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8.7K)

成語故事表演是指幼兒通過扮演成語故事中某一角色,運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語言、動作、手勢、表情),再現該成語故事的內容(或某一片斷)的一種遊戲形式。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篇一:抱薪救火

戰國末年,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併吞鄰近的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

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佔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兵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

大將段乾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

他說:“秦國想併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

最後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後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篇二: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的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田文,號孟嘗君,門下養了三千賓客,其中有一個門客叫馮諼(xuān),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沒有受到孟嘗君的重視。一天,孟嘗君召集賓客,問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債,誰能爲我去收取本利?”別人還沒開口,馮諼搶着說:“我願意去。”孟嘗君點頭同意。馮諼又問道:“我收完了債,要給您買些什麼回來?”孟嘗君隨口說:“先生看我家中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帶着債券來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債券覈對後,放火燒了。他對老百姓說:“孟嘗君體諒大家的苦處,命令我將所有的債券一概免除!”借債的百姓無不感激涕零。

馮諼見到孟嘗君後,訴說了一切,孟嘗君很不高興。一年後,齊王罷免了孟嘗君,三千賓客都跑了。馮諼勸他去薛地居住,孟嘗君的車子走到離薛地還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嘆了口氣說:“先生爲我買了‘義’,我今天才算真正見到了。”

馮諼說:“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讓我再爲您鑿兩個窟吧。”

馮諼來到魏國遊說,魏王派出使者帶着馬車一百輛和黃金千金,去薛地聘請孟嘗君。馮諼又勸孟嘗君拒絕他們的聘請。這樣,魏國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就是不肯到魏國去做相國。

齊王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恐怕孟嘗君爲別國賣力,連忙派大臣帶上千斤黃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帶的寶劍,到薛地去向孟嘗君謝罪,並恢復了他相國的職務。這就是馮諼爲孟嘗君鑿成的第二窟。

隨後,馮諼又要孟嘗君向齊王請賜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起來。宗廟建成後,派人去報告孟嘗君說:“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關於戰國策的成語故事篇三: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另一頭系在頭髮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國很重視讀書,於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樑、蘇秦的錐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