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詩詞>愛國詩>

愛國詩歌—《將斬佞臣頭》

愛國詩 閱讀(1.63W)

《李都尉古劍》原文

愛國詩歌—《將斬佞臣頭》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

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

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

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

 《李都尉古劍》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現實派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李都尉古劍》鑑賞

白居易的諷喻詩,善於運用變化萬端的比興手法,塑造各種真實的受迫害者的藝術形象,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現象,因而這些詩不少成爲反映現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劍》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詠物詩。

從結構上看,這首詩可分三個層次。從開始至“ 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現古劍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寫“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繪古劍寒光閃閃,灼爍不定的形態,刻畫劍的不凡,不從劍的鋒利入手,而僅表現其劍光閃爍不定,正是本詩的高明之處,未睹劍先見其寒光凜凜,足以說明這是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幾千秋”上承“古劍”的“古”字,古而且利,則此劍爲至寶就毫無疑問了。爲了進一步渲染這柄寶劍,詩人進一步寫道:“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詩人借用典故,極力誇張表現寶劍的非同凡俗之處。這四句是從詩人的角度描繪寶劍的不凡,爲了印證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觀者的評價加以證實。客人看到寶劍“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東漢袁康《越絕書》:“太阿劍,視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劍光,由來已久。詩歌繼描繪古劍“寒黯黯,可以“納日月”、“ 排鬥牛”之後,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進一步表現古劍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觀之者,即使很喜歡它,也不得不自嘆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還是讓這把古劍去完成其應有的使命吧。

接下來則是描寫古劍的卓越品質。它不僅劍光閃爍,鋒利無比,具有華美的外表,而且品質端正,也非平常刀劍可比。“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說明它的純度和硬度都是無與倫比的。這並非誇張,因爲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猶如士之可殺而不可辱,極力表現其質地堅硬。西晉詩人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鍊鋼,化爲繞指柔。”這裏是反用其意,表現出古劍剛硬,不能化柔,不屈從外力的品質。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會毫不猶豫地上前拼殺。正所謂“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它願意充當殺伐諂佞的先鋒,爲國爲民除掉奸邪。至於區區個人恩怨就不是寶劍所樂於效命的了,它不屑於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動,見不得人的醜事。這一段從寶劍的精純無比和願斬佞臣兩方面揭示出寶劍的內在品質,它比漂亮的外表,凜凜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現出古劍之所以爲至寶的本質所在。

最後兩句點明此詩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顯其志”方法成功的運用。意思說:這樣鋒利的兵器,應該使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不要沾辱了我“神兵”的光輝稱號。

這首詩是通過表現一把寶劍的不同凡俗及其優秀品質,藉以塑造一個剛正不阿、以國家大局爲重,不計個人恩怨的重臣和諫官的形象。此時詩人身爲左拾遺,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爲諫官的正直態度之意。然而,詩的主旨並沒有明白直接地說出來,而是緊緊扣住寶劍的特徵來表現,全詩沒有一句話不是圍繞着這把古劍寫的,每一句都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古劍的超凡和剛直不阿。詠劍與贊人,自然融合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