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關於立秋的傳統習俗

歷史故事 閱讀(1.1W)

立秋作爲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自古都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此在各地都會有非常有趣的習俗,今天就是立秋了,應該吃些什麼呢?如何養生呢?本站小編帶你看看吧。

關於立秋的傳統習俗

立秋習俗習慣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爲可以防瘧疾。

4、吃“渣”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5、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爲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爲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7、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爲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8、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爲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爲“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10、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1、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12、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爲,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13、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裏的泥鰍就會在水裏立直。

14、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

15、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立秋如何養生

立秋處於夏季換季的時候,只是進入名義上的秋天,持續的高溫並沒有徹底散去,但是依然有秋季來臨的蹤跡,這個季節尤其要注意養生。

1、精神方面

立秋後應注意調節情志,秋季使人易產生悲秋的情緒。而心理、情緒的變化與體內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關係密切,當人受到負情緒影響時,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2、飲食

立秋之後要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秋季本來就很“燥”,有一些朋友會用冷飲來壓制秋燥,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辛辣食物則會加重秋燥,建議朋友們在立秋之後多吃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它們可以幫我們散發秋燥,起到養生作用。

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3、起居

立秋之季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爲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候,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4、運動

立秋後的早晨是鍛鍊身體的最佳時間,此時不冷不熱,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日常適量的做一些運動,比如散步等,以此來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