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實用工具>百家姓>

中華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 閱讀(1.93W)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個人作爲社會成員的一個最重要的識別符號。其中"名"一般由父輩取立,"姓"則繫世代相傳,源遠流長。那麼,自己的姓氏到底源於何處?它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哪些演變?又有哪些歷史名人?我國的姓氏有着悠遠的歷史。相傳五千多年前東方部族的首領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爲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爲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纔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爲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爲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爲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爲氏。如晉武公封他的叔叔姬萬於韓,姬萬的曾孫厥就以封邑名爲氏,韓厥就是姬姓韓氏;(2)以所居的地名爲氏。如齊桓公有子孫居住在都城臨淄外的東門一帶,稱東郭大夫,後代一東郭爲氏;(3)一官名爲氏。如史官有後代稱史氏;(4)以技藝爲氏。如製陶人有後代稱陶氏;(5)以祖先的諡號爲氏。如秦穆公有後代以他的諡號"穆"爲氏,稱爲穆氏。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爲商君後,他又稱爲商鞅。戰國時期,隨着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並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漢以後,新的姓氏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爲避禍而改姓;(2)爲避帝王的名諱而該姓,如東漢時莊氏爲避漢明帝劉莊的名諱,改稱嚴氏;(3)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時,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演變成漢姓;(4)當某一姓氏的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時,往往演變成幾種不同的姓氏。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已與現代幾無二致了。西漢以後,歷代都編有不少介紹姓氏的圖書,而能在民間家喻戶曉的,唯有宋代人編撰的《百家姓》。

中華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爲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爲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爲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相傳《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