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詩詞集>

明清時期山東人的那些祭財神習俗

詩詞集 閱讀(8.88K)

明清時期,我國崇拜財神之風盛行。有所不同的是,南方人崇拜的財神叫財帛星君,北方人崇拜的財神卻叫增福財神。

明清時期山東人的那些祭財神習俗

財帛星君和增福財神實際上是同一個財神。他的名字叫李詭祖,是淄川五松山人。史料記載,李詭祖家世淄川五松山,北魏孝文帝時任曲樑縣令,仁德愛民,人稱李相公。李相公去世之後迴歸故里,鄉民爲其立祠,最初叫李相公祠。民間傳說立祠之後,李相公屢次顯靈,民間譽爲太白金星下凡,於是就有了淌錢眼的傳說和財神爺的稱謂。後來唐高祖封李相公爲都天致富財帛星君,李相公成爲道教的神靈,香火傳遍大江南北,所以至今南方各省以及香港、澳門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南洋國家仍然保留有許多財帛星君廟。後唐明宗時期,又封李相公爲神君增福相公,這纔有了增福財神的稱謂。元世祖時期再封李相公爲福善平施真君,從此增福財神廟遍及蒙古草原長城內外。元代《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道藏。搜神記》,近代《中華道藏》均有記載。其內容大同小異:“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斷陽間冤獄,夜間主判陰間是非,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贈爲神君增福相公”。

但爲什麼北方人和南方人用不同的稱謂呢?這與南北方的文化差異有關。在北方,明清時期的商人都認爲發福生財是 “增福財神爺”的恩賜,所以多數商號供有 “增福財神爺”神位,較大商號還供有 “增福財神爺”神龕。每年臘月三十晚上拜“財神”,正月初五請 “財神”,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則是三月十九封神節,七月二十二財神節和九月十七財神聖誕。

除了“財”,北方人對“福”字最爲追捧。年三十之前都要貼“福”字,這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這大概也是山東人特別崇拜增福財神的原因之一。

福和財是幸福生活的兩個方面,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有了財不一定有福,有福不一定有財,而增福財神能夠同時滿足人們對福和財的追求,因此受到人們的特殊崇拜。

經過唐高祖、後唐明宗和元世祖的冊封,使增福財神在北方成爲家喻戶曉的'文財神。在山東,除了淄川嬤嬤幢的增福財神祖廟之外,濟南千佛山財神廟、泰山增福廟、濰縣增福堂、膠州財神廟、青島天后宮等著名道觀最早供奉的都是增福財神。在其他省份,河北曲周縣的增福財神廟,內蒙古赤峯燈籠河草原上的增福廟,河北懷來縣雞鳴驛財神廟,北京的黃瓦財神廟(增福廟)等都有顯赫的名聲,悠久的歷史。

根據山東人的習俗,年三十除了貼“福”字之外,各家各戶都要貼增福財神年畫。明清時期的財神年畫都是木版年畫,最出名的木版年畫有天津楊柳青、濰坊楊家埠、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等。根據考證,我國現存最早的增福財神木板年畫印刷於宋代。年畫中的增福財神文雅非凡,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鬚,面帶笑容,一手執“如意”,一手執“元寶”或“聚寶盆”,寫着“招財進寶”四字。身後二童子爲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龍,右白虎,口吐孔錢和元寶,顯得這位財神爺神通廣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的金印財寶。

增福財神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爲福、祿、壽、喜、財。

在山東,大年三十下午商店關門後,商家便在神龕前擺設雞、魚、肘子、丸子、豬頭、乾鮮果品及糕點等貢品,兩旁擺放招財童子和進寶童子,並貼有福祿壽喜及對聯,點燃一斤重的牛油大蜡,由掌櫃的磕頭跪拜,將 “增福財神”請到佛龕內,全店人員開始吃帶湯的水餃,叫做吃 “元寶湯”。餃子不能吃光,要留幾個,取留有餘財之意。隨後由掌櫃的拿出一些錢來,讓全店人員賭博守歲。“增福財神”前的蠟燭不能熄滅,要有專人剪燭花,直到天亮。天一放亮,就由學徒到有關係的商號送賀年卡片,儀式纔算結束。一些較小的商號沒有設神龕,就在櫃房裏擺上一個方桌,上面貢 “增福財神神位”,桌上貢品及紙、香、蠟燭等一應俱全。

年三十晚間,剛一擦黑,就有貧家的小孩挨戶送“財神爺”木板年畫,上邊印着“增福財神”字樣,正中印一戴紗帽的財神像。一般人都爲取個吉利,以高於成本的幾倍之價接進財神像。

年夜飯後至接神之前不能就寢,爲自由娛樂時間,謂之“守歲”,有珍惜年華之意。年輕的守歲是爲年事已高的父母長輩增福延壽。

進入子時後,即可接神。事先把香菇、木耳、黃花、炸貨、胡蘿蔔、白菜等剁碎、拌好素餡,包成餃子。接神時,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個。餃子端上來之後,馬上燃點香燭,宣告接神儀式開始。

接神儀式由最高長輩主持。首先查好憲書,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方位,然後,主祭人才正式舉着高香到院裏向各個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請。禮畢,舉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爐,再三叩首。全家按尊卑長幼依次三叩首,肅立十分鐘後。香燭欲盡,於是主祭人領全家再依次三叩首,禮畢,即請香根,將神像及黃錢、元寶、千章一併請下,拿到院中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裏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禮成後,全家在焚化現場互道“新禧”。

隨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接受晚輩們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禮。禮畢,照例由長輩們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拜年後,全家聚在一起吃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餃子裏放一個小銅錢,謂吃到銅錢者在新的一年裏諸事順利。

過了年七年級,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回民間。商家是在正月初五接財神。

在接財神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宴請店員和夥計。爲爭利市,各商家初五凌晨就開始 “搶路頭”,接財神都要貢羊頭和鯉魚。羊頭有 “吉祥”之意, “鯉魚”就是吉慶有餘。滿堂香紙蠟燭,壁上高掛財神像,閤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財神爺送財降福,各商鋪店肆也都在這時舉行儀式迎接"財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將新制的旗幟掛在財神位前,待祭好財神後纔算新的一年開始營業。店主在這天要設"利市酒"宴請全體夥友,凡紅帳報造、職業進退、當年營業大計,都在酒宴上宣佈,所以往往有不少僱員在這天被解僱。

初五各商店開市,那天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農曆七年級到初五,也是全店人員的假期。由掌櫃的拿出一部分錢給全體店員,在櫃上可以賭錢,也可以輪流到街上游玩、走親戚。到初四晚上,全店人員集中一起,掌櫃的宴請店員。過去濟南德州淄博濰坊等地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掌櫃的說官話”,宴請有酒有肉,掌櫃的舉杯感謝,這就是 “官話”,官話講完後派發上年紅包,宣佈新年工資標準、錄用或者辭退人員名單。一般學徒最怕在 “說官話”時候被辭退,因爲一旦被辭退,再找工作就難了。“說官話”之後就開門營業。因爲正月裏業務比較少,店裏允許櫃員輪流回家探親過年,正月十五後,各項工作走上正軌。

民間傳說,三月十九是唐高祖封李詭祖爲都天致富財帛星君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戶都要祭財神。由於增福財神也是主管官吏升遷之神靈,所以大小官吏對於這一天最爲重視。這天一早都要到財神廟爭上第一柱香,以求官運亨通。但是官員和商家都想上第一柱香,有時會發生矛盾。一般商家都要讓位與官員,所以有的地方規定,黎明之前由官吏上香,黎明之後由地方居民上香。這一天也是許願或者還願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