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讀懂課堂》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 閲讀(2.8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懂課堂》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懂課堂》讀後感(精選5篇)

《讀懂課堂》讀後感1

“反思性實踐”對教育工作者來説就是指在課堂中有“技術性實踐”的同時,還需要對技術性實踐進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課堂。正如鍾啟泉先生提到,中國課堂危機並非危言聳聽。我們要排除萬難,除去課堂轉型焦慮,實實在在應對挑戰,踏踏實實的做好課堂改革,對改革不斷反思總結,譜寫中國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讓自己走向“反思性實踐”,首先必須熱衷於課堂改革,勇敢面對挑戰,不逃避,不退縮!鍾啟泉先生教我們教師要懂得“學習集體”編制原理,課堂着眼於“小組協作學習”,以實現全員參與的積極對話教學。另外課堂“做中學”也是課堂改革一大轉型。“探索”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勢在必行。鍾啟泉先生在《讀懂課堂》中教會我們許多課堂技能方法,對我們課堂轉型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教師在參與課堂改革轉型過程,要讓自己走向“學的專家”。鍾啟泉先生説“教師的人生是持續學習的人生:學習兒童,學習教材,學習同事,學習社區,從自己的經驗中持續地邁出學習的`步伐。”呼籲教師學會“學”。其實更確切的説是“反思總結”。在課堂中,遇到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變成課題去研究,查閲資料,徵詢骨幹教師意見,課堂實踐,再反思總結,並做好相關筆錄。然後便達到了“學”的效果。

總之,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僅對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還是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幫助!

《讀懂課堂》讀後感2

教學十多年,對教育教學思考了很多,實踐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一直遵循着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教學原則,既能讀懂自己的課堂,又能讀懂他人的課堂。

今日手捧鍾啟泉教授的《讀懂課堂》,心中又升騰起曾經的思考——作為教師的我們,真的讀懂課堂了嗎?仔細閲讀這本書,發現裏頭有很多有悖於過去甚至現在教育觀點的主張,驚訝現在的教育研究者敢於發出如此不同的聲音,驚訝之餘心中油然而生對鍾老的欽佩之情!

真的,有些觀念我們要改變了!

很多教師對“分層教學”情有獨鍾,並且將其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倡導,諸如“分層教學的好處”、“分層教學實施方案”、“分層教學優秀案例”……我們經常能讀到這樣的教學論文。書中明確指出,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國際教育界就表明了“分層教學”的無效性與危險性。教學上採取分層,實質上壓低了“中位”組、“下位”組的學習層次,擴大了學歷的落差,從而導致整個學校的學力提升。那麼為什麼教師、乃至家長仍然對“分層教學”樂此不疲呢?這是因為,“分層教學”是作為“優等生“和作為“困難學生”的實感而形成的。如何改變?既不粗暴又行之有效!鍾教授提供了一些策略,並強調:兒童學習價值的追求已從單純“量”的追求,更多地轉向注重“質”的追求,即如何豐富而深刻地獲得真情實感的體驗。

和教師朋友們共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要,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正是“教育公平”的本意所在。“分層教學”是同“教育公平”背道而馳的。替代“分層教學”的學習方式不是基於劃一教學的學習,而是每一個人的多樣性得以交流的“協同學習”。

真的,早該有些不同的聲音了!

這幾年,“慕課”、“微課”、“雲課堂”、“翻轉課堂”之類的説辭漫天飛舞。自己也積極投身於此,曾在全國微課製作中榮獲獎項。但是儘管積極實踐着,心中還是有不少困惑的。

比如:微視頻中出現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是否需要再次出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於學習資優生和中等生是一種福利,他們可以提高學習速度,提升學習品質。但對於學困生,由於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沒有傾聽的習慣,畢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然後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最後是一個善於實踐的人。我曾經做個一個實驗,沒有提出任何預習要求或任務,走進課堂的學生已經存在差異。學習資優生初步具備了觸類旁通的能力,他們可以通過類比,猜想並驗證新的學習內容,課上稍加引導,就能提升認識。現在實踐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我隱隱地感覺到在學困生輔導上有難點。微視頻中出現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是否需要再次出現?如果出現,可能削弱了“翻轉”的價值;如果不出現,可能對學困生的發展不利。所以個人在思考“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到底適合哪個年齡層次的學生?

又比如:信息技術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技術支持。針對上述困惑,我在想,以上問題是否可以轉化為:信息技術到底在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怎樣的技術支持?離開信息技術支持的“翻轉課堂”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翻轉課堂”。課前教師錄製教學微視頻,並通過學習平台與學生互動;但是課堂上學生無法自帶數字化學習設備,也就無法開展“個性化學習”。“翻轉課堂”到底“翻”的是什麼,其本質是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教師在其中起到指導、引領的作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前提是學生能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持,不就與“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雷同。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想通的,但是在實施的方式、手段上是不同的。

這是我實踐該項目最初的`聲音,是我內心真實的聲音!但共鳴者甚少。今日翻開鍾老一書,其中的一篇《“微課”的誘惑與反誘惑》吸引了我。鍾老言辭犀利地説道:“紮根於應試教育的實踐經驗的慕課、雲課堂、微課,只問技術,無視教育的質性分析、不辨教育的是非曲直,到頭來唯一的作用是把應試教育的現實推向極端,擴大應試教育的再生產。”“試看發達國家的教育數據庫建設,儘管大大領先於我國,但他們的中國小有這麼着迷於慕課、微課、雲課堂,以至於似乎可以替代作為人的教師的角色嗎?”“在這些思想土壤中開發出來的那些微課,説穿了不過是用金光燦燦的信息化的外衣把廢銅爛鐵重新加以包裝而已,是經不起教育理論的推敲與教育實踐的驗證的。”

很贊同這個樸素的觀點:學科內容不是直接地灌輸給兒童,而是藉助“對話”來逼近學科內容的。學科內容的把握必須靠學生自身自主的能動的知性活動。

這本書中很多觀點值得我們不斷比較、不斷反思,讀罷此書,再問自己:作為教師的我們,真的讀懂課堂了嗎?想想真的很難回答!

真的,有些觀念我們要改變了!真的,早該有些不同的聲音了!感謝鍾啟泉教授,引領我們敢想、敢做、敢説……

《讀懂課堂》讀後感3

暑期裏,我校教師們如期舉行了讀書活動。繼上學期鍾啟泉教授的《課堂研究》之後,本次我們拜讀的是鍾教授對於“課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讀懂課堂》。本書圍繞“課堂”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討論,讓一線教師在有關於課堂教學的多方面內容上領略了很多智慧。

鍾啟泉教授在本書中提到了現代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狂躁症”,何為“狂躁症”?書中舉例當今教育界存在的“亂象”——豪言壯語、花言巧語、胡言亂語。之所以會有這些情況出現,本質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礎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的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應該在學校進行無差別對待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適應。在倡導素質教育的時代卻依然有許多學校打着“素質教育”的幌子依舊進行着可惡的“應試教育”。甚至大放厥詞。前幾天看到一篇拒絕“幼兒園國小化”的報道,就讓我感觸很深。這一現象就是教育違背本性的體現。忽視了兒童的成長規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家長們盲目的帶着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使得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教育朝着錯誤的方向怎麼能前進呢?所以説教育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遏止狂躁!當然,為了遏制狂躁症,教師們更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要完善自我,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轉變。傳統課堂注重教師的“教”,過於重視知識的單方面傳授。學生死記硬背、接受學習。這種以教為中心的教育無疑是封閉的、不科學的。所以針對這一弊端,現如今的新課程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那麼要完成這一轉變,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讓自己從“教的專家”變為“學的專家”。本書中提到教師向“學的專家”轉變,案例研究是一項有效的實踐性活動。還具體講到“教學觀摩”、“教學切磋”和“教學合作”。這三項內容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校內教研課的開展就很好地幫助我們教師之間進行觀摩、切磋和合作。作為新教師,可以觀摩前輩的課堂,從而學會如何去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同組教師,我們能通過開展“同題異構”對一節課進行深入的剖析;當然,我們還可以各抒已見,發揮各自的長處進行教學合作,比如説集體備課也是一項高效的教學合作方式。教師之間彼此開放自己的課堂,分享各自的經驗,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讀懂課堂》讀後感4

鍾教授説:“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發展。教育要教學生學會關心——愛,關切,關聯。要發展學生的智慧,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養要重視。”

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隨着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課堂更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後,也許還隱藏着一份浮躁,幾許熱鬧。那麼,如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實效呢?我以為,提倡實質性學習勢在必行。

如何引導學生較快地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信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生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六年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後,一下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難免唱出幾個不和諧的音符。例如:課堂活動中,總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達、默默無聞的學生存在。長期以往,這些人會成為被遺忘的一羣。課外作業中,當有問題設計為:“此類事情,你是否經歷?列舉一二。”“沒有”一句否定語,結束了原來該有的思維活動。面對這類學生,如何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為“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必須在平時多化功夫去引導。例如:鼓勵學生自己去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閲作家作品,知識和讀本涉及的其他學課、文化常識,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閲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名著,從閲讀實踐中學會閲讀。創建學習型班級,利用板報、牆報傳播語文學習信息及有關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對提供資料的學生加以大力表揚,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另外,在設計作業時,盡多地採用有針對性、具啟發力的語言。例如:“此類事情,也許你也曾經歷,請列舉一二”等等。讓學生先由“被動接受型”變為“主動接受型”,再一步一個台階,腳踏實地地實現向自主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讀懂課堂》讀後感5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祕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

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課堂應該成為教師永恆的工作追求。什麼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2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麼樣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第一要點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負擔。孔子曾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了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可通過實物(模型)或圖片展示、故事演講、猜謎語、表演、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情景,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地理知識趣味化,靜態知識動態化,生動活潑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學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即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是:

(1)重視運用教具、學具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通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樣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積極激發學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