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百家姓大性的傳說故事

傳說 閱讀(2.68W)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家姓大性的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百家姓大性的傳說故事

一、百家姓與“趙錢孫李”

提到百家姓,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開頭的幾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姓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常見姓氏。全國也有不少人以它們爲姓,甚至還有人把它們當做百家姓的代稱,與它們有關的故事或傳說也經常可以見到。在有關故事中,有些還與它們所表示的姓氏無關。比如一個關於"趙錢孫李”的傳說,是說從前在蘇州一帶有一個教書先生,有次正因一個姓李的有錢人生氣,又碰巧有學生讓他講“趙錢孫李”是什麼意思。他便沒好地講道:“這趙嗎,就是咱蘇州話中所說的精趙,意思是放肆。錢就是銅錢的錢字,孫就是小猢猻的孫字,李就是張三李四的李字。”學生問:“這幾個字要是倒着連在一起講,能講通嗎 ?”老師說:“當然能講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猻,有了幾個臭銅錢就精趙起來了。”顯然,這樣的故事裏,“趙錢孫李”的含義已經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爲民間的一種文化象徵了。

此外.還有一個與“趙錢孫李”有關的謎語,說“天下第一家,出門先用它,人人說它小,三月開白花”,謎底也是趙錢孫李。

由上可見,本來是姓氏的“趙錢孫李”而不再被當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稱。僅僅當做調侃的對象對待,反映了我國民俗文化內容的廣泛和語言文化的豐富。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情況。就是“百家姓”三個字既是我國姓氏的總稱,但它們同時又都是姓氏。

首先。關於“百”這個姓氏,相傳是春秋時期秦國名人百里奚的後代。百里奚曾經是虞國的貴族,在虞國被晉國滅亡後淪爲戰俘。成爲一個叫晉伯的人的家奴。後來,晉伯因事出使秦國,他也跟隨;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見到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賞識.被用五張羊皮換了自由身,留在秦國輔佐秦穆公,後來官至大夫。人稱五羊大夫。他的後代爲了紀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據史書記載,先秦思想家列禦寇有個叫百豐的學生,漢代有個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擔任千戶官職的百恭、百通,都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麗人中有人姓百,現在的北京一帶仍然有人以百爲姓,說明百作爲姓氏,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像“百”一樣,從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來源另有傳說。相傳,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後代,歷史上曾先後有人知名於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漢代還有一個叫家君的人發明了彈棋遊戲獻給當時的漢成帝,被賞賜許多財物。另一位叫家進的人知名於宋代,曾考中進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帶。那裏也是歷史上家姓人最爲集中的地方。而在當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發現了姓家的人。所以說,家姓也是一個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於“姓”姓,則比較罕見。它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據有關姓氏書記載,蔡國公爵的後代中有人名叫公孫姓,公孫姓的後代在後來便有人姓姓。歷史上,姓姓的人還有代表人物:漢代的大商人姓偉,祖籍在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家產5000萬;又有宋代縣令姓益恭、明代貢士姓秉恭等人。至於當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縣等地也有姓這一姓氏的人。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趙錢孫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稱的可以變成真正的姓氏,我們的百家姓文化就是這樣奇妙 !

二、百家姓與張姓

來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職官稱謂爲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

第五子揮爲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爲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公,其後人以張爲姓氏。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以青陽爲發源地,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爲清河張氏。 民間至今“天下張氏出清河”之說。

來源二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20xx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着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爲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爲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來源三

出自賜姓或他姓所改。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爲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爲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來源四

源於古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奚族,屬於帝王賜改漢姓爲氏。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在歷史文獻中,常把奚民族人記作奚人、奚回。在唐朝時期,奚族張氏出自帝王賜姓。

張忠志,本是奚族人,原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爲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後,拜張忠志爲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爲李寶臣。李寶臣,在有的史籍中仍記其爲張寶臣。

來源五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張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廣西、四川、臺灣等地區,藏族張氏主要分佈在青海、西藏、四川、貴州等藏族聚居區,其姓氏淵源有待予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