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歷史故事>

兒童歷史故事大全精選3個

歷史故事 閱讀(2.7W)

兒童歷史故事大全精選 “閉門羹”是什麼羹

兒童歷史故事大全精選3個

我們都知道,拒絕客人進門叫做讓客人吃閉門羹。那麼,你知道這裏的“閉門羹”到底是什麼樣的“羹”嗎?

其實,“閉門羹”一詞出自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一:“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相傳在唐代,宣城女子史鳳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於是很多年輕的男子便紛紛慕名來拜訪她,卻很難見到她。因爲她會客時,要求客人先獻上一首詩,若看中詩文後,才願意與客人一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裏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

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只要見了門前的羹,也就心領神會,便主動告辭了,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爲 “閉門羹”。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爲拒絕的代名詞了。

據說,史鳳的“閉門羹”是用豆腐和鴨腸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來做這道菜,就是爲了表達主人對客人的輕視。不過,讓史鳳自己沒想到的是,還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鳳的“閉門羹”後,覺得味道不錯而引得一些人專門來嘗“閉門羹”。如今,“閉門羹”還成爲了安徽沿江一帶的傳統名菜!

當然,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一些。可惜流傳到現在,拒客的時候只有“閉門”而沒有美味四溢的“羹”了。

兒童歷史故事大全精選 蔡邕救琴

東漢靈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大臣名叫蔡邕。蔡邕爲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裏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裏,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裏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竈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竈膛裏,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裏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擡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竈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竈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爲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靈帝不識人才,使蔡邕落魄他鄉;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這樣慧眼識良材的音樂專家,終於使一身英華得以展現。這兩件事情形成了鮮明對比,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是一樣的:要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於發現別人的才能併合理地使用,做到人盡其才。

兒童歷史故事大全精選 王勃的故事

有一年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爲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並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然後起身告辭。

發現序詩後句空了一個字,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便紛紛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是很好。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空字補上。

待來人追到王勃後,王勃的隨從說:“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閻大人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衆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都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爲當今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