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秀散文>

關於文字的優美散文

優秀散文 閱讀(2.44W)

命運下,總有許多關於青春叛逆的字眼被驅趕遊走於我們的視線中,苦痛與挫折上鐫刻着永,文字人生更添一些色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篇關於文字人生的文章。

關於文字的優美散文

  文字的優美散文:文字人生

從當初遙望象牙塔的憧憬,到漸漸要走出大學的思索,情感的脫變,從膚淺到深入。我慶幸看到了自己走過的每一步,每一步都是成長的紀念。在大學最大的收穫,不是獲得一張張證書,而是我尋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尋找,是張望,更是思考,所慶幸的是最終我找到了它。一種生活方式,將伴隨一生,是一種美好的邂逅。

每一天都在閱讀,從文字中成長,從文字中看百態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去書店淘書,每一次遇到心儀的書,那樣的興奮與激動,猶如遇到了一份好姻緣。捧着一本書,靠着有陽光的落地窗,慢慢地讀着,彷彿世界都是安靜的。更多的時候,我習慣在零碎的時間去讀書,睡覺前讀上一篇美文,彷彿心靈都被浸染,安然入睡,與文字相依,與書本爲伴。我喜歡淡淡的墨香,有些書我只認定紙質的讀本,電子書在我的生活中銷聲匿跡。輕撫書頁的感覺,是無法代替的,再夾上一張精心挑選的書籤,讀書也會成爲一種情調,一種生活習慣。在我的臥室,書成了最大的主角。當然,其中也有很多是我從來沒有讀過的。遇到好書的時候,書很多,時間很少,決意買下的便要一本一本去讀。我讀書還有個很習慣,特別好的書是一定要買回來讀的,即使圖書館裏有。喜歡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厚厚的筆記本差不多有四五本了吧。其實,我讀的書並不是很多,但是讀過的很多字句是可以深刻記憶的。於是,寫文字的時候,它們便從腦海中一個又一個地跳出來。讀得多了,看得久了,有些東西與生命相合,悄然融合。

每一天的記錄,有意或是無意,碼起的文字,漸漸碼起了屬於我的青春。當我寫出了第一首打油詩,一位文學恩師告訴我,他希望能夠看到我百變的文字。我理解的“百變”,能夠寫什麼像什麼。於是,我拓展了我的寫作視野,從第一首打油詩到現代詩,從詩歌到青春小說,再從青春小說到散文的轉型。漸漸地我愛上了散文這樣的一種形式,隨心而至,不做作,情感所至之處都是文字。現在偶爾也會作詞,想想自己小時候的夢想還真是五彩斑斕呢,我曾經渴望有自己的第一支單曲,自己作詞自己演唱。隨意地哼唱,隨意地寫着,也許隨意纔會隨心吧。那一天,偶然翻到自己國中時期寫的青春小說,情節很簡單,語言卻很跳躍,依稀記得那時候自己也算是有自己的小小粉絲團,經常會有同學問我最近有沒有新作,小說寫到哪裏了。當時由於學業的繁忙,青春小說的創作就這樣被擱淺。後來,經歷了人生中的特殊的一年。那一年,彷彿一夜間的長大,對於生活,對於人生,有了更爲真切的感觸。而這時候的青春小說已經無法滿足這樣一種抒發的欲求,散文就成了我的寫作主流,巧合的是現在散文也是我的主打作品。

企業宣傳文案,是我開始嘗試的,正在不斷地努力。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徵文比賽,其實是否獲獎已經不是最終目的。我是希望從中掙錢,用來支持我後來的寫作夢想。可以說,平時購買的書的錢很多是靠自己掙來的。我很享受自己能夠朝着一個目標不斷前行的感覺,這樣的一種永遠在路上的狀態,只有真正去經歷,才能夠體會其中的快樂和幸福。

關於文字,有了很多的嘗試。從自己寫作到輔導學生寫作,從自我抒懷的散文到官方文字的撰寫,曾經一直在給學校寫新聞稿、通訊稿、甚至是人物專訪稿,這樣的不斷嘗試讓我的生活從來都是新鮮的,不是一味的重複。提到輔導學生寫作,我感覺很欣慰,學生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很客氣地給我買了禮物,這份禮物很珍貴,讓我體會到作爲老師的成就感,讓我更加堅定了走向三尺講臺的決心。我常常想我第一志願肯定去做老師,我相信這個職業需要我,我也有信心成爲一名優秀的老師。第二志願就是去報社做編輯或是記者,爲此我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了,從每天看稿子改稿子到去報社體驗記者生活,結識各大媒體的記者編輯朋友,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臺。

當然,一定會有人問我那你的主持夢想怎麼辦呢?其實,生命不息,夢想不止。無論是當老師,還是編輯記者,再或是做一名主持人,好的口才和文采都是很重要的。如果緊緊地握着這根線,不斷地行走,總會到達終點的。

人生未必只做一種職業,但是一生只會追求一種事業。我可能是一名普通的老師,也可能是一名默默無聞的編輯,也可能是一名出鏡記者,也可能是一名主持人。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在尋找一種真我,一種自我。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去尋找一種你所喜歡的生活方式。

Day-list是我尋找到的一種生活方式。即使是上網,我也喜歡列出清單,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安排。聊天的時候,聽着音樂,這樣時間就可以同時利用而不彼此干涉。寫稿子的時候,趁着空隙的時間,發發飛信,跟好友們溝通下感情。在公交車上用手機寫東西,是我發現的最節約時間的方式。直到下車,基本上一篇稿子就基本完成了,然後進行加個,就可以出成品了。

我的生活節奏很快,但是每一步都會踏響我生活的主旋律。一直在路上的心態將陪伴我走完屬於我的文字人生。一直行走,雖然未來很渺茫,但是因爲堅信,它終會到達。夢想依舊,腳步蔓延,走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文字的優美散文:文字

常聽人們說,戀上文字的人是寂寞的,也許我註定了寂寞,漸漸的走入了寂寞的世界,時而無病呻吟,時而懷古傷今,時而牽掛不斷,時而感懷入腸,所幸的是我生在了這個年代,生在了這個太平盛世,這個並不需要用文字做爲武器,用文字幻化成的利器一次又一次的來驅趕外敵,你從遠古走來,走到今天,你的身影漫入紅塵,你的腳步漸去了顏色,你的回味悠長了雨巷的世界!

回味着風燭殘年的陸游寫下了: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見牡丹花。這種用文字敘寫着歲月搶走了我們一件又一件的財產,最好兩手空空,已忘天下事,只能是猶見,而不是已見,而且還是在虛無的夢中,這種無耐,只是在夢中輕輕的感受下,便漸去了顏色,看着流逝的光陰,何嘗不是一件又一件的財產呢,珍惜光陰,珍惜歲月賦於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好每一個今天有所爲,這樣的字句而嘗又不是用文字堆積呢!

曾經讀到餘秋雨作品中是這樣寫王維的《渭城曲》,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着什麼法術呢?今天,我衝着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擡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裏。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麼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着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讀着這樣的文字,所提到的便是唐的風範了,心中生出了很多詩人,作家的名字,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關漢卿,馬致遠————魯迅,聞一多,戴望舒,舒婷——-這些名字,早已成了人們心中的故鄉,默唸着這樣的詩詞,中華民族的文華在他們的筆調中寫的盡是那樣的完美而又那樣的憂傷,也許這正是文字的魅力,也許我這樣的感受也尋覓不到文字中的真諦,我只能去摸索,去重新思考着?

文字裏有什麼?很多很多,它使人進步着,使一個又一個的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着,只從有了它,生活,網絡,一切的一切多走在它的世界裏,我這樣的思考,我覺的很不完美,可能是我文字的功底太差,書寫文字的能力出了差錯,哎!不應該去感嘆,而是要更努力的去追尋着它世界裏的另一個天地!

當我愛上了文字,註定了我將會孤單,註定了我將會在文字裏尋找,註定了我不斷的向更深的文字進軍,我希望我進步着,進步着,雖然這樣的進步並不能給我帶來多少收穫,但我依就努力着,努力着————-

文字中飄落了誰的故鄉,文字中相思了多少個歲月,我只需你醒來,醒來!別再沉迷了,雖然它很美,很憂傷,有着孤單,也有着寂寥,我靜靜的,悄悄的細數着這樣的心聲,日子遙遠了!長了!

文字的優美散文:感受自然的感性文字

“我和灕江是在迴避,迴避那喧囂的城市,迴避那逐利的人羣,迴避那些媚俗的藝術以及那些今天不屬於我和灕江的一切。”遊灕江,寫了《如情似夢灕江水》,在這旅遊者常見的心態中,若不留意,李劍對“那些媚俗的藝術”的迴避很容易被人忽視。

董橋是香港的一位散文大家。最近讀樑文道的《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董橋兩次說道:“大陸呢,老實說,文字寫得好的,真的沒有幾個,就像陶傑講的,他們的文字污染了。”“然後文字又被徹底污染了。你說大陸有什麼好作家?都是些老作家,其他人真的看不下去。”董橋的文字我讀過一些,確如書評家語,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不管他的“老實說”是不是源於他對大陸絕大部分作家的文字的大量閱讀,“被徹底污染了”的話還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在這裏,董橋說的“文字污染”與李劍要回避的“那些媚俗的藝術”有着部分的吻合。

李劍從事機關工作多年,散文寫得不多,且都是近兩年寫的。在老同學的記憶中,三十多年的多少個早晨過去了,“左手一片雲,右手一朵霞”等作文本上的句子卻清晰記得。李劍寫文章重藝術感覺,文字也就較多對藝術感覺的詩意表達,但不着意雕琢,不濃得化不開,到像是從灕江裏摘取的幾片水草,青青綠綠的,沒沾污泥,也沒有硬殼或軟體的寄生物,乾乾淨淨,清新亮眼。

“還沒在意,什麼時候江上泛起一片片波光,比剛纔魚鷹的目光多了些好奇和驚喜。我有一種被暴露的感覺,無處藏身、無處退讓,人也變得透明起來。”大自然向你展示了美,似乎也要你把自身的美展示給她看。李劍及時捕捉到了這一點,他的“被暴露”也呈現於無一修辭手法的樸實文字,自身的“透明”變爲了一種毫無矯飾的情感昇華。

沒有功利色彩,不用官場語言,全按自己的審美愛好,從自己觀察的角度,寫自己的藝術感覺。這是我讀李劍散文感覺最突出的一點。“青山躺在時間的河流上,灕江躺在青山間”,面對人們幾乎寫爛了的灕江,能從自己的感覺中拈出這樣有靈氣的句子,該是很不容易的了。李劍巧合了董橋的感慨,儘量不讓自己的文字有“污染”。

如果說《如情似夢灕江水》是一幅色彩明麗的水彩畫,那麼《孔雀般美麗的芒市》就是一幅筆畫精到的工筆畫了。這工筆主要表現在寫吃晚餐那一部分。景頗族人獨特的牛肉吃法,身着民族服裝的姑娘小夥的以歌敬酒,我們第一次吃“手抓飯”的可笑樣兒,敘寫詳盡,刻畫生動傳神,讀着讀着,一行行文字就把你拉進那菜香歌喧的小木屋裏。在對少數民族就餐獨有特徵的描述中,李劍很自然地借主人的介紹,點出“五個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在這裏和諧相處”這一題旨。當然,既然是“孔雀般美麗的”地方,就少不了對孔雀的描寫:“目光遊動在遮天的樹枝間,猛一驚:哪來這麼大的花?細看,卻是幾隻美麗的孔雀,如貴婦人着一身絲質旗袍似的端坐在樹上,透着一種恬淡悠閒味。”這是就餐前進景區時看見的。“隱隱約約能看到樹上一團團棲息的孔雀,想必是在一個色彩斑斕的夢中了。”這是“吃完飯,天已黑”時看見的。這兩處文字一變寫進餐的素描而爲華麗的詞語,精妙的比喻與聯想更平添了孔雀的美麗,也由這孔雀之美,賦之於文末飛機上的回望,寫出芒市之美。

“雨中小巷,彷彿有所悟:有‘水’有‘巷’,不正是‘港’嗎?是啊,這小巷曾是多少人生啓程的港、多少鄉愁夢牽的港、多少遊子心靈歸依的港……”《小鎮雨巷》迥別於上面兩篇散文的寫法,在敘述與回想與聯想中時空交錯,意境更爲寬闊。文章主要以三個比喻爲線,把雨中小鎮的“如老窖般散發着歷史的窖香和人文的芬芳”一把把地灑給讀者。“小巷子裏一節節向前展開的青石板,像一條長長的、長長的老電影膠片一樣在展開,展開那些往昔的日子——”這個比喻引出對往昔的回憶,小至光屁股的童年,大到民族抗戰。“小巷啊,延伸在濛濛細細雨中的小巷,其實更像一根繩,一根長長延伸的繩,栓住多少人的心!”這個比喻回到現實,“來了,一個一個的,只是多了皓首白髮,多了一根輕輕敲打青石板的柺杖,少了那一臉的頑皮相,少了步履的鏗鏘。這,難道僅僅是曾經屬於這條小巷而去的遊子?不,是屬於曾經小青瓦、白灰牆、青石板小巷的人們;難道僅僅是行走路線的選擇?不,更是一種殊途同行的心理路程啊!”文章最後,“細雨中的小鎮啊,像南方常見的一張田田的荷葉舒展在大地上,雨中的小巷是荷葉上的曲曲葉脈,我和那些小花傘是滑動在葉脈上的一粒粒亮亮的水珠。”這個比喻從空中俯瞰,給人以清麗的美感,更給人一種對小鎮雨巷的整體把握——這小鎮雨巷在南方的哪一片土地上?其象徵意義還需要作者贅言嗎?

讀了李劍的三篇散文,感覺就像我們平時喝酒擺龍門陣一樣,他話語不多,也樸實,偶到高興處,也眼睛發亮,直陳己見:“我就寫自己的感覺,哪怕感性一些。”是啊,若是理性的觀點和語言多了,怕就不再是爲文者李劍的散文了。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