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趣味地理故事大全

傳說 閱讀(5K)

中學生處於青少年期,他們對故事特別愛好,生動有趣的地理故事,深受青少年青睞。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關於趣味地理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趣味地理故事大全

趣味地理故事篇一

1994年3月26日晨,南非的德邊維徹海濱,7歲的夏蒂隨父母在散步。突然,夏蒂發現海邊躺着一隻晶瑩的寶葫蘆——一隻漂流瓶。小夏蒂撿起漂流瓶,打開瓶蓋,發現裏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請信、一枚金光閃閃的“金鑰匙”和一個用彩紙精製的小五角星,她高興得跳了起來。

小夏蒂確實應該高興,這隻漂流瓶來歷不凡,它來自於1994年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一項重大活動——“我託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長親手將200把象徵上海城門的“金鑰匙”授予少年兒童代表。孩子們就將這200把“金鑰匙”和中外文邀請信等分別裝進了晶瑩剔透的漂流瓶裏。1994年1月31日少年兒童代表登上海軍艦船,將漂流瓶分別投進了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兒童如果有幸收到這種漂流瓶,就會被邀請於這年7月份到上海來作客。

小夏蒂的父母將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聞報》,《每日新聞報》很快刊出消息,引起了轟動。夏蒂應邀於7月23日來上海蔘加了少年兒童藝術節活動。

大海爲什麼會傳送信件呢?這得歸功於海洋裏的“河流”——洋流。因爲洋流運動可以把海域中的某種物質攜帶到別的海域中去。

洋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首先,大氣運動和行星風系的存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吹拂着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動,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風海流,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風和信風所形成的洋流。

其次,由於各地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從而導致海水流動,這叫密度流。如大西洋表層海水經由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羅陀海峽流入大西洋。

第三,由於風力和密度差異而產生的洋流,使出發海區的海水減少,而由相鄰海區的海水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補償流,如祕魯寒流。

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獨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同時受幾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此外,地轉偏向力以及陸地的形狀突出,也迫使洋流的方向發生改變。

由於形成洋流的諸因素大多是有規律的,所以,世界洋流的分佈也是有規律可循。如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大陸外圍形成的西風漂流;在北印度洋海區形成的季風洋流等等。這些具有規律性的海水流動,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氣候、海洋漁業,以及大洋航行等方面都有影響,這種影響又深刻地影響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由於洋流的作用,漂流瓶隨波逐浪,在茫茫大海里漂流,成了海洋上的一位“信使”,傳遞了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引出了種種趣聞。

趣味地理故事篇二

炎熱的夏天,蟬兒不停地在樹上高喊:“知了,知了,”樹葉、小草被太陽照得低下了頭,所有的生命都在無可奈何地忍受着。唯有池塘裏、田野裏、小溪裏的小水滴不願忍受,相聚在一起議論着到什麼地方去避暑。其中一個小水滴說:“昨天下雨時,從天上來的夥伴說他們那裏可涼快了,他們已經變成水汽又回去了。”不等他們商量好,小水滴們就被太陽烤得變成了水汽,踏上了到天上去避暑的征途。

一路上,小水滴們的眼睛都看不過來了,有高樓大廈、茂密的森林、寬闊無垠的田野、連綿不斷的高山,有一會兒象山,一會兒象羣羊似的白雲,還有從未見過的萬里長城……他們又說又笑、高興極了。突然,小水滴們覺得有些冷,停下來互相看看,夥伴們又變成了在池塘裏、小溪裏、田野裏的樣子。再往不遠處一看,啊,原來白雲裏都是和大家一樣的夥伴。小水滴們爲一下子能有這麼多的朋友感到高興,忘記了旅途的疲勞,立即和新夥伴一起,追逐嬉鬧,玩得開心極了。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小小的水滴突然哭着喊:“媽媽,我要媽媽,我要回家。”聽到哭聲,小水滴們立刻停止了遊戲,都感到又餓又累,想回家了,可誰也找不着回家的路,於是哭成一片。這時,一個小水滴說:“咱們的家就在腳底下,大家往下跳吧!”隨即誰也顧不上大家,就急忙往下跳。可是一個也沒有跳下去,因爲下面有氣流往上涌,而它們的身子又特別輕,跳來跳去,仍懸在空中。於是,這些小水滴因找不到回家的路又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傷心。有一個聰明的小水滴沒有哭,他仔細想了想,大聲說:“別哭了,咱們想辦法,人多力量大,你們在前面手拉手,我在後面推,我們合成一個整體往下跳,怎麼樣?”小水滴們覺得這位大哥的話有道理,就按他的說法去做,可是大家身上光溜溜的,誰也抓不住誰。那個聰明的水滴喊道:“小塵粒有粘性,大家都抓它。”於是小塵粒把大家連起來,三五成羣的,滿天都是,氣流再也浮不住它們了,大部分小水滴都回到了家。

同學們,小水滴的旅行結束了,他們的旅行就是雨的形成過程。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嗎?

趣味地理故事篇三

16世紀初,西班牙已經成爲西方各國的霸主,尤其是其不可一世的強大武裝之一——西班牙海軍,更被吹噓爲“無敵艦隊”。到16世紀後半期,隨着英國實力的增強,英國爲了自身巨大的經濟利益,在諸如販賣黑人、掠奪殖民地等方面,同西班牙屢屢衝突,在這種背景下,導致了大西洋海戰。

1588年4月25日,西班牙海軍誓師征討英軍,以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爲統帥的西班牙艦隊剛駛出特茹河口,突然狂風大起,波浪滔天,整個艦隊無法開航,經過數小時的搏鬥,整個艦隊進入了大西洋。沒過幾天,艦隊再次遭到罕見狂風的襲擊,旗艦“聖馬丁”號被迫躲進附近的泊錨地,其它艦隻散的散,沉的沉,水手們疲憊不堪,兩次狂風使“無敵艦隊”的裝備和戰鬥力損失10%以上。

“無敵艦隊”經過短時期整頓,恢復隊形,列開陣式,撲向英國海軍基地——朴茨茅斯港。令人不解的是,港外海面卻沒有遇到任何來自英國人的抵抗。西多尼亞下令乘風鼓帆的西班牙艦隊停止前進,疑惑地觀察起來。

原來,英國人也早作出應戰準備,發誓要將西班牙軍隊拒於國門之外。不幸的是,英國艦隊離開朴茨茅斯基地後,遭到了和西班牙海軍同樣的厄運——狂暴風浪的襲擊,英國海軍不能出航,因而除留下幾艘輕型帆船監視海峽外,主力艦隊躲入港內,這便出現了上述一幕。

由於西班牙海軍的疑慮、遲滯,喪失了對英軍一舉而勝的戰機,英國主力艦隊,在德雷克率領下,利用夜色做掩護,從西班牙艦隊側翼包抄到其後方,搶佔了上風向,船借風勢,風助船威,首戰重創“無敵艦隊”,西班牙海軍被迫退往加來。

加來距英國很近,利於登陸,但此處海峽最窄,形成風道,風力比外海還大。加之西班牙艦隻龐大,在狹小的水域不利周旋,英軍決定用火攻作爲大決戰的序幕。決戰開始,英軍趁夜放出十幾艘火船,隨風勢衝入西班牙艦隊,西班牙海軍用小船加以堵截,由於風力太猛而無濟於事,傾刻間烈焰騰騰,火光一片,西班牙海軍船艦擁擠,相互碰撞,被燒溺而死的水兵有1000多人,損失慘重。

西班牙軍隊鬥志全無,望風而逃,海上忽然一陣狂風暴雨,西班牙海軍扯起風帆向南逃去。忙中出錯,由於風力太大,戰艦失去控制,馬上要在淺灘擱淺,狂風忽然改了方向,強勁的北風使面臨絕境的“無敵艦隊”擺脫了滅頂之災。狂風一直將艦隊向北吹去。西班牙將士要想回到祖國,只有向南,再次經過英吉利海峽,這無異於自投羅網。爲不使艦隊全軍覆沒,只有繞過英倫三島向西再向南,從茫茫的大西洋返回祖國。這是一段艱苦的航程,大西洋上的颶風不斷的襲擊,使本已破損不堪的一些戰艦沉沒在無底深淵,另外一些艦船被愛爾蘭外海的礁石吞噬,生還者廖廖無幾。經此役,西班牙海軍損失戰艦70多艘、將士9000多人,從此一蹶不振,失去西方霸主的地位。

綜觀整個戰役,西班牙人始終沒有擺脫一個兇惡的敵人——風暴。那麼,使“無敵艦隊”瀕臨滅亡的大西洋風暴是怎樣形成的呢?

早春4月,亞歐大陸上仍殘留着勢力較強的蒙古高壓,大西洋上的冰島低壓逐漸減弱。氣壓的急劇變化,使大西洋沿岸的風力大增,且方向不變,西班牙海軍選在4月出徵,正遇此類天氣。經過激戰,敗退的西班牙海軍經過數月顛簸,又碰上了大西洋颶風,這是由低氣壓而形成的熱帶氣旋,由於中心氣壓低,四周氣流向中心匯聚,並輻合上升,之後,在北半球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順時針旋轉。如果中心氣壓很低,旋轉的氣流強度就會很大,有時超過12級,並且上升的氣流會冷凝成雨。西班牙艦隊幾度遭到颶風的襲擾而疲於奔命,再與以逸待勞的英軍開戰,焉有不敗之理。

趣味地理故事篇四

故事發生在20xx多年前的魯國。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兩個孩子正爭得面紅耳赤。孔子上前問他們說:“你們爲什麼事爭得不可開交呀?”

兩個孩子爭先恐後地告訴孔子,他們正在爭論早晨和中午的太陽哪一個離我們近。

一個孩子說:“我認爲早晨太陽出來時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因爲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有車蓋那麼大,中午的太陽看起來只有菜盤子那麼小。這不就說明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才顯得大,中午的太陽離我們遠才顯得小嗎?”

孔子聽了覺得有道理。但還沒等他點頭稱是,另一個孩子馬上反駁說:“早晨太陽出來時,到處涼氣襲人,中午卻熱得像站在沸水邊一樣難受,這不是因爲早晨太陽離我們遠才覺得涼,中午太陽離我們近才覺得熱嗎?”

孔子一聽也覺得有道理。可這樣一來他就無法斷定兩個孩子誰說的真有道理了。

兩個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樣子,急得直跺腳,一個拉着孔子一隻手說:“孔大人,您可得給我們評個準理,看到底誰說得對呀!”

兩個小孩子給滿腹經綸的孔子出了個難題,大學問家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搞不清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遠去的背影取笑說:“還說他學問大得很呢!原來也不過如此而已!”

20xx多年前的兒童,從他們的生活體驗中能悟出物體近則大遠則小;同一熱源近則熱遠則涼的道理,並且以此來判斷太陽的遠近,這是難能可貴的。但受當時科學認識水平的制約,不能準確認識地球之外的許多天文現象是不足爲怪的。孔聖人也非先知先覺,他的學問也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我們同樣不能苛求他。

現在我們知道日地距離在一天內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陽離我們稍遠一點,中午稍近一些,兩者相差約等於地球半徑,僅相當於日地距離的1/2300,這對觀察太陽的大小和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能都不起多大影響。

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爲,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峯、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太陽的視直徑,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都是一樣的。

至於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爲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後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餘,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於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趣味地理故事篇五

1520xx年9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在禮炮聲和歡呼聲中,離開了聖路卡爾港,向西開航,人類歷史上的環球旅行就這樣開始了。

船隊繞過美洲南部進入太平洋,船員們與風浪搏鬥,機警地避開暗礁險灘,向西挺進。

在這次遠航中,有一隻船中途溜走,三隻船葬身海底,麥哲倫本人在1520xx年4月27日的一次戰鬥中犧牲,剩下唯一的小船——維多利亞號,在埃裏?卡諾的指揮下,依然頑強地向西挺進,經過3年的艱苦奮鬥,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繞過非洲,勝利到達佛德角羣島,這時船員們異常興奮,因爲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回到西班牙了,埃裏?卡諾拿出航海日記,在上面寫道:“1520xx年7月9日抵達佛德角羣島”。正在這時,岸上意外地發生了一場爭吵,船員們和島上居民交談時說出了今天是星期四,結果島上的居民們糾正說:“不,今天是星期五。”船員們感到奇怪,異口同聲地對島上的居民們說“要知道,今天是9日。”“不,今天是10日!”居民們更是斬釘截鐵的一口咬定。

這件事被神甫們知道了,他們大發脾氣,責備水手們在宗教上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因爲記錯了日子,他們在海上一定把宗教的節日都過錯了,應該吃齋的日子都吃了肉,這點對於虔誠的教徒來說,簡直是不可饒恕的。

然而,船員們並不認錯,他們賭咒發誓說:“日子沒有記錯。”

埃裏?卡諾把航海日記攤開來看,的確每天都記了日記,沒有錯過一天,那麼,這一天之差是怎樣造成的呢?

原來這一天之差包含着他們並不知曉的科學原理。因爲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它的這種有規律的自轉,造成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每天24小時的時間循環,這種循環只適用於相對於地球不動或小範圍運動的對象,而對那些在地球緯線方向作長距離運動的人來說,一天不再是24小時,即稍長於或稍短於24小時,航海家們自西向東航行,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他們好象一直在追逐着下沉的太陽。因此,夜晚總是比白天遲一點來臨,這就等於延長了船上的白晝時間。如果逆着地球自轉的方向航行,航船上的白晝時間就相應的短些,據計算,在維多利亞號船上每天要比24小時長兩分鐘左右,這兩分鐘與24小時相比微不足道,況且當時又無準確的計時儀器,一般人都覺察不出來。然而他們在船上航行了三年多,這數以千計的兩分鐘的積累足以湊成一天,於是船員們就不知不覺地將這一天丟失了。

爲使長途航行的人不把日子搞錯,掌握了近代科學知識的專家們,在地球上劃了一道“時間起跑線”,用以區別今天和昨天,這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它被有意地選在人煙稀少的180度經線附近,處於亞美兩大洲之間。它從北極開始,經過白令海峽,穿過太平洋,直到南極爲止。爲了避開一些島嶼,它有些彎曲,一般地圖上都標有國際日期變更線,當輪船或飛機越過這條線時,就需要嚴守以下規定:從西向東穿越這條線,要把同一天計算兩次。如:某月5日自西向東越過這條線,第二天還是5日,要是從東向西跨越這條線,就要把日子跳過一天。即從當天的日曆上再撕去一張。16世紀的維多利亞號輪船的船員們,由於不懂其中的科學道理才與島上的人們發生了那場無端的爭吵。

趣味地理故事篇六

地圖在戰爭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的軍事指揮部門都有一支專門隊伍,從事地圖的測繪工作。這包括陸軍使用的地圖或地形圖,海軍的海圖或水文圖,還有空軍的航空圖。這些地圖,當一旦需要它的時候,就成了無價之寶。

1943年,美、英聯軍準備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英國皇家海軍水文局資料室裏保存的西西里島水文圖,提供了較詳細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況,使登陸艦和士兵順利地登上了島嶼,很快攻佔了該島。

同一年,美、英聯軍在法國沿海開闢新戰場,由於事前掌握了法國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氣象等情報資料,加快了登陸的速度。原來,多佛爾海峽比英吉利海峽距英國近得多。德軍將領把注意力集中在加來海峽沿岸,大部分步兵師和裝甲師仍留在塞納河以北。美、英聯軍故意在這一帶舉行了一系列虛張聲勢的軍事演習行動,使德軍將領更相信自己的判斷。6月3日凌晨1時,兩個美國空運師和一個英國空運師在諾曼底半島突然着陸,接着一支龐大艦隊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登陸成功。到了下午,他們已經在3個海灘取得據點,並向縱深推進了4~10千米,使德軍驚慌失措。

1942年8月,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所羅門羣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那裏有一個不受人們注意的名叫瓜達爾卡納爾的小島。戰鬥前夕,美軍對於這個小島的地理、地形資料少得可憐,關於所羅門羣島的書也只有兩本,只是泛泛而談,印象多於紀實,而且還十分陳舊。正在此時,美國戰略情報局轉來了7張照片,這是一個旅行者遊覽該島時拍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情報局曾要求美國公民,把那些在國外拍攝的照片,送一份給情報局。美國第一海軍陸戰師就根據7張照片所記錄的地形特徵,結合澳大利亞情報局派往該島去的人收集到的情報,終於弄清該島的地形以及島上日軍兵力部署的情況。美軍由此順利登上該島,穿過熱帶叢林,奇襲日軍機場,取得輝煌的勝利:美軍陣亡了1600人,而日軍卻死亡了5萬人。

而在另一次戰鬥中,由於使用了過時的地圖,美軍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43年10月,美軍準備在日本佔領的吉爾伯特羣島的塔拉瓦島上登陸,當時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圖。這張圖早過時了,由於珊瑚礁的堆高,周圍水域的情況已經變化很大。結果,美軍的登陸艇不能靠近海岸,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陸,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且暴露在日軍面前,成了日軍炮火的目標。這次登陸共傷亡了3000多名士兵。

由此可見,地圖不但與自然科學有關,而且與軍事科學有着密切的關係,關鍵的時候,它決定着戰爭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