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21

傳說 閱讀(3W)

每一個節日的背後,都有着許多美麗的傳說,而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關於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xx,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21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xx篇一

在中國,有一個和端午節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當您聞到糉葉的清香,當您聽到龍舟競渡的鼓角,也許您都會想起他,一個峨冠博帶,在江畔行吟的背影。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一個讓無數中國人敬重的愛國詩人。

我國人民爲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子行吟圖。我們記住了一個詩人屈原,可成爲詩人也許並不是屈原的期待。我們從史冊中看到的是一個胸懷壯志,意欲治國平天下的三閭大夫。可現實給他的指示無情的幻滅,是汨羅江畔無依的漂泊。回想起來,一首首華麗的楚辭,內中卻是多少辛酸與無奈。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羣小”誤國,爲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爲“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爲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裏,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xx篇二

伍子胥和吳越春秋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起,永遠留在了中國人的記憶中。民間傳說中,他死後成爲了濤神。在吳越故地,人們將端午節作爲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根據歷朝官修地方誌書記載,其出生地位於現在的湖北省谷城縣冷集鎮常家營村。但是也有湖北監利縣之說。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0xx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爲吳王闔閭。爲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我們或許無法知道,對伍子胥來說,吳國究竟是什麼?是幫他復仇的工具,還是個實現抱負的舞臺?我們只能從青史中看到,伍子胥爲了吳國傾盡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爲人臣者的悲劇命運。五月初五,這一日他永遠告別了對他至關重要的吳國,沉入了滾滾的江濤……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爲濤神,端午節即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20xx篇三

曹娥廟中供奉的曹娥娘娘。這似乎是古代中國的一項傳統,一個具備某種美德的人,即便生前並不幸福,死後亦可作爲神靈享受人們永遠的紀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無數後人爲之感動。也有人認爲,端午節便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不知名的小漁村。村裏有個姓曹的漁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魚。這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年方一十四歲,生得美如天仙,又聰明絕頂,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江上濁浪滾滾,捲起一個個巨大的漩渦,洪水淹沒了灘塗。漁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漲了大水魚蝦多,但洪水洶涌危險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濁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魚",這是一年一度的漁汛,怎麼能錯過。他理出魚網,撐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魚。曹娥望着滿天風雲,勸爹不要去。爹說抓魚日日有危險,只要小心就無事。曹娥見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個照應。爹說女兒不識水性,去了給他添麻煩,一定不讓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時時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陽過了西,還不見爹爹來吃飯。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見江水茫茫,掀起層層惡浪,卻不見爹的漁船。曹娥心裏不安了,她沿江向上遊走三裏,轉身又朝下游走六裏,還沒見到爹。太陽快擱山頭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聲招來幾個她爹的夥伴,他們個個衣衫溼淋淋,大家見了曹娥都嘆氣,說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一個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爹爹",拔腳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幾個漁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勸她先回去,說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別人屋裏,明天一定幫她找回來。曹娥不見爹,怎麼肯回去,誰也勸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邊來回哭叫,沒有一個鄉親不爲她難受。

第二天村裏人給她送來吃的,她不吃。人們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見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淚哭幹了。村裏人又是勸,又是哄,想勸她回家。曹娥說,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裏流出來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見一個大浪托起一個黑團,好像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一陳驚喜,果然爹爹水性好,還在水裏遊。她要救爹爹,幫他游上來,一聲呼喊,縱身向江水撲去。

"曹娥跳進江水裏了--"人們呼天搶地,紛紛奔去搶救。但見江水滔滔,哪裏還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爲啥偏要遭這種噩運?"人們熱淚滿眶,圍着江堤怨皇天。

親不親,家鄉情,村裏人不忍心讓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頭沿江尋找他們的遺體。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江水清澈明亮,人們卻在下游十多裏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遊動。人們滿懷希望趕過去,果見一男一女,背貼着背,女的反剪雙手緊負着男的,原來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後來這個曹娥負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賀盤村。

曹娥江風景。據說波濤洶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爲,那是因爲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爲"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裏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孃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直到現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騰咆哮,一到曹娥廟前面,立即變得無聲無息,彷彿愧對孝女,悄悄遁去,過了曹娥廟門口,纔敢再發出響聲,真叫人嘆爲奇蹟。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