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美散文>

來自大地的聲音

優美散文 閱讀(2.51W)
來自大地的聲音

自從我接近散文寫作以來,一直在想“詩意的敘述”該在散文裏如何展開。來自大地的聲音是怎樣在文字裏出現呢?正想不出頭緒的時候,在新散文裏值班期間讀到了耿翔的散文。說實在的,我以往遇到被大家都稱說好的散文,就會自動警惕地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解讀了耿翔的散文以後,我不但沒有保持距離,反而更接近了,這是很少有的現象,或許也就是僅有幾次中的其中之一吧。因爲我在耿翔的散文中感到了那就是來自大地的聲音,是來自現場的聲音。比如糧食響動的聲音,糧食在太陽曬後的味道等,在耿翔的散文裏一一呈現了。
我認爲好的散文不能簡單地用“好”和“不好”的字眼來做評價的,只能用“意義”來進行解讀。然而,解讀耿翔的散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一種精神的勞動,一種精神的遇合,必須在一個早晨,迎着朝陽,想到自己下鄉時的農耕勞動,想着自己怎樣在農田裏孜孜不倦地勞作,才能逐漸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散文裏,精神的閃光遠遠要超過具體的意象操作。

一、耿翔精神追求的解析
鄉村在耿翔的散文裏是怎麼的表象呢?“於我,馬坊不只是一個鄉的名字。”他的散文整體上還是一種迴歸,一種存在,一種反醒,一種尋找。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從他的散文裏感覺到他在尋找什麼,雖然他沒有具體告訴讀者他在尋找什麼,但還是能夠感覺到的。他把詩歌精神貫穿在散文的語言敘述裏,張開了詩歌的翅膀,精緻地推出了他理想的村莊——一個叫做馬坊的地方,終於完成了整體滲透詩歌意境的散文,路程雖然很漫長,怎樣象徵都找不到它的歸期,但他還是一直飛翔着,就這樣堅持飛下去。總之,耿翔的散文包含了詩歌的精神,只是沒有用詩歌的形式而已。
在耿翔的散文裏,詩歌的精神和散文的敘述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了。詩歌在他這裏,是一種精神的尋找,是一種心靈安慰的尋找。這種慰籍一般人是不容易尋找到的,需要一個心胸廣闊的,有精神與自然同在意識中的人才行。也就是說,他的作品對於讀者的欣賞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詩歌給人的感覺是代替神來說話的,而散文則是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親切交流,由於他的散文具有濃濃的詩意,所以讓人感到有一種神在的感覺,比如“我以爲,宇宙間最隱祕的聲音,是神教導萬物,如何在大地上帶着善意生長。萬物能在夜色裏沒有慾望地站着,突然一前一後地息聲,開始虔誠地接受什麼,這些自然的生命鏈條,在這裏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莊嚴。”還有“這些都說不來,只要心追着神蹟到了,我相信大地會把一切隱現。”
在生活中,耿翔是回家鄉尋找精神依託的。城市是讓人迷惘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處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時期,在人人幾乎焦灼的時候,需要有一種精神載體來承擔些什麼,他尋找到了農村,曾經像母親一般給了他一切的鄉村,“每一種糧食在農村,都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是有明確的神位的。當然,苜蓿在我們這裏,既是一種青草,也是一種糧食。”
在耿翔的散文裏,人和動物和諧地交流,閃爍着農業耕種時代閃光的文明。耿翔對農業時代給予了高度的讚揚,“把農業勞動中最精細、最質樸、最動人的聲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裏”,還有“我想說,想一想農村,想一想農業,想一想農民,我們困頓於城市的心情,會由此好起來。”雖然農業文明不是文明的終極,工業文明也不全是洪水猛獸,但是珍惜農業文明是我們人類至少應該保留的一份良心。

二、耿翔散文語言的欣賞
對耿翔語言的感覺是容易完成的,因爲語言可以通過直覺來完成,還有藏着語言下的那些東西。耿翔寫的是一個叫馬坊的鄉村,所以“馬”的意象出現的特別多,可以說一直貫穿在敘述中,他讓人感受到有“一種栗色的光滑”。但耿翔確確實實在寫散文,不是在寫詩歌,文體中沒有很大的跳動和跨越,也沒有詩意的抽象,一切都是具體的,是可感的。淡淡且又平靜地敘述馬匹,近距離地敘述。
我們知道詩歌的語言特點是釘在心靈的語言,是語言之精華。詩歌語言不是形容詞的堆砌,而是可以表達“神的意志”,我在耿翔的散文裏大量地讀到可以提升人們精神境界的句子,如“但夜的羽翼,仍在空氣裏鼓盪”,再如“只有我一個人不能不思不念,不敢輕易把心放在夜的臂彎裏。”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就把一種思念的境界恰當地表達出來了。還有耿翔與故鄉之間的默契,“就知道我和故鄉的距離,在長久的離散之後又一次被鳥聲縫合了。”用鳥聲來縫合距離,也只有在詩歌的場內才能完成。
對於農業耕作,對於簡單的農業勞動,在耿翔的散文裏表達出很濃的深情——“播種時節,它永遠在土地的心臟裏穿梭,土地溫潤的氣息,使它鐵製的鏵尖,成了遊走在泥土裏的最明亮的鏡子,反射出扶犁者滿懷的心情,也反射出一個季節的光芒。”這樣精練的語言已經具備語言所有的彈性,如果不是用近乎詩歌的語言,是難以完成的。耿翔散文不僅僅用這樣的語言表達了心境,也烘托出鄉村環境的“泥土的淳樸,種子的淳樸,一村人的淳樸,犁用溫情的木頭和鋒利的鐵,每天從日出領略到日落。”他對鄉村的理解是“我以爲,鄉村生活的直白和含蓄、溫暖和枯澀、永恆和消亡,都在一塊苜蓿地裏看得到。這麼軟體的植物,這麼細碎的花葉,會讓泥土在一年之中,幾次爆發出生殖的力量,鄉村精神的貧窮和富有,因苜蓿的遍地生長,而顯得伸手可摸。”他對季節的感悟是“我喜歡穀雨這個節氣。因爲艱辛的米,又要被重新播種了。”
正因爲散文有了詩意,才使有限的文字有了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從中感到有一種氤氳的氣體,感到心靈被慰籍的滋味。讀散文讀出了味道,要比得到某種現成的理念更有意義,更能激起讀者的興趣。有“直到大地上的霧氣升起來,我們才從苜蓿的直白、溫暖和永恆裏,退出遍體草香的身子”這樣的句子,讀者不僅僅讀到了美,而且理解了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纔可能保持這樣的美。當然,耿翔也是有直接抒發的胸臆,看似是文章的大忌,但文章已經鋪墊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說出來也顯得自然了。“五峯山,我想跪下來說出這句話。”面對需要自己感恩的母體一般的五峯山,有什麼不可以跪下來呢?“跪下來”這一動作恰恰說明了作者的心情。
耿翔在《馬坊書》用好多的筆墨寫馬、寫風,同時寫吹在父親背脊上的風,因爲有情感,有觀察,纔會有獨特的靈感,纔會有和這樣廣闊的語言場,因此他吟歌道“我更確信,那些吹在父親背脊上的風,纔是大地上真正的風。”“風和人一樣,一直都在鄉村裏趕路”,還有“在抵達故鄉的路上,不要問我風爲什麼呼嘯。”


三、耿翔的描述和現場感
詩歌是不用描述技巧的,但對散文而言,描述是不可缺少的。在耿翔的散文裏也有不少精彩的描述:“雪在身邊落着,羊在身邊走着,他在放羊的溝坡裏,時不時要吃一鍋旱菸。他吃煙的精神,絕對高漲和飽滿,幾分鐘內,吃得煙火出聲,吃得臉色通紅,吃得心肺透暢,吃得天底下,只有吃煙這一種受活了。”比如耿翔對風的靈動的描述:“我只能告訴你,一個記憶中沒有風的人,是沒有故鄉的人。特別在馬坊,在黃土堆積出的這塊很少大難、也很少大樂的田園裏,風的靈性的手裏,就握着我們生活的所有方向。那些在這裏生活到一定年齡的人,他們不會再用耳朵笨拙地聽風了。他們每天走出家門,只要擡頭望望天,就知道還在天邊的風,會吹來一個什麼樣的天氣和心情。”這是耿翔對這個叫馬坊的地方有着特定地理風貌的描述,十分醒目地讓讀者對馬坊有了具體地理環境的印象。
散文描述常常可以強化自身的現場感,與詩歌的表達是有不小的區別,但耿翔處理的很好。“好了,夜裏一陣呼嘯的風過後,清晨打開窗戶,就有零星的花朵站在枝頭上了。接下來風也知道,它不能再呼嘯了,必須歇上一陣子,等所有的花朵綻放完了,再從殘紅裏,把帶絨的坐果吹出來……好了,夜裏一陣呼嘯的風過後,清晨打開窗戶,黃得透明的麥子,把一個村莊都照亮了。”“一顆多麼細小的穀粒,小到麻雀的眼睛,都有它的好幾倍”。這樣的句子現場感多強啊,令人充分地感受到那是來自現場感的詩意。耿翔對鄉村的苜蓿是怎樣生長的描寫:“我發現苜蓿,春天多夾在小麥或油菜中間,夏天多夾在玉米或穀子中間,秋天多夾在蕎麥或豆子中間。”這讓人感覺似乎就是現場,能清晰地看見了苜蓿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狀態。



耿翔的《馬坊書》幾乎是固執地描寫鄉風和父親的脊樑之間的聯繫。“那時的父親和風,迎面擠在羊腸小道上,風想穿過父親和他背上的高粱捆,父親想穿過風在狹路上的凌厲。而風的凌厲,像在父親的背上,點着了那捆本來就燃燒着的高粱。只是以前,它們分片在田野上燃燒着,現在,這種屬於莊稼的成熟的燃燒,就被風集中在父親的背上了。”還有是耿翔對父親的勞動和自己的生活出路之間那種關係的描述:“現在想起來,父親從溝裏完成的這些背柴爬坡的勞動過程,對於一座在世俗生活中,顯得有些單調的村子,無疑像一種儀式,每天由他一個人進行着。我是惟一的觀看者,我對這個過程的悲壯感,當時是意識不到的,只想父親的背脊曾經是我的路,也是柴草和風的路。”這是多麼有靈氣的描述。因爲他不是在單純地描寫一件生活現象,而是把兩個具有不同意義的事情串連在一起來描述,無疑是加強了描述的靈氣和力度。

四、細節和獨到的地方
對於散文來說,細節向來是重要的。在耿翔的《馬坊書》裏,精彩的散文細節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讀者處處都可以感受到。
“還惦記着一匹栗色的馬曾經多少次看過我的眼神。那眼神應該與父親有關”。“對馬的欣賞,就像對父親的欣賞,在許多時候,都讓目光沿着馬鬃滑落,一直滑落到它毛色最光亮的脖子上。”“我的手,在鄉野上最富有的陽光和風的慫恿下,突然向馬的脖子伸去,一種栗色的光滑,模糊地告訴我絲綢到底像什麼。等我擡起頭,碰到馬在似解與非解之間回頭注視的眼神,我才稚嫩地發現,在大地上生長得最美麗的眼睛,絕不爲人類所獨享。那匹栗色的馬的眼睛,一定是神給予的。”“若干年後,我才理解一匹在鄉野上和鄉親們一樣生死疲勞的馬,在它的眼裏,苦難是塵埃,幸福也是塵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獻出來,然後記着給它恢復力量的青草就行了。但那時,我只迷戀馬的眼睛的美麗,一致在後來的日常生活中,冷不防遇到一些人美麗的眼睛。”這些細節,足以瞭解作者對一匹馬的情感有多深,讓人讀來多特溫暖,特有現場感。
“我細心地擦着放在案上的幾個瓦罐,直到擦出當年的亮色來。”耿翔把自己置身其中,擦瓦罐表達了自己特有的感情。耿翔對鄉村和馬更是充滿了溫情,“我仍需要承認,我糟蹋過莊稼,我鞭打過牛羊,我捕殺過飛鳥,但從未抽過這匹棗紅馬一鞭子。”這個細節“一鞭子”是多麼到位。
“被晨光從濃稠的樹葉裏篩下來,大面積落在我的臉上和心上。真想伸手抓一把,放到眼前仔細認一認:這都是些什麼樣的鳥聲?”寫出了對鳥兒的心情。“是一村人的鳥聲,是他們在大地上用更多的樹木、青草、莊稼等綠色換來的”,用鳥聲帶出了鄉村環境,在這裏已經變爲了一個閃光的細節。
“我的經驗中,父親的脖子和馬的脖子一樣,是身體上最有力量的部分。”“那些夜晚,我摸過躺下的父親的脖子,那是一種賽過土地的粗糙。我以爲他身上驚人的力量,就藏在這些粗糙裏,也就以此想着馬的脖子。”作者特別注意強化了某一局部的細節,對父親的脖子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使讀者難以忘記這個溫暖舒心又重情的細節。
“只有冬日的太陽,把一絲暖意小心地放在他的身上。”擬人化的太陽用一個“放”的動作,使這些文字鮮活了,這就是耿翔對冬日太陽的描寫的。“也是村裏的女子們,掐菜時最容易留下手裏餘香的地方。”寫出了鄉村的女孩們是可愛的,她們就是採野菜也是小心翼翼的。“他的經驗是,鮮嫩的苜蓿在鍘刀底下,發出的聲音也是脆亮的,鍘完苜蓿的刀口刀刃上,也有一股清香亮閃閃的。”這樣的描述一是通過苜蓿的“亮閃閃”表達了父親對苜蓿的喜愛;二是描述了父親的勞動是美麗的。
一篇精美的散文,精彩的細節自然重要,這就是作者“獨特的感覺”和文章內質的重元素,在耿翔的《馬坊書》中處處可見。如“在這些血性剛烈之馬的身上,千山萬水都在其中涌動”,短短一句話,精闢地代替了馬匹去感覺世界的動感,是作者對於“通感”這一寫作技巧的昇華。
“等譁拉拉落下一場大雨後,我才恍然明白,風呼嘯着旋到天上去,是要爲大地討些雨水回來的。”把風和雨之間關係激活了。在耿翔眼睛裏,幾乎像印第安人一樣,認爲一切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靈動的,從植物到物品,都是這樣,一句“不僅是吃穀子長大的我,就是那些盛穀子的泥燒的瓦罐、草編的糧囤,也意識到離裝新穀子的時間不遠了。”寫出了人和物的靈性與動性。

五、其它方面
詩歌有詩眼,散文有文眼;詩歌有詩歌的場,散文自有散文的場。爲了更有在場感,作者個人的心理在寫作中自然要出現。在耿翔的《馬坊書》裏,其實也不缺乏這樣的心理活動,“其實,我是想在這把黃銅鎖子上,最先摸出父母的一些氣息。”“如果可能,父母的魂也應該清亮地跟進來了。”“我只有祈禱:讓我醒來吧,不能老把故鄉放在夢裏。”其實這些就是他的心理描述和他的願望。

耿翔的語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來不對屬於思想性的現成概念做表述。他是怎樣做的呢?我發現他利用了自己的聰慧才智,採取了對外界事情淡化的迂迴,比如從長安的憂鬱中剝離出來。”什麼纔算是長安的憂鬱呢?他把具體的“長安的憂鬱”交給了讀者去想。“那是一個時代集體的痛,一位靠織布種地過日子的鄉村女人,也要用破碎的心來承擔。”作者用“時代集體的痛”概述了那樣具有現代豐富政治概念的東西,迴避了散文整體的不和諧。我是否能用這樣的語言來概括耿翔的表述——他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着散文表達上的清澈,他竭力不讓有什麼東西來阻擋他表達的清澈。
儘管如此,但沒有瑕疵的作品幾乎是不存在的。我讀了《馬坊書》後,感覺耿翔的表達在整體上是優秀的,但在某一部位也存有敗筆之處。如“誰知摸過之後,又是多麼的不同,真像摸着一塊緞子。”“緞子”這一物象在這裏出現,似乎有些不協調。“我的骨子裏,也應該長滿淳樸。”這一句感覺有些過硬,使語言的彈性降低了。另外,在結構上也存有不足之處。如《我寫過的那些苜蓿——馬坊書之四》,開頭的交代有些過多,就顯得頭重腳輕了。有時候,耿翔似乎想在文章的開頭,就把自己的全部意思都告訴讀者,有一種急迫感。如“以我在過去的生活中,與莊稼締結下的私人情感,要推選一種代表這裏的糧食,會首先推選穀子。”有些章節的結尾不是很利索,有顯拖泥帶水了。如“在這麼大的鄉野上,要想看到更好的日子,風只有呼嘯着。”似乎想在結尾處再作一些概括……當然,以上的讀後感僅是我的個人之言。有沒有讀透之處,請耿翔老師諒解爲感。
耿翔對幸福的詮釋是:“苦難是塵埃,幸福也是塵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獻出來,然後記着給它恢復力量的青草就行了。”一個能把散文寫到這種程度的人,就有理由相信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在此,我衷心祝福耿翔,也祝福新散文所有的朋友們都能寫出更好、更有分量的作品。


自從我接近散文寫作以來,一直在想“詩意的敘述”該在散文裏如何展開。來自大地的聲音是怎樣在文字裏出現呢?正想不出頭緒的時候,在新散文裏值班期間讀到了耿翔的散文。說實在的,我以往遇到被大家都稱說好的散文,就會自動警惕地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解讀了耿翔的散文以後,我不但沒有保持距離,反而更接近了,這是很少有的現象,或許也就是僅有幾次中的其中之一吧。因爲我在耿翔的散文中感到了那就是來自大地的聲音,是來自現場的聲音。比如糧食響動的聲音,糧食在太陽曬後的味道等,在耿翔的散文裏一一呈現了。
我認爲好的散文不能簡單地用“好”和“不好”的字眼來做評價的,只能用“意義”來進行解讀。然而,解讀耿翔的散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一種精神的勞動,一種精神的遇合,必須在一個早晨,迎着朝陽,想到自己下鄉時的農耕勞動,想着自己怎樣在農田裏孜孜不倦地勞作,才能逐漸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散文裏,精神的閃光遠遠要超過具體的意象操作。

一、耿翔精神追求的解析
鄉村在耿翔的散文裏是怎麼的表象呢?“於我,馬坊不只是一個鄉的名字。”他的散文整體上還是一種迴歸,一種存在,一種反醒,一種尋找。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從他的散文裏感覺到他在尋找什麼,雖然他沒有具體告訴讀者他在尋找什麼,但還是能夠感覺到的。他把詩歌精神貫穿在散文的語言敘述裏,張開了詩歌的翅膀,精緻地推出了他理想的村莊——一個叫做馬坊的地方,終於完成了整體滲透詩歌意境的散文,路程雖然很漫長,怎樣象徵都找不到它的歸期,但他還是一直飛翔着,就這樣堅持飛下去。總之,耿翔的散文包含了詩歌的精神,只是沒有用詩歌的形式而已。
在耿翔的散文裏,詩歌的精神和散文的敘述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了。詩歌在他這裏,是一種精神的尋找,是一種心靈安慰的尋找。這種慰籍一般人是不容易尋找到的,需要一個心胸廣闊的,有精神與自然同在意識中的人才行。也就是說,他的作品對於讀者的欣賞素質要求是比較高的。詩歌給人的感覺是代替神來說話的,而散文則是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親切交流,由於他的散文具有濃濃的詩意,所以讓人感到有一種神在的感覺,比如“我以爲,宇宙間最隱祕的聲音,是神教導萬物,如何在大地上帶着善意生長。萬物能在夜色裏沒有慾望地站着,突然一前一後地息聲,開始虔誠地接受什麼,這些自然的生命鏈條,在這裏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莊嚴。”還有“這些都說不來,只要心追着神蹟到了,我相信大地會把一切隱現。”
在生活中,耿翔是回家鄉尋找精神依託的。城市是讓人迷惘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處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時期,在人人幾乎焦灼的時候,需要有一種精神載體來承擔些什麼,他尋找到了農村,曾經像母親一般給了他一切的鄉村,“每一種糧食在農村,都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是有明確的神位的。當然,苜蓿在我們這裏,既是一種青草,也是一種糧食。”
在耿翔的散文裏,人和動物和諧地交流,閃爍着農業耕種時代閃光的文明。耿翔對農業時代給予了高度的讚揚,“把農業勞動中最精細、最質樸、最動人的聲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裏”,還有“我想說,想一想農村,想一想農業,想一想農民,我們困頓於城市的心情,會由此好起來。”雖然農業文明不是文明的終極,工業文明也不全是洪水猛獸,但是珍惜農業文明是我們人類至少應該保留的一份良心。

二、耿翔散文語言的欣賞
對耿翔語言的感覺是容易完成的,因爲語言可以通過直覺來完成,還有藏着語言下的那些東西。耿翔寫的是一個叫馬坊的鄉村,所以“馬”的意象出現的特別多,可以說一直貫穿在敘述中,他讓人感受到有“一種栗色的光滑”。但耿翔確確實實在寫散文,不是在寫詩歌,文體中沒有很大的跳動和跨越,也沒有詩意的抽象,一切都是具體的,是可感的。淡淡且又平靜地敘述馬匹,近距離地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