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閲讀(3.07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圖形的平移》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生活經驗和事例,讓學生感知平移現象,並會判斷平移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設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對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感知歸納平移,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移運動的表象。首先,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實例——升降電梯、觀光纜車、推拉窗導入平移。讓學生感知平移,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應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把問題拋出來:“這三種移動:上下移動、前後移動、左右移動,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能總結出來,那麼就説明他們對平移認識明瞭。如果學生不能一次歸納,老師就應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表示平移,充分調動學生頭、腦、手、口等多種感觀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來加深理解。而本節課平移的特點是我直接講出來的,這是不足的一點。

教學平移距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由我自己講授,沒有考慮學生自己的方法。在講授時,沒有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方法的講授沒有很詳細、清楚,因此,學生數方格紙上圖形的平移格數,以及畫簡單圖形的平移,掌握得不是很好。

本節課我有很深的體會:老師的提問應考慮孩子到孩子的知識掌握能力,他們能不能夠回答得出來。老師應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在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時,應耐心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課堂上不是幾個孩子掌握好了就行了,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體。低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和習慣都應加強,畫圖一定要用鉛筆和直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梯形的面積》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案例分析及反思“梯形的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特徵,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用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想,怎樣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的意義建構,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這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出發,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梯形面積計算的必要性,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梯形面積的學習慾望。在這種強烈的學習慾望下,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究出了很多種方法,自己解決了數學問題,體驗到了收穫的快樂,既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又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由於學生在探索中出現多種方法,因此,整節課就顯得十分地緊張,有些推導的方法也不夠讓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教學應該説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具體體現在:

1.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本節課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如:在“探索新知”這一環節中,改變了過去由教師講解、代替學生操作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動手實踐—小組內交流—選擇可行的方法”這樣三個步驟,完成了轉化和歸納的全過程。突出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並從中體會到了探究所帶來的樂趣。

2.第二個突出的特點是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如練習題的設計就突出體現了這一點。通過計算學生比較熟悉的籃球場中的罰球區圖形的面積,某些汽車側面的玻璃面積等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認識事物,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不足之處:學生手中的梯形學具應具有多樣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轉化的過程中去體會:“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一條件的重要性。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找因數》教學反思 首先,我要感謝學校為我們新來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教學平台,沒有這種常規公開課的演練也許我永遠只能原地踏步。再次,我要感謝前來聽課的老師,謝謝你們能在教師節這天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聽一個幾乎沒有經驗的新教師的課,還有課後你們對我真誠地點撥真的讓我感動很多,感觸很深,值得我好好反思。

1.要緊扣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中,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難點是找出某個非零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而學校的數學骨幹陳再鋒老師更精準的定位不得不讓我折服,他指出本節課的重點就是找因數的方法,一對一對的找;難點是找的過程中能有序思考,避免重複和遺漏。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課堂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作為教師,真該好好煉就這樣一雙火眼金睛,責無旁貸!

2.要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找因數是一個相對來説比較枯燥的`課題,單純的讓學生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找出某些數的因數會讓人提不起精神。對此,許承妙教導主任建議,可以用“學生排隊”、“學生植樹”等為例,在這些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該怎麼樣排,在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法算式,教師只需稍加説明就能找出某個數的全部因數,從而掌握找因數的方法。這樣不僅能使數學學習不再枯燥無味地重複再現,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此後,我將時時牢記“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宗旨,並努力付諸於實踐。

3.要從關注自我表現轉變為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包括知識掌握情況、情緒、情感態度等。

我想這應該是教師成長髮展的一個較高境界,需要每位老師不斷地學習探究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真正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此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識到了學生的差異,尊重了學生的差異,還注意到了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實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不足之處:再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時,學生不想列算式導致因數找不全,所以我強調必須在草稿紙上先列出一個數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數,這樣學生就不會出錯了。

在以後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學習容不得半點偷懶。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小數除法》在本冊教材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小數除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相關運算,並且學習了小數乘法的基礎上,對小數除法進行教學的。

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是以整數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以及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等知識為基礎來教學的。小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除的步驟和整數除法基本相同。注意複習和運用整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儘量讓每一個學生對於教材新問題產生獨特的體驗,以此為基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助才會有思維火花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才會有真正的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離不開對知識的.遷移、分析、歸納、聯想,從中發現新的方法。在讓學生通過聯想中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開闊思路,提高創新能力。

當然在開放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反思一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再加強一點,也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因為有第一單元的教學經驗,在教學第二單元《小數除法》時,做好了充分的備戰準備。果然,學生雖然有整數除法的計算基礎,但是計算有小數參與進來,學生思維就開始打混,意料中的、意料外的問題傾巢出動。

1.小數點位數移動不同步。通過移動除數小數點變成整數,所有的學生都知道,也都能順利完成,關鍵是忘了同樣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特別是當被除數小數位數不夠補0的情況。或者移動的位數與除數不一致。雖然他們知道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移動是根據商不變的性質來的,但是他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就忘記了。

2.商的個位不夠商1,商0打點的情況模糊不清,特別是被除數的個位右下角沒打點,就寫上0.(如:課本18面做一做的情況2415)

3.商的小數點沒有與移動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

強調算理,多進行點商小數點的練習,並對學生作業中錯例進行分析評講。

4.驗算時用商乘以移動小數點後的除數。

5.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夠時忘記在商的位置上寫0,再拉下一個數。還有部分學生用餘數再除一次。(如:課本18面做一做的情況1.2618)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每一次課都是我與學生的一段共同經歷,更是我的一次難得的成長曆程,而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對教材的不熟悉則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這一節課中,讀教材的過程中,我有兩個困惑:第一是三下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否需要課前再次複習。第二我創設的情境能否幫助學生體會同一個分數對應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同?有沒有更好的情境幫助學生來理解。

最後一個情境還沒有來得及展示就已經下課是今天這節課的遺憾,其實就是書中的第四題,我是想讓學生體會,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是大還是小,若這個總量一樣,那麼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小,若這個總量不一樣,那麼一個量的1/4比一個量的3/4就不一定了。

今後的時間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讀教材,讀教參,讀課標,不斷地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數學語言更嚴謹,數學知識更豐富,數學理念更前瞻。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數松果》是北師大版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一課時。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 5 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1、情景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採松果的情景圖裏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探究式的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這節課的教學,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5 的乘法口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對 5 的乘法口訣算式的比較觀察,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函數思考能力;通過對情景圖的提問題與解答,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編口訣的過程學生獨立完成,針對個別問題反饋強調編口訣的注意事項,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後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紮實的基礎。達標檢測達成率高,學生學習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不足之處:

1、課堂上部分學生格外活躍,出現爭着説、搶着説的不好課堂行為習慣,部分學生成了主角,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機會。

2、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採用不同的題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課件準備了一些挑戰性知識以及一些活動安排,但時間有限,不能得到展示,説明教師對課堂的時間和練習量估計不準。

3、在這節課中,我雖然利用了即時評價,但對學生使用的激勵性語言不夠豐富,評價的過於形式,不夠具體。

4、教師還缺乏機動靈活性,如果放手讓學生完成拓展延伸並及時反饋出現的問題比較好。

總之,每一次公開教學就是一種歷練,需要教師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掌控自如,要對學生的學情和教材把握準確,並能合理的做出課堂的預設,靈活的處理課堂生成,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點撥相機結合。教學即藝術,需要的是教師的綜合素質和駕馭課堂、教材、學生的能力,教學是個不斷修煉的過程。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植樹問題”原本屬於經典的奧數教學內容,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但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原型,新課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其教學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教學了課本117頁例1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反思本課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複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形成猜想—化繁為簡—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梳理方法—應用規律”的教學流程,意在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應用”這一過程,從而建立“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教學中,我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用畫圖方法模擬實際栽樹。由於我把例題的數據改大了,因此在模擬實際畫圖時發生了矛盾,數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畫下來或是太麻煩、太浪費時間了,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

既培養了數學思想能力,學會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其後,改變間距,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再次驗證,並完成表格,從而發現規律。在用“數形結合”方法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養。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歸類,出示生活實例,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事物間都存在着間隔,把這類問題統稱為植樹問題”;二是進行變式練習。我設計了6道練習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從而使學生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這節課雖然不乏成功之處,但也有許多遺憾。

一是操作的實效性。在學生畫圖探究間隔數和棵數的規律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小組比較少。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夠清楚,以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出現操作困難,影響操作效果。

二是練習設計不夠精。因為希望把儘可能多的題型呈現給學生,

所以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教學的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合理取捨教學內容。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打開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循環小數。但對於循環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循環小數書上沒有説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打開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説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符號弄錯的現象了。

為新課奠定了基礎。在突破重難點時,我設計藉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過程,當學生根據例1圖意列出方程X+3=9時,我把皮球換成方格出現在大屏幕上時,問學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應如何操作?”由於問題提的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學生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連忙糾正問道:“天平左邊有一個X和一個3,怎麼讓方程左邊就剩下X呢?”學生馬上回答:“減去3。”師:“天平右邊也應該怎麼辦?”生:“也減去3.”師:“為什麼?”生:“天平的兩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勢利導地使學生學習解方程的方法及書寫格式。課堂練習時間也不充裕,致使擴展思維題學生沒時間去思考,沒有達到預想的課堂效果。一節課雖然結束了,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它將永遠警示着我認真鑽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折扣》是新課標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數》中解決分數應用題中的一個內容。折扣是商品經濟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是分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因此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處問題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主學習,探索新知——實踐應用,鞏固新知——課外延伸,拓展新知。引導學去了解、探究、解決生活中的折扣問題。上了這節課後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文昌恆興超市入手,説超市聽説我們班的同學很聰明,想請同學們幫忙出出主意今年的五一節可以搞哪些優惠活動呢?然後讓大家互相説説,從而引入新課“折扣”。這樣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現實感受,讓學生覺得很親切,容易接受,所以導入很自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之中體驗“折扣”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整節課從頭到尾一個教學情境貫穿其中,主人公是小雨和爸爸。先是小雨和爸爸來到了恆興超市看到超市門口掛着的關於五一節大酬賓活動,商品打折的好消息很興奮,各自買了自己喜歡的商品,這樣子問題就出現了:要買這件商品打折後應付多少錢,比原價便宜了多少錢?所以我很順利地引出例4進行教學。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小組討論解題思路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非常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折扣”的學習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接着小雨和爸爸又去文具店,這裏同樣也在折扣銷售。也就是引導學生完成課本97頁的做一做的.練習。最後因為小雨他們家剛搬了新家,他們又去商店看中了這樣一套傢俱。也就是完成課外延伸,拓展新知中的練習:

週年店慶,傢俱一律八折

桌子雙人牀椅子

120元400元80元

請同學們幫幫算一算打完折扣後分別應付多少錢?與原價相比,分別便宜了多少錢?

正因為創設了這樣的情景教學,這節課學生不但學得很輕鬆,很愉快,而且知識掌握得也很好,教學效果很好,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三、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的生命,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應用數學,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探索新知和鞏固新知等環節,都是創設了小雨和爸爸去超市、文具店和商店購物的情景,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打完折扣後要付款了問題?也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折扣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我引導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解題思路等數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折扣這方面的知識,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在拓展新知的環節中,當出示了“週年店慶,傢俱一律八折桌子120元 雙人牀 400元椅子80元”這則消息後,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再把意義的問題收集起來,讓學生通過努力去解決問題。這樣更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新的課程理念。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使我認識到,只有教學中着眼於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來構建新知識,那麼,教學過程將會變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提供操作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在課的導入環節中,我首先通過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面積是12平方釐米的不同形狀長方形的操作,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觀感知因數。在此基礎上再依據算式具體説明因數的含義,利用已有的乘法知識,自主探索並總結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在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後,又讓學生參與“勇於嘗試”、“比本領:看誰找得快”、“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充分體現了“做中學” 的思想。

2.聯繫生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在這節課中,我緊密的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豐富了學生學習的資源。比如:“學生排隊”、“學生植樹”,在這些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並自主解決問題,使數學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重複再現,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具體的情境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彙報,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3.拓展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應用實踐的機會。在嘗試與練習的`過程中,我設計了 “勇於嘗試”、“比本領”、“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與平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此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識到了學生的差異,尊重了學生的差異,還注意到了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實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不足之處:再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時,學生不想列算式導致因數找不全,所以我強調必須在草稿紙上先列出一個數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數,這樣學生就不會出錯了。

在以後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學習容不得半點偷懶。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知識之後進行教學的,重點是“方程的意義”。設計的意圖是想通過觀察天平“平衡現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確定現象”三個直觀活動,抽象出相關的數學式子,再通過觀察這些數學式子的特徵,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過程,然後通過必要的練習鞏固加深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本課設計了活動探索、自主分類、抽象概括、靈活運用4個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遞進性,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一是通過學生觀察,抽象出相應的數學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到有效發展;三是引導學生對“等式”觀察,將等式分為“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兩類,然後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後通過判斷與獨立創作方程兩個學生活動,進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義,明確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教學實施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中用語不夠準確精練,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指導欠缺,對學生的發言教師傾聽程度不夠,未能很好把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課堂教學資源。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數的世界》是北師大版五年級第九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學過的數的基礎上來研究學習的。學生已經知道學過的數有整數(負數)、小數、分數,而本節課探討的是自然數和整數的關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關係,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是把0除外的。

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彙報,學生弄清了自然數和整數的關係,特別是班上的.一位男生概括地很準確: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而所有的整數不一定都是自然數。有同學還提醒大家注意:0既是自然數,又是整數。看來,學生是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了,這個知識點是掌握了。

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主要要求學生能針對具體的乘法算式説一説,誰是誰的因數?誰又是誰的倍數?而具體研究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怎樣?最小的因數是幾?的因數是幾?等問題是在後面專門學習,本課時只要學生知道因數和倍數的關係並自己能舉實例説明。但還有一點,書中特別提到是在自然數(非零)範圍內研究,學生在判斷一道題時,把這個要求忽略了。即:2.1×3=6.3,6.3是3的倍數,3是6.3的因數。學生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研究的範圍沒有弄清,所以這是一個重點,要反覆強調。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具體的“星期日的安排”,通過星期日三種形式的安排,引出了問題。然後圍繞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幾分之幾?”展開討論和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性的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獨立計算、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例如具體的運算過程,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中感悟,分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通過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討論,親身體驗到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學的好方法。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在充分的研讀教材後確定重點是掌握求路程的兩種解法,難點是理解速度和,根據新課程理念,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另外為了突破重難點本次教學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演示,通過講授我總結成功之處。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直觀瞭解相遇問題的.基本概念,並真正理解:兩人、兩地、同時、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難以理解的概念。

2.新課標在4-6年級段中指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嘗試獨立地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課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學生通過嘗試、交流,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證實。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生充分體現了主體作用,而教師則扮演着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上沒有一個知識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活動自己得出的。

3.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各個環節的作用都得到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