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花語傳說大全

傳說 閱讀(4.32K)

花語是各國、各民族根據各種植物,尤其是花卉的特點、習性和傳說典故,賦予的各種不同的人性化象徵意義,花語傳說也是五花八門。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花語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花語傳說大全

花語傳說篇一

相傳,湯河源頭上的大深山裏有個村子,村子裏住着一 戶姓田的人家。老兩口領着個女兒,女兒的名字叫田女。田女長到十三四歲時就出脫得像桃花兒一樣好看,模樣長得好,也勤快能幹。夏天,田女總願到湯河裏去洗 衣裳,她手裏洗着衣裳嘴裏唱着歌,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樣好看,村裏人就把田女叫成了天女。

一天,天女洗完了衣裳剛想洗頭髮,看見河裏有條大黑魚正在追吃一條鯽魚,小鯽魚逃到天女腳下,天女拿起洗衣棒槌趕跑了大黑魚,救下了小鯽魚,小鯽魚圍着天女轉了好幾圈才遊走。 晚上,天女躺在炕上不久就看見小鯽魚向她游來了,對她說:“你救了我的命我很感謝你,爲了報答你,我告訴你件了不得的事情。幾天後這裏要發生山嘯,山洪 要把三裏五村的房子、土地、人和牲畜都毀掉,你要趁早和你的父母逃命。這件事只有你自己知道,千萬不能對第二個人說。” 天女醒來把夢裏的 事告訴了爹媽。爹說:“咱趕快逃走吧。”媽說:“天一亮咱就走。”天女說:“咱家逃走了,可三裏五村的人不就都得死掉嗎?還有誰和我們一起下田種地,還有 誰和你一起紡線織布。”爹想了想說;“離咱村五十多裏的地方有座廟,廟裏有個老道士,去問問他,也許會有什麼好主意。” 天女問清了路的走法,帶上些乾糧,天一亮就上路了。天女腳磨起了泡,腿累酸了,衣服被汗水溼透了,到底找到了那座廟。老道士想了想,說:“三天後這裏要下場大雨,發生山嘯,山洪要毀掉人、土地和牲畜,要想解救這場災難就得有個會唱歌的漂亮姑娘肯自己去死。”

第二天天剛亮,按照道士的說法,天女讓村裏人和三裏五村的人都帶好東西躲到大山洞裏。她把讓各家各戶扎的紙人都要了過去,拴在了頭髮上。她走出了山洞,爬上了山頂。 雨越下越大,響起了雷聲,雷劈倒了樹木,劈開了岩石,劈破了山皮,山嘯了。洪水和泥土把房屋、土地都覆沒了,毀掉了。雨越來越大,雷聲越來越響。人們聽 到天女唱起歌來,歌聲一點兒也不悲哀,和她平時洗衣裳時唱得一樣好聽。大夥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聽那雷聲向歌聲打來,雷咔嚓咔嚓地打在天女頭上,每打一 個雷,天女頭上掛的小紙人就被劈碎一個。雷聲震得人耳鳴,閃電晃得人眼花,可是天女一點兒也不害怕,歌聲還是那樣好聽。

雷住了,雨停了,天晴 了。人們爬上山頂去看天女,只見天女向着大家笑,人卻一動不動,她頭上拴着的紙全變成了一朵朵白色的花。她比從前更好看了。人們在山頂上安葬了天女。過了 不久,人們看到天女的墳上長出了棵漂亮的小樹,樹的枝條就像天女頭髮一樣秀美。又過了不久,枝條上開出了一朵朵好看的白花,白花散發出一種異香,比蘭花還 香,人們就把這樹這花叫成天女木蘭了。

花語傳說篇二

話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鶴慶人到石鼓做生意,那年他做的生意是將鶴慶人釀造的乾酒,用馬幫沿着茶馬古道馱運到石鼓。他請了一位聰明能幹,而又忠厚老實的鶴慶馬鍋頭,他倆趕着五匹馬正行進在鶴慶通往麗江石鼓的盤山羊腸小道。那時植被沒有被破壞,一路上各種樹木長得遮天蔽日,又是晚秋季節,橫斷山間的樹木更顯得蔥蘢陰鬱,有時走上個把小時都見不到天日,儘管正是中午的光天化日,一路上卻顯得有些陰森恐怖。

正走着,有一個窩嘴黑騾子的馱子歪了,馬鍋頭奔過去,便順手拔了一把路邊的草,墊在歪朝一邊的馬馱子下面,用來平衡馱子。

馬幫正在山野間行進着,突然從老君山黝黑的山間,衝下來一夥響馬。馬鍋頭馬上意識到遇到山大王張結巴了,連馬也不要了,拉上生意人掉轉頭就往麗江方向跑,結果不用說,馬鍋頭和生意人的命倒撿回來了,結果是把老本都貼進去了。

兩人跑回麗江,便已經是身無分文了,沒辦法只好討飯回到鶴慶的化龍村。第三天,正當兩人沮喪萬分的時候,那匹窩嘴黑騾子,突然出現在馬鍋頭家的院子裏,那馱子好好地馱在背上。更神奇的是,那用來墊馱子的草,還好好地墊在馬鞍下面。

馬鍋頭興奮得立刻就到隔壁喊生意人,看到這匹馬,兩個人當時的想法都差不多,是那一把神草救了這匹窩嘴黑騾子的命,那生意人便把那一簇草好好地種在一個趙屯人燒製的土盆裏,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兜蘭草到了春節,便開出了雪白花,淡香四溢,真是宜人爽氣。見那雪白可人,他們便把這花稱之爲:大雪素。

更讓人欣慰的是,過了兩年那馬鍋頭利用這匹窩嘴黑騾子,又掙回了十多匹馬。這生意人用剩下的那一馱子酒做本錢,在石鼓開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鶴慶乾酒店。

兩人爲了感謝救他們的那株蘭草,就一直精心種植着,後來這株大雪素就成了鶴慶化龍素的始祖,一直種植到現在。

花語傳說篇三

“杭白菊”稱謂的來歷,與一則徽幫茶商與南洋老闆鬥智的傳說有關。

早在二十年代,桐鄉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絕”,成爲飲用菊花之佳品,被當時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轉手銷往新加坡等南洋國家。而桐鄉本地的菊花經銷商是朱金倫辦的一家煙菊收購行。曬紅煙和白菊花都是桐鄉的著名土特產,朱金倫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紅,並通過徽幫茶商汪裕泰的口岸關係,出口南洋。朱金倫從農民手裏把曬乾的菊花收購進來後,要經過精心的處理、加工和包裝。菊花是一種極易黴變和蟲蛀的物品,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包裝儲存是個難題。朱金倫把菊花用牛皮紙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並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貼上商標和使用說明。然後,拿來一隻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 在炭火上烤一烤,驅趕掉甏裏的潮氣,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層一層地放進甏裏,每層之間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於吸潮,最後密封甏口。

於是一甏甏桐鄉產的菊花便千里迢迢運往南洋。

南洋商人樑老闆收到徽幫茶商汪裕泰發出的第一批桐鄉菊花,仔細驗收。一打開甏的封口,菊花的陣陣清香飄逸而出。拿出來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乾乾燥燥。只見每個封包上都貼着一張綠色的招貼紙,“蝴蝶牌杭白菊”幾個字躍然紙上,下面是一段介紹產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葉 、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華,四時之靈氣。常飲菊花茶,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產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倫茶菊莊”。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還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莊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購地數千畝,聘請工匠,精心栽培,所產茶菊,非同一般,欲買正宗杭白菊,請認準蝴蝶牌商標。”樑老闆一臉驚喜,忙打開封包,撮了幾朵菊花,放進茶杯,沏上開水。只見朵朵菊花在水中競相開放,花瓣層層疊疊,花色潔白晶瑩,花香清馨撲鼻。樑老闆不禁拍手叫絕:怪不得古人稱之謂“千葉玉玲瓏”!

有這麼好的貨,還怕打不開銷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樑老闆心裏打起了小算盤。既然知道杭白菊產於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這個中間商,直接去杭州找金倫茶菊莊,這樣一來,獲利不是更豐厚了嗎?於是,他帶了幾個夥計,漂洋過海,來到杭州,四處打聽金倫茶菊莊。可尋遍了西子湖畔,竟然絲毫不見杭白菊蹤影。無奈之下,只得悻悻而歸。

原來,徽幫茶商汪裕泰熟諳商界競爭之道,與南洋樑老闆在茶葉生意上曾打過數年交道,知道樑老闆是個貪心十足的人,與其交往,必須處處設防。於是就虛晃一槍,把白菊花的產地說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環境下,汪裕泰的“張冠李戴”之計,還確實起了很好的自我保護作用,使樑老闆“過河拆橋”的夢想化爲泡影。然而,桐鄉特產白菊花,卻從此冠以“杭”字而揚名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