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説課稿 閲讀(3.65K)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説教材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依據教學內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註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抓住古詩意象,通過吟誦理解詩意,領會詩情。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愁”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

重視古詩教學,對培養國小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時空差距,學生處在以直觀感受為主的心理水平。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以上分析,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將充分體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將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淒冷的意境,這時我將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閲讀時間,開放的閲讀思維空間,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於追求標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這也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三.説學法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説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羈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靜謐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範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後讓學生對照注音、註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確。因為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後請個別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奏劃分是否正確。這個環節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迴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將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圖畫採用個別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裏在想些什麼?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裏。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着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後,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並板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拋磚引玉,“詩人為什麼愁”,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遊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着讓學生繼續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範吟唱,順勢激發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着,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匯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於否定學生,而是順着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於用紅色的,我會説“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淒涼後,我將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温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剎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歷史的內涵,雋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昇華。遠離家鄉的惆悵,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寒山寺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楓橋夜泊》説課稿一等獎

五.説教學反思

這節課,少了宂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並通過吟誦表現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鬆,孩子們也學得輕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內容用圖畫展現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實瞭解,所以在根據古詩作畫的環節裏,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實現。這啟發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説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後,説課在教學實踐前。存在結構錯亂的問題,這樣的反思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進的作用。

説課稿 篇2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敍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最後一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教材編排看,本篇課文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我分兩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變”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説教法學法: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 “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為基礎,讀演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説課稿 篇3

我説課的題目是《長頸鹿和小鳥》也就是(用乘法口訣求商),這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除法的第一課,它是在本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基礎上的後續教學,在這之前,學生對除法的意義已有了初步的體會,會用29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除法。

本節課通過長頸鹿給小鳥準備房子的情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6—9乘法口訣求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點是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就是能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功體驗。

教材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情境圖:上面有這樣的數學信息42只鳥,6只小鳥住一間房子,我要為它們準備幾間房子?然後是:想一想如果來了48只鳥,長頸鹿需要準備幾間房子?再後來安排的是口算練習,最後是;數學故事分草莓,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拓展練習。

鑑於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我選用的是情景教學模式,把整節課串成一個。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三個和尚》是一個小朋友喜聞樂見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為什麼?小朋友讀了故事,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學會與人合作。

這個故事共有五段,第一段主要寫古時候,一個和尚勤快地挑水。第二段主要寫兩個和尚誰也不願意吃虧,於是一起抬水。第三段主要寫三個和尚誰也不願意多挑水。第四段寫一天夜裏,寺廟起火了,三個和尚一起努力撲滅了大火,第五段主要寫大火過後,三個和尚明白了道理。本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很具有教育意義,適合低年級學生閲讀。

二、説學生

喜歡讀故事、聽故事是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教材收編這篇課文是滿足孩子們的這一願望,符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徵的。很多孩子都聽過《三個和尚》這首歌曲,有的還會唱,所以對文章的故事情節孩子們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他們一定會對這個故事有閲讀的興趣並能從優美的文字中感受到團結合作的道理。

三、説教學目標

識字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為此我擬定出第一個教學目標:認識12個生字,會寫8個字,積累詞語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又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課標的這一理念,我擬定出第二個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懂得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辦好的道理,逐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的基本能力包括聽、説、讀、寫。我擬定出第三個教學目標:默讀課文,講講《三個和尚》的故事。這個目標讓學生展示自我,體驗成功,同時也是對學生聽、説、讀、寫四種能力中説的能力培養。

今天我主要説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我把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認讀生字詞語,學習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辦好的道理,逐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4、默讀課文,講講《三個和尚》的故事。

四、説教學重難點

課堂教學倡導一課一得。一節課,要想全面開花,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

1、認讀生字詞語。

2、精讀課文,讀中感悟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辦好的道理。教學難點在學習、生活中逐步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五、説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新課標強調讀,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學中,我採用得最多的是反覆誦讀法。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我還採用多種形式創設情景教學法,變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我主張一法為主,多法並施,力求使我的課堂生動有趣,能激起孩子們的共鳴。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我們的風采》,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師教法,學生學法,學情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的風采》選自於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彩的學校生活》第三課,本課屬於“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是一個非常熱點及受學生歡迎的一個主題內容。現在一般的學校對於校服的製作沒有統一性,普遍存在着陳舊的觀念:“運動服就可以當校服”。目前,除了在學校必須按規定着裝外,多數中國小生的校服平時恐怕很難派上用場。“家長不願買,學生不愛穿”相當多的學生都不喜歡校服,他們對校服的評價為“式樣難看,不分男女,缺乏美感”。 便是目前一些校服所處的尷尬狀態。作為即剛剛升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思維敏捷,活潑熱情,充滿了朝氣,成年人的裝扮及社會服裝的流行趨勢,早已影響了他們 對服飾的審美和自己形象地認識,因此我設計本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親手設計自己喜歡的學生裝,使我校處在青春初期的學生們在活動中提高審美 情趣,樹立積極的學生形象意識,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節課的教材地位,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從以下三方面確定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着裝美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創新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服裝設計的過程與方法,效果圖的繪製技巧,運用所學過的服裝設計知識,嘗試用不同的表現方法。設計出思路新穎、實用並具有個性化的校園服裝。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學生裝的設計製作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願望。

3、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讓學生做一個真正的服裝設計師。

4、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行設計,提高學生動手製作和探究的能力。

下面,為了講解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教師的教法:

古 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 育的精神,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的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具體教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情感,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3、點拔法-------展開聯想,擴展思路

4、欣賞法-------豐富知識,開闊眼界

並以實例,課件為輔助教學方法,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真正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學生的學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方法的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學法具體如下:

1、討論法-----各抒已見,相互啟發

2、探索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嘗試法-----動手實踐,探索研究

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動腦想,自己親口説,在這次的設計中,讓學生懂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可以表現美,創造美。

學情分析:

本 課的授課對象是國中一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穿着美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更多的是跟着潮流效仿,缺乏對自身主體的定位認識。本課從學生日常所見的穿 着角度講起,去引導學生欣賞服裝,瞭解穿着服裝要針對的幾個方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從而加深對着裝美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引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學會從平常的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課堂教學我準按以下四個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 談話導入,揭示主題

我設計的談話問題是:

1.你對你的校服款式滿意嗎?

2.平時喜歡哪些式樣的服裝?

3.您是否認為校服應該男女有別?

4.如果學校不強制要求,你會主動穿校服嗎?

5.你覺得校服應該符合什麼樣的要求?

6.如果讓你自己設計校服你會怎樣設計?

7.你希望校服哪些方面值得改進?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談話討論,從學生校服的滿意度入手,糾正學生對校服認識的偏差,與學生共同研究校服的功能,達到關注生活,關心校園文化的目的。

引出課題《學生裝的設計》

第二部分 初步體驗 發現問題

設計意圖:“綜合.探 索”課程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及動手實踐,甚至在探究的過程中,允許學生走彎路,使其能在自主的學習中收穫成果。為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初步設 計校服的實踐體驗活動,旨在使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暴露問題、發現問題,形成問題意識。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機會,同時讓學生在大家面前能有一個語言表 述的鍛鍊機會。

第三部分 歸納問題 學習新知

教師歸納發言,利用課體簡單介紹服裝設計知識的幾個環節:

校服設計知識:

1、學生裝的款式:1.禮儀服2.休閒服3.職業服4.運動服

2、服裝的色彩搭配:

色彩在人們的視覺中起着先聲奪人的作用,遠看色彩近看花。一套服裝,讓人先入為主的首先是色彩。因此,校服的色彩設計要給人以清新大方的印象,如暖色調、冷色調。在一套服裝設計時,通常是以一種色調為主,配以1~2種輔助色,但不破壞色彩的整體效果,這種以色調為主的設計比較協調、穩重明快、清新柔和。(課件展示同類色相配、近似色相配、對比色相配的學生裝)

3、面料選擇:

透氣性好、易洗、易幹、價廉物美。如棉、麻、燈心絨、牛仔布。

4、學生裝的特點:

1反映學生的身份;2體現學生的年齡;3符合學生身體生長的需要。

5、 校服設計的表現手法

(1)手繪校服 (2)紙貼校服 (3)立體制作

6、手繪校服設計步驟(課件展示並示範)

1打輪廓 2鋪大色調 3深入刻畫 4細節處理

注 意:用鉛筆畫設計草圖,用彩色筆完成,線條應該簡煉概括,塗色不必過於均勻,只作標示性塗繪,體現生動的效果。

四、課堂作業

你也來試試:嘗試畫一幅學生裝設計圖,或利用可找到的材料拼貼、搭配出一套學生裝。

要求:個性化、風格化,體現校園文化。(放背景音樂、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通過課堂巡視不僅能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及時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做到培優補差,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指導,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

設計意圖:依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經驗,展開不同的創作方式,體會形式的多樣化,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創作表現是來源於生活本身,讓學生對服裝設計這一我們比較陌生事情進行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在活動中感受娛樂。

第四部分 集體展評,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的機會。學生講述和交流所設計的經過,及互評、自評、他評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擴展了學生的豐富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對服裝美的鑑賞能力,樹立學生美好的生活情趣。

課後小結:

關注校園文化,穿出青春特色,追求高雅品味,體現時代風貌。

課後拓展:欣賞我國百年校服發展史。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在課堂教學結構與突出學生個性發展上做了一些有意識的探討與嘗試,體現了教師行為的轉變:

創始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嘗試探討,讓學生探究質疑,

適當點撥,讓學生開拓創新。課堂實踐,讓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

歸納體驗,讓學生把知識納入系統。

使之學生體驗,感悟,經歷,認知,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教材潛在的功能得到有效的開發,體現當前素質教育對課堂教育的要求。

雖 然通過這節課我學習了很多,但有得也有失。還有很多的不足,包括現在,還在不斷的反思:此課已經嘗試,證明行之有效。學生們課堂活躍、勇於參與讓我振奮, 他們的創造力讓我驚喜。在課堂中做到了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學生的作業效果不錯,作品都與眾不同、各式各樣,有的同學還加了許多裝飾物,學生的個性與創新 能力得到了發揮。我看到學生的開心和快樂,我感覺到學生的創新火花在閃耀、合作的精神在滋長,我感覺這節課還是成功的。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效果圖質量不好,對於模特的繪畫能力還比較差。另外,在時間安排上覺得有些緊張,對學生的把握還是不足,尤其在探究的過程中,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以後還要多聽課、多學習、多嘗試儘快的融入新課標理念中。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張龍興主編的教材《電子技術基礎》(第二版)中第一章第一節《半導體二極管》。本節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本書的基礎,打好基礎很重要,就如蓋房子,地基紮實,才能建起高樓大廈。這一節講的基本概念比較多,比如半導體、空穴、載流子、N型半導體、P型半導體、PN結等等。因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着,PN結的形成過程全靠想象,所以學生感到太抽象,不好接受,所以我考慮到用實驗演示和多媒體動畫演示來授課,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理解PN結的單向導電特性

2、 掌握半導體二極管分類和基本結構,會識別二極管的型號

3、掌握半導體二極管正向特性和反向特性

技能目標: 正確使用萬用表檢測半導體二極管的極性、二極管的質量

情感目標: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加強應用,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拓思路,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重點:PN結的單向導電性和二極管的特性理解;

難點:PN結是怎樣形成的。

三 、説學情

我們面對的是剛剛國中畢業來到中職學校的學生,他們大多基礎薄弱,自學能力較差,是我們所説的學困生,他們面對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可以説是困難重重,所以我在上這節課時特別注意到學生的這些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四、説教法

講授法、分組實驗法

五、説實驗器材

各種半導體二極管實物(發光二極管、整流二極管、大功率二極管、穩壓二極管),MF47萬用表10塊,硅整流二極管1N4007 10只,鍺二極管10只,試驗板一塊、3伏的直流電源一塊

六、説課時:2課時

七、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5min)教師舉例説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很多電器,如:電視機、計算機、音箱,DVD等。這些電器都是由各種各樣的電子元件組成的。其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元件-------半導體二極管,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1—1 半導體二極管)

引出問題:“什麼是晶體二極管?”(讓學生觀察手中的二極管,

感性認識二極管)

教師給出二極管的概念:一個PN結加上兩個引出線和管殼就構成一個二極管。

那什麼是PN結呢?

(二)、新課講解

1、PN結(30分鐘,其中講解大約15--20min,學生分組測量大約10min)

(1)、介紹半導體二極管的定義由此引出半導體二極管材料——半導體的概念。(半導體:常温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如:硅、鍺等,它的導電性能可受控制,在半導體中摻入雜質或改變光照、温度可改變其導電性能。)

(2)、講解P型和N型半導體材料的形成

(3)、PN結的概念(將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經過特殊的加工工藝緊密結合在一起)

(4)、PN結的單向導電特性:用演示實驗總結解釋PN結的單向導電特性。

用發光二極管演示實驗驗證PN結的單向導電性,加深學生對PN結單向導電性的理解。同時讓學生看看老師製作的課件,感受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二極管的分類、結構(10min)

(1)、二極管的結構示意圖及符號:

(2)、二極管的分類

説課稿 篇7

【文本解讀】

《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5教材中第十一課,是自然科學小論文,屬於實用類文本。

本文的文脈:首先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説明中國建築的影響。然後,重點分析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其次,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即“文法”問題)。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問題”。

樑思成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建築家,認真品讀課文,不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湧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無論是從全文來看,還是從每一部分來説,都條分縷析。所以,理清思路,歸納概括文章的要點,是突破本文的關鍵。按照作者敍述的詳略,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本文掌握的重點。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諸如 “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它們的準確理解不同於文學類文本,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實際情況,須從局部內容的分層歸納上去解決問題的。

【教學設想】

1, 學情分析

本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的邊疆》等自然科學小論文。因此,學生對這種科學小論文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其論述的嚴謹性,和語言的簡介性。但對於文中提出的諸如“文法”、“可譯性”等新概念,對其的準確理解還需要引導。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關於必修5冊實用類文本的有關敍述是: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而實用類文本閲讀的評價,着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

知識教育目標: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確中國國建築的特徵。②根據分層,歸納概括“文法”“可譯性”等重點詞句的含義。

能力培養目標:①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②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目標 :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3, 重點難點:

根據自然科學小論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本文的重難點制定如下: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理清思路,掌握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中國建築的“文法”。

教學難點:一,對建築術語如“所”“斗拱”“舉架”的理解。二、對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詞彙”以及“可譯性”的理解。

【教學方法】

㈠ 教學方式:

學習説明文,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容,學習説明文簡潔明瞭的'語言,並把學到的技巧運用於平時的寫作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使本文的教與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三讀:通過在預習的基礎上瀏覽、精讀、研讀三步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掌握課文知識。

2、設置情境:在課堂上,利用課件和視頻增強直觀性,讓學生更真切地瞭解説明對象。

3、問題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課外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和尋找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比較他們與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

㈡ 學習方法:

精讀研究法:學生通過仔細閲讀揣摩課文,深化對中國建築的特徵的認識。

對比學習法:把中國的傳統建築與西方的建築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瞭解中國建築的特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視頻。一段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特徵的視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過程】

㈠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作者。

㈡ 課堂教學

1, 導入:

利用視頻《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唐代木亭模型》來引入全文,並且讓學生更加鮮明地感知“斗拱”這一概念,以及明確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的傳承。

利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建築導入本文,揭示課題,並交代文體,指出其與記敍文的不同。而且簡要地介紹作者。這樣做有利於增強學生和直觀感受,對學習説明文有極大的好處。

這一個步驟所需時間不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開始就認識到學習本文與過去學習記敍性文字有了區別,明確學習目標,初步瞭解本文的説明對象。

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歸納全文思路。速讀之前,老師予以指導:這其實就是給文章分段,然後總結段意。明確本文先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接着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快速、獨立解決。

3,精讀課文,思考探究

我們瞭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國建築的具體特徵”卻還撲朔迷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分析每一段的具體內容。鑑於此,我給大家出了兩道思考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第一組研究第一題,第二組研究第二題,給大家3分鐘時間,同桌互助合作完成這項任務。

這兩道題是:

1、請把樑思成先生所總結的中國建築的9大特徵,再從3個角度高度概括一下。並據此,複述中國建築的特徵。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設計過程及目的】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老師巡視教室,通過詢問了解情況,給予點撥。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遇到分類歸納不準確的情況時,可以人物為例來類比指導;在學生複述的時候,大屏幕出現故宮圖片,創設情境,啟發誘導,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多表現為表述囉嗦、拖沓,這就需要老師提前明確方法;

關於文法問題,老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方法指導:這裏運用了比喻手法,那麼只需找出對應的本體,就解決問題了。學生的問題更多表現在不夠全面,表述比較混亂,邏輯性不強,我就事先強調學生用筆寫出來。從而,在與同桌的討論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書面的調整中加強語言的嚴謹性。通過這兩道題的設置,有效地鍛鍊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篩選和加工能力,不僅讓學生明確了中國建築的特徵,加強了文化厚度;而且鍛鍊了學生對使用類文本的歸納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題技巧。至此,學習目標基本達成。

4再讀課文,揣摩語言

這篇文章出自科學大師之手,除觀點確實、敍説嚴謹之外,文筆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並結合上下文,説説運用比喻説明的表達效果。

【設計過程及目的】:

這個問題是學生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就掌握的説明文語言的生動準確性,這裏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流暢性。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模式。(老師首先板書答題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動形象的説明了……)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賞析,讓學生體會本文敍述説明語言形象生動的特點。

5,對比探究:

利用幻燈片展示西方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讓學生分析它們不同的建築特點。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的認識,以及中國建築發展中的兼收幷蓄問題。

6、檢測目標

本着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準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的學習目標,制定以下檢測題目。

1、閲讀第8自然段,思考:中國建築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

2、閲讀文章倒數第2自然段,思考: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7,課外拓展:

關注家鄉的建築,可以選擇家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介紹這些建築的特點。

【教學反思】

1,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實地考察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説明文,文中涉及的中國建築方面的概念術語很多,有些説明文字因為沒有圖例參考不容易讀懂。因此, 我鼓勵學生多查找一些圖片資料,如網上圖片、書中圖片、有關中國民居建築的郵票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尋訪一些就近的名勝古蹟,做一些實地考察,加強感性認識,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提供有關中西方建築的視頻和網站,開拓學生的視野。

中國建築的獨特文化和建築方式,在與西方建築的對比中會凸顯地更為明確。因此我提供了一個西方建築的視頻和相關的網站,讓學生能自己動手。

説課稿 篇8

選擇上這篇課文原因很簡單,兩個字——感動。文中桑蘭面對重大打擊時所表現出的那種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再聯想到今年的汶川地震、08奧運會有太多的故事讓人震撼,儘管我知道這篇對三年級學生來説可能立意太深,但我還是毅然選擇了它。我期望讓桑蘭微笑真正走進學生心田,帶給學生一次美麗的感動體驗,讓這節語文課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一段難忘的歷程。

教學內容,我將它濃縮為了一個詞:微笑。整個教學流程是:1、導入“ 優秀”引出“微笑”2、解讀“不幸”,感受“微笑”3、研讀“堅強”, 走進“微笑”4、延伸拓展,昇華“微笑”。教學初,站在領獎台前的桑蘭笑靨如花,那是一種怎樣的微笑?(成功的微笑、甜蜜的微笑,那是對美好未來充滿嚮往和憧憬的微笑)而後,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當不幸降臨時,桑蘭的微笑又是怎樣的微笑?由此讀出了三幅畫面:“得知自己的傷勢,沒有掉一滴眼淚”,“接受康復治療,忍着劇痛,輕哼樂曲”“學習生活自理,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令我自己滿意的是對於桑蘭受傷堅強地練習吃飯這一簡單動作的想象教學。我們知道,三年級閲讀教學是由低年級培養對語言的感受能力為主向高年級的理解、欣賞過渡。這一學段的閲讀教學很難把握。“扶”的過多,不利於孩子自主讀悟能力的培養。“放”的太開,孩子們對文本理解感受太過膚淺。我們也知道三年級孩子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閲讀教學應以幫助孩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為主,因此,教學中我就根據孩子這一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靈活選取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設計了寫話訓練,通過想象、仿寫來體會桑蘭的堅強,這一設計通過拓展豐富文本,將孩子引投入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用心靈感受這種精神。從而理解了桑蘭微笑的深層內涵,桑蘭的微笑是堅強的微笑、樂觀的`微笑、自信的微笑。

當然,桑蘭的堅強不是教師把自己的體驗直白給學生的,是要學生自己通過朗讀來感受的。因此,教學過程簡約成兩個字:朗讀。今天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自己的範讀,朗讀了桑蘭的小詩《我的夢》,其實這是一個為學生體會桑蘭的堅強“蓄情”的階段,也是給學生直接感知,如何將自己的感受朗讀出來。其次,注重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髮。在朗讀“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蘭的美好人生剛剛開始,可她的後半生也許永遠要在輪椅上度過”這句話,我引導學生設身處地以“隊友”“教練”“父母”的口氣導讀,通過創設的情境,以讀促情,以讀悟情,既聯繫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使學生產生了共鳴,從而深入體會桑蘭所遭遇的“天大的不幸。”

當然,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到深深的遺憾,在講解這篇課文時面對微笑的桑蘭感到眼圈濕潤,感到聲音哽咽,但是,我發現孩子們似乎並沒有我想象的那種太深的觸動,還有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不能很好地及時地處理。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想我將帶着這種遺憾在教改試驗田裏不斷探索,不斷進取,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