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2.34W)

成語故事是語言中歷史悠久,經過長時間篩選和提煉出來的固定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能夠從多個角度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季友,春秋魯桓公季子,即魯桓公最小的兒子,魯莊公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爲名,故稱季友。諡成,故曰成季。公之子曰公子,又稱”公子友”。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的典故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爲國君,即爲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爲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爲上卿。從此,費地成爲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爲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zhuān]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爲藉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爲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牆,指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或屏風。“蕭牆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爲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說,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牆之內)。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的啓示

故事裏的季孫的憂慮實際上並非是顓臾的問題,而是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爲強,消滅顓臾。其實這個世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得簡單點,世界便少些紛紛擾擾。

禍起蕭牆的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出處】漢·蔡邕《劉鎮南碑》:“俄而漢室大亂;禍起蕭牆。”

【解釋】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 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