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5篇

讀後感 閲讀(1.3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15篇

邊城讀後感1

提到湘西,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風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湘西的水滋養着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傑地靈,莫過於此。

傳統文學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為京派,但京派是相對於海派來説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複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源於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間質樸的人民,熱鬧的節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淨不論是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在,都已成為絕唱。沈從文之後,再無文學世界裏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如風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中秋節的民間活動的敍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後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邊城》實際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極為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一致,多以女性為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訴説着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將政治帶入文學的理念也持批判態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爭時有涉及,對戰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後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尾,是對戰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轉向民俗學領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作品面世,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着怎樣不同的經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格,使得其作品有着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遊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説:“買束花送給先生吧。”這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曾經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邊城讀後感2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邊城讀後感3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

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4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和哀傷。

“小溪流下去,嶢山岨流,約三裏便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了背,山路如了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到一篙不能落低,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説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風光,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無不透露出壞境優美,安靜和平之風。

在此壞境的孕育之下,人性美也頗為突出。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無不顯示出當地人們的淳樸赤誠。《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為我們展示出一副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着美麗的桃園。然而在這美麗的桃園卻發生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名為翠翠。翠翠初次與二佬邂逅,便對二老產生了朦朧的愛意,情竇初開的她並未敢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心意,包括自己至親的爺爺。每次與二佬見面都會鬥嘴,不歡而散。不料大佬遇見了翠翠便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向她表明心中的意思。只是翠翠心中已有人選。但是翠翠面對大佬的心意卻恐慌失措。導致大佬與二佬相互較量。結果大佬因事故溺死於湍流之中,二佬因大佬的死亡也沒有在強烈的念頭與翠翠一同生活,之後便離開了家鄉,無人知道他的去處,孤獨的翠翠再也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托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一點也不之情。

後來由於翠翠的`爺爺離開了人世,翠翠痛苦後開始慢慢的明白始末,哭也許因為至親的離開,也許因為那未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看完《邊城》,我不禁遐想,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二佬沒有離開,如果翠翠可以在勇敢一點,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邊城。就像有人説道:“悲劇美就美在於它的缺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結尾似乎給了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與無奈。

在如此美和温馨的環境,卻發生如此一曲故事,不禁讓人覺得詫異,讓人始料不及。我想《邊城》裏的翠翠會一直等待着二佬的回來,完成那未來的及開花的愛情,即使機會渺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把握當時的機會,而不是等待,相信努力過的人會有所回報。

邊城讀後感5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一座寧靜古老的城,還有一羣善良淳樸的人。

書中有大量筆墨描寫山城的自然美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嚮往之處。生活在現代城市中霧霾、酸雨的陰影之下,作者刻畫這樣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小城更容易深入人心。

水是山城的一大特色,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靈氣,也是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兒的水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如此乾淨澄澈,當地過渡人累了、汗了、喝了酒的,就着河水洗把臉也是極清爽的事。不僅如此,水給當地人帶來許多歡樂、熱鬧。每當到了端午,大家都聚集到河邊,看河上的龍舟如箭一般向下遊射去;賽船過後,為了增添節日的愉快,人們都下水競爭捉鴨子。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都離不開水,更顯這條河流於當地人的寶貴之處。作為與外界聯繫的交通方式,人們的生活、當地的貿易,離不開水的工作,都使水成為當地人們生存與快樂的源泉。

這座小城就像許多小家構成的大家庭。城中只駐紮一些戍兵及五百家左右住户。人們過着安靜閒適的'生活,如書中所寫的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這像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一樣,與現代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它給人帶來無比安逸閒適的感受。與小城裏安靜平和的情形有所不同的。是城外小小河街,這裏作為商業貿易接頭處,經貿發展起來,雖然寧靜被打破,但也還是一處平靜安寧的地方。

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寧靜、風俗淳樸小城的又是怎樣一羣人?他們十分敏捷勇敢,不拘救人救物,每當漲水有人遇難時,他們定會伸出援手,並把這當做一種愉快的冒險行為。他們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妓女,也是有人情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甚至他們覺得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掌水碼頭的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守渡船的老人恪盡職守幾十年,做着渡船的工作也是極有責任心的;老渡人的孫女翠翠,單純爽朗,性格之中沒有一點嬌柔做作生活在小城中的人都十分簡單且易滿足,他們沒有出大人物的抱負,而是説: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輕人,就夠了。話語中流露着真摯與淳樸,不免讓人感動。

邊城給予人感觸最深,除了美好景物,更在於美好的人性,它向讀者展示着一種生活和態度。邊城是否也對應着城市中的那些人事物,是這個物慾橫流、人心複雜社會中嚮往的一塊純淨寶地。

邊城讀後感6

“儺送啊!儺送啊!

你怎還不回來?

多少個三百六十五日的等待,

消失了那芳菲豔麗的日子,

盡是我素手難牽的苦盼!”

這是某網友讀了《邊城》為作品主人公翠翠寫下的一首小詩,悽美、傷感、惆悵。《邊城》是一個美麗的悲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不約而同地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心中只有儺送,爺爺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船總順順也不明白兒子的心思,他們把翠翠給天保,為儺送找了一個有碾房陪嫁的富家千金。儺送與天保用當地古老習俗,於明月之夜同到碧溪岨唱歌,讓翠翠作出選擇。為了成全弟弟,天保下洞庭,無情地湖水吞沒了他。傷心中的儺送尋找兄長屍體未果,在一個早晨悄然離開,帶着滿心憂傷去尋找自己的命運。老船伕在一次山洪中謝世,在鄉人幫助下,翠翠埋葬了外公,選擇了繼續守着渡船,靜靜等待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的儺送,就那樣在白塔下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青春年華。我們的心被牽扯着,美麗的翠翠就這樣將青春的希望拋向了未知的遠方。

有人説,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善良的人兒勤勤懇懇的生活着,卻被命運的手無情的擺弄。然而,等待就是唯一的結局嗎?這樣的結局是否過於悽慘?我覺得翠翠應該勇敢地離開渡口,走向遠方,去尋找儺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掩卷沉思,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像翠翠,面對挫折打擊放棄了反抗甚至放棄了等待?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等待,為什麼有些人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有些人卻在蒼白的等待中消逝了生命的精彩?因為許多人的等待即使擁有目的,卻沒有行動,而那些成功人士同樣在等待,只不過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付出了行動。

當記者問足球之王貝利:“自己覺得哪個球最精彩?”貝利回答:“下一個。”

當謝晉導演被問及:“自己對哪部作品最滿意?”謝晉説:“下一部。”

貝利、謝晉的成功正是他們在等待中超越了過去、超越了現在。翠翠的等待不乏悲劇之美,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喜歡擁抱成功的快樂。

我們要在等待中行動,我們也要敢於在等待中創造。當翠翠的等待和尋覓沒有了結果,她就應該敢於去追求創造新的幸福。

培根曾經説過:“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當命運讓翠翠失去了樹木,但翠翠更應該振作起來去尋找森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卻應該超越藝術。一個強者,總能創造出契機,藉助機遇的翅膀去揭開人生新的篇章。

38歲的唐山市豐南區柳樹圈鎮村民李康宇已經在牀上度過了31個春秋,面對關節的壞死、身體的僵硬,他以超出常人的樂觀態度,面對人生的困境。他通過電視及網絡自修,學會

了讀書、寫字、上網。李康宇的堅強與樂觀,不僅感染着身邊的人,更是感動了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女孩顏淑英(中文譯名)。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網戀,這對相隔萬里的情侶終於修成正果。在消極等待中耗費生命倒不如用生命去創造奇蹟!這正如楊瀾在首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所呼籲的:

“與其等待幸福,不如創造幸福”。

彼得遜説過:“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在那蒼老的白塔下,在翠翠日夜守望的渡口,我祈禱那不再是一年又一年的漫長等待,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勇敢出發!

因為,誰的等待,能邂逅花開?

邊城讀後感7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説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説不上那時是七年級還是八年級。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説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説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為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説説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説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痴痴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為,撲朔迷離的成為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讀後感8

之前讓寫讀後感,其實心裏想到了很多,但到真正提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每個人心裏都裝着一個翠翠,每次讀,心裏都會出現的同一個片段。鳳凰古鎮之邊,青葱羣山之中,涓涓流水之上,翠翠瘦小的背影隨竹排遠去,從晨曦,到黃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舊人歸來。

一直以為自己是被翠翠的的單純、質樸還有她與儺送之間至真至性,卻陰差陽錯無疾而終的愛情所感動。懷着神聖的情感去揣測他們的內心,懷着同樣一顆少女之心去對比和感動。自然憐惜般的在心裏為他們續寫着一個大團圓般美好的結局。

今天上課聽了老劉和娟娟的看法,才發現,我錯了。之所以情感很複雜,感受很多,卻説不出的原因,是因為那份她堅守的執着。正如腦海中的片段,若干年後,這邊城之邊,仍是那條船,那隻大黃狗,那個擺渡的人。只是年華已逝,青春不在,只是心中的執着和等待依舊。她對感情的朦朧似乎是每個少女心中的夢,只是,那份堅持與執着,沒有幾人能擁有吧。

像老劉説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大老,二老最終都選擇了離開。翠翠因為執着選擇一直守候和等待,因為太過單純的守候着心中朦朧的情愫選擇不去大膽的追尋那份愛情的`來臨,也因為沉浸太過夢幻的夢裏選擇等待終其一生。不能怪儺送的無情離去,也不能怪翠翠不去更熱烈些表達自己的情感。她無法啟齒向爺爺訴説心中的感受,也沒有母親交給她如何去愛。她從小生活在自然之中,她的世界太過純淨單純,她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她只活在自己的心城裏。所以當爺爺死去,儺送離開,她便斷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繫,選擇躲在心城,獨自等待。

説到執着和等待,一下子把自己拉進回憶。回憶,大概就是我心中的那座城。曾以為自己會一直守着回憶過下去,的確,有很多美好,但又有太多太多的淚水和疤痕。如果當初選擇靜靜的接受離開,靜靜的守着回憶,大概還會一直繼續下去。只是,糾纏之中,自己給它畫上一道又一道鮮紅的印記,直到有一天發現,那些美好的,也終被磨滅。原本覺得自己很偉大,守了那麼久,關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把自己的喜怒完全付給了外界,但一次又一次證明我錯了,對方毫不猶豫的走了出去,追尋陽光,快樂,和新的生活。自己卻在不應該的執着,讓心中城變為死城,頹廢消極陰暗,甚至嫉妒和憤恨。這本不是我的本意,也並非初衷。

當真的被冷漠傷的深到骨髓,我沒有勇氣繼續了,終於選擇了放棄,饒了自己,也放了他人。回憶之城瞬間崩塌,也才發現,自己一直放不下的只是回憶,而大多又是自己所臆造的。從那一刻起,真真正正的,走了出來。

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陽光正好,用心去向往和感受。反而收穫了不一樣的,更真實的快樂。活在現實中的,真實的,快樂。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你發現一扇窗。謝謝打開了那扇窗的人。讓我,活在當下。大概永遠不會有像翠翠一樣執着一生,這大概就是我心裏描繪不出感受的原因,還是很複雜,有崇敬,她的守候是那麼神聖。雖然被她的執着所感動,但也不會後悔我的選擇,我註定不是聖人,也不會守着回憶過一生。更何況,她守望的是一片純淨,而我卻在死城中掙扎。

總是不能完全表達出心裏所想的意思,寫了這麼多,大概還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麼個一起吧。寫給自己。

邊城讀後感9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

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輕輕一點,一勾,便氤氲出了詩情畫意,潑灑出了邊城的魅力。

沈從文老先生本就是一個簡單質樸的鄉下人,他曾在《習題》裏這樣寫到:“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不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情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人截然不同。”所以在他的《邊城》裏,那小鎮茶峒中的鄉人,才有着獨特的不同於城裏人的性格。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説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説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着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裏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裏,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説,首先因為它很短,便於閲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重讀《邊城》,不是為了考試而讀,而是為了讀《邊城》而讀。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邊城讀後感10

酷夏的一個暴雨夜,那座白塔轟然倒塌,而在嚴冬的某個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個秋的光景,那少女的傷竟完全癒合了嗎?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遺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顏,她是大山的女兒,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飾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在爺爺的呵護下出落的愈加動人。倘若她就這樣懵懂下去;倘若她沒有和爺爺去看龍船;倘若平靜就此延續......然而人生不會有這麼多的倘若,相反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邊邂逅了讓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儺送,從此心裏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蕩着那句 “大魚咬你”......

多好啊,儺送也一眼就喜歡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續,人生完美的夫復何求。可是,上天總是在我們以為遇到幸福的時候打我們個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對她一見鍾情,並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親。

她將自己的.小祕密埋在心底,連爺爺也不告訴,就連對儺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倆如何得知?他們不願用決鬥的方式贏得愛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來讓少女自己選擇。弟弟儺送擅長唱歌,決定唱浪漫的山歌來贏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駕船遠行做生意。悲劇就從這裏開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傳來,弟弟儺送認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麼堅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響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卻不願多問,而深受喪子之痛的父親與姑娘的爺爺也因天保的死來往疏遠了些,不同意這門親事。爺爺得知原委悲痛不已,為了孫女的幸福卻又不得不頂着別人的風涼話一次次賠笑,多日後,心中壓鬱成疾,終於在一個暴雨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着美好的愛情,卻突然遭遇從小依靠的爺爺不在了,就像長在心底的一棵大樹,突然被連根拔起,而接踵而來的是,自己愛慕的男子突然遠行,從此杳無音信,少女頭頂的天像是塌了下來,她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淹沒在悲痛的苦海里,獨自哭成了淚人兒。爺爺是再也回不來了,可那男子呢,還會回來嗎?小説結尾説,儺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柳條吐綠,知了長聒,大雁南飛,冰凍三尺,少女就這樣痴痴等待着。

某個夏天的黃昏,我讀完了這本書,唏噓中抬頭望,夕陽已沉落地平線,幽靈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着蜷縮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覺得,少女應該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如果她早些説出自己的心意,又怎麼會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還沒有開花的愛情?而如今她就像這輪夕陽,只有落幕的命運。

結局哀而不傷。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邊城,如若逃避等待,這座邊城只能是遺憾的枷鎖;假如積極尋找機會,那麼這座城就將是心靈的歸宿。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們就在此中尋找機會,踽踽獨行。

那邊城是否依然承載着歷史的滄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長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掛着淡淡的憂傷在溪邊痴痴等待......

邊城讀後感11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語中為:“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是腳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説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神祕湘西的薰陶下,沈從文先生的筆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秀的啟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遊經驗中,想必那裏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説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彷彿一道小小河流。我創作,誰告我的創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是:孕育了生命、培養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隻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也有管船人作為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沒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為命的感情,讓我幾次不自覺地眼眶發熱,鼻頭髮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任卻無視了身為父親的擔當。撫養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説:“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説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為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於是,我總結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説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裏!

邊城讀後感12

合上那薄薄的書,似乎做了一場悠遠的夢。夢中一個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點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彷彿此時的我完全的進入了主角,無法自拔。

眼前浮現出那個小鎮,淡淡的墨綠色畫出那重巒疊嶂,畫出那小橋流水。丹紅點綴出山花滿野,燈籠朵朵。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這就是張可愛的山水畫,樸實的湘西人就是這畫中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有序。能夠看出沈從文先生對這個古老的小鎮的喜歡,對那裏樸實鄉情的喜歡。

也許我能夠步入這個小鎮,人們在我身旁流動。不知所措在喧鬧的人羣中穿梭,回過頭,那個皮膚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隻山頭黃麂,很快的,又跑的沒影了,無處去尋她。耳邊傳來幽遠的歌聲,似乎牽引着我,走出鬧市,竄入竹林。

一條小溪橫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響。遠處,一座白塔漸漸掙脱竹林的束縛,映入我的眼簾。下頭是一座竹屋,門開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雖然不急,但還是有點寬。對岸僅有一條空空的.渡船,顯得那麼蕭條。但我明白,那裏,有個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風雨交加,也許她不會虛度年華,也許一切會趨於平靜。剛剛萌生的感情念頭,或許還會經歷幾番曲折,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一切,什麼都不復存在了,生於朦朧,死於朦朧。

遙遙白塔,在我看來就是對翠翠天真無邪的守護,默默地給予她祝福。它是老船伕和翠翠一齊的回憶,然而似乎相同的命運被寄予在了老船伕身上。那個暴風雨的夜裏,它也一齊坍塌了,也許是它不願看到翠翠的淚水,他把淚水會把它水泥鑄的心融化。舊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與那少女一齊等待遠遠眺望。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何時才能回來。

大佬二佬,就像是雙子星的宿命,他們喜歡上了同一個女孩。而這美麗的小溪浸潤了土地也浸潤了人們的心靈。沒有因愛生恨的俗套,兄弟兩得知對方的心意後,沒有勾心鬥角,強搶強奪,卻是謙讓着,祝福着。他們相約山頭鬥歌,向姑娘表達自我的愛意。二佬一開嗓,大佬就放棄了。他默默地轉身,不想讓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離開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卻沒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終溺死在茨灘中。隨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熱情也一齊沉入了深不可測的茨灘。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

眼前浮起一層煙霧把一切都掩蓋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現實,離開了那個作者刻意營造的桃花源。那幽遠的夜鶯之聲卻還依然縈繞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風順,也許,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這是一首真愛的頌歌。文章始終籠罩在一片用文字營造的纏綿與朦朧中。

邊城讀後感13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羣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氲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敍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着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説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悦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説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了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為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着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説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

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會不了頭。

我們總是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得在江畔孑然一人地獨自地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

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4

著名現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曾説過:想留駐一點美好的,永恆的東西,讓它常在並常新,以利於後人。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通過抒寫男女情愛、祖孫親愛、鄰里互愛,來表現人性美。

《邊城》它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時間與文化概念。其中的“小獸物”翠翠,是一個完美的化身和故事裏的靈魂。“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碧玉般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絕不世故的赤心。”慢慢長大,性格里有了微妙的變化,多了沉思和羞澀。面對説不清、道不明的心緒,不知是愁是樂。後來路遇儺送,她才有了目標,心裏萌發了朦朧的愛意,從此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而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他時,她會臉紅,內心深處在盼望,日久生根,少女的純情自然流露。乃至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與他人之間的婚事時,心中亂作一團,忘了應答儺送的問話,引起他誤會。不久,儺送的兄弟天保,説媒要翠翠不成,乘船外出時溺水身亡。儺送和父親大吵一頓,外出不歸。翠翠的爺爺出去打問儺送的消息時,捱了一頓訓,回來當夜就謝了世,留下翠翠一個,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靜靜等“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對彼此深愛的年輕人,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離經叛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和“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含藴着東方人的傳統美德。這部超越現實的浪漫作品,一如汪曾祺所説,“是一個温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女主人的愛,是一連串的夢,朦朧飄忽,終於不知其終。

人性陰暗戰勝了美好,主宰着人物的命運。從中沈從文發現了整個的人類,映見出整個的人生。甚至超越人類,直指人心。

《邊城》結構奇特,視角在不同空間、時間、情緒、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躍,淺淺深深。每一節、每一句裏,都可以辯出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茶垌的民風和生活細節如兩岸風光,行雲流水而過。一個開放的,流動的敍述空間,不動聲色地架構起來了,而沈從文對現實質地的敏感,對世界的愛戀,對人生的洞見,都在這個嶄新的結構中得到包容,得到釋放,獲得最大限度的表達自由。

《邊城》的語言也很乾淨,不似初期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的過事雕琢,流於晦澀。他用新奇、傳神的俗語和接近生活的口語狀物擬人,清涼宜人,律動着生機、俏皮、愛意和惆悵,那樣通通融融,毫無滯障。

至於何為“好作品”,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

邊城讀後感15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