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寓言故事>

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閱讀(3.08W)

寓言就是用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體。它的結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生動,富於啓發。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準備的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

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篇一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戴盈之在一次同孟子的談話中,談到了如何治理國家的事。孟子提出了民衆的疾苦問題,除了災荒給百姓造成的困苦外,捐稅對百姓的負擔也是很重的。他們談着,談着,戴盈之也承認了這一事實,並且表示:願意取消部分捐稅,但是真正取消這部分捐稅今年還不能實現,要到明年才能取消,今年只能夠減輕部分捐稅。孟子聽了戴盈之的講話後,沉思了一會兒,他知道戴盈之只是口頭上表示要取消捐稅,並不是真正的願意取消部分捐稅。孟子爲了勸說戴盈之,便講了一個故事:

有這麼一個人,他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雞。鄰居後來知道了是他偷的雞,對這個人的意見特別大。有人去勸告這個偷雞的人說:“偷盜行爲是可恥的。你這樣每天偷別人家的雞是不道德的行爲,應該及早改正。從現在起,你再不要偷別人家的雞了。”這個偷雞的人聽到後卻回答說:“好吧,我也知道這不好。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以後改爲每月偷一次,而且只偷一隻雞,到了明年,我再不偷就是了。”

如果知道了偷盜是不合乎禮義的事,就應該迅速停止偷竊,痛改前非,爲什麼非要等到明年呢?

這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篇二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說:“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後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它的特徵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它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徵,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着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於好馬的特徵,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於千里馬的特徵,那隻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說:“我好不容易爲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說:“你該怎麼說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嘆一聲說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裏只看到了馬的特徵而不着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質,去掉它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於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啓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捨棄纔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僞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給人啓發的寓言故事篇三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爲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爲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爲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裏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裏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着頭一邊欣賞着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爲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捨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