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故事集>

有大哲理的小故事快來感悟人生

故事集 閱讀(1.69W)

一則則生動的哲理故事,可以闡釋一條條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樂於接受,下面這些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幾篇有大哲理的小故事 。

有大哲理的小故事快來感悟人生

有大哲理的小故事 1:弱小的爭吵聲

一家大超市新打特價兩塊洗衣皁,同樣的重量,價格上卻相差一塊錢。於是貴的那塊備受冷落,賤的那塊神色飛揚。貴的那塊心中不分,小聲嘀咕道:“有什麼了不起,一分錢一分貨,我貴自然比你便宜的要好。”

誰知他的話被便宜的那塊聽了去,便宜的那塊悶哼了一聲說:“你是在嫉妒我比你賣得好吧!嗬!要知道人類的眼光是雪亮的,誰好誰壞自然能夠分清,不選擇你當然是因爲我既便宜又好用。”

“得了吧!要說好用,你那裏有我洗衣服乾淨,你瞧我身上的這些說明,就知道我洗衣服冷熱水皆可以,什麼髒的衣服都不懼。”貴的那塊,亮出了身上的法寶。

誰知便宜的那塊也一抖身體說:“瞧瞧!我也有說明,比你的介紹的還詳細。”

“我的詳細”

“我的才詳細……”

他們兩個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越吵聲越大,越吵越僵,簡直就要伸手打架了。

突然盛着他們的大架子大聲喝道:“行了!別吵了,你們倆都是假貨,一個小作坊出品的,都糊弄人玩意,吵什麼吵。”

他倆同時閉上了嘴巴!

有大哲理的小故事 2:巧治孩子挑食

不少孩子都有挑食的毛病,這可能是受家長的影響、也可能是孩子在某種食品上吃過虧,結果都一樣,造成孩子不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

記得有一次,阿智老家的二表姐帶着孩子——阿智的小外甥來家裏小住。吃飯時,阿智指着一盤炒雞蛋對外甥說:“吃這個,挺香的。”誰知外甥還沒有反應,二表姐就接口說:“他不吃這個。”

後來的幾天,阿智果然沒有見過外甥吃炒雞蛋。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重複幾次之後便會在孩子的頭腦裏形成思維定式,這種食就算挑成了。家長應該做的是,無論孩子愛吃、不愛吃某種食品,只要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利,都應該設法引導、鼓勵孩子吃。

阿智記得兒子小智小時候也挑食。

那還是小智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晚飯,幾樣菜裏有一個是涼拌糖醋白菜心兒,很清脆爽口,可是小智卻不願意吃。

看着孩子不愛吃白菜,阿智就想了一個主意。他自己先吃了一口,對小智說:“你聽聽,好聽、不好聽。”然後湊近孩子的耳朵嚼了起來。小智聽見爸爸“咔嚓、咔嚓”嚼菜的聲音,高興地說:“好聽。”

隨後,阿智又給小智“下套兒”:你也嚼嚼,讓我聽聽。”

孩子經不住“誘惑”,便立即也吃了一口白菜對着爸爸的耳朵嚼了起來。

“我沒有聽清,你再嚼一次。”阿智說。

……

就這樣,一盤兒白菜心兒讓父子倆做着“遊戲”給“玩”沒了。以後,小智喜歡吃白菜了。

阿智以爲,自己的方法是十分正確的。

有大哲理的小故事 3:杏花

去過五里屯的人都知道村裏有個叫杏花的女人,這女人太苦,四十歲的年齡,看上去五十大多了。不是她長的老氣,是因爲常年的勞累。

杏花善良,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她都跑在前頭。誰家婚喪嫁娶,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好像她從不知道累,從不知道疲倦。

杏花有兩個有出息的兒子,兩個兒子都考進了清華,這是老天唯一給她的厚待。

杏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婦人,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那年她18歲,水蔥一樣的模樣,被本村村長的兒子相中了,村長不同意嫌棄杏花家窮,可村長的兒子堅持,非她不娶。村長拗不過自己的兒子,同意了他們的婚事,那一段日子杏花永遠忘不了,她爲丈夫做飯,洗衣,洗腳,她把自己對丈夫的愛都融進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裏。

可好景不長,他們大兒子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回孃家去,途中發現有東西忘記了拿,她折回去取,推開門後,看見丈夫和一個女子赤裸着身體滾在炕上。她傻了,手裏的東西咣噹掉在了地上。等她回過神來,炕上的女子已經不見了,只有丈夫悶頭吸着煙。杏花沒有吵,只是堅持要離婚。丈夫看了看她微微鼓起的肚子說:“你確定?”

她面無表情的點點頭,離婚後她什麼也沒要,只是帶走了兒子。從此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原來就話少的人,如今一天也難以張一次口。白天,她拼命地幹活,在地裏賣着力氣。晚上,哄孩子上牀後,有時候她躺在冰冷的炕上,一直流淚到天亮,她的愛就像一盞油燈,正在慢慢地熄滅。

寡婦的日子不好過,時常有人在她面前說些撩撥的話,她經常在長高的苞米地裏被人抱住。每一次她都用盡全力去掙扎,然後揮舞着手中的鐮刀,膽小的人都怕了,膽大的也被她這種魚死網破樣子驚呆了。

她只能用這種方法保護着自己,有人給她介紹男人她看也不看,她說了,這輩子不着了,男人都不是東西。

辛辛苦苦拉扯大倆兒子,上學的費用幾乎壓垮了她的肩膀。她的前夫,也就是現在的村長想要幫她一把,她只是拒絕,冷冷地拒絕,她說:“我兒子只有媽,沒有爸。”

如今她的兒子出息了,她從沉默寡言一下子變得愛說愛笑,兒子不在家她就四處幫人家幹活,忙活。人人都說她是個難得的熱心人,可她只有一家不去,那就是村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