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説課稿 閲讀(4.24K)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知識目標:

1.學會10的加減法.

2.通過遊戲學會湊10法.

(三)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四).教學重點:

10的加減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二.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展示課件1)

二.新授

1.導入.(出示情景圖,展示課件2)

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體會10的加減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9個一堆,1個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個一堆,2個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個一堆,3個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後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並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並説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1)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

(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麼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於10就行)

通過填空體會10減幾得幾的減法.

10減1得9,10減2得幾 10減3得幾 ......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從而總結出10減幾得幾的規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數學遊戲——數字划拳遊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説: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第1,2,3,4題.(展示課件4)

練一練

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

連一連.

練一練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説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於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

2. 情景展示與實物演示法

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遊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

五.説學法

1.自主學習

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 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

2.合作互動學習

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於合作.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説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第22~23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內容分析

《有幾枝鉛筆》是北大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加法的第一節課。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是建立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就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和應用”為主線展開數學活動,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創設大量的情境,喚醒他們已有的經驗,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逐步體會加法的實際意義,列出不同算式,在説一説、算一算中發現自己身邊的加法問題,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處都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善於發現和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説學情認識

學生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加法,但是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歷,要正確理解加法的意義並一定困難,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建立加法的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運用。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加以引導,在“有幾枝鉛筆”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學生能順利建立“2+3=5”簡單的數學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建立的數學模型,説出這個家庭中兩樣物體合併的現象。這樣讓學生感知學習知識的必要性。

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義。

2、會讀、寫加法算式,會選擇合適的方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提供的具體情境,提出簡單的加法問題並進行解答,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點。

2、讓學生在在數學活動中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情感性目標

1、在合作、交流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悦。

2、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一種學習用品:“黑心腸,尖尖頭,走起路來全靠頭;直着走,橫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師:同學們,鉛筆能幫我們寫字,我們要愛護它。

二、探究學習

1、建立表現

師:請同學們看看圖一,説説你看到了什麼?試一試提數學問題。

圖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話説清楚,把問題提準確。

師:同學們真聰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鉛筆,右手拿着3支鉛筆,問笑笑一共有幾支鉛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幾支鉛筆”。(板書課題——有幾支鉛筆)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笑笑手裏一共有幾支鉛筆?她是怎麼數的?

(教師出示圖二:笑笑兩手一共拿着5支鉛筆。)[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動手拿鉛筆的情境來導入新課,既直觀又親切。通過合併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義――把兩部分合併到一起,要用加法計算。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上課的開始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寫算式計算。

師:怎樣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幾支鉛筆呢?

師:表示“合起來”時應在算式中間用“+”表示,這個一橫一豎的符號叫做“加號”,請大家邊讀邊書寫三遍。

師:請大家讀一讀式子“2加3等於5”。

師:同學們,如果只看“2+3”這個算式,你能計算嗎?請説説。

2、探究體驗

師:下面準備請同桌兩個同學用手裏的5支鉛筆擺一擺、算一算。

要求兩個同學邊拿邊説“我拿幾支鉛筆,他拿幾支鉛筆,一共有幾支鉛筆?”,拿一次寫一個算式並計算,看哪一組同學拿的方法多,寫的算式多。

師:請一個同學説説1+3=4,你是怎麼擺?怎麼算的?再請同學説説2+2=4,你是怎麼擺?怎麼算的?……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體會到到“合起來用加法”,學會了掰手指頭或口算等方法。以後,同學們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或比較快的方法計算。

説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體會到計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義,認識了加法算式和加號,不僅會讀、會寫加法算式,還能根據具體情境寫出加法算式並正確計算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給了他們足夠的獨立嘗試、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自己所會的知識,教師再用手勢等方法幫助他們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他們不僅學得輕鬆,,而且充分體驗到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悦。

三、鞏固練習

(根據課本“試一試”兩幅圖的要求,安排學生戴小汽車、小鳥頭飾分兩次表演。)

師:請同桌兩人互相説説算式,説説算法。(小組)

師:請同學們説説算式,説説算法。(全班)

師:同學們,從這兩幅圖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讓學生獨立做“練一練”中的“1、計算”“2、填空”

3、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練一練”中的第4題“説一説,算一算”,再進行兩人交流,然後在班上交流。

4、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四、課堂總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分與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練習8-10各數的分與合的過程。第2題用“猜”的形式鞏固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第3題綜合了8-10各數分與合的內容,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熟悉8-10各數的分與合。第4題讓學生應用對8-10各數分與合的理解填空;第5題通過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啟發學生靈活應用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合理作出選擇。第6題是通過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有條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題是寫數練習。這一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學過的'知識。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3、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為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二、説教法:

1、情景教學法練習課是很枯燥的課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課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旅行的故事貫穿整個練習,讓每一個練習都聯繫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發現法:在分一分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出分與合的聯繫。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三、説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習練習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方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找一找,親身感知,鞏固數的分與合,從而小結出數組成的規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 情境引入:

因為學生對分與合的知識已經接觸很多,所以先設計每個學生完成一個分與合的練習。這樣有競賽的情況下,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將分與合的題貼到黑板上,學生就利用這些教具進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組利用學具進行活動,完成課本第一題,組織交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並提醒學生從分與合這兩個角度分別説一説。

(三) 玩猜一猜的遊戲:師先示範,在紙上寫上10的分解,讓學生來猜;然後小組進行活動。先由一人在紙上寫好一種分法,再讓其他同學猜。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 第三題,我將它改成放風箏的遊戲。説説8-10各數的分與合。在教師示範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出題。

(五)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個號碼,第五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找朋友。練習時,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慮。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活動。

(六) 因為事先正好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所以第6題讓每個組的學生都來種一棵小樹。提示學生有次序地填寫。從下往上,左邊的數由大到小,右邊的數由小到大。再讓學生按順序説説各數的不同分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七) 寫字練習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動中能靜一靜。

(八) 小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分與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本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5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整個第三單元的學習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會學習的樂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説學習目標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教材內容的安排,基於課程標準,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1、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夠理解並掌握4和5的組成,能夠熟練地説出5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根據學習目標,制定如下評價任務:

1、通過動手操作、練習等形式完成對目標1的檢測。

2、通過口頭提問、練習等形式完成對目標2的檢測。

接下來,對學習的重難點進行分析

學習重點:通過實踐活動直觀地瞭解4、5的數的組成。

學習難點:熟練地説出5以內數的組成。

三、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設置多種問題情境來營造輕鬆、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經歷“具體→抽象”的探索過程。所以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並且使用“數學課件、教具圖”等直觀教具。

關於學法,新課程的`最高理念為: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可以做到好學、樂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並且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經歷了探索、交流的過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識,提升技能。

四、説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分為五個環節

一、談話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練習。

四、本課小結

五、佈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出示課題,開始新課

環節一:憶舊迎新 趣味導入

出示課件,複習鞏固。

環節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談話導入

孩子們,中秋節老師用四個蘋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師是怎樣用兩個水果盤,分四個蘋果的嗎?……

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分與合。(板書課題:分與合)

2. 探索4的組成

出示籃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們上台來分一分,擺一擺,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

3.師生共同玩猜球遊戲,探索3的組成。

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4. 探索5的組成

出示盤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們上台分一分、擺一擺。

5.直接給出2的分與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環節三 自主練習

1、大家看看這裏有幾個籃子幾朵向日葵花啊?

問題:把4朵向日葵放到兩個筐裏,怎樣放?

操作:誰來幫我擺一擺,看看會有幾種情況。(叫學生上來動手操作)

看一看與我們分的怎麼樣?(課件)

2、開火車遊戲。

環節四 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課堂總結:你今天都學習了什麼?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媽媽説一説?

以上是我的課堂教學預設,但是實際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景來教學。謝謝各位同仁的聆聽。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説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係。

由於數較多,《百數表》裏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於學生髮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於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於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通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係,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通過探尋為什麼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通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於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座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徵。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於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着非常廣泛的聯繫,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説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説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繫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通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感受關係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後,通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同時通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隻言片語的。通過解構,深化認識,通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遊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説説為什麼?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裏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裏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係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座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裏,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説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麼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説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通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説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説,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麼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説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麼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通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説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麼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麼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通過給數找家的遊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説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於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

2.教材簡析: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後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讓學生説一説、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定物體的位置。

二、説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三、説學法:

新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聯繫實際,導入新課。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方位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體的位置也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我藉助本節課中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讓學生先説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在學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後,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後、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係,然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後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者上。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5、4、3、2加幾是在9加幾和8、7、6加幾的基礎上設置的,經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與前兩節內容相關的小數加大數的式題,都可以用交換加數的位置來計算,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這些計算。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湊十法,本節課的重點不再是研究怎樣湊十,而是算法的多樣化。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利用9、8、7、6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習5、4、6、2加幾的遷移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負責的.品質.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練掌握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悟出5、4、3、2加幾的最好的計算方法就是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大數加小數.

在設計本課時,依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我的整節課設計,要體現以下設計意圖: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髮展為主,合作交流。

有關20以內進位加法,學生已經學過9、8、7、6加幾,所以,整堂課我沒有像前面那樣教學怎樣去湊十,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討論、交流。在出示5+7=後,讓學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説一説。這樣,既創設了一個合作交流的氛圍,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補充、完善,使每一個人都取長補短,同時也養成傾聽別人説話的好習慣。

2.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開放自主的環境裏,讓學生的思維開闊和活躍起來。在探究新知環節5+7=教學後,我進行了算法統計和優化,明確:在計算時,只要計算準確,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就用哪種方法。在學習完例4後,我引導學生想:5加幾、4加幾、3加幾、2加幾的題還有哪些?並適時地給出兩個提示,這樣學生就能迅速、準確地想出來,比起老師直接給出20以內進位加法表記憶更深刻。

3.尊重學生的思維多樣性,鼓勵算法多樣化。

國小生的思維是靈活多樣的。他們在課堂上時常會冒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我們應給予保護,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後,學生想出很多種方法,我適時引導,鼓勵創新,提倡學生算法多樣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變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