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帶一的成語故事-一枕黃粱

成語故事 閱讀(2.99W)

帶又一字的成語故事有很多,那麼你們瞭解過這些成語背後的故事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帶一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帶一的成語故事-一枕黃粱

一枕黃粱成語故事

唐朝開元年間,盧生去京城趕考。傍晚到一家旅店投宿,遇見了道士呂翁。盧生向呂翁訴說了自己窮困的境遇。呂翁便從行囊中取出一個枕頭來,對盧生說:“你枕着這枕頭睡一覺,就會稱心如意的。”這時,店主人正在煮黃梁飯(黃色的小米飯),離開飯時間尚早。盧生接過枕頭和衣睡下,不久便進入了夢鄉。

他夢見自己中了進士,娶了漂亮的崔家小姐爲妻,生活闊綽,十分體面。後來步步高昇,官一直做到“節度使”、“御使大夫”,還當了十年“宰相”。五個兒子,都和名門望族對了親,而且也做了官;一共有十幾個孫子,個個聰明出衆。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他活到了八十多歲而壽終正寢。

這時,盧生一覺醒來,一切都成了泡影。他發現自己仍睡在那小旅店裏,旁邊坐着呂翁,店主人煮的黃粱飯還沒有熟呢!

故事載於唐人傳奇小說《枕中記》。“一枕黃粱”(或“一夢黃粱”、“黃粱一夢”、“黃粱美夢”等)這一成語,意思是煮一鍋小米飯的時間,做了一場好夢。用來比喻根本不能實現的企圖和願望,或是指那些虛幻、一場空的事物。

一抔黃土成語故事

張釋之是漢文帝朝中的一名延尉官,他秉公執法,頗受人民信賴。

一次,文帝乘車過橋,突然馬受驚,昂首嘶鳴,文帝嚇了一跳。原來是一個人忽然從橋下跑出來,使馬受驚。侍衛立即抓住那人,送給張延尉審問。張釋之審後,向文帝報告說:“此人是長安人。那天,他剛上橋遠遠地見皇上的車馬來了,急忙躲在橋下。等了好久,認爲車馬已過了橋,他才從橋下跑出來。可一出來,正遇上皇上的車馬過橋,又連忙閃開,卻已驚了聖駕。依據他的過錯,應罰黃金四兩。”

文帝一聽,十分惱怒道:“此人驚動了我的車馬,太可惡!好在我的馬性情溫和,若是性烈的馬,還不將我摔傷?這人應治他重罪,你卻只罰他四兩黃金!”

張釋之耐心地向文帝解釋說:“法律關係甚重,若處理不當,就會失去百姓的信賴。做個延尉,應該辦事公正。如果我不隨時權衡輕重,那麼執法就會出現偏差,弄得百姓手足無措的。”文帝沉吟了半天,才說:“好,你說得不錯!”

不久,又有一起盜竊高祖廟裏玉環的案件送到張釋之這裏,經過一番審理,張釋之只判了那竊賊一人的死刑。文帝又很生氣,對張釋之大發雷霆,定要誅滅這小偷的九族。文帝憤憤地說:“竊我先帝廟器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要滅他九族,可你卻違揹我的旨意,爲的什麼?”

張釋之連忙免冠叩頭,向文帝解釋說:“刑法是要區別輕重的,今天將盜廟器的人處以滅九族之罪,那麼,以後若有人取去先帝幕上一杯土,陛下再怎麼處置他們呢?把盜廟器和破壞陵墓作比較,只不過是萬分之一的罪行呀!”

聽了張釋之的解釋,文帝的怒氣漸消,又和皇太后商量了一陣子,終於同意了張釋之對罪犯的判決。

故事選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中有“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之句。原意是延尉張釋之以取長陵一杯土和竊廟器之罪作比較,以權衡輕重,再看自己給盜廟器者定罪妥否。後也以“一杯土”喻墳墓。如《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有:“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成語:“一杯黃土”則用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東西,或比喻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抔”用手捧之意。

一往情深成語故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東晉時,有一位名將叫桓伊,譙國縣(今安徽宿縣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伊初任淮南太守,後遷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堅南下,桓伊與謝玄、謝琰大破秦軍於淝水,穩定了東晉的偏安局面。後遷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他雖建有勳功,卻從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樂,善吹笛,當時稱爲“江左第一”。他也很喜歡聽別人唱歌,每當聽到優美的歌聲,就情不自禁,激動不已,口中叫喚着:“怎麼辦啊!”當時的政治家謝安也喜愛音樂,他見桓伊對音樂如此傾心,說:“桓子野對音樂真是一往深情啊!”

後人將“一往有深情”簡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對人或事物傾注了深厚的感情,嚮往得不能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