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成語故事>

關於落井下石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閱讀(3.39K)

落井下石意爲看見人掉進井裏,不伸手救他,反而往井下扔石頭。藉以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那麼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解釋的關於落井下石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落井下石的成語故事

落井下石典故一: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誌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蹟,然後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於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着,筆鋒陡轉,描述羣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有時還握着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髮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裏,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裏扔石頭。這種行爲連禽獸都幹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爲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後被煉爲典故“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典故二:

當賀若弼攻入建康宮廷時,陳叔寶帶着張、孔二妃以及十來個宮人,逃出後堂景陽殿,就要往井裏跳。袁憲苦苦哀求,陳後主不聽。後閣舍人夏侯公韻用自己的身子遮擋井口,陳後主極力相爭。爭了很長時間,才得以跳進井裏。

不久,有隋軍士兵向井裏窺視,並大聲喊叫,井下無人應答。士兵揚言要落井下石,方纔聽到有人求救,於是拋下繩索往上拉人,覺得非常沉重,本來以爲後主體胖,等到把人拉上來,才吃驚地發現,原來一根繩索,“串”着陳後主、張麗華以及孔貴嬪三人。

落井下石相關成語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阱下石、過河拆橋、雪上加霜、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