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心情散文>

北京風很大

心情散文 閱讀(3.33K)

北京風很大

北京風很大


林田

這是凌晨四點/生活那刮乾的骨頭/在作冰冷的交際 ——特朗斯特羅姆《冬天的程式》

寧靜,素遠。在北京異地求學的日子裏,每次想起那南方的小屋,父母那遙遠而又親切的面容,我都會有這種寧靜而素馨的感覺;它彷彿已經成爲我每個寂寂的夜晚,陪伴我的書本與夜鶯的音樂,成爲我每次在京城的邊界,目光極盡處唯一的獲取與慰藉。儘管我常常想用一種陌生化的語言來敘述這種好像與生俱來的情感以期待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一個理性的承擔與自我分享,卻總是在不間斷的情感挫折與機械複製時代的異質感覺中緩慢地昇華並且磨練着如此永恆不變的思念。寧靜、素遠,是母親那關愛與溫暖無限的眼光,是我從此再也超不出的半徑距離,而我只是圓周上的一個小小的點;寧靜,素遠,是父親那沉着與寬廣巍峨的背影,是一道無法擺脫的陰影,神奇的血緣。
18歲時我出門遠行,到了印象中寒風凜冽的北方。時間隨着黯淡的記憶流逝,家的概念時而如南方的丘陵在我的頭腦中綿綿而去,時而又像北方的風沙漸行漸冷。學校裏面的電話亭幾乎都成爲我唯一的期冀,儘管所有言談都是簡單的問候,平安的遙寄。我常常在懷疑,是否我依然未曾長大,而對生活的絕望總是陪伴着另一種無言的希望?在第一次離開父母的瞬間,那種類似於《18歲,出門遠行》(餘華小說)的慷慨激昂呢?在萬分的不解與猶豫中,我打開這首詩歌——它替我保存着那段歲月的記憶;它告訴我,這首詩歌寫於我離家登上46次列車前往北京的時候。

“寬廣的大洋界面,尤利西斯可曾遠行
爲了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字,一個象徵?
而那些隨時間逝去的日子
將會在南方的哪個小鎮,如刺桐花重新開放?

每一個暗夜,陪伴你的只有夜鶯
那象徵着流浪的,用自己的胸脯
染紅了傳說中的玫瑰的精靈
你說你喜歡紫色的青苔,純粹的聲音

一個旗手的愛與死之歌。書本
讓你終日淚流滿面,空濛如夢

泉州,一隻欲飛的鷗鳥的回聲
最終喚醒了你那寂然的存在……” (《泉州,1997》)

然而,紙製的堅強卻終於抵擋不住現實的威懾,四年的北京生活讓我驚訝不已。北京風很大,尤其是在冬天即將結束而春天剛剛開始,似乎需要先掃除一切純淨與陰影,春天才肯君臨一樣。每個來過北京的人都會談及這裏的風沙,因爲它總是帶着京城歷史積澱下來的悲涼,帶着北方人的性格本質進入你的視野。風起時,我能夠很強烈地發現城市的異質感,一種“懷鄉病患者”(戴望舒)的無地自容,張楚在一首歌中唱到“布穀鳥在城市的傍晚歌唱”(大意如此)也許是這種心情的註腳。
可惜筆觸日漸陌生,我曾不可救藥地沉迷於幻想,那就拋開“那刮乾的骨頭”吧,讓想象完成一次自我的欣賞。
自呀呀落地開始,我便一直天真而固執地認爲父母周圍的一切就是世界的全部,最多也超不過家門前的小院與小溪。至於那條賦予我的童年清澈的記憶的溪流,它將流向哪裏卻彷彿不是我的想象力所可以觸及的了,至少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當時沒有想過,只知道那裏有很多小魚兒和許多小朋友。可是我從小在孤獨中長大,除了爸爸媽媽和姐姐,我幾乎不見得有什麼玩伴,因此我很小就開始看書,看畫畫,一本本地懵懵懂懂看過去。整個童年時代讓我感覺到趣味無窮的也就是那變幻無窮的象形文字以及他們有趣的位置安排,你很難相信“玫瑰”這兩個字會散發出玫瑰的香氣,而“夢”則意味着人類想象力的無窮多樣性。
直到某一天家裏的書本再也滿足不了我的需要,爸爸才經常帶我進城,找最大的新華書店幫我買書,從《丁丁歷險記》、《安徒生童話》買到《唐詩三百首》、《西方現代派作品選》。這時的我才突然發現我一直很自負的世界之外,居然還有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在我的想象力死角處躲着、等待着。這一方面令我覺得很沒有面子,所以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內心深處對這個剛發現的美麗新世界耿耿於懷,持敵對狀態‘;另一方面又讓我感到興奮,並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會對這個未知世界探個究竟。
爸爸媽媽給予了我充分的學習自由與信任。這恐怕是我後來能夠廣泛接觸文學、音樂的最大幸運了。都說家庭是避風港,卻不知家庭其實更應該是一塊自由的沃土,它讓孩子自然地成長。我有時候很遺憾地發現,現在的孩子都沒有能夠好好的感受到這種好處,它全部被種種莫名其妙的樂器與考試輔導給活生生地掩蓋了。我想,任何一個優秀的父母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孩子的天性與自由。而世界,包括紙面的、現實的、想象的,那僅僅是供給孩子自己去發現的一個天地,這樣孩子們纔有用身體去感知世界的狂喜。比如他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並不在於家庭老師那生硬的小提琴手勢上的舉動,也許窗外小麻雀歡快的喳喳聲會顯得技高一籌;而他對歷史與文學的興趣,似乎也僅僅是因爲他要探知媽媽昨晚陳述的英雄尤利西斯的命運終將如何,而大霧一散,如何現出許多形狀不一的妖怪。我真的感謝我的父母,爲我保留了原始的想象力與充分的學習興趣。
1997年我經歷了18歲,比較完整的家庭概念在我腦海中形成。在這之前,國中、高中,我的思維意識裏好像從來沒有過離開家的念頭,反而是讓我更依戀家(也許說依賴比較合適吧)。餘華的小說講述的是一種反抗的狀態出門遠行,它探索的是追求自由的慾望,而我本來就很幸運地擁有自由。但是大學聯考之後,爲了更高的學業追求我不得不離開家了,帶着最初的信仰與文化迷信我寫下這麼幾句來鼓勵自己:“寬廣的大洋界面,尤利西斯可曾遠行/爲了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字,一個象徵?”於是,我鬼使神差地出現在了京城某個大學裏;於是我陷入某種無法診斷的戀家情結(顯然不是那個心理騙子所說的“戀母情結”);最重要的是,我也因此如願以嘗地獲得了更大的閱讀空間與自由。
“我在燕子中睡去,我在老鷹中醒來。”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教會我們保持警醒的目光。在書籍所提供的想象力的探險中,我承認我歷盡滄桑。有時我在想,其實我什麼也不是(I’m nothing),而僅僅是歷史上某個不值一提的人物的一聲拙劣的迴響,那個人物也許是尤利西斯睡眠時勉強記憶起來的一個小鎮衛士,也許是但丁某個遺漏的詩句裏恰好提及的可憐的尤麗亞,也許是喬伊斯艱深的註釋裏的一個詞條,也許是博爾赫斯在認爲無限的文學集中於一人身上時候所產生的偏差。

北京風很大



林田

這是凌晨四點/生活那刮乾的骨頭/在作冰冷的交際 ——特朗斯特羅姆《冬天的程式》

寧靜,素遠。在北京異地求學的日子裏,每次想起那南方的小屋,父母那遙遠而又親切的面容,我都會有這種寧靜而素馨的感覺;它彷彿已經成爲我每個寂寂的夜晚,陪伴我的書本與夜鶯的音樂,成爲我每次在京城的邊界,目光極盡處唯一的獲取與慰藉。儘管我常常想用一種陌生化的語言來敘述這種好像與生俱來的情感以期待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一個理性的承擔與自我分享,卻總是在不間斷的情感挫折與機械複製時代的異質感覺中緩慢地昇華並且磨練着如此永恆不變的思念。寧靜、素遠,是母親那關愛與溫暖無限的眼光,是我從此再也超不出的半徑距離,而我只是圓周上的一個小小的點;寧靜,素遠,是父親那沉着與寬廣巍峨的背影,是一道無法擺脫的陰影,神奇的血緣。
18歲時我出門遠行,到了印象中寒風凜冽的北方。時間隨着黯淡的記憶流逝,家的概念時而如南方的丘陵在我的頭腦中綿綿而去,時而又像北方的風沙漸行漸冷。學校裏面的電話亭幾乎都成爲我唯一的期冀,儘管所有言談都是簡單的問候,平安的遙寄。我常常在懷疑,是否我依然未曾長大,而對生活的絕望總是陪伴着另一種無言的希望?在第一次離開父母的瞬間,那種類似於《18歲,出門遠行》(餘華小說)的慷慨激昂呢?在萬分的不解與猶豫中,我打開這首詩歌——它替我保存着那段歲月的記憶;它告訴我,這首詩歌寫於我離家登上46次列車前往北京的時候。

“寬廣的大洋界面,尤利西斯可曾遠行
爲了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字,一個象徵?
而那些隨時間逝去的日子
將會在南方的哪個小鎮,如刺桐花重新開放?

每一個暗夜,陪伴你的只有夜鶯
那象徵着流浪的,用自己的胸脯
染紅了傳說中的玫瑰的精靈
你說你喜歡紫色的青苔,純粹的聲音

一個旗手的愛與死之歌。書本
讓你終日淚流滿面,空濛如夢

泉州,一隻欲飛的鷗鳥的回聲
最終喚醒了你那寂然的存在……” (《泉州,1997》)

然而,紙製的堅強卻終於抵擋不住現實的威懾,四年的北京生活讓我驚訝不已。北京風很大,尤其是在冬天即將結束而春天剛剛開始,似乎需要先掃除一切純淨與陰影,春天才肯君臨一樣。每個來過北京的人都會談及這裏的風沙,因爲它總是帶着京城歷史積澱下來的悲涼,帶着北方人的性格本質進入你的視野。風起時,我能夠很強烈地發現城市的異質感,一種“懷鄉病患者”(戴望舒)的無地自容,張楚在一首歌中唱到“布穀鳥在城市的傍晚歌唱”(大意如此)也許是這種心情的註腳。
可惜筆觸日漸陌生,我曾不可救藥地沉迷於幻想,那就拋開“那刮乾的骨頭”吧,讓想象完成一次自我的欣賞。
自呀呀落地開始,我便一直天真而固執地認爲父母周圍的一切就是世界的全部,最多也超不過家門前的小院與小溪。至於那條賦予我的童年清澈的記憶的溪流,它將流向哪裏卻彷彿不是我的想象力所可以觸及的了,至少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當時沒有想過,只知道那裏有很多小魚兒和許多小朋友。可是我從小在孤獨中長大,除了爸爸媽媽和姐姐,我幾乎不見得有什麼玩伴,因此我很小就開始看書,看畫畫,一本本地懵懵懂懂看過去。整個童年時代讓我感覺到趣味無窮的也就是那變幻無窮的象形文字以及他們有趣的位置安排,你很難相信“玫瑰”這兩個字會散發出玫瑰的香氣,而“夢”則意味着人類想象力的無窮多樣性。
直到某一天家裏的書本再也滿足不了我的需要,爸爸才經常帶我進城,找最大的新華書店幫我買書,從《丁丁歷險記》、《安徒生童話》買到《唐詩三百首》、《西方現代派作品選》。這時的我才突然發現我一直很自負的世界之外,居然還有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在我的想象力死角處躲着、等待着。這一方面令我覺得很沒有面子,所以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的內心深處對這個剛發現的美麗新世界耿耿於懷,持敵對狀態‘;另一方面又讓我感到興奮,並暗暗發誓總有一天我會對這個未知世界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