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寓言>寓言故事>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

寓言故事 閱讀(3.2W)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創作的靈魂,就好似人類必須要有思維一樣重要。那麼對於古代的寓言故事你瞭解多少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整理的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篇一:鄭人乘涼

鄭國時候,夏季天氣炎熱。熱的叫人喘不過氣來。一個人在一個大樹下乘涼。這棵大樹很大,好象要把整個太陽給遮住似的。樹下的陰涼處放着一臥席。鄭人就在這臥席上坐着,很是精神。從表面上看一點也看不出有疲憊的樣子,這大樹還真的起作用了呢。

他躺在樹下不知不覺地睡着了,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被太陽曬着了,於是就把涼蓆又移動到陰涼處,躺下了又想:爲什麼樹陰會移動呢。他又偷眼瞧瞧太陽。奧原來太陽移動了,是這麼回事呀,原來是樹陰隨着太陽動呀!對呀!對呀!他覺得自己明白了,臉上出現了滿意的微笑。本來不太長的鬍子也微微地抖動起來,看上去好象年輕了很多。於是他閉上眼睛又睡着了。

他睡的鼾聲如雷,不覺已經到了日落的時候,天漸漸地暗下來了,覺得有點涼,鄭人醒來看到月亮已經慢慢地升起,他把臥席又鋪到了樹下,也是樹陰隨着月亮的移動而移動嗎?他在想。鄭人又把臥席移動了好多次,漸漸地樹陰越來越小了。鄭人的身上有一些部位已經溼了。他醒了看到露在樹陰外的身體溼了而其他部位的沒有溼。他不能把腿全伸開了,可最後也免不了身上有露水。於是他只能坐起來,思考着:“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着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篇二:智子疑鄰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很有錢的富人,擁有無數的 金銀財寶。

有一天中午,突然狂風大作,猶如瀑布飛瀉的大雨,遮天蓋地 的捲來。大雨過後,太陽出來了,人們纔出來透透氣,忽然看見他家的牆倒塌了。不過那個有錢人只看了看就走了,兒子看見父親這樣,連忙上來說到:“爹,你看着牆都塌了,牆這麼低,如果你不修它,小偷就會來偷咱們家的東西了!”

父親卻不以爲然地說道:“不會有小偷的。”這時候鄰居的老人剛好路過,聽見父子的對話,忙來勸說。但是父親不但沒有聽老人人的話,還說老人多管閒事。

夜幕慢慢降臨。到了晚上,小偷來了,正想找個大戶人家偷點東西,正好看見了這一面倒塌了的牆,便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機會。

小偷躡手躡腳的走進這位夫人的家裏。又躡手躡腳的爬出來,看着滿手的財寶,高興壞了。

第二天,富人才發現自己家裏被盜,但爲時已晚,小偷早跑得無 影無蹤。那位人家覺得自己的兒子能預料未來,可以當神仙了。但在高興的同時卻懷疑這是鄰居乾的,因爲他還說讓自己補好,一定是小偷了。

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爲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 說不定害了自己。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儘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正客觀,實事求是。

節選自《韓非子·說難》,作者是韓非(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篇三:神龜的智慧

有一隻神龜被一個打魚人捉住了,於是神龜託夢給宋國國王宋元君。

這天夜間,宋元君睡夢中只見一個人披頭散髮、探頭探腦地在側門窺視,並對宋元君說:“我住在一個名叫宰路的深潭裏。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裏去,路上,被一名叫餘且的漁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來,想起夜間的夢,覺得奇怪,於是叫人占卜這個夢。占卜的人說:“這是一隻神龜給大王託的夢。”宋元君問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一個叫餘且的漁人?”左右回答說:“有一個漁人就叫餘且。”於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人傳餘且來朝見。

第二天,餘且來見宋元君。元君問他說:“你打魚捉到了什麼東西?”餘且回答說:“我用魚網捕到了一隻大白龜,龜的背圍足有五尺長哩。”宋元君命令餘且將白龜獻上。餘且趕忙回家將捉到的白龜獻給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這隻神龜後,幾次想殺掉它,又幾次想把它養起來,心中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只好請占卜的人來做決斷。占卜的結果是:“殺掉這隻龜,拿它做占卜用,這是吉利的。”於是,宋元君命人將白龜殺死,剖空它的腸肚,用龜殼進行占卜,總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靈驗。

後來,孔子對這件事深有感慨地說:“這隻神龜有本事託夢給宋元君,卻沒有本事逃脫餘且的網;它的智慧能達到72次占卜沒有一次不靈驗的境地,卻不能避免自已被開腸剖肚的災禍。這樣看來,聰明也有受侷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不到的事情。”

莊子認爲,耍小聰明和爲善之心都要不得,只有保持天性,順應自然,才能自然地表現出大智與真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因此,只有萬衆一心,羣策羣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比較周全。

古代經典的寓言故事300字篇四:非其父不生其子

齊國有個有錢的人,家財積蓄很多。他的兒子很愚蠢,做老子的又不教育他。

一天,艾子對那個有錢人說:“您的孩子雖然長得不壞,可是不明白人情世故,將來怎麼能管家呢?”

那人生了氣,說:“我的孩子很聰敏,而且就仗着能耐多,哪有不明白人情世故的事呢?”

艾子說:“不用考驗別的,只要問您的兒子吃的米打哪兒來的,他們若是知道,我就承當說瞎話的罪過。”

那人就叫了他的兒子來問,他那孩子笑嘻嘻地說:“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呀,往常每次都是拿布口袋取來的嘛。”

那人這才愁眉苦臉地變了臉色說:“這孩子傻透了,那米不是打田裏來的嗎?”

艾子說:“不是你這樣的老子不會生出他那樣的兒子來。”

這是《艾子雜說》中的一則寓言。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卻也不少。在專制皇朝社會,王子王孫,錦衣玉食,肥馬輕裘,多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學無術,個別的可能無知到極點。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孩子的要體會父母的勞累,做父母的也不要嬌慣孩子,否則就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