件有效的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具備了收集、甄別、整合、應用於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加以優化教學環境的能力,具備了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學習活動、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訓採用網絡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時間空間靈活,給人輕鬆自由的選擇學習時間帶來了方便,特別適合邊工作邊學習的人。通過在線討論的方式進行,這一點也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線討論中,不但解決了老師佈置任務,而且解決了平時教學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訓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同小組的互相溝通,互相幫助,最後經過小組互評,共同完成這次培訓,小組成員也可以在全班討論區發表個人意見,這樣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參與度。

5、學習內容非常實用,從計算機基礎操作,如文檔編輯,數據的統計處理,演示文稿製作,多媒體素材的獲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網絡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學設計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開始培訓,並結合大量中國小實際教學案例,特別是教學各環節的具體設計與處理,word中的修訂功能用於電子作業的批改,excel中公式與函數用於成績統計與分析,上網查找資源和一些軟件的學習和使用,又為教師深入開展教科研、更多的獲取資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幫助。

6、矯正了觀念的偏頗。以前一提到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就把它同信息技術培訓等同起來,經過這次培訓明白了教育技術是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首先致力於以科學觀來考察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設計教學策略,力求發揮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來獲得儘可能理想的教學效益。

通過自身參實踐,對多媒體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與本學科課程整合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課件資源開發的思路和方法及整個過程都有了親身的體驗,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以及教學管理中的具體運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實踐,這是一次實用性非常強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優秀的案例給了我示範,堅實的理論給我教學的動力,把這次培訓所學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帶到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培訓的目的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