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閲讀(2.9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

去年教學《公倍數和公因數》這一單元時,依照學生預習、閲讀課本進行教學,老師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從學生的練習反饋中,部分學生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錯誤百出,反思教學後,覺得用課本上列舉的方法,真的很難一下子準確找到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數,有學生寫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數有學生寫5。……調查詢問學生找兩個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或者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感受,他們都説“太麻煩了”。

今年教學《公倍數和公因數》這一單元時,我在去年教學《公倍數和公因數》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進:

一、仍然是將預習前置。

二、動手操作,想象延伸。

讓學生動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表象,是促進形象思維發展的有利途徑。例題教學中讓學生動手鋪,鋪後想,想後算,算後思。

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邊長6釐米、8釐米的正方形,能鋪滿哪個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圖形,動手拼一拼。

學生分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擺法寫出來。

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們發現了什麼?

以直觀的操作活動,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體會公倍數和公因數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經歷公倍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據剛才鋪正方形的過程,在頭腦裏想一想,用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正好鋪滿邊長多少釐米的正方形?在小組裏交流。

三、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先用“列舉法”教學“求兩數公倍數與公因數”;在學生相對較熟練的`時候嘗試讓學生直接説出公倍數與公因數;在此基礎上適當介紹後面的閲讀知識,但不要求學生使用。

四、在教學了用“列舉法”“求兩數公倍數與公因數”的知識之後,適當提高訓練難度,將求“最小公倍數”與“最大公因數”合併訓練。通過聯繫“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知識,引導學生髮現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擴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這樣,給學生結合題目中兩個數的特點,自主選擇方法的空間,學生比較喜歡,掌握較好。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感悟、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況:(1)兩個數是倍數關係的,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其中較大的一個數,最大公因數是其中較小的一個數;(2)三種最大公因數是1,最小公倍數是兩數乘積的情況(“互質數”這個概念學生沒有學到):①兩個不同的素數;②兩個連續的自然數;③1和任何自然數。

課後反思:

一、預習後的課堂教學,還要教,直接放手要出問題。

二、介紹一下短除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直接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簡單代替列舉法。

三、應逐步鼓勵學生把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過程想在腦中,直接説出結果。引導感興趣的同學在課後探索其它的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內容,適當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2

昨天新學了因數和倍數,我覺得課上學生表現還可以,很會説,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時,問題很多。今天進行了練習後,效果截然不同。我在練習前,首先對昨天的內容進行了複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1、講因數和倍數時應該講清誰是誰的倍數或因數。2、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時,倍數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數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學生書上練習時,提醒學生弄清每題的具體要求,有些題只要寫出一個數部分的倍數,而有些題需要寫出全部的倍數。有些符合要求的數不止1個,要儘可能把這些數都找出來。但學生有時找不全,我就教會學生這樣思考:找一個數的倍數時用乘法,找一個數的因數時用除法。效果還可以。

今天教學了因數和倍數一課,這節課的內容關鍵是讓學生在掌握因數、倍數的概念的基礎上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就總體情況而言教學效果還可以,但多少還是存在遺憾。

存在問題:在寫出了算式3*4=12後出示“3是12的因數,4也是12的因數;12是3的倍數,12也是4的倍數。”後讓學生閲讀,複述後讓學生觀察尋找記憶的方法,學生總結:像這樣的乘法算式我們可以説兩個乘數都是積的因數,積是兩個乘數的.倍數。再讓學生用因數、倍數同桌複述算式2*6=12,1*12=12中數與數的關係,全班交流複述,學生説的蠻好的,可是在分層練習時再讓學生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數的關係時,又部分學生混淆了因數、倍數的概念。看來開始的複述學生純粹是無意識的模仿,是為模仿而模仿,教師沒有在學生模仿複述後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可以這樣描述這些數之間的關係,例如:為什麼12是3和4的倍數,還能説12是2和6的倍數?……如果加了這層思考,學生就會理解只要是兩個整數相乘等於12,12就是這兩個整數的倍數,這兩個整數就都是12的因數。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數之間的關係。

滿意之處: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時花費的時間不多,但在交流方法時我捨得花費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比較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選出不會重複、遺漏的簡便方便用學生的名字命名這些方法。再讓學生分別使用這些方法尋找,真實感受這些方法的好處。學生郵箱比較深刻,在後面的分層練習和檢測中沒有學生出現漏或重複的,而且速度也很快。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積極性的大小與他獲得成功的概率的大小有直接關係的。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節概念課,關於“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藉助乘法算式來認識倍數和因數,從而體會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以及倍數和因數的特徵。

這部分知識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沒有什麼生活經驗,也談不上有什麼新興趣,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概念課,因此為了讓乏味變成有味,在課開始之前,跟同學們講了韓信點兵的故事,從一個同餘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產生興趣,並告知學生所用知識與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很大關聯,引導學生認真學好本節課的知識。

在教授倍數和因數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感受不同形狀下所得到的不同乘法算式,通過這些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並且讓學生自己想一道乘法算式,讓同桌用倍數和因數説一説,從學生的自身素材去理解概念,使學生對新知識印象更深刻,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數和因數。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由於緊張,忘記讓學生從“能不能直接説3是因數,12是倍數”這一反例中體會倍數和因數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以致到後面做判斷時出現很多同學認為“6是因數,24是倍數”這種説法是正確的。

本節課的難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因此,我將教材中先教找一個數的倍數改成先教找一個數的因數,也正因為找一個數的因數比較有難度,所以,我先讓學生根據之前例題中的三個乘法算式來説一説12的因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利用乘法算式來找,並且初步讓學生感受有序的思想,給學生一個方法的'認知。為了讓學生得到反思,在找的過程中,請學生互評,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請學生自己糾正,在錯誤中產生反思意識,從而能夠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於課堂中的生成,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課堂機智將其很好的轉化成學生所需達到的目標,以致跟預設的效果不一致,學生沒有很充分地得到反思。並且對於課堂中的一些細節問題,處理得還不夠到位。本節課的教學對於我來説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契機,今後,我會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後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於學生來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後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係和朋友關係來説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後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鬆,教學設計儘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後的一點感悟。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課堂中,我首先讓學生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麼。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為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為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為兩類。然後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於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説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其次,釐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説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説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於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範圍內,也可以在小數範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範圍較之倍數範圍大一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餘時間。

2.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6

《因數和倍數》這一教學內容是一節概念課。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説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教師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説出方法後,為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為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為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同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其中一道題是猜我的電話號碼,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我是這樣想的:重在培養學生善於聯想,勇於探索的習慣。由個體現象聯想到同類現象並能深入探索,這是創造的源泉。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節課另一個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這一環節教學的成功,也使我改變了教學的觀念——適時放手,會看到學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後教學需大膽相信學生,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教材又瞭解學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7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學習過程,從而學會學習。

1、以“理”為基點,將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

概念教學重在“理”。學生理解“因數”、“倍數”概念有個逐步形成的過程,為了促進這一意識建構,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經過“排列整齊的隊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數因數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學生在輕鬆、簡約並充滿自信中學習新知,在數與形的結合中,深刻體驗因數倍數的概念。

2、以“序”為站點,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學生對於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表及裏、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當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後,讓學生探索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的因數,這既是對概念內涵的深化,也是對概念外延的探索。這時思維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本節課的深度之一。在教學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找12的因數,並在交流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把握個別到統攬整體、從思維混沌走向思維清晰的'過程。抓住教學的難點“如何找全,並且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自由地説,再引導學生説出想的過程,並加以調整。表面看來僅僅是組合的變換,實質上是思維的提高和方法的優化,並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一對一對”找因數的方法,經歷了互相討論、相互補充、對比優化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是在學生已經有了探索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具備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後,啟發學生“能像找因數那樣有序的找一個數的倍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以“思”為落腳點,培養學生髮現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規律的形成重在“觀察”,教師如果能在此恰到好處的“引導”,一定會讓學生收穫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設計時,我藉助了“找自己學號的因數和倍數”這個活動,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學生親自的嘗試中,在有目的的對比觀察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步引導到了最深處,知道了一個數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它本身,反過來也是正確的。教師在這裏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學生對所學的概念進行了有意義的建構,促進和發展了他們的思維。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8

《倍數和因數》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和總結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用“列舉法”研究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和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 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使數與形做到了有機的結合。 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降低了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一個數的倍數與因數的特徵,單憑記憶也不難接受,為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學習”,我提出“任何一個不是0的自然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觀察12,20,16,36的因數,思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數是幾?最小的呢?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明確的指向。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三)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互相討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的技能與方法,既關注了過程,又關注了結果。

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隨後的巡視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決定先交流再讓學生尋找,這樣就用了很多時間,最後就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練習,我認為雖然時間用的過多,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也有收穫。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四)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智能內化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視數學意義的滲透與拓展,力求用數學的本質吸引學生,樹立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服務的意識。本節課的設計,我就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後勁。如列舉法的介紹,有序思考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等。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之前我知道這節課時間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間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先進性了預習,做好了一定的準備工作。在第一部分認識因數和倍數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間,直接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教師應該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9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隨後的巡視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決定先交流在讓學生尋找,這樣就用了很多時間,最後就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練習,我認為雖然時間用的過多,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也有收穫。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智能內化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之前我知道這節課時間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間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認識因數和倍數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間,直接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教師應該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0

倍數和因數本教材與原教材大不相同。在舊教材中,首先確立了除法的概念,然後在此基礎上認識了因子倍數。目前,在不知道劃分的情況下,直接識別倍數和因子。數學中的“初始概念”通常很難教授。這部分信息是學生第一次很難掌握的。首先,這個名字相對抽象,在現實生活中不常接觸。對於這樣的概念教學,學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和確定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和理解過程。

在本課程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為學生的探索和發現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並提供了適當的指導。同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程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性、主動性、合作性和親和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實例內化,對倍數和因子的理解

我創造了一個有效的數學學習環境,將數字與形狀結合起來,並將抽象化為直覺。首先,讓學生操作,將12個小正方形放入不同的'矩形中,然後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公式,從而得出因子和倍數的含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從動手操作到直觀感知,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使學生能夠獨立體驗數與形的結合,然後形成要素和倍數的含義。使學生初步建立“因素與多元”的概念。這樣,我們就可以充分學習、利用和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新的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良好。

(II)自主探究、意義建構、發現倍數和因素

整個教學過程試圖反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整個課堂上,教師總是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和理解倍數和因子的意義,探索和掌握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子的方法,引導學生滿口獨立獲取知識,手和腦。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多元合作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獲取知識、發現特色,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技能,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意識。

查找數字因子是本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在隨後的檢查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我決定先溝通,讓學生們發現。就這樣,花了很多時間。最後,我沒有太多時間練習。我認為雖然我用了太多的時間,但我認為學生們已經充分探索和收穫了。對於剛剛對多因素有了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如何在沒有重複和遺漏的情況下找到36個因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首先,讓學生獨立找出36的因子。我檢查了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有序地思考,大多數學生沒有按照必要的順序寫公式。然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1

一、單元主題圖體驗數學化過程。單元主題圖是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選擇某一個主題構建的一幅情境圖,本單元就出現了“數的世界”單元主題圖。在教學中,我是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組織教學的,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主題圖,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然後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共享學習的成果;最後通過解決問題,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不僅很快找到了整數、小數、負數,而且也找到了橙子賣完了用“0”表示,圖中有一個凳子、一張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如我有50元可以買多少千克蘋果?學生真正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二、數形結合實現有意義建構。教材中對因數概念的認識,設計了“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寫出乘法算式,再與同學進行交流。在思考“哪幾種拼法”時,藉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地學習”;學生對因數和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繫起來,促進了學生的有意義建構,這是一個“先形後數”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抽象的過程。

三、探索活動關注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運用做記號、列表格、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來發現規律和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開始教北師大教材,最大的感覺是教學的空間真的`擴大了,課堂活躍了,但是同時給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時間也增加了,每節課從學生的反饋看來,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存在各種問題,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基礎性”題目,整個一個單元只有一個練習一,那六道題目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能否多給孩子們一些選擇。

2、不太明白為什麼一定要使用“因數”這個概念,比較“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和“約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約分”,總覺得後者容易接受吧。這一改好像我們還得教學生家長,就真的有學生家長投訴説“老師啊,你教錯了,那不是因數,是約數……”,讓人哭笑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2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説説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並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後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探究、研究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獨立思考、交流探討,學習研究,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前進。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3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尊重教材,引導學生實現從形象向抽象的飛躍。

教材中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進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來,再根據乘法算式教學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細化過程,讓學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本單元的重要知識,其他內容的教學都以此為基礎。在學生得出乘法算式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3×4=12這道算式,邊指着算式邊先介紹“12是3的倍數”,然後啟發學生“看着算式你還能想到什麼?”很多學生已經領會12也是4的倍數,指名説後,再強化一下讓學生連起來説説誰是誰的倍數。接着教學“3是12的因數”,再啟發“這時你又能想到什麼?”學生很容易聯想到“4也是12的因數”,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慾強。這時再讓學生完整的説一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已經“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與乘法有聯繫的,表達的是自然數之間的關係之後,接着練一練讓學生根據2×6=12先同桌互相説説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在全班交流。最後根據1×12=12先指名説一説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再讓學生輕聲地説説有點特別的兩句。

整個過程處理細緻、層次清晰、有扶有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充分,反饋及時、兼顧學困生,讓學生在遷移中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三、由點及面,巧架平台,讓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建立完整的數學模型。

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既能鞏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也為研究倍數的特徵及意義作準備。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方法時,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探索求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難點,例題直接安排找24的'因數更是困難。教學中我還是利用3×4=12做鋪墊,引導學生先找一找12的因數,初步感知了找因數的方法。然後層層推進,先讓學生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數,引出根據除法找因數的方法,再讓學生按除法通過自主探究找出24的所有因數,接着組織學生比較、討論、優化提升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4的倍數時,學生在4×4=16的鋪墊下,很容易找到一個或幾個4的倍數,但是想要“一個不漏且有序的找全,並體會出4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卻很難。如何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倍數的數學模型呢?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然後引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整理,接着向兩頭延伸:有比4更小的嗎?接着4×2=8,4×3=12,4×4=16,…像這樣説下去説得完嗎?4的倍數的特點逐步在學生的腦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構。

這樣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無序、不完整逐步由點及面向有序、完整的思維邁進,有效的建構了數學模型。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結合整數乘、除法運算初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含義,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0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因數。

2、 使學生在認識倍數和因數以及探索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提高數學思考的水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智力題:有三個人,他們中有2個爸爸,2個兒子,這是怎麼回事?

教師説明:人和人之間是有聯繫的,數和數之間也是有聯繫的。(板書:數和數)

二、初步認識倍數和因數。

1、創設情境。

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可以怎麼拼?請同學們先想象一下,然後説出你的擺法,並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

學生彙報拼法,教師依次展示長方形的拼圖,並板書:

43=12 62=12 121=12

教師根據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數,12也是3的倍數,4和3都是12的因數。

揭示課題: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數和因數説一説 62=12 121=12嗎?

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2、深化感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同桌互説以後再指名學生敍説。

(2) 你能舉出一些算式,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嗎?

教師説明:為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説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三、探求一個數的倍數。

1、設疑。

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3的'倍數有12,3的倍數除了12還有別的嗎?請在紙上寫出3的倍數。你能完成得又對又好嗎?。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引發衝突:為什麼停下來不寫了?有什麼困難嗎?引導學生討論後達成共識:加省略號表示寫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作業。

討論對不對?。

討論好不好?。

揭示有序,為什麼要有序地寫倍數呢?

全班討論:你是怎麼寫3的倍數的?。

31 32 33

3 3+3 6+3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用依次1、2、3寫出3的倍數。

3、深化。

請寫出2的倍數,5的倍數。

學生練習後組織評講。

4、引導觀察,發現規律。

小組討論:觀察這三道例子,你有什麼發現?

全班交流,概括規律,

5、小結:發現這些規律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尋找一個數的倍數。

四、探求一個數的因數。

1、設疑。

剛剛我們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接下來我們來找一個數的因數。

請寫出36的因數,你可以獨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討論,看誰寫得又對又多。

學生試寫36的因數。

2、組織討論。

你是怎麼找36的因數的?

( )( )=36 從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個36的因數,66=36呢?

36( )=( ) 從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個36的因數。

討論多。

問:寫得完嗎?你可以按照什麼順序寫?

師板書36的因數(從兩端往中間寫),同時指出 :當兩個因數越來越接近時,

也就快要寫完了。最後寫上句號。

3、鞏固深化。

請寫出15的因數,16的因數。

學生練習後組織評講。

4、引導觀察,發現規律。

問:通過觀察這三道例子,你能發現什麼規律?

5、小結:寫一個數的因數時可以從1和它本身來寫,從小到大依次尋找。

五、鞏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題。

學生填表後,組織討論,你是怎麼填寫的?指名回答相應的問題。

2、猜數遊戲。

同學們下飛行棋時,擲篩子,在1、2、3、4、5、6中進行猜數

(1)它是4的倍數。

(2)它是9的因數,又是3的倍數。

(3)2和3都是它的倍數。

(4)它是9的因數,又是3的倍數。

(5)它是這六個數的因數。

(6)它是因數。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數,又是本身的因數。

教後反思:

這是一節概念課,關於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藉助乘法算式加以説明,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通過備課,我梳理出這樣一個教學脈絡:乘法算式倍數和因數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從教材本身來看,這部分知識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沒有什麼生活經驗,也談不上有什麼新興趣,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概念課。如何藉助教材這一載體,讓學生在互動、探究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讓乏味變成有味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點教學體會。

一、設疑遷移,點燃學習的火花。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採用腦筋急轉彎中的一道題作為談話進入正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例中隱藏着共同點:一一對應、相互依存。對感知倍數和因數進行有效的滲透和拓展。

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我依據學情,設計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3的倍數。學生髮現3的倍數寫不完時面面相覷,左顧右盼。學生通過討論,認為用省略號表示比較恰當。用語文中的一個標點符號解決了數學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學生從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師一聲親切的問候:怎麼停下來了呢?、一聲驚訝:哦!寫不完呀?、一句激勵:能想出辦法嗎?。看似教師怠工的預設,是為了學生越位的生成。

二、滲透學法,形成學習的技能。

由於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無限、又如何有序寫出來呢?我設計了嘗試練習引出衝突討論探究這麼一個學習環節。學生帶着又對又好的要求開始自主練習,學生找倍數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訣等等。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圍繞好展開評價,有的學生認為:從小到大依次寫,因為有序,所以覺得好;有的學生認為:用乘法算式寫倍數,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數的影響,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幾個倍數是多少,因為簡捷正確率高所以覺得好。如此的交流雖然花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但是學生從中能體會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倍數和因數》教學設計及反思到學習的方法,發展了思維,這才是最寶貴的。正所謂沒有一路上的山花爛漫,哪有山頂上的風光無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學習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這一道除法算式來找一個數的因數。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可能會帶來幾點不足,其一:學生感知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尋找一個數的倍數都是藉助乘法算式,同樣,找一個數的因數也可以利用乘法,讓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豈不更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嗎?其二:從學情來分析,相對於除法,學生更熟練、更喜歡運用乘法。以學定教,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藉助( )( )=36來尋找一個數的因數。

課尾,我設計了一道擲篩子猜數練習,通過7道題,將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概括,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較,對後續的學習進行適當的鋪墊。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收到了課雖止意未盡的良好效果。

縱觀整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體地位,嘗試練習、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加以引導,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整節課似行雲流水、波瀾不驚,但我想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了訓練,探究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也會逐步得到提高的。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15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課後自已或與同學合作製作一個含有因數和倍數知識的轉盤。

教後反思:

40分鐘的時間一閃而過,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學習情緒空前高漲,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過程中數學思維的'提升,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讓我感覺無盡的驚喜。

課堂導入,親切,有效,讓學生先在腦海中留下“關係”這種印象,學生通過自己閲讀明白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然後通過試一試、練習、特別是(8是倍數,4是因數。…… ( ))的辨析,讓學生明白:在説倍數(或因數)時,必須説明誰是誰的倍數(或因數)。不能單獨説誰是倍數(或因數)。

因數和倍數不能單獨存在。

通過尋找一個數的因數,和一個數的倍數,讓學生通過多個實例找到規律。

在教學中由於過分依賴課件,致使有的環節沒有深入,沒有給學生時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