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傳說>

中國姓氏文化的趣味小故事

傳說 閱讀(1.97W)

中國姓氏數量衆多,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姓氏歷來有百家姓之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姓氏的幾個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姓氏文化的趣味小故事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百家姓與“趙錢孫李”百、家、姓

提到百家姓,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開頭的幾個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些姓氏,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常見姓氏。全國也有不少人以它們爲姓,甚至還有人把它們當做百家姓的代稱,與它們有關的故事或傳說也經常可以見到。在有關故事中,有些還與它們所表示的姓氏無關。比如一個關於"趙錢孫李”的傳說,是說從前在蘇州一帶有一個教書先生,有次正因一個姓李的有錢人生氣,又碰巧有學生讓他講“趙錢孫李”是什麼意思。他便沒好地講道:“這趙嗎,就是咱蘇州話中所說的精趙,意思是放肆。錢就是銅錢的錢字,孫就是小猢猻的孫字,李就是張三李四的李字。”學生問:“這幾個字要是倒着連在一起講,能講通嗎 ?”老師說:“當然能講通。也就是:姓李的小猢猻,有了幾個臭銅錢就精趙起來了。”顯然,這樣的故事裏,“趙錢孫李”的含義已經溢出了它的姓氏本身之外,成爲民間的一種文化象徵了。

此外.還有一個與“趙錢孫李”有關的謎語,說“天下第一家,出門先用它,人人說它小,三月開白花”,謎底也是趙錢孫李。

由上可見,本來是姓氏的“趙錢孫李”而不再被當做姓氏,也不再是姓氏的代稱。僅僅當做調侃的對象對待,反映了我國民俗文化內容的廣泛和語言文化的豐富。但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與此不同的情況。就是“百家姓”三個字既是我國姓氏的總稱,但它們同時又都是姓氏。

首先。關於“百”這個姓氏,相傳是春秋時期秦國名人百里奚的後代。百里奚曾經是虞國的貴族,在虞國被晉國滅亡後淪爲戰俘。成爲一個叫晉伯的人的家奴。後來,晉伯因事出使秦國,他也跟隨;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見到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深受賞識.被用五張羊皮換了自由身,留在秦國輔佐秦穆公,後來官至大夫。人稱五羊大夫。他的後代爲了紀念他,便有人姓百,或者姓百里。據史書記載,先秦思想家列禦寇有個叫百豐的學生,漢代有個官吏叫百政,明代有擔任千戶官職的百恭、百通,都是在歷史上知名的百姓人。另外,唐代的高麗人中有人姓百,現在的北京一帶仍然有人以百爲姓,說明百作爲姓氏,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

像“百”一樣,從古到今也都有人姓“家”,但家姓的來源另有傳說。相傳,家姓是周幽王太宰家伯的後代,歷史上曾先後有人知名於今西安、河北、四川等地,在漢代還有一個叫家君的人發明了彈棋遊戲獻給當時的漢成帝,被賞賜許多財物。另一位叫家進的人知名於宋代,曾考中進士。他的祖籍在今四川峨眉一帶。那裏也是歷史上家姓人最爲集中的地方。而在當代,人口普查中在上海發現了姓家的人。所以說,家姓也是一個從古到今都有人使用的姓氏。

至於“姓”姓,則比較罕見。它主要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據有關姓氏書記載,蔡國公爵的後代中有人名叫公孫姓,公孫姓的後代在後來便有人姓姓。歷史上,姓姓的人還有代表人物:漢代的大商人姓偉,祖籍在現在的山東淄博一帶,家產5000萬;又有宋代縣令姓益恭、明代貢士姓秉恭等人。至於當代,在浙江上虞、山西大同、河北蔚縣等地也有姓這一姓氏的人。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常說的“趙錢孫李”百家姓,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姓氏的可以不再是姓氏,是姓氏代稱的可以變成真正的姓氏,我們的百家姓文化就是這樣奇妙 !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百家姓與炎黃二帝

從上述所舉關於百家姓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各有淵源,各有傳說,彼此之間幾乎沒有聯繫。那麼,它們真的沒有聯繫嗎?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按照我國的傳統觀點,姓與姓之間不僅有聯繫,而且還有共同的淵源,這一淵源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當然,關於炎黃二帝與姓氏來源的關係,其實是說來話長了,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首先,炎黃二帝其實都是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遠古兩大部落集團的領袖,他們所領導的部落集團及其後代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居於主導地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現在的中國人都自詡爲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共認他們是中華人文初祖。其實,除他們以外。歷代還相傳上古時有女媧氏、燧人氏、伏羲氏、蚩尤氏、少吳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氏族首領。他們實際上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都沒有像炎黃二帝那樣獲得廣泛認同,人們仍然自稱是炎黃子孫。如今,如果提到炎黃二帝,人們想到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5020xx年的文明歷史,他們實際上都已成爲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同時也都被以不同形式加以紀念。如在河南鄭州市黃河南岸的黃河遊覽區,就坐落着炎黃二帝的大型塑像。塑像依山而建。高106米。分別用紅色和黃色花崗岩建造。塑像表面猶如自然風化的效果,內部建有展廳,分天象、漁獵、農牧、百草、石器、陶器、冶煉、兵器、科技、文化等展館,系統展現了他們二人開拓中華民族歷史的光輝歷程。同樣,在上海,一個資料說也在籌建炎黃文化城,其主體建築炎黃站立金像高55米,二人交臂攜手,組成“人”字結構,托起蒼穹。其中炎帝手持五穀穗,黃帝手握圖書寶卷,共同凝視着神州大地。當朝霞滿天、天地交融之時,他們金光萬丈,神采飛揚,給民族以希望與力量;當晚霞西陲、萬家燈火之時,他們又流光溢彩,祥瑞藹藹,給民族以振奮與護佑。另外,在河南新鄭市,作爲炎黃二帝中黃帝的故里,也擴建了面積達30000平方米的黃帝故里景區,成爲中國旅遊優先發展項目。根據當地的總體規劃,擬建拜祖殿、業績廳、起居長廊、生活廳、婚禮廳、大型糧壇等。再者,在浙江奉化市溪口鎮,也擬建一座以他們爲主的始祖城。這些與他們有關的紀念地或景點的建設,一方面是對他們豐功偉績的肯定,同時對喚醒廣大炎黃子孫的愛國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都有一定意義。

正是由於炎黃二帝獲得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廣泛認同。他們也都很自然地被當做我國衆多姓氏的締造者,幾乎所有的姓氏相傳也都與他們有關。我們今天都習慣把他們當做中華人文始祖,還說他們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其中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其實,在炎黃二帝以前,也有許多部落氏族存在,爲了區別各自之間的血緣關係,產生了許多姓氏,最後都被他們統一起來。並逐漸融合爲一體,形成華夏族羣。這一族羣,實際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

在我國早期的一部史學著作《國語.晉語》中,還記載了一段關於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昔少典娶於有轎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過去少典與有轎氏的女子結婚.生下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住在姬水邊,炎帝居住在姜水旁。因爲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不同的習慣,因此也姓了不同的姓氏,其中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其實,這段資料所反映的實際上是我國早期姓氏的一些情況,炎帝與黃帝分別是由同一祖族分裂出來的胞族,而姬、姜則是我國早期的兩個著名姓氏。

關於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還有另外一些說法。其中之一是說他們的姓氏並不像今天大多數人那樣由父親傳下來,也不是自己得姓。而是直接來源於母親。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他們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原始社會,無法從父親那裏獲得姓氏,只能與自己的母親聯繫起來。因此,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在傳說中都被認爲是“天之子”,亦即充滿神祕色彩的蒼天的兒子,而不是現實社會中某一個具體男子的後代。至於他們的母親,則要顯得具體得多。其中炎帝的母親是“有嬌氏之女,名女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黃帝的母親名叫附寶,她“見大電繞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可見.二人都是“母感天而生”,或者說是天人交媾而生的貴子。對於這種“天子感生”的傳說,如果拋開其中的神祕色彩和後人捏造的超人光環,實際上是當時“知母而不知父”婚姻特點的真實反映。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啓發我們,“姓”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階段,儘管在炎黃二帝時的中華大地可能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其初始獲姓仍有從母姓的原始遺風。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炎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以上談到炎黃二帝的姓氏和與他們有關的姓氏來源,除此之外,他們與我國現在的百家姓也有直接關係。關於這點,由於情況較爲複雜,我們不妨分別來看。

首先,看看炎帝。前面已經提到,《國語.晉語》記載了炎黃二帝得姓的傳說,其中所說炎帝居住的姜水,一般認爲是現在陝西岐山、武功一帶的姜水流域,那裏是炎帝的發祥地,並且以水名爲姓,姓姜。後來.炎帝的後代又分出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幾支,活動範圍從姜水流域擴展到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河北、湖北、安徽等!地。據《世本》記載,僅姜姓一支就佔據16個地方,有列(烈)山氏、縉雲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其分支申、許、齊、高、姜、呂、賴、龔、謝、於、丁、賀、盧、樂、紀、向、黃、焦等247個氏每一個氏又發展爲姓,共247個姓。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後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

在上述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姜姓和呂姓有一個共同的著名例子,出自歷史小說《封神演義》。其中有一個半神半人式的人物姜子牙,在另外一些書裏又把他叫做呂尚。也就是說。他的姓氏有兩個::一個是姜,另一個是呂。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姜子牙是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據傳說是炎帝的後代,姓姜又姓呂。相傳,炎帝的後代中有個叫伯夷的人,大約生活在夏禹時,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爲主管四夷的官,分封在呂。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中除有人姓姜外,又有人姓呂,姜子牙便是他的後代之一。

除姜姓和呂姓外,由炎帝而來的其他姓氏在來源上也與呂姓有近似之處。像呂姓這樣的姓氏來源情況,用姓氏學的話說是以封地的名稱爲姓,這類的姓氏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也是很多的,著名的就有許、焦、崔、高、謝、沈等姓。在這些姓氏中。許姓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現在的河南許昌一帶,焦姓人居住在安徽亳州,崔姓在山東濟南,高姓在山東禹城,謝姓在河南唐河.沈姓在山西臨汾,都是各有各的發源地,各有各的傳說.但最終的源頭都能與炎帝聯繫起來。所以說,他們都是炎帝的子孫。

在由炎帝而來的姓氏中,還有一些由於其他原因而來的姓氏。比如,現在的百家姓中有共、洪、龔等姓,相傳都來自炎帝的後代共工。共工在黃帝時擔任治水的官職。他的後代爲了紀念他,有人把他的名字當做姓氏,姓共;又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從事的職業合在一起,姓洪。另外,相傳他有個兒子叫句龍,句龍的後代中有人把他的名字和姓氏合在一起,姓龔,於是又有了龔姓。像共姓、洪姓、龔姓這樣得姓的情況,雖然都與共工有關,但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炎帝,加上姓氏的來源都與人名有關,因此用姓氏學的行話說,都屬於由人名而來的姓氏。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人的稱號而來的.屬於這種情況的代表性姓氏是丁姓。相傳,丁姓人最早的祖先是炎帝,直接得姓祖先是姜子牙的兒子及。他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都在朝中擔任重要官職,年老去世時被賞賜一個稱號,叫做“丁”。意思是說他當官勤勤懇懇,做事兢兢業業,對主上忠心耿耿。後來,他的後代爲了紀念他,便把他的這個稱號當做姓氏,從而有了丁姓。

在與炎帝有關的姓氏中,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姓氏。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姓氏,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都自稱是炎帝的後代,把他當做了血緣先祖。由於這樣的姓氏很多,與由黃帝而來的姓氏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百家姓的主體,因此,我們現在常說都是炎黃子孫,僅從姓氏的來源上便可以得到證明。

總之,炎黃二帝,炎黃子孫,從根本上說是有個祖先叫炎帝,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主要締造者,也是百家姓中的人文共祖之一。

  中國姓氏文化小故事:黃帝后代中的百家姓

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除了炎帝還有黃帝。與炎帝后代中的姓氏相比,相傳是黃帝后代的姓氏更多,大約佔全部姓氏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如此,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大約是與黃帝后代人丁興旺有直接關係。首先,從炎帝與黃帝的直接後代看,炎帝僅傳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有25個兒子,後來發展爲25宗,分爲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可見,在他們直系子孫的數量上,黃帝就比炎帝多了許多倍。其次,中國歷史上傳說時期的英雄人物,如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以及夏、商、週三代的開創者,相傳都屬於黃帝族系,是黃帝的後代,而沒有一人出自炎帝族系。從而在數量上更勝炎帝一籌。此外,從他們二人本身的情況看,炎帝相傳僅有“姜”一個姓氏,而黃帝的姓氏則有三個。其中除在上面已經提到的“姬”姓外,又有“公孫”、“熊”兩個姓氏。正是在這些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黃帝的作用遠遠超過炎帝,他被更多的人當做血緣先祖也就不足爲奇了。

在黃帝后代的發展中,根據《世本》一書的統計,從傳說時代到先秦時期,曾經有101個方國自稱是他的後代。後來,這101個方國又進一步分化出10個氏。加上由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人而來的方國和氏,在總數上大約有800多個。除了其中重複和被淘汰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直到今天仍然被當做姓氏使用。當然,其中的一些是複姓,另外一些是單姓,在性質上都屬於我國古老姓氏的組成部分,並且是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

由黃帝直接發展而來的姓氏,還有一些是現在常見的大姓。如張、王、李、趙、陳、劉、黃、周、吳、楊等都是。當然,由於各個姓氏的具體情況不同,與黃帝的關係也不完全一樣。比如張姓。相傳它出自黃帝的兒子揮,因爲發明了弓箭,擔任弓長的職務,進而由“弓”、“長”兩個字組成一個“張”字,於是便有了張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靈王太子晉,而周靈王相傳是黃帝的後代,因此.王姓也是一個出自黃帝的姓氏。再如趙姓,也有一個關於它與黃帝的傳說。這個傳說是說西周穆王時,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代有一個名叫造父的人是周穆王的馬車伕,有駕御千里馬的本事。周穆王在瑤池幽會西王母流連忘返,東方的徐偃王乘機作亂。周穆王聽說後急忙趕回來,乘坐的便是他駕的馬車,一日千里。及時平定了這次叛亂。事後,周穆王認爲他勞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趙城,他的後代在後來便姓了趙。所以,趙姓人也是黃帝子孫。

在與黃帝有關的姓氏中,還應提到一個黃姓。其實,黃姓與黃帝也有直接關係。關於黃姓的來源,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今山東曲阜一帶有一個叫皇娥的姑娘,常常白天乘船遠遊,夜裏挑燈紡織。一次出遊的時候遇見了年輕英俊的黃帝,兩心相悅,便結爲百年之好,一年後又生下了黃姓的遠祖少昊。後來,從少昊數傳到大廉,在夏禹時被分封在黃,建黃國,成爲黃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後代在後來便以黃爲姓,從而成爲黃姓人。

除上述以外,與黃帝有關的姓氏還有很多。比如在堯舜的時候,黃帝有個後代叫伯益,是個著名大臣,曾被任命爲虞政,掌管火種.訓練鳥獸,開墾荒地,又曾協助大禹治水。在治好水患以後.帝舜論功行賞,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賜他姓嬴。到戰國的時候。他的後代趙奢被分封爲馬服君,趙奢的後代後來便把他封地名的第一個字當做姓氏,這樣便有了馬姓。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姓氏以外,有些姓氏與黃帝的關係可能較爲複雜一些,其中李姓便具有代表性。相傳,李姓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堯時擔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傳是顓頊的孫子,由於當時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後代爲了紀念他,後來便把他所從事的職業作爲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時候,他的一個叫理徵的後代仍然擔任大法官,因爲執法公正得罪了商紂王,被商紂王殺害。理徵的夫人契和氏帶着兒子利正逃命,在逃難途中飢渴難忍,只好採摘李樹上的果子充飢。從而才保住了性命。後來,爲了紀念這種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從此纔有了李姓。可見,李姓雖然歷經坎坷,但最早仍與黃帝有關.是他的後代,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總之,綜合上述這些得姓傳說,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與黃帝有密切關係。其實,談到姓氏的來源,每個姓都有說不完的話.又豈止是它們呢。

中華姓氏:常見姓氏

中華姓氏:罕見姓氏

1.寸姓:中華姓氏之一,寸是一個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但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現行較罕見姓氏。主要分佈於雲南,天津武清,山西太原,甘肅酒泉,雲南景谷、瀘水、通海,四川長壽等地均有分佈,爲漢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德宏地區傣族等姓氏。

2.其他少見姓氏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鬱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庾 終 暨 居 衡 步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查

後 荊 紅 遊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万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叢 嶽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闢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樸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祕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佔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麼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醜 丙 暢

苟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聖 御 夫 僕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鍾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甕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塗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慄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臺

原 考 嬀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