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美散文>

永州—西山漫筆

優美散文 閱讀(1.7W)
永州—西山漫筆

一
越過零陵師專背後的圍牆,即到西山腳下。
未到零陵時,曾讀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爲那種“到則披草以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意有所及,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折節不已。當同室的朋友一提及登西山便心有慼慼焉,於是五六人同行,一路談笑風生。時值深秋,可南方的陽光卻絲毫沒有因爲北風的襲擊而悄悄退守的跡象。我們身着秋服,卻大有“暮旦春,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戲於沂,詠於酃”的意韻。
滿山葦草在秋風中搖曳着輕快的舞步,我們沿着蜿蜒的山路低首前行。或許是因爲年少,幾步路便到了山頂。朋友們都戲說舒服,我卻不以爲然,許是因爲山裏長大的孩子更喜歡挺拔與險峻,就這樣幾步路,先前那種心蕩神移的感覺便飄得一乾二淨。那就披草以坐吧,於是攤開雙臂,斜倚在草地上,暖暖的陽光拂過面頰,一種輕鬆與自然邊涌上心頭,閉上雙眼,默憶着柳崔二人同登西山的文字在剁荊聲中安然入眠。不知何時,同伴叫醒我,說是下山了。我看看時間,卻纔呆上個把小時;他們翻了幾回撲克,意味索然。
後來,我又幾次登過西山。一個人,在晨鐘暮鼓中推敲過柳宗元,但手頭上的一些文字,卻時常讓我覺得陌然。到了大二,因爲許些繁瑣事務的增添,能一個人閒逛的時間便愈來愈少了,於是我開始想象,在頭腦深處用許多塵封的記憶和信札雕塑西山的形象,雕塑柳宗元曾經驚訝的眼光。

二
三月九年級,西山。
夜晚是寧靜的,除了無數墳塋與我爲伴,更多的是先生那如佛祖般慈厚響亮的聲音將我召喚。畫面拉開了,我看見先生坐在高山寺的西廂撫弦而歌,默默地凝視着我身邊的土地,而後又帶領着“永之民”治理冉溪,讓原本渾濁的溪水變成清瑩秀澈的玉石巷及如何“逐畢方丈”,也看見先生在山山水水中“洗吾纓,濯吾足”,可更多的憂傷卻纏在憂傷之上,否則,先生也不會捫膺長嘆,來一句“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揣慄”的話了。
陣陣輕風颳過蕭瑟的荒蕪和落寞的空曠。其實,在今天,先生是無所謂幸與不幸的。永貞革新,可天下煕煕,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名往;儘管是大唐,書生的意氣又怎抵得住酒色財氣的衝撞。但若不如此,先生又怎到得了南澗、石渠和小石城山。歷史決不會爲一個成就而刻意去製造巧合,這一切也都是必然的巧合。永州成全了先生,先生也成全了永州。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走不出先生的句句吟詩。
三月九年級,西山。
今夜沒有月亮,我卻看到一隻月亮,一個人的月亮。所有原始的生命都在靜諡中拔節而長,恍然間,我的眼睛一陣痠痛淚水潸潸落下。

三
一種意識流動且存在,我忽然想化用一位長者的話:我們現在雖然不能相信佛氏因緣之說,但人生的際遇,往往非常的奇巧,而於生活將帶來重大的影響。就如今夜,我坐在西山之巔,遠近寺廟傳來的陣陣鍾磐如泣如訴。這裏,也就是這時,沒有別的遊人或同我一樣的憑弔者,我一個人在岑寂清涼的景象中,深深地,深深地感到一種幽渺、古曠的情趣。近眼的一柯一石都在向我啓示,並嘲笑着現代人過於迫促囂亂的生活。
鍾敬文在《懷林和靖》中有幾句話我一直不能忘懷:“人類如果沒有過去的記憶,那生活要變得多麼灑脫啊!其實,這不但是不可能的事,假使照樣辦到,豈特沒有文化可言,便就是這夢依然掛着生活本身,也夠煞趣的了,所以人類要讀歷史,要追念過去的事,爲實利的成分固然有,但單要求滿足其神智、情思,作爲興趣的游泳開拓者,也止在大多數。”這個夜晚,我竟發覺自己的心思在某種程度上與前人有着相依相連的溝通。
去西山,還有一種走法。便是從柳子廟,溯愚溪,繞道徐行,不過這樣抵達的卻是當初柳宗元在法華寺西廂目光所企及的背陰。這條路,我曾走過許多次,最初是獵奇,是尋找小石潭和西小丘卻在無意中領略了另外一番風景,記得學生時代我曾爲這事寫過幾句簡單的話:
當年那捕蛇者的子孫還在嗎?沿着愚溪迂迴的路徑蜿蜒前行,我的思緒一路
飛揚跋扈,直到那名動天下的竹林。
那清清洌洌的小石潭呢?那嘀血的魂鳥,莫非是它被濁俗污染或化作的精靈。
不斷的思想中許多善良被悲劇上演,許多傳說被錯誤流傳。今天,我是不是
該用雙手擎起一支明亮的歌。
這些東西,現在看來不免有些可笑了,那時,我還沒來得及領悟西山的真諦。

四
其實西山是柳宗元指瀟水西岸自朝陽巖起,北到黃茅嶺長亙數裏起伏的山丘,即今永州市芝山區糧子嶺一帶。而柳文“窮山之高而止”的上,則是現在永州市水廠建房的山頭,站在高山寺眺望,早已物換星移幾度秋。但西山依然是西山,我們一邊在現實裏唸叨滄海桑田,一邊想象着柳子西廂燈燭下疾書“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晊若穴,尺寸千里,攢蹇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繞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螻爲類悠悠乎與景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其時把盞臨風,悠然自醉矣。
西山其始於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這也是地因人傳,文以載道的歷史淵源。我忽然想起2001年某雜誌關於行走文學或說是遊記文學的爭論——倒是《古今中國解疑叢書文化傳》說得好,無論是行走還是遊記,它都是以描繪山川勝景,自然風光爲主,並結合遊者的感受或抒情、或議論,因而讀是遊者親身所經歷的記錄。並提到其師於魏晉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則是我國遊記文學的奠基之作。
不過西山卻不是原昔之西山,也不是今日之西山。因爲它賦予了柳宗元的人格、情懷和處境,也使得柳子的山水遊記接近了戰國散文“長於諷刺、深於比興”的風骨,通過“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來抒情達懷。正如那寒江獨釣的老翁一樣,或許是迫於生計,或許是因爲雅情,但後人卻偏偏讀出了“千萬孤獨”四個大字,這是柳宗元的內心嗎?
西山腳下,有一座柳宗元的腳廟,俗稱柳子廟。廟前院牆上刻有“清瑩、秀澈”字樣,大殿裏掛有“文貫八家”、“福我壽民”、“都是文章”,廟後有荔枝碑,系清朝順治十六年永州知府魏紹芳的摹刻。殿內宗元神采奕奕,兩眼凝視着遠方。許多年月,永之民在這裏拜祭,如今,雖少了許些香燭,可廟外古街猶存,青色條石鋪陳的街道與兩旁木製房屋不時溢出古香。
“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抱福我壽民事”,但今天的柳子還是昨天的柳子嗎?

柳子無語!

一
越過零陵師專背後的圍牆,即到西山腳下。
未到零陵時,曾讀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爲那種“到則披草以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意有所及,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折節不已。當同室的朋友一提及登西山便心有慼慼焉,於是五六人同行,一路談笑風生。時值深秋,可南方的陽光卻絲毫沒有因爲北風的襲擊而悄悄退守的跡象。我們身着秋服,卻大有“暮旦春,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戲於沂,詠於酃”的意韻。
滿山葦草在秋風中搖曳着輕快的舞步,我們沿着蜿蜒的山路低首前行。或許是因爲年少,幾步路便到了山頂。朋友們都戲說舒服,我卻不以爲然,許是因爲山裏長大的孩子更喜歡挺拔與險峻,就這樣幾步路,先前那種心蕩神移的感覺便飄得一乾二淨。那就披草以坐吧,於是攤開雙臂,斜倚在草地上,暖暖的陽光拂過面頰,一種輕鬆與自然邊涌上心頭,閉上雙眼,默憶着柳崔二人同登西山的文字在剁荊聲中安然入眠。不知何時,同伴叫醒我,說是下山了。我看看時間,卻纔呆上個把小時;他們翻了幾回撲克,意味索然。
後來,我又幾次登過西山。一個人,在晨鐘暮鼓中推敲過柳宗元,但手頭上的一些文字,卻時常讓我覺得陌然。到了大二,因爲許些繁瑣事務的增添,能一個人閒逛的時間便愈來愈少了,於是我開始想象,在頭腦深處用許多塵封的記憶和信札雕塑西山的形象,雕塑柳宗元曾經驚訝的眼光。

二
三月九年級,西山。
夜晚是寧靜的,除了無數墳塋與我爲伴,更多的是先生那如佛祖般慈厚響亮的聲音將我召喚。畫面拉開了,我看見先生坐在高山寺的西廂撫弦而歌,默默地凝視着我身邊的土地,而後又帶領着“永之民”治理冉溪,讓原本渾濁的溪水變成清瑩秀澈的玉石巷及如何“逐畢方丈”,也看見先生在山山水水中“洗吾纓,濯吾足”,可更多的憂傷卻纏在憂傷之上,否則,先生也不會捫膺長嘆,來一句“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揣慄”的話了。
陣陣輕風颳過蕭瑟的荒蕪和落寞的空曠。其實,在今天,先生是無所謂幸與不幸的。永貞革新,可天下煕煕,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名往;儘管是大唐,書生的意氣又怎抵得住酒色財氣的衝撞。但若不如此,先生又怎到得了南澗、石渠和小石城山。歷史決不會爲一個成就而刻意去製造巧合,這一切也都是必然的巧合。永州成全了先生,先生也成全了永州。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走不出先生的句句吟詩。
三月九年級,西山。
今夜沒有月亮,我卻看到一隻月亮,一個人的月亮。所有原始的生命都在靜諡中拔節而長,恍然間,我的眼睛一陣痠痛淚水潸潸落下。

三
一種意識流動且存在,我忽然想化用一位長者的話:我們現在雖然不能相信佛氏因緣之說,但人生的際遇,往往非常的奇巧,而於生活將帶來重大的影響。就如今夜,我坐在西山之巔,遠近寺廟傳來的陣陣鍾磐如泣如訴。這裏,也就是這時,沒有別的遊人或同我一樣的憑弔者,我一個人在岑寂清涼的景象中,深深地,深深地感到一種幽渺、古曠的情趣。近眼的一柯一石都在向我啓示,並嘲笑着現代人過於迫促囂亂的生活。
鍾敬文在《懷林和靖》中有幾句話我一直不能忘懷:“人類如果沒有過去的記憶,那生活要變得多麼灑脫啊!其實,這不但是不可能的事,假使照樣辦到,豈特沒有文化可言,便就是這夢依然掛着生活本身,也夠煞趣的了,所以人類要讀歷史,要追念過去的事,爲實利的成分固然有,但單要求滿足其神智、情思,作爲興趣的游泳開拓者,也止在大多數。”這個夜晚,我竟發覺自己的心思在某種程度上與前人有着相依相連的溝通。
去西山,還有一種走法。便是從柳子廟,溯愚溪,繞道徐行,不過這樣抵達的卻是當初柳宗元在法華寺西廂目光所企及的背陰。這條路,我曾走過許多次,最初是獵奇,是尋找小石潭和西小丘卻在無意中領略了另外一番風景,記得學生時代我曾爲這事寫過幾句簡單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