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優美文章>

傷感的人生感悟文章:離別(二)

優美文章 閱讀(2.45W)

龍應臺寫父親時,父親已經走了;寫母親時,也即將目送母親離去;寫與孩子的關係時,看到的是他們永遠用背影對着自己。龍應臺以她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讓每一代讀者都從中有所感悟:再多的分別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着釋懷與生命和解。

傷感的人生感悟文章:離別(二)

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

朱自清的《背影》怕是文學作品告別片段中最經典的了。《背影》能強烈地撥動着讀者的心絃,也即在於作者在樸素和細膩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感情,一種深沉的親子之愛。離別之際,父親並沒有用大段的言詞訴說對孩子的關愛,但他因忙於謀事,原定不送,而躊躇再三,還是親自將孩子送到浦江車站。一直到上車後,諸事都安排停當,給兒子買了橘子才離開。

就像少年失怙的孩子,自然對年事已高、老境頹唐的父親爲兒子買橘子這樣簡單的小事而心有慼慼,就像母親早逝的孩子,自然對《我與地壇》中母親十幾年如一日推兒子散步的腳印念念不忘。他們比旁人多了一份失去的體驗,多了一種離別的情緒,從而,只能從文人們的故紙堆或身邊人的故事中把模糊的記憶重新拼接起來。

朱自清先生一貫的筆風,毫無矯揉造作之處,影愈淡而離愈濃,人愈遠而心愈近。正是這樣的樸實,讓許多有着經歷重疊之人,產生了極強的共鳴,我想這就是其經典之處吧。於讀者而言,情之動人,在於同理之心,在於爲人子女,長大成熟卻不得不離別父母時的那個瞬間。牢籠永遠不是家人,真正的牢籠是生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一邊抗拒着青春的流逝,一邊在尋覓所謂真愛的路上愈敗愈戰。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的感傷和心裏有話找不到可以說的人的感覺大抵是一樣的,總以爲,看見羣山,會遇見良人,我想,長安在遇見世舫時,就是這樣想的。

(文章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