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説課稿 閲讀(8.52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散文《落葉》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如:"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這篇散文就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二、説目標與重難點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等。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三、説準備

為了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錄音磁帶。

(二)知識準備:瞭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特徵。

四、説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採用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分層次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是什麼樣了?秋天又是什麼樣?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

引導幼兒欣賞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二)學法

1、動作表演法: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五、説教學程序:

1、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經驗説説春夏秋冬的樹葉名稱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

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

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葉落下來後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等

4、集體朗誦並進行表演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自己的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説課稿 篇2

一.解讀教材:(即説教材)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分別為:《走,我們去植樹》、《燕子》、《沙漠中的綠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組成,是一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為一篇經久不衰的優美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第二自然段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寫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寫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行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及“燕子”這一春天使者的喜愛之情。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和文本特點、學生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活潑”“偶爾”造句。

4。通過朗讀,觀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其中第一點和第四點是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體會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的和諧美。共安排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重點掃除閲讀障礙,讀準讀通,整體感知文本“美”,並學習燕子的外形,瞭解抓住主要特點描寫的習作方法。第二課時也就是本節課,着重指導學生精讀品悟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語言的“精美”時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為更好提高教學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簡單的教學輔助設施,如:幻燈片、mp3歌曲

二.理念指引(即説教法、説學法)

1.情境創設:著名國小語文教學專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學,即是以生動形象的場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把教師的語言和情感,教學內容及課堂氣氛作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學生的意識,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和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其特點是形真、情深、意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情境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課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帶給學生美妙的聽覺享受,孩子們便在不知覺中隨着音樂輕哼、跟唱,他們身心愉悦、主動投入,這便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再如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時,將品味文字與欣賞圖片相結合,學生興致盎然,在優美的視覺享受下更深、更好地體味了文本的語言,孩子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且學得輕鬆、記得牢固。再如感受“電線杆之間的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哇”這一抽象的情景時,藉助於幻燈片的演示,孩子們便較輕鬆地享受到了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予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體會,如學習第二自然段,自由讀一讀,春天帶給你什麼感受?再好好讀一讀,你是從哪兒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過一些粗略、寬鬆問題創設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讀中品味。再如學習燕子的飛行、歇息時,同樣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讓學生自主地感受和體驗,體會文本語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動一靜的美。

説課稿 篇3

《文明打電話》是科教版《品德與社會》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大家來交流》中的最後一課。本單元通過前幾課的學習,知道了交流的各種講究與方法。教材提供了三組漫畫,第一組:展現的是小朋友在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文明有禮地接聽與撥打電話的情景,提示學生文明打電話要從語言親切、有禮貌,多為別人着想,不打擾他人工作、休息等方面做起。第二組:呈現的是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特殊或緊急情況,如爸爸、媽媽不在家時,一個陌生人來電;突然發生火災;看到路上有車禍發生;想了解天氣情況等等,指導學生學會面對這些突發事件,處理特殊情況,並由此瞭解一些生活中的緊急求助電話。第三組:呈現的是一棵禮儀樹,是學生喜歡的實踐操作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活動過程,將文明禮儀牢記心中。本教材讓學生聯繫實際初步瞭解一些接打電話的禮儀,體現了“有禮貌是尊重他人、講文明”民族精神教育的點,隱含了民族精神教育中有關的人文傳統教育。與本教材相關的、涉及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容:前有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待客與做客》;後有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第3課《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中與人交流時的文明禮儀;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四單元《做可愛的上海人》中的三篇課文等等。

“電話”作為“文明交流”的載體,學生並不陌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電話,可是如何文明地使用電話,如何接打電話使人感覺舒服,二年級的孩子還是顯得懵懂,並缺乏尊重別人的意識,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懂得並初步掌握打電話的基本禮貌。

2、瞭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緊急求助電話。

3、通過小組討論,能分辨文明打電話與不文明打電話的現象。

4、學會自我保護,同時知道撥打生活中常用的緊急求助電話的方法和規矩。

5、懂得文明打電話能使雙方交流得更愉快;同時能夠明白不隨便撥打緊急求助電話也是一種文明打電話的表現。

教學的重難點是:養成文明打電話的習慣,能分辨文明與不文明的打電話行為;懂得不隨意撥打緊急求助電話也是文明的行為。

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現文明接打電話的情境,正面引導

首先以小朋友喜愛的“謎語”形式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小朋友自己説説接打電話的經歷,其次,創設同齡人“圓圓”文明接打電話的情境,在圖片與聲音環境中,讓學生對文明使用電話帶來的.舒適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受,以小夥伴為榜樣形式,顯得更為親切,易於接受,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辨析,加深印象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小朋友們對文明使用電話帶來的舒服有了整體的瞭解,與實際聯繫,教師列舉了四幅不文明接打電話的圖片來讓學生進行情景辨析。通過小組討論説一説如果這樣打電話,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打電話。有些僅僅通過表達是無法説清楚的,還可以請學生來演一演,這樣更生動形象,加深印象。從討論交流中學生懂得了接打電話除了有禮貌外,還要為別人着想,也是講文明的表現。最後,用兒歌的形式請學生讀一讀《文明打電話》,使學生對文明使用電話進行鞏固。在明確了使用電話中的一些各種場合的文明禮貌用語後,請學生來實踐操作,通過信息技術,請個別學生媒體操作,配以各種評價聲音,促進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然後全班在小組內學習交流,做到了點和麪的整合。 “裝扮禮儀樹”的活動,是學生對新授知識的及時反饋。

第三部分:在實踐中探究,學會自我保護

這一部分是文明接打電話的實踐探究與拓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以短片的形式展現“圓圓”遇到的麻煩:當小朋友一個人在家時,面對陌生叔叔的來電,該不該把爸爸的手機號碼告知,怎麼處理才不失文明的做法。組織學生就這一情景進行討論探究,説説各自的好辦法,這既是文明使用電話的延續,更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表現。第二環節是瞭解一些特殊的電話號碼,並以“新聞”的形式來敍説打電話被逮捕的事件引起學生關注,揭示特殊電話不可隨意撥打,會影響正常接警,會延誤救助時機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出現,這不僅是禮儀的問題,而且還是違規違法的事情。

最後,以“文明社會創新風”呼籲小朋友們從小事做起,為文明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試驗的科學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於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後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放電原理髮明瞭避雷針。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容中又涉及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複述“風箏實驗”的經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此教學重點及其課文本身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其中較為基本的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夠綜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收集的資料、和老師提供的資料讀懂課文。

3、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精神。

4、能根據圖片提示覆述風箏實驗的經過。

另外較有發展性的目標是:

1、激發學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收集課外信息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三、教法: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的進行。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天火之謎》一文時,我將嘗試着使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意義建構。

四、學法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中生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而我們教師就要善於創設情境,不斷為學生激起“漣漪”甚至“波濤”。指導學生按”質疑—讀解(課文內容及相關資料)—讀議—讀評”的學習鏈進行學習,達成目標、

五、教學程序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主要要求學生能夠學會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朗讀課文能夠正確、通順,瞭解課文大意,能根據提示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落大意,並精讀了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們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則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儘管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不少內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繫上下文,二是藉助課外蒐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後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蒐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己發言的依據。另一方面,蒐集一些資料,並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己在綜合閲讀中讀懂課文,並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二、在創設問題情境中實現自主建構性學習

1、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激疑。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課題後,我就讓學生質疑引起認知衝突:“天火之謎”指什麼?這個謎解開了嗎?誰解開的?是怎樣解開的?從而誘發學生學習的需要。然後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很快解決了前三個問題,把學習目標定位於最後一個問題。

2、抓住學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學目標定位後,我沒有指定閲讀的內容,而把球再次踢給學生。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呢?學生很容易確定為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在學習“風箏實驗”時,先組織學生觀看課件“捕捉天火”。這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實驗過程。接着讓學生圍繞“風箏實驗”自己來設計問題相互考一考。我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哪個問題最值得研究。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我隨時解決;對一些較麻煩但與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我提議到課後去解決;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並花力氣研究解決。最後把問題定位在三個上:

1、實驗這天,天氣如何?(這是實驗的條件)

2、這次實驗是怎麼做的,需要哪些東西?(實驗器具)

3、當風箏飛上了天,富蘭克林又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説了什麼?(實驗經過)

3、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問題啟示作用的範例,再生疑。如在教學完風箏實驗後,我又創設情境小結延伸:是呀,在這樣電閃雷鳴的天氣裏,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蘭克林做這個實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學到這,你又有什麼新疑問嗎?這時,學生問:難道富蘭克林不害怕?他為什麼要冒着生命危險做這個實驗呢?從而使學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實現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讀和複述的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複述課文是課後的要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朗讀與讀懂課文相結合,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並重點指導了兩處感歎句的朗讀,體會第一句中那驚奇發現的心情,還有最後三個感歎句體現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慮到這篇課文比較長,在課內並沒有安排全文的複述,而是突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複述“風箏實驗”的經過。在複述時,我沒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導學生複述,而是採用多幅圖的方法指導學生複述,我想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為,我們回憶一件事的時候,腦子總是一幅幅畫面,而不是一個個關鍵詞語。

四、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在課上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閲讀蒐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還要求學生課後進一步課外閲讀,並且還要是自身閲讀的需要。

最後的作業設計:“拓展作業:

(1)課外閲讀《富蘭克林傳》;

(2)蒐集關於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説説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築物的?”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思想,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閲讀中更多地瞭解富蘭克林,瞭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祕。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蒙娜麗莎之約》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王克難先生用詩意盎然的語言,描述了畫作中蒙娜麗莎温婉、優雅、端莊的形象;並展開豐富的想象,解讀了蒙娜麗莎那神祕微笑背後藴含着的複雜情感。與本組教材的主題“感受藝術的魅力”一脈相承。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充分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讀記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畫面,瞭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本課的重點是:對照插圖,把具體描寫《蒙娜麗莎》畫像的部分找出來,欣賞蒙娜麗莎神祕莫測的美麗神韻和那如夢似幻的嫵媚微笑。

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坐姿、雙手和背景等具體的描寫中體會世界名畫的魅力。

二、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

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點燃學生的思想火把,我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

1、引導自讀自悟法:我緊扣高年級略讀課文的特點,結合單元訓練,抓住重點,在讀悟的過程中感受《蒙娜麗莎》的魅力。

2、創設情境法: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形象展示《蒙娜麗莎》的魅力。

 三、説學法:

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本課我教給學生以下方法:

1、誦讀法——自讀自悟,讀中感受。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合作法——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四、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我將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為三大板塊。三大板塊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渾然一體:

(一)激趣導入,發現“美”

好的開始是課堂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班班通”出示視頻以及圖畫《蒙娜麗莎》讓學生欣賞,問:你覺得這幅畫給你什麼感覺呢?使學生對《蒙娜麗莎》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二)品讀課文,感受“美”:

這是本課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蒙娜麗莎》的美,我設置了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一,蕭伯納説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

人可擁有兩種思想。”讓學生圍繞“你喜歡這幅畫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喜歡?”這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感受《蒙娜麗莎》魅力所在。抓住神祕的微笑,緊扣四個“有時”,通過配樂指名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出美的感受。再班班通出示視頻,總體感受這幅畫的魅力。步驟二,通過問題質疑,引導學生從遊客排隊等候觀畫這一側面描寫感受《蒙娜麗莎》的魅力,並指出這幅畫對我的.巨大影響。步驟三,我國教育家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當一回小小講解員,介紹這幅名畫。讓學生在扮演中得到快樂,達到樂知的效果,同時也起到鞏固課內知識的作用。

(三)課外拓展,延伸“美”

課尾引入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和製作一個卡片,藉此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説應用:

“班班通”工程的實施,為學校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優質教育資源的應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實效、高效。利用“班班通”教學,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本課教學在“班班通”應用方面主要體現在:

1、利用多媒體營造氛圍: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一開課我就出示名畫課件,用形象生動的畫面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整堂課的興趣。

2、利用多媒體巧妙解疑: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我利用多媒體動畫出示蒙娜麗莎魅力的具體部位,化抽象概括的語言文字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畫面,有利於學生理解。

總之,“班班通”以其生動形象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為學生,

也為我們教師開拓了一條通往更廣闊天地的道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願藉助“班班通’,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動人心者情為先,一曲知音韻味長(《伯牙斷琴》説課稿。)

一、説教材

這是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龜山西麓,月湖東畔,高山流水,琴瑟相聞;這是一場傷感的人生悲劇!子期離去,伯牙斷琴。千古絕響、魂繞古今;這裏演繹着至真至美的人間真情;這裏訴説着“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的啟示;這裏銘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誨……

《伯牙斷琴》是鄂教版小語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借用餘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書名來談談對課文的理解:

1、晨雨初聽:推窗便得凌雲煙。

《伯牙斷琴》一課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人們口口相頌的動人故事:一代琴師俞伯牙練就高超的琴藝,卻因為曲高和寡,無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讓他結識了鍾子期,子期雖是一介樵夫,但他卻深諳伯牙琴聲中的意趣和境界。從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潔的情懷才有了表達的空間。然而“月不常圓”,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絕望之際,斷琴絕弦,以謝知音。

2、山居筆記:夢裏真真語真幻。

對於伯牙來説,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樂,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諳世俗的言説。但他的琴聲從來沒有人懂,直到那個叫子期的樵夫尋聲而來……境由心造,琴為心生,子期聽懂的豈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轉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懷啊!而伯牙也從子期的眼中讀出了欣賞,品出了驚喜,相互之間的這種似乎與生俱來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橋樑,更為“知音”二字寫下了最為經典的詮釋。

3、千年一歎:詩仙落筆果不凡。

課文圍繞“學琴——勤學苦練盼知音;聽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斷琴——千古絕唱謝知音。”三個部分來寫,樸實凝鍊的文字背後藴含的感情令人動容!“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絃,把琴摔在地上…”一個“扯”字,一個“摔”字寫不盡伯牙對知音“愛之切”、對知音的離去“痛之深”、對失去知音後終身永不復鼓的“意之堅”。

4、霜冷長河:千古絕響繞耳畔。

琴斷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絕唱卻穿越千年迴響在我們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為了中國人的心靈故鄉,“知音”一詞也成了中華文化史上出現得最頻繁、最密集的兩個字,這使得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華文化的傳統精華。課文放置於“良師益友”這個話題單元,是要把這個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是要給他們以歷久彌新的人生啟迪。

二、説教理,説目標

1、感受傳統,吸取文化精萃

“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澱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命根子。”(於漪語)充分挖掘《伯牙斷琴》的文本價值,引導學生感受、認識、傳承民族文化。

2、品詞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潛先生説:“在文字裏推敲,骨子裏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過對語言文字重點字詞、語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讀出語言的意藴和情味,體會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讀寫結合,彰顯語文本色

閲讀教學中要讓寫“擠”進書聲琅琅的課堂!正在成為大家的共識!設計中 “站在子期的墳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過去,他們 ,他們 ,可如今 沒有了, 也沒有了!”的寫話練習在提高學生能説會寫方面做好有益的嘗試。

教學目標:

1、把握“讚賞於伯牙的藝術追求、欣喜於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於伯牙的斷琴絕弦”的情感主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複述課文;

2、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知音為人生帶來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斷琴的意義,懂得知音難覓,懂得珍惜朋友之間的情誼。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藝與他對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學重點之一,體會鍾子期高超的聽琴本領和子期去世後伯牙斷琴這一舉動是重點之二,也是這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初步瞭解課文的線索,即學琴——聽琴——斷琴,並學習“學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藝的提高是因為他的勤學苦練和他中琴聲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課時的教學分三個步驟進行:啟課——未成曲調先有情;品讀——一枝一葉總關情;對話——心有靈犀一點通。

(一)啟課——未成曲調先有情。

開課從複習舊知開始,在複習詞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中的幾個説説上節課學習的“學琴”部分的主要內容,通過這個過程回顧上節課所學,並訓練學生把文本中的語言進行內化。

承接學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補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學生進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藝的心願達成了,有一次當他興致勃勃地去為君王表演,彈奏了一曲表現狂風的曲子,曲子還沒有彈完,君王卻揮揮手説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學們,你們能體會到伯牙現在的心情嗎?此時,他在心裏渴望着什麼呢?在音樂與小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開始走進伯牙的內心去感受伯牙孤獨和對知音的強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難求的同時也奠定了本課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部分的教學主要讓學生由一字一詞入手瞭解子期高超的聽琴本領,伯牙斷琴鋪墊情感。

根據課標第二學段中握語段結構的要求,在學習“聽琴”部分時,我從整體入手,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1、讀中理線:根據中的分段目標中“能把握語段結構”的要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這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圍繞這句話課文寫了哪些內容。讓學生能正確把握先總後分的構段方式。

2、讀中感悟:這篇課文語言很樸實,卻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導學生抓住“無論…便”這一組關聯詞初步感受子期會聽琴的特點的基礎上,又以“高山曲”為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找到“立刻,興奮”等詞語再來體會子期高超的聽琴本領。而“流水曲”則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關鍵詞“不住、讚賞”來體會,並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書上。經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對伯牙善聽的本領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對抓住重點詞來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內容有了更深的領悟,實現了語文課堂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讀中想象:在讀“雨中曲”時出示句子:伯牙觸景生情,便彈奏樂曲,抒發胸中的感慨。樂曲聲時而表現大雨滂沱,時而表現狂風怒吼,時而表現山崩地裂,鍾子期聽了,一一説出了琴聲的含義。句中簡單的“一一”一詞,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利用這個空間,讓學生通過想象把自己當作子期,來讚賞伯牙的樂曲,並説可以仿照課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來表達,還可以通過動作和表情來輔助表現。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補白,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了鍛鍊,通過角色變換,對子期聽琴本領的認識更加深入,所以學生的發言中,顯現的不僅是普通的語言文字,而是凝結着對“知音”的理解,對“知音”的感悟,為後文“斷琴”難點的理解打下了伏筆。

4、讀中昇華:當子期一次一次説出琴聲的含義時,伯牙是怎樣的態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動地説:“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聲中要表達的感情你全能領會!”我引導學生聯繫第二自然段伯牙學琴時投入感情才使琴藝得到長進這一內容,理解子期聽懂了琴聲是因為聽懂了伯牙投入到琴聲中的情感,終於有一個人能在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中與自己進行交流了,封閉已久的心靈終於吱呀開啟,那份感動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帶着這份感動讀伯牙的話,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深情厚誼在朗讀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們的腦海裏。

(三)對話——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一部分的教學有一個小小的鋪墊:成為知音的兩個人除了説琴論道外還會做些什麼呢?學生根據所給圖片進行想象,體會知音帶給人們的美妙感受,理解作為伯牙的“知音”,子期還帶給伯牙愉悦的人生體驗,帶給伯牙更多的期待與鼓勵,同時為下文的失去知音後的情感落差製造了一個高度。

緊接着我話峯一轉: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經是那樣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經帶給伯牙那麼多欣喜與感動!可是,第二年,當伯牙興沖沖地趕到一年前他們約好的地點時,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徑上的一座孤墳:子期在這一年中,已經病故了!!!這一段過渡語和剛才的兩個人心心相印的畫面形成了強烈地對比,給學生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在這樣的情感的籠罩下,我讓學生找出伯牙的動作和語言,並把文中伯牙的兩個動作“扯”換成“拉”,把“摔”換成“扔”來讀一讀,體會一下與原句相比,有什麼不同的感受?用換詞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會“扯”與“摔”這兩個極具力度感的詞語在表達課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這樣體會之後我開始激情引讀斷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黃土卻將我與子期永遠地隔開了!我的琴聲還有什麼人能聽懂嗎?想到這裏,伯牙——(指名讀);如今,子期不在了,還有誰能分擔我的憂與愁?想到這裏,伯牙——(示意全班讀)!!這個部分,課文的情感達到高潮,此時的學生完全進入了文本的核心,他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對話,再來慢條斯理地講解已經與學生的感情基調不相符,於是採用以讀代講的方式,反覆引讀讓學生在讀中走進伯牙的內心,建構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對知音、友情的獨特感悟。從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傷與絕望,理解伯牙“斷琴”這一舉動。

在《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深情朗讀一首拓展的小詩:知音去,賦琴有誰聽?琴碎,音絕,滿腔淚,琴聲無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誰何用?青山依舊,綠水依舊,高山流水會響起,千古知音最難覓!通過師生共吟這首小詩,,再次引領孩子們體會伯牙痛失知音後絕望的心情,突顯“知音難求”這一主題,同時也把課堂上洋溢的悲傷氣氛推向高潮。

最後迴歸全文:學習了課文,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知音”?課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讓孩子們在梳理全文的同時明理:知音難覓,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結束語:高山流水已永恆於世,成為名留千古的那種坦蕩友情的象徵,成為文人墨客追尋與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後衷心地祝願各位領導、老師: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隨!

説課稿 篇7

幅經典的世界名畫。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美術欣賞活動,旨在貫徹《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稿)》的精神。該標準將美術課程定性為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主張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通過美術作品與文化情境的互動關係,使學生既能通過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讀和欣賞作品,又能通過作品瞭解相關的文化情境。

在本節教學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 根據學生已經瞭解和對春天的認識,進一步加強,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散性的設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學法指導: 要求學生善於觀察,積極討論,勤于思考。培養學生在課堂中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

顯性目標:(1)通過欣賞,初步瞭解作品的創作主題和表現手法,理解所表達的創作思想。(2)在認識作品的形式美感的

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隱性目標: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和多元文化的態度,養成珍惜人的生命價值和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的人文精神。培養豐富的情感。

重點:

理解作品與文藝復興所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的關係以及作品的形式美。

難點:

瞭解作品中神話人物的象徵與寓意關係。

採用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樣體現了重教學過程,輕結論的教學理念。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手段,利用課件進行教學。 課件中使用大量的圖片進行直觀教學。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師演示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討論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導入(導入技能):

曾經有個盲人乞丐,胸前掛塊寫有“自幼雙目失明”字樣的牌子,沿街乞討,可很少有人肯施捨與他。一次,他遇到一個窮困的詩人,詩人稱自己身無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話。奇怪的是,自

從詩人在那塊牌子上添了一句話後,人們變得樂善好施,紛紛慷慨解囊了。請同學們猜猜,詩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麼樣的話? (詩人贈送的話是:春天來了,可我什麼也看不見!) 問題1:你能描述春天的感覺嗎?(要求學生用形容詞或一句話表達)

鳥語花香,微風習習,富有生氣,春回大地,萬木爭榮。春天是美好的、富有生機的,春天是作家、畫家筆下常見的題材。 生活裏是,藝術也同樣是,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藝術裏的春。今天我們的學習作品《春》。(板書課題)

問題2:你能在仔細觀察後,描述作品中的形狀、色彩和細節嗎?能客觀地説明這件作品在哪些方面給你留下春的印象嗎?

描述:在桶樹林裏,一羣人且行且舞,人物的聚散組合,極富節奏感;滿地長着各種奇花異草。這是一幅蛋彩畫。

這件作品是作者按照詩人波利齊安諾的詩創作的。中間那位愛和美的女神維納斯是全面的+心人物。她的形象端莊、秀美,臉上露出發自內心的喜悦之情。她舉着的.右手好像控制着整個畫中的人物。

左邊三位“H惠”三女神(阿格萊西、塞萊亞、夥美羅西尼)被描繪得富有生氣。女神沫浴在陽光裏,正相互攜手翻潮起舞。右邊的一個象徵“美麗”,中間一個象徵“青春”,左邊一個象徵“歡樂”,她們將給人間帶來生機和歡樂。在畫的右邊(自左向右),

分別是花神、春神和風神。三個形象象徵“春回大地,萬木爭榮”的季節即將來臨。

而在畫面上最左邊那個好像在採摘樹上果子的力神赫耳墨斯。實際上在用他的神杖驅散冬天的陰雲。他在這裏是報春的象徵。此外,在維納斯頭上,還飛翔着被矇住雙眼的小愛神丘比特。他正在朝着左邊的人準備把金箭射出去。誰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產生如痴似狂的愛情。

作者以寓意和象徵的形象表現主題。畫中雖為神靈之境,卻洋溢着人間的世俗之情,給人間送來愛與美的温繕。他的作品不僅富於詩的想象,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獨樹一幟。這就是畫家不完全依靠歐洲傳統繪畫的明暗造型法,重視線條的表現、細節的刻畫,追求裝飾效果。整個畫面在表現春的歡樂中又十分矛盾地帶有一種憂鬱的抒情和淡淡的幻想,使作品韻味深長。

有句名言是這樣説的:當你欣賞一幅美術名作時,如同在聆聽一首名曲,領悟和感受其中的思想與美,那真是一件賞心悦目之事。今天,我們師生共同體會到了!

回顧我們今天欣賞《春》的過程,並思考一些問題,彼此分享。寫出兩三點收穫。

1. 因為課件的導入環節中插入了音樂,在導入部分欣賞圖片

時,應注意及時把音樂關上,以免授課的其它環節受到影響。

2.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3. 以上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春”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