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現代詩>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

現代詩 閱讀(2.1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1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牙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牙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牙片戰爭爲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衆自發的。

在第一次牙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牙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衆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羣衆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裏,就在那裏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牙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衆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爲主體的人民羣衆爲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上、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爲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爲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牙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爲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2

說到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學者,我們的腦海裏能一下閃現出許多大家的名字,如胡繩、範文瀾、陳麓等等。而蔣廷黻卻不怎麼爲人所熟知,特別是大陸。我在學生時代對此人及其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成就知之甚少,老師偶爾提及,也並未引起注意。參加工作後,有一次研究大學聯考試題,發現09年江蘇大學聯考卷第7題引用了一段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大綱》中的原文: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即追求近代化。感覺其文字凝練簡潔,對近代史的分析研究透徹,能在千頭萬緒中把握根本。這引起了我閱讀蔣廷黻所作《中國近代史大綱》的興趣。

蔣廷黻,1895年生於湖南省邵陽縣,從小接受私塾和新學教育,1911年赴美求學,先後攻讀新聞、政治、歷史等專業,1923年回國,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35年從政,先後擔任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聯大使、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兼聯合國安理會中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等職。1965年10月9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0歲。《中國近代史大綱》是蔣廷黻1938年辭去駐蘇聯大使回國,在漢口花了2個月時間寫成的,他本人一直強調希望讀者只把它當作一個初步的報告,而非學術著作。然而就是這本僅5萬餘字的小冊子卻貫穿了從鴉X戰爭到抗日戰爭期間的近百年曆史,條理清晰、分析透徹而且通俗易懂,充分展示了作者厚重的史學功底。難怪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選院士的時候,傅斯年就說:“中國近代史研究,除蔣廷黻以外,無第二人。”(非原話)

除了陳麓所作“重印前言”和文正義“重版後記”之外,全書分爲“剿夷與撫夷”、“洪秀全與曾國藩”、“自強及其失敗”、“瓜分及民族之復興”四章。鴉X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都有涉及,主要筆墨着力於背景分析,在分析過程中特別重視當事人的口述、信件等資料的收集和引用。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1、語言的簡潔凝練

以五萬餘字的篇幅來論述近百年風雲際會的近代歷史,史實詳盡,史論明晰,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需要作者在文字方面下足功夫。縱觀《中國近代史綱要》全文,可謂“字字珠璣,讓人歎絕”,有學者甚至評價其爲“諾大著作堆壘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如“剿夷與撫夷”一章中第一節“英國請中國訂立邦交”,講述鴉X戰爭前後中英關係的發展變化,在19世紀以前中西無邦交的原因,作者言簡意賅地用了幾句話加以闡釋:第一,中西相隔很遠,交通也不方便。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中國不承認別國的平等。那時的通商制度也很特別,西洋的商人都限於廣州一口。幾句話就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由於清政府的原因,導致中西方的隔絕。在本節的最後,作者更是用了一句話來概括局勢的變化:在鴉X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由此可見文字簡練的程度。由此我想到我們現在的論文寫作中,會經常爲了顯示文章內容的深奧和作者水平的高深,刻意將文章寫得晦澀難懂。蘇大的朱小田教授也曾經在講座中談及此類問題,說現在寫一篇論文沒有幾十個註釋,註釋的字數沒有多過文章本身的字數,作者就會感覺不那麼自信,同行也會認爲這篇文章檔次不高。爲註釋而註釋,爲高深而高深,學術論文永遠都是“高山流水”,不接地氣,沒有生命。

2、以史學家的情懷、外交家的眼光來審視近代歷史

(1)以現代化史觀等先進的史學理念引領縱觀全書的取捨編排,作者選擇林則徐、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爲主要對象,正是基於他們在中國近代史上對國家近代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由此可見蔣廷黻對國家近代化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我們在全書的許多地方都能感覺到,比如在討論鴉X戰爭後中國社會轉型時寫道:“鴉X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纔是民族的致命傷。”由此可見作者在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的史學理念是十分先進的。

(2)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獨到的見解正是由於作者運用先進的史學理念來研究和評價歷史,加之其外交家的身份和眼光,在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作者對歷史人物的許多獨到評價。比如在評價林則徐時,作者做了如下表述: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張剿滅的。他是百戰百勝的。……真正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他到廣東後,他就知道中國軍器不如西洋,所以他極力購買外國炮船,派人翻譯外國刊物。林雖有這種覺悟,他怕清議的指摘,不敢公開的提倡。在給友人的信件中林則徐清楚地講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請朋友不要給別人看,更不敢公開提倡改革。由此可見作者對林則徐更多的不是褒獎,而是惋惜,或者說是不滿。他承認林文忠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產品,是士大夫階層的楷模和典範,但是他們珍惜自己的名譽更甚於國事,沒有爲中國的近代化作更大的努力,所以作者對以林則徐爲代表的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評價不高。

以上是我閱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綱要》後的一點想法,學識和能力有限,不免流於粗淺,請大家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3

《重說中國近代史》是北大政治學教授張鳴老師所著。張鳴老師常常在各大網站以及報刊上發表一些新聞評論。其新聞評論語言犀利、視角獨特,再加上本人具有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讀其作品不只是學習他的觀點,更是學習一些文史知識。當然,這本著作與新聞評論並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張鳴老師新聞評論的某些特點。

具體的說,這本著作有三處與官方不同:

其一,這本書對好多近代歷史事件的評價與官方評價存在極大區別。比如,官方認爲義和團運動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之下,農民階級爲了挽救民族危機而發起的愛國運動。可是,張鳴老師在文中結合大量史實得出的結論則是,這是以慈禧太后爲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險。

其二,這本書羅列了大量不爲人之的史實。我們依然以義和團運動爲例。官方對這段歷史的記述重點是義和團如何抵抗八國聯軍,對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破壞鮮有詳細的記載。張鳴老師卻根據大量不爲人知的史實,把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社會破壞做了詳盡的羅列。

其三,這本書能夠盡力立足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評說歷史人物的對錯。其實,這一點對於研究歷史的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好多研究歷史的人,習慣用後人的視角去評說已經遠去的歷史。結果,歷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題材,而要保證歷史結論的.客觀公正真是難上加難。

當然,這部書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能顛覆官方對近代史的諸多論斷,而在於它能以新穎的表述改變人們對近代史的諸多誤解,讓人們能夠帶着懷疑去讀我們的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4

我讀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的讀後感,讓我瞭解了很多,其中,認識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爲,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後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裏,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爲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說: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爲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爲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對我的收益非凡,從中瞭解了很多近代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5

沒有教科書的教條、沒有過多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沒有大陸版過多的刪節,這版中國近代史讓人覺得更加真實。作爲中國近代史,作者並沒有單獨去敘述近代中國的衰敗與名族解放運動的偉大,而是從對近代有較大影響的清朝一直寫到二十世紀末期,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們所認爲的近代史範圍,但正是超出的這部分才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上,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充塞着各大書店,但這其中要麼是像教科書一樣的避重就輕,要麼就是標準的主旋律,讓人看了感受不到歷史的氣息。對於這本書的大陸版則更讓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頁的書到了大陸就少了四百頁,其中缺少的內容則不言自明。當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內容之外,能夠成系統的寫清中國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畢竟中國這段時間發生了太多太複雜的東西。

第一歷史已經隨着時間而消逝,書本上的第二歷史將隨着文化的`傳承而代代相傳,但是歷史的真相是不容掩蓋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一定會尊重歷史,不會將歷史用於自己的統治,那種《1984》下的社會必將受到人民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6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佔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麼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重說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後,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

書中一開始便指出了中國人的三種心態: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可是隨着我漸漸地深入讀了下去,我發現作者說的也是不無道理。不僅如此,書中作者不少描寫的地方都沒有怎樣偏向中國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國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便讓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發熱的腦袋變得冷靜了些。畢竟,不管中國人如何掩蓋,事實就是這樣:晚清亡國了。而我們呢?出於一種愛國主義,便是大肆宣揚外國人如何如何狡詐,蠻橫,而對中國失誤的地方,則是輕飄飄地一筆帶過,這便讓我的思想出現了一種誤區。思考問題也變得片面起來,覺得中國人是很無辜的樣子,一切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的.錯。可是,如果中國不弱小,外國人又怎麼會打上中國的主意?如果中國採取了正確的措施,外國人的計劃有怎會得逞呢?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於晚清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7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x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x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x片戰爭爲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羣衆自發的。

在第一次x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x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衆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羣衆從未放棄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裏,就在那裏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x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衆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爲主體的人民羣衆爲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x、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爲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爲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x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爲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爲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