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説課稿>

【推薦】説課稿集錦7篇

説課稿 閲讀(1.4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説課稿集錦7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爬”是大多數幼兒都會的運動,但手腳着地的爬過障礙物是現如今的幼兒較少能夠嘗試到的。本次體育活動是選自建構式教材,活動利用小烏龜“爬娃”作為激發幼兒爬行慾望的對象,通過讓幼兒想像小烏龜的爬行方式,並自己在不同器材上練習爬行,從而鍛鍊他們鑽爬過障礙物時動作的靈活協調性,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也讓幼兒體會爬行的樂趣。教師在活動中要對幼兒隨機進行安全衞生教育。

二、説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滿足幼兒的需要,確定本次活動目標為:

1、學習手腳着地屈膝爬過障礙物。

2、鑽爬過障礙物時動作靈活協調。

本活動的重點是要鞏固幼兒手腳着地爬行的正確姿勢,訓練爬行的速度。難點是在鑽爬過障礙物時,能夠做到動作靈活協調。

三、活動準備:

為了順利完成活動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如下兩方面的安排:

1、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小沙包;

2、玩具小烏龜一隻;長繩四根;長凳四隻;裝了水的礦泉水瓶、拱形門若干。

四、 説過程

本次活動一共有三個部分:

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就用礦泉水瓶在活動場地間隔一定距離四散排列,作為“樹林”。活動開始,教師出示小烏龜“爬娃”,並向幼兒介紹“爬娃”的來歷:這隻小烏龜非常非常喜歡在樹林裏爬來爬去,所以大家都叫它“爬娃”。接着教師以“爬娃”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並開始熱身遊戲:繞“樹”爬行與聽信號爬行。

第二部分是“爬娃”練本領。有兩個內容:爬過小路——幼兒沿着長繩爬行,要求在爬行時手腳都要在繩子上;爬過小橋——幼兒在長凳上爬,這個環節需要進行隨機的安全教育,提醒幼兒注意上下橋的安全。

最後一部分是遊戲比賽“爬娃”運糧。幼兒分成四隊,分別站在起點線的後面。遊戲開始,每隊排頭幼兒趴下,後面的幼兒將糧食放在排頭的背上,排頭的幼兒迅速向前爬行,繞過“樹林”,鑽過“山洞”,到達終點線,將糧食全部運完。比賽結束,教師表揚幼兒後,請幼兒休息,結束本次活動。

四、説教法

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激發幼兒學習和鍛鍊的興趣,活躍幼兒的思維,培養其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其能力。活動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和重複練習法。整個活動我選擇在户外進行,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鬆愉悦的活動氛圍,以此來達到該次活動的最終目標。

説課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學寫傳記》,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主要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兩部分。

本課的教學目標:

1.依託文本,強化人物傳記的寫作技巧。

2.經典切入,激發學生閲讀傳記的濃厚興趣。

3.自主掌握人物傳記的一般寫法,學會給歷史人物寫傳記。

根據以上目標,我安排的.教法學法是:

教法:情景創設法和合作探究法。

學法:圈點批註法、聚焦閲讀法,歸納總結法。

最後我重點説一下,本課的教學過程:

首先我將出示成龍和馬雲的傳記片斷,讓學生猜人物,從生活中的名人談起,極大調動學生對人物傳記的濃厚興趣。

並順勢提出什麼是傳記,傳記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結合課本進行圈點批註。

以《老舍自傳》為例,概況總結出傳記的寫作內容和基本結構。再次精讀《老舍自傳》,歸納概況出寫好傳記的兩條法寶,一抓住人物特點,二是以時間為線索,截取重要人生節點,做到條理清晰。因為傳記不是枯燥的生平簡介和履歷表,我將以《美麗的顏色》為例,得出第三條法寶,“記錄典型語言和重要行為,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情感、性格特點”。

人物傳記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生動傳神,那就必然離不開人物刻畫的一些方法。依託文本,回顧課文中刻畫人物方法的運用技巧,讓學生對人物傳記有個更清晰的理解,從而達到關注文本,重視文本的目的。

回顧文本之後,我將着重強調學寫傳記的幾個注意點。最後,依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佈置相對應的寫作訓練。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的《搭石》是人教版第七冊教材中的課文。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

教學理念】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同時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了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據本課教材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針對上面的目標,我確定用兩個課時來完成。 我這裏選的是第二課時。這課時要學的是第2~5自然段。【教學方法】 在閲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採用了“讀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基本流程】

一、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老師一邊播放配有音樂的美麗畫面,一邊介紹美景,將學生快速帶入美境中。 接着就板書課題:21、搭石。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受 默讀課文,讓學生思考:我們這篇課文圍繞搭石,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段講)什麼是搭石;(第二段述) 擺搭石;(第三、四段寫) 走搭石;(最後一段議) 以石喻人。通過學生的回答來幫助學生了解大意,整體把握。

三、指導品讀,示範學習 1、瀏覽課文,劃出“文中那些讓我們感到美”的地方。 (指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品析美。) 2、示範品讀第三段: 這段話對“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實實在在體現了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作者寫一行人走搭石的動作協調有序,“像輕快的音樂”,“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彷彿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抓住關鍵的詞句,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充分説出眼前浮現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美,感受美。然後指導讀句,讀出感情。

四、小結方法,自主品析

1、師生共同小結第三段的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並以“我是學習小能手”為競爭、激勵契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下面三個問題作為學習的金鑰匙,指導學生合作學習。⑴ 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呢? ⑵ 我能抓住哪些關鍵詞句體會美呢? ⑶ 我怎樣才能有感情的`朗讀呢? 2、小組合作學習時,師巡視指導,讓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 3、彙報學習成果: ⑴ 在品析第二段時,重點抓住“無論怎樣”“只要”“一定”“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生動地刻畫了老人認真細緻的動作,理解老人一心想為他人着想的優秀品質。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體會老人的心靈美,讀出對老人的讚美。 ⑵ 這第四段雖然文字樸實,但是簡單的事情中閃爍着美好的思想,散發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裏的純樸的人們,相互謙讓,互敬互助,尊老愛老,而且“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① 理解“理所當然的事”。 ② 聯繫生活舉例説説你眼中的“理所當然的事”都有些什麼事。讓學生充分感受那種謙讓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讀。 ⑶ 第五段借石喻人,進一步體會作者借搭石所要頌揚的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導朗讀,讓生傾聽與評價,充分理解與感悟。此時,讓學生充分發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讓他們在交流中昇華對文章的理解。最後師小結: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獻、互相禮讓、尊老愛老的孩子。五、課外拓展,即興練筆 本文作者是一個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擺搭石、過搭石的事兒介紹得這麼具體,這麼美。這時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是否也曾留心觀察身邊的“美”呢?談一談吧!指導學生進行練筆訓練,幫助提高習作能力。並將此佈置為一次練筆作業回家完成。

【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把握好文章的內涵,以及吸引他們的視線。板書注重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結合。將“搭石,一道風景;走石,如畫美景”這兩句話分別做河岸。再將“默默無聞、互相禮讓、尊老愛老”三個詞板書在河中的搭石上,再現搭石的美,同時更凸現出人性的美。

説課稿 篇4

本單元主要是圍繞着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展開。這些人大多是睿智超羣,胸懷寬廣,平凡可親受人愛戴的。通過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同學們感受到他們偉大的人格,得到激勵。

《小溪巴赫》是關於偉大音樂家巴赫的一篇文章。本堂課設定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聆聽音樂、朗讀課文等手段,感受巴赫,小溪,音樂三者之間的關係,抓住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為人像小溪般;以及巴赫的音樂與小溪有着某種相似處這三層聯繫來把握文章。整堂課主要圍繞着這三個問題展開。

文章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讓我們感受他的偉大人格魅力。但是考慮到學生們對於巴赫的瞭解並不多,僅憑文章中的內容,感受巴赫人格有一定難度,所以在理解巴赫的為人如小溪這一層時,我準備了大量的關於巴赫的生平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如何處理資料,選擇與文章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的來補充,以避免使資料過雜,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從這些資料中應該能很快感受到巴赫的為人,勤奮、堅強、執著、卻又默默無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許多朗讀的環節,我認為這樣的散文應該通過多讀來體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韻味和作者所隱含的情感。在學生朗讀課文選段的時候,我選擇了巴赫的音樂《愛的協奏曲》來配樂,應該能夠很好的調動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小溪巴赫》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品味語言,理解和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

2、結合文本閲讀,積累部分常用詞語、優美語句,加深對部分常見修辭格作用的理解等

過程能力與方法:

通過聆聽音樂,朗讀課文,感受巴赫,小溪,音樂三者之間的關係,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巴赫及其音樂藝術的偉大之處,學習利用音樂藝術陶冶情操,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和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理清思路,體會將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樂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寫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是心靈的迴響,是情感的共鳴,從依偎在母親懷抱裏或是睡在搖籃裏聽母親哼催眠曲開始,音樂就悄悄地滲進了我們的心腦和血肉,伴隨着我們生命的旅途。我相信同學們生活中也都離不了音樂。不過或許大家更鐘情於流行音樂,而對於古典音樂恐怕就很少有人問津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古典音樂,

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請同學交流聽後感。

師:這首充滿詩意委婉動聽的小提琴曲是德國小提琴家威廉漢姆編寫的,此曲一經上演便立即聞名遐邇,廣受大眾歡迎,但真正的作者,追溯淵源,是一個世紀以前的德國作曲家巴赫。多少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歎調》以其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成為不朽的傑作。音樂就像文學一樣,我們常説“文如其人”,音樂作品中同樣我們也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那麼巴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何以創作出如此這般的音樂,並且至今不衰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巴赫,感受巴赫的音樂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二、分析作者的寫作緣由

1、從課文的開首幾節我們知道,今天我們有幸在這裏能夠一起賞讀到肖復興的這篇文章也是經過曲折的。一開始作者想寫巴赫卻又三緘其口是為什麼?

明確:古話説得好,大音稀聲,大象稀形,大愛無言。正是因為他的敬仰到達了一定的程度,找不到最能描述巴赫的途徑,所以才不敢輕易的解讀巴赫,生怕表達得不完整或者是有錯誤。

2、那麼這麼謹慎的作者為什麼最終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使他豁然開朗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給了作者解讀的靈感。即巴赫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涓涓細流不停止的意思。這讓他找到了走進巴赫、解讀巴赫的金鑰匙。故以“小溪巴赫”為題。

三、釋題

1、我們根據作者的理解,題目中的小溪與巴赫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如果在兩者之間加一個字的話,你覺得什麼字比較合適?

明確:像,如

2、那麼是不是僅僅因為名字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作者就認為巴赫像小溪了?(那麼有人叫李聰明,他就一定聰明嗎?)

明確:顯然不是的,這是隻是最表層的關聯。

四、理清小溪和巴赫的關係,挖掘小溪的內涵。

1、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最初的“三緘其口”還是後來的“豁然開朗”寫下此文,都是出於作者對於巴赫的敬仰和熱愛。對於這樣一位在心中非常重視和愛戴的人,任何的解讀都不會是膚淺的,而應該是深刻的,那麼小溪與巴赫之間還有怎樣更深的聯繫?

明確:

(1).巴赫的德文是小小溪水

(2).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像小溪

(3).巴赫的音樂像小溪

2、找出文中集中寫到小溪的段落,看看小溪究竟有什麼特點?(教師範讀)

明確:第8——10節集中寫小溪

小溪的特點:永不停留,生命力旺盛,不被重視,安詳,恬靜,執着,曠日持久的美等。

3、在寫小溪的時候作者還寫到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明確:作者還寫到了大河,作用是大河與小溪作對比,進一步生動形象的反襯突出了小溪的特點。沒有大起大落,不會張揚,默默無聞,卻貴在時時刻刻的堅持,貴在無聲無息的滲透。

4、這些是小溪的性格,在作者看來,也是巴赫的性格。文中11、12節自然地由小溪過渡到巴赫,將兩者的性格連接到一起。那麼究竟巴赫是怎樣一個人呢?為什麼作者覺得巴赫的性格就是小溪的性格呢?從文中我們似乎只能得知巴赫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巴赫的'生平。

幻燈片展示巴赫生平,概括巴赫的性格

總結巴赫的性格:不張揚,勤奮,默默無聞,沉靜,堅韌

5、我們常説“文如其人”“詩品如人品”,具有小溪一樣品格的巴赫,它的音樂與小溪一樣。那麼巴赫的音樂又是怎麼樣的呢?剛才上課伊始我們已經在感受過他的音樂,那麼在文中作者又是怎樣來評價巴赫的音樂的呢?找出文中寫到巴赫音樂的地方。

明確:6;13;16節

(一)巴赫音樂價值如小溪:能常青常綠,能滋養後代

文中第6節運用了對比:不像出土文物,價值只停留在證明過去,脱離了時代背景沒有存在的價值。而巴赫音樂則不同,對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當下都有其啟示意義,都會賦予新的內涵和價值。類比:與成年老酒一樣,隨着時間的積澱越發醇香,

引入歷代音樂家對其的評論

有人問為什麼起巴赫的藝術是怎樣達到這樣完美的境地時,他很嚴肅地而簡單的回答道:這是由於我下過一番苦功,誰如果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界。“

(二)巴赫音樂特點如小溪:抒情性很強,如流水般緩緩流淌,寧靜安詳。聽後好像真的濾掉了許多喧囂和燥熱,充滿着寧靜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遠方、在夜的深處有着親切的呼喚和等待……是因為有這美妙的樂聲,像空氣像花香一樣彌散在夜色之中……”沉醉在這樣的音樂聲中,我們可以漸漸卸下一身的疲憊與煩躁,拋開所有的壓力,如一股清流慢慢滲透進我們的心田,使緊張蜷縮的心漸漸舒展。

五、有人説,用“小溪”形容巴赫太小家子氣,不夠偉大,你認為呢?

偉大與否不是用大小來衡量,而是在於它的價值,文中14節告訴了我們,請同學們齊讀14段。

六、總結:小溪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特徵,是與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相照應的。巴赫的個性沉靜而堅韌,生前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而他的音樂卻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成就,滋養着後世無數的偉大音樂家。“小溪”、“巴赫”、“巴赫的音樂”三者相融一體,“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樂的完美寫照。

七、拓展及作業:

作者説描寫音樂是件蠢事,的確像音樂這樣抽象的事物我們很難直接對它描繪和言説,但作者巧妙地找到小溪做喻體,借用比喻手法把這種抽象的感覺形象化,使讀者更深刻地、更快地瞭解巴赫和他的音樂。這種手法是值得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借鑑和運用的。

練練筆:

展開合理聯想與想象,通過比喻的手法來寫一位你身邊的人物。

要求:300字,形象貼切。

板書:

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

巴赫 像 小溪 巴赫的為人像小溪

巴赫的音樂像小溪

教後記:

我認為這堂課基本上實現了我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較配合地完成了整堂課。重點較為集中和突出,時間控制得基本恰當。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在最開始的引入分析課文核心問題時,由於緊張將巴赫像小溪説成了小溪像巴赫,這雖然看似是個小錯誤,但也不能小視它,這是把本體和喻體弄反了。我們在課堂上要儘可能地做到正確性。

原本將“用小溪來形容大海是不是太小氣了?”這個問題置於教學過程的最後,然後上過之後覺得這個問題放到最後上事實上意義並不是很大,如果以後再上,可以將這個問題提到最前面來問,然後導出後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還需要做微調,使之更加順暢。在板書的設計上還要稍作修改。

本堂課的亮點之一是劉慧玲同學伴着音樂朗讀的部分,情感、節奏、何音樂配合地非常好。也實現了我預期的效果。可見,多媒體如若用得好,可以提高課堂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北京版)二年級下冊的第17《化石魚》。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設計的理念、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説教材:

《化石魚》一課是一篇兒童科普短文。通過小金魚和河公公的對話,介紹了一種化石,就是魚類的祖先在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化石魚。課文語言生動,引人入勝,內容充滿童真童趣,把讀者帶入了充滿童趣的世界。這是一篇從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好課例。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閲讀之後,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課文內容,知道化石魚是魚類的祖先,產生探索自然界奧祕的興趣。

2、有語氣地朗讀課文。注意常用標點符號的用法。

3、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附近”、“稀奇”和“有趣”等詞語。

二、説設計理念

1、調整師與生的關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當的,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特別是起始年級,就更要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語言特徵和價值觀念,想兒童之所想,樂兒童之所樂,把學生視為平等的學習夥伴。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本着一個“成為孩子們學習時的夥伴,玩耍時的朋友”的指導思想,從教學程序的設計,到課堂用語和肢體動作的運用,都力求讓自己更兒童化。

2、更新教與學的方法

“教與學”是課堂教學的兩個關鍵詞,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富有詩意的課堂,飽含情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更需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創設情境,遊戲活動等方式,引領學生自讀自悟,主動參與,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學的方面,我則更提倡個性化的學習,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説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去講解分析,因此這節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我以一個夥伴的身份給學生加油,並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説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四、説學法

1、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許多客觀事物,能説出他們的名字和一些現象,還能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那僅僅是一些零碎的,不規範的語言,為了使他們正確理解運用語言,在課堂上必須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創設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他們學習、積累、感悟語言。

我所執教的班級的學生喜歡閲讀,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學生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簡單的問題。部分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能積極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稚嫩的見解。個別學生則缺乏自信,較為膽怯,學習的主動意識不夠,對意願的表達較為模糊。

2、定學法

根據我班學生情況,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識水平,因此確定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創造性的讀——師生合作讀——分組合作讀——表演練習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能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他們熟讀能力、想像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五、説教學程序:

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1、自然談話,複習導入。

通過教師的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通過二類字字詞的複習巧妙的由詞到句,由句入篇。

師:“課文中的小金魚在誰的附近游來游去?誰能把這條小金魚貼在黑板上?”

生1:把小金魚挨着化石魚貼了。

生2:他貼的不準確,我來貼。(他把小金魚和化石魚離開了些距離)

師又把小金魚離化石魚很遠,就此説明:附近就是周圍,不能很遠,也不能挨着。

師:你能試着用“附近”説一句話嗎?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你輕聲讀課文,想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填空:小金魚開始以為化石魚是( ),後來知道了化石魚是( )。

3、讀中有法,讀中感悟。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抓住小金魚的語言讓學生當小金魚轉換角色帶着好奇的語氣讀一讀,説説為什麼這樣讀?繼而指導學生朗讀。之後,教師又引導學生體會小金魚的心情,進一步把讀中感悟落到實處。

師:請你找找小金魚對化石魚説什麼了?

師出示小金魚的話,問:學生讀説説知道了什麼?

師:你就是小金魚,快帶着好奇的心情去問一問。

4、層層深入,探究明理。

教師以問題:“小金魚為什麼會認為化石魚是假魚?”把學生引入新的思考。在學生回答後,

出示:化石魚的尾巴一下也不擺,眼睛一下也不動。化石魚的嘴巴一下也不張。“一下”是什麼意思?能把”一下”換個詞語嗎?抓住重點詞幫助學生體會文章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詞彙,使他們明確了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

5、品詞品句,突破難點。

讀河公公的話,抓住“最老最老的爺爺”,“4四億多年了”以問題:“為什麼是最老最老的爺爺?”“看到這個數字你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後表達。使學生的表達能言之有物。

6、巧借結尾想象練説。

想象是發展兒童語言和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有些課文讀完後,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未完的感覺,因此教學中我們抓住結尾處再次為學生創設想象表達的空間。小金魚要把這件事告訴所有的朋友們,想想小金魚的朋友會有誰?它會怎樣告訴朋友們?在學生自主表達後,出示:小金魚對( )説:“這是一條化石魚,它可不是( ),而是( ),你們説多( )啊!”(引導學生運用“稀奇”、“有趣”練習説話。)

凸顯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表達。

7、回到整體,再讀全文,讀出語氣。

8質疑存疑 延伸課外

(1)學生質疑:河公公幫小金魚找到了答案。同學們,有關化石魚的事你們還有什麼想問的嗎?(生可能會問:化石魚是怎麼形成的?小金魚和化石魚怎麼不像啊?)

(2)存疑:其實有關化石魚的知識很多課外書上都有,課下你們可以到圖書館去找一找,看一看,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找到正確答案。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興趣濃,朗讀的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真正體味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最後説説我這節課的板書設計,主要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內容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國小《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衞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後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局部,在人體知識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於同學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為今後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同學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同學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同學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資料――試管、澱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裏搖動,讓同學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同學的注意力,激發同學的探究慾望。

⑵提出問題:“像米飯這樣不溶解於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同學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讓同學帶着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⑶揭示課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同學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同學積極的學習慾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説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後引導同學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同學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同學充沛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同學看。

最後,讓同學對照自身的身體,互相説一説消化器官,並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同學原有的知識儲藏,把同學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認識消化過程

⑴瞭解唾液的作用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小腸:充沛消化,充沛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首先讓同學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並在小組內交流。

然後,在同學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後,讓同學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身的話,準確、全面、系統的説一説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同學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同學提供充沛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加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局部説課稿充沛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籠統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於樂,為同學發明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

4、聯繫實際,進行飲食衞生教育

同學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同學説一説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繫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維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後,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麼?”引導同學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同學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同學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沛體現“教師主導,同學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説,主要採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同學經歷“提出問題――猜測與假設――觀察實驗――考慮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同學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通過同學實驗和觀察,提高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一起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同學的學習方法來説,主要是讓同學通過“看、想、議、説、做”等活動,以落實同學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同學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同學考慮。

議一議,是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蔘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説一説,就是讓同學説消化器官的名稱,説食物的消化過程,説維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同學在説中學,學中説。

做一做,就是讓同學動手做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同學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同學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同學科學探究的能力。

説課稿 篇7

一、説幼兒

我班幼兒的平均年齡在6週歲左右,平時喜歡探究問題,求知慾強,好奇、好問,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特別是對玩具有着濃厚的興趣,玩具的名稱、款式、玩法、等等是小朋友經常談論的話題,小朋友也經常把家裏的玩具帶來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給孩子的童年增添了色彩和情趣,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談話《老玩具我知道》,幼兒對老玩具有一定的瞭解。

二、説教材

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和事物都使幼兒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總是在向父母或身邊的人尋找答案,腦袋裏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為什麼!本節教學活動恰恰也是根據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玩具選擇的教學內容,探索好玩老玩具。即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三、説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談話教育要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重要和有趣;並學習老玩具的一些玩法,生活化和遊戲化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根據《綱要》精神和本班幼兒的興趣、能力水平等實際,我將本教育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 瞭解有中國特色的'老玩具。

(2) 有玩這些玩具的興趣和願望,並學習老玩具的新玩法。

(3) 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四、活動的重難點:

重點:讓孩子認識老玩具。

難點:找出玩具不同的玩具和方法。

五、活動環節

1、激趣導入:出示課件,激發第一次認識老玩具的興趣。

(1) 引導幼兒為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

教師提問:大家猜一猜這是什麼玩具?這個玩具怎麼玩兒?

(2) 引發幼兒玩這些玩具的興趣和願望。

教師提問:這麼多玩具你最想玩哪個?或者喜歡玩哪個?為什麼?

(3) 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學習老玩具的新玩法。

教師提問:誰能在玩這些玩具的時候有新鮮的玩法?

(4) 引導幼兒為這些老玩具分類。

教師提問:這些玩具有這麼多玩法,它們有相同玩法的嗎?咱們能不能給它們分類?那些事屬於同一類的呢?

教師可從玩具的玩法、在室內或室外玩、會玩或不會玩等多角度引導幼兒分類。 最後:教師帶領幼兒在室外玩各種老玩具玩法。

活動延伸:

教育活動的結束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探索的開始。所以,我把活動作了進一步的延伸:讓幼兒在室外玩各種老玩具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