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哲理散文>

林清玄散文感悟

哲理散文 閱讀(1.79W)

林清玄也願溫一壺月光下酒,在朦朧中沉醉,他們珍藏月光,珍惜這撩人心緒的千古絕唱,因爲只有月光能聽懂他們的心聲。下面是有林清玄散文感悟,歡迎參閱。

林清玄散文感悟

林清玄散文感悟:臺北鬧饑荒

每次回到鄉下老家,要返回臺北的時候,媽媽總是塞很多東西到我的行李箱裏,一直到完全塞不下爲止,那種情況就好像臺北正在鬧饑荒。

“媽,你什麼都不用帶,臺北什麼都有。”我說。

媽媽總是這樣回答:“騙你的!臺北什麼都有,臺北又不是極樂世界。”

我把芭樂、橘子、哈密瓜拿出來,說:“至少,這些水果都有。”

媽媽又幫我塞進去,說:“我們鄉下的較好吃,也較便宜。”

我把一大包肉乾、肉鬆,肉脯拿出來,說:“我們家樓下就有新東陽呀!”

她又幫我塞進去,說:“你是知道什麼?我要買給我孫子吃的,又不是買給你吃,何況人家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

我看拗不過她,把最後希望放在皮箱裏的六罐汽水和可樂上,我說:“這汽水可以不要帶吧!”

她說:“這是我在福利中心買的,一罐和外面的差十元,帶着、帶着,路上口渴可以喝。”

“這重成這樣!”我說。

媽媽眼睛一亮,說:“你小時最喜歡喝汽水了,常常偷桌下的汽水來喝……”

我立刻打斷她的話,說:“我帶,我。”因爲我知道接下來她會把我小時候的糧事一一拿出來說,一直到我投降爲止。

這時,媽媽看我不再抗爭了,終於滿意地拍着我的行李箱,眼神悠遠地說着:“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

然後,我們就陷進沉默,因爲,“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正是我爸爸生前的口頭禪,當媽媽這樣說,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想起爸爸。

坐火車回臺北的路上,我想到自從父親過世,媽媽把所有的愛都投射在我們身上,她纔不管我們是幾十歲的人,以爲我們都是需要照護的孩子。

我想起父親的口頭禪“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現在已經輪到媽媽說了。

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

林清玄散文感悟:與父親的夜談

我和父親覺得互相瞭解和親近,是在我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我隨父親到我們的林場去住,我和父親睡在一起,秉燭夜談。父親對我談起他青年時代如何充滿理想,並且隻身到山上來開闢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說:“就在我們睡的這張牀下,冬天有許多蛇爬進來盤着冬眠,半夜起來小便,都要踞着腳纔不會踩到蛇。”

父親告訴我:“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氣。”

那一夜,我和父親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來後我非常感動,因爲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和父親單獨談超過一小時的話,更不要說睡在一起了。

在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由於他們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國傳統和日本教育使他們變得嚴肅,不善於表達感情,往往使我們有代溝,不能互相瞭解和親近。

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這一代的父母較能和子女親近了,卻因爲事情更繁忙,時間更少了。

從高中時代到現在已經二十幾年了,我時常懷念起那與父親秉燭夜談的情景,可惜父親已經過世,我再也不會有那種幸福了。

我們應該時常珍惜與父母、與子女親近的時間,因爲好時光稍縱即逝!

林清玄散文感悟:故鄉的水土

第一次出國,媽媽幫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時候,她突然拿出一個透明的小瓶子,裏面裝着黑色的東西。

“把這個帶在行李箱裏,保佑旅行平安。”媽媽說。

“這是什麼密件?”

媽媽說:“這是我們門口庭抓的泥土和家裏的水。你沒聽說旅行如果會生病,就是因爲水士不服,帶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裏,哪裏就是故鄉,就不會水土不服了。”

媽媽還告訴我,這是我們閩南人的傳統,祖先從唐山過臺灣時,人人都帶着一些故鄉的泥土,一點隨身攜帶、一點放在祖廳、一點撒在田裏,因爲故鄉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蠻荒之地,墾出富庶之鄉。

此後,我每次出門旅行,總會隨身攜帶一瓶故鄉的水土,有時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來端詳,就覺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麗,充滿了力量。

故鄉的水土生養我們,使我們長成頂天立地的男兒,即使漂流萬里,在寂寞的異國之夜,也能充滿柔情與壯懷。

那一瓶水土中不僅有着故鄉之愛,還有媽媽的祝福,這祝福綿長悠遠,一直照護着我。

林清玄散文感悟:野薑花

在通化市場散步,擁擠的人潮中突然飛出來一股清氣,使人心情爲之一爽;循香而往,發現有一位賣花的老人正在推銷他從山上採來的野薑花,每一把有五枝花,一把十塊錢。

老人說他的家住在山坡上,他每天出去種作的時候,總要經過橫生着野薑花的坡地,從來不覺得野薑花有什麼珍貴。只覺得這種花有一種特別的香。今年秋天,他種田累了,依在村旁午睡,睡醒後發現滿腹的香氣,清新的空氣格外香甜。老人想:這種長在野地裏的香花,說不定有人喜歡,於是他剪了一百把野薑花到通化街來賣,總在一小時內就賣光了,老人說:“臺北愛花的人真不少,賣花比種田好賺哩!”

我買了十把野薑花,想到這位可愛的老人,也記起買野花的人可能是愛花的,可能其中也深埋着一種甜蜜的回憶;就像聽一首老歌,那歌已經遠去了,聲音則留下來,每一次聽老歌,我就想起當年那些同唱一首老歌的朋友,他們的星雲四散,使那些老歌更顯得韻味深長。

第一次認識野薑花的可愛,是許多年前的經驗,我們在木柵醉夢溪散步,一位少女告訴我:“野薑花的花像極了停在綠樹上的小白蛺蝶,而野薑花的葉則像船一樣,隨時準備出航向遠方。”然後我們相偕坐在橋上,把摘來的野薑花一瓣瓣飄下溪裏,真像蝴蝶翩翩;將葉子擲向溪裏,平平隨溪水流去,也真像一條綠色的小舟。女孩並且告訴我:“有淡褐色眼珠的男人都註定要流浪的。”然後我們輕輕的告別,從未再相見。

如今,歲月像蝴蝶飛過、像小舟流去,我也度過了很長的一段流浪歲月,僅剩野薑花的興謝在每年的秋天讓人神傷。後來我住在木柵山上,就在屋後不遠處有一個荒廢的小屋,春天裏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處,秋風一吹,野薑花的白色精靈則迎風飛展。我常在那頹落的牆腳獨坐,一坐便是一個下午,感覺到秋天的心情可以用兩句詩來形容:“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

記憶如花一樣,溫暖的記憶則像花香,在寒冷的夜空也會放散。

我把買來的野薑花用一個巨大的陶罐放起來,小屋裏就被香氣纏繞,出門的時候,香氣像遠遠的拖着一條尾巴,走遠了,還跟隨着。我想到,即使像買花這樣的小事,也有許多珍貴的經驗。

有一次趕火車要去見遠方的友人,在火車站前被一位賣水仙花的小孩攔住,硬要叫人買花,我買了一大束水仙花,沒想到那束水仙花成爲最好的禮物,朋友每回來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說:“沒想到你這麼有心!”

又有一次要去看一位女長輩,這位老婦年輕時曾有過美麗輝煌的時光,我走進巷子時突然靈機一動,折回花店買了一束玫瑰,一共九朵。我說:“青春長久。”竟把她動得眼中含淚,她說:“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沒有人送我玫瑰了,沒想到,真是沒想到還有人送我玫瑰。”說完她就輕輕啜泣起來,我幾乎在這種心情中看歲月躡足如貓步,無聲悄然走過,隔了兩星期我去看她,那些玫瑰猶未謝盡,原來她把玫瑰連着花瓶冰在冰箱裏,想要捉住青春的最後,看得讓人心疼。

每天上班的時候,我會路過復興甫路,就在復興南路和南京東路的快車道上,時常有一些賣玉蘭花的人,有小孩、有少女,也有中年婦人,他們將四朵玉蘭花串成一串,車子經過時就敲着你的車窗說:“先生,買一串香的玉蘭花。”使得我每天買一串玉蘭花成爲習慣,我喜歡那樣的感覺——有人敲車窗賣給你一串花,而後天涯相錯,好像走過一條鄉村的道路,沿路都是花香鳥語。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東部的東澳鄉旅行,所有走蘇花公路的車子都要在那裏錯車。有一位長着一對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賣着他從山上採回來的野百合,那些開在深山裏的百合花顯得特別小巧,還放散着淡淡的香氣。我買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沿海的窗口,看着遠方海的湛藍及眼前百合的潔白,突然興起一種想法,這些百合開在深山裏是很孤獨的,唯其有人欣賞它的美和它的香才增顯了它存在的意義,再好的花開在山裏,如果沒有被人望見就謝去,便減損了它的美。

因此,我總是感謝那些賣花的人,他們和我原來都是不相識的,因爲有了花魂,我們竟可以在任何時地有了靈犀一點,小小的一把花想起來自有它的魁力。

當我們在隨意行路的時候,遇到賣花的人,也許花很少的錢買一把花,有時候留着自己欣賞,有時候送給朋友,不論怎麼樣處理,總會值回花價的吧!

林清玄也願溫一壺月光下酒,在朦朧中沉醉,他們珍藏月光,珍惜這撩人心緒的千古絕唱,因爲只有月光能聽懂他們的心聲。下面是有林清玄散文感悟,歡迎參閱。

林清玄散文感悟:臺北鬧饑荒

每次回到鄉下老家,要返回臺北的時候,媽媽總是塞很多東西到我的行李箱裏,一直到完全塞不下爲止,那種情況就好像臺北正在鬧饑荒。

“媽,你什麼都不用帶,臺北什麼都有。”我說。

媽媽總是這樣回答:“騙你的!臺北什麼都有,臺北又不是極樂世界。”

我把芭樂、橘子、哈密瓜拿出來,說:“至少,這些水果都有。”

媽媽又幫我塞進去,說:“我們鄉下的較好吃,也較便宜。”

我把一大包肉乾、肉鬆,肉脯拿出來,說:“我們家樓下就有新東陽呀!”

她又幫我塞進去,說:“你是知道什麼?我要買給我孫子吃的,又不是買給你吃,何況人家這些都是手工做的呢!”

我看拗不過她,把最後希望放在皮箱裏的六罐汽水和可樂上,我說:“這汽水可以不要帶吧!”

她說:“這是我在福利中心買的,一罐和外面的差十元,帶着、帶着,路上口渴可以喝。”

“這重成這樣!”我說。

媽媽眼睛一亮,說:“你小時最喜歡喝汽水了,常常偷桌下的汽水來喝……”

我立刻打斷她的話,說:“我帶,我。”因爲我知道接下來她會把我小時候的糧事一一拿出來說,一直到我投降爲止。

這時,媽媽看我不再抗爭了,終於滿意地拍着我的行李箱,眼神悠遠地說着:“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

然後,我們就陷進沉默,因爲,“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正是我爸爸生前的口頭禪,當媽媽這樣說,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想起爸爸。

坐火車回臺北的路上,我想到自從父親過世,媽媽把所有的愛都投射在我們身上,她纔不管我們是幾十歲的人,以爲我們都是需要照護的孩子。

我想起父親的口頭禪“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現在已經輪到媽媽說了。

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

林清玄散文感悟:與父親的夜談

我和父親覺得互相瞭解和親近,是在我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

有一次,我隨父親到我們的林場去住,我和父親睡在一起,秉燭夜談。父親對我談起他青年時代如何充滿理想,並且隻身到山上來開闢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說:“就在我們睡的這張牀下,冬天有許多蛇爬進來盤着冬眠,半夜起來小便,都要踞着腳纔不會踩到蛇。”

父親告訴我:“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氣。”

那一夜,我和父親談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來後我非常感動,因爲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和父親單獨談超過一小時的話,更不要說睡在一起了。

在我們的父母親那一代,由於他們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國傳統和日本教育使他們變得嚴肅,不善於表達感情,往往使我們有代溝,不能互相瞭解和親近。

經過三四十年的努力,這一代的父母較能和子女親近了,卻因爲事情更繁忙,時間更少了。

從高中時代到現在已經二十幾年了,我時常懷念起那與父親秉燭夜談的情景,可惜父親已經過世,我再也不會有那種幸福了。

我們應該時常珍惜與父母、與子女親近的時間,因爲好時光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