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寫景散文>

陽坑的誘惑

寫景散文 閱讀(3.1W)
陽坑的誘惑

祁門有句俗語:“陽坑的屋,石坑的谷,土坑的竹”。對於陽坑的屋我實在不敢恭維,也許歷史上陽坑曾經有過輝煌,至少今天這裏的屋算不上特色,可以說新屋不新,老屋不老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抵擋不住陽坑的誘惑,抵擋不住山外來客匆匆的腳步。丙戌年處暑後的第一天下午,我陪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的劉伯山先生再次來到了崇山峻嶺的陽坑。

先伯山之前,我到陽坑採訪過,後來研究徽學的卞利先生也來過,許多研究徽學專家都能耳熟能詳地說起陽坑,說起陽坑的謝氏,說起陽坑的王公峯、將軍橋。是什麼讓陽坑有如此大的名氣呢?讓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頂禮膜拜呢?原來這都是文書惹的禍。

謝詮是徽州謝氏的始遷祖,他在五代時由金陵遷入祁門,仕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其妻韓氏乃後唐宰相韓熙載之妹,可謂是世家大族。謝氏歷經後唐、宋元迨至明代中葉,綿綿瓜瓞,子孫繁衍。陽坑謝氏素以崇尚儒雅聞名,“素稱詩禮世家”,“斯文之學,代不乏人”,科第不絕。史載陽坑出了10個舉人,7個進士,有七品以上官員就在20人,如謝德善爲宋代紹熙進士,謝安邦爲宋代乾道進士,謝潤爲明天順進士,謝瑩爲明成仕進士。尤其謝瑩,成化十年辛丑登王華榜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其本人及家人五次受到皇帝敕封,爲徽州“宦族”。當年顯赫的名門旺族至今什麼也沒留下,卻留下了記載歲月更替的“徽州文書”,隨着這些文書的飄泊,陽坑這個山野小村也就走向了全國。

車出祁門縣城南下,過閶門峽,上喬山嶺,山道險惡而曲折。就是這樣一個崇山峻嶺的地方,當年謝詮怎樣選中它呢?只要我們翻開歷史就可以知道,在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那種大動亂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常年征戰賦役不斷,民不聊生,這崇山峻嶺也就成了世家大族避亂的世外桃源。

下嶺不久,我們就走進了當年謝氏家族的領地,喬山、南源、陽坑、安山,過去都是謝氏家園,當然謝氏最爲出名的,還是陽坑了。從喬山到陽坑不過一支菸的功夫,王公峯遠遠就聳立在你面前。《江南通志》說王公峯:“高出萬仞,不與諸峯接”。謝詮見此山高聳挺拔,氣勢不凡,遂定居山下。我們在進村的水口橋盤桓,昔日斑駁石板道早已長滿荊棘,橋頭廟宇已剩下一堆廢墟。當年那些鄉紳名仕坐在廊橋上,對着王公峯吟詩酌酒玩味情景,已是無法玩味,面對此情此景,我讀懂的是什麼叫荒涼與蒼桑。

陽坑村是一個以河爲中軸的村莊,說是河也只是一條不過10米左右的山溪,溪隨山轉,屋沿溪建,村民來往以木橋相連。一里多長的河面有13道木橋,河道不砌壩,不設碣,兩邊錯開,設有水埠。水深深淺淺隨意流着,將陽坑的生活沖洗得乾乾淨淨。河岸是清一色的石板,岸邊設有欄杆,依欄憑望,可看村姑浣紗,可觀錦鱗嬉逐。如今欄杆不在,只有那些石孔,仰望着青天,述說着謝氏昔日的殷實與豪華。

走在陽坑,隨時都可能發現一些舊物,水埠、牆腳、石板路,甚至豬圈、廁所旁,明代牌坊的構件散落遍地。一塊“聖恩”石碑放在一家廚房門外做搭步,明代“大明弘治十四年春二月辛丑立 按察司副使謝瑩”的坊額靜靜地躺在豬圈邊任人踩踏。聽說村中一對漢玉石獅,前幾年被一個文物販子看中,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搬到村口,後被村中人發覺後追回。精美的祠堂已改爲“文革”時的倉庫,只有剩一段沒有撤掉的祠堂欄杆透着徽州匠人的高超技藝。

對於遠去的歷史,學者們總是抱着虔誠的心情,當幾百年前的文字與現今的某一物件相對照時,那種愉悅只有從他們興奮的臉上才能覺察到。文書是死的也是活的。這種動態的感覺只能到現場,只有在田野調查中去體驗、去玩味、去享受。記得去年日本學者田仲一成來到畢生研究的休寧茗洲時,他感動的要下跪,摸着一塊塊斑駁的老牆,他老淚縱橫。田仲一生研究茗洲的宗族社會,出了很多專著。但70多歲的他卻沒有去過他研究了幾十年的心中的聖地。儘管茗洲已經今非昔比,如願以償的他帶着笑容離開了茗洲。站在陽坑村頭,對應着歷史文書指指點點,南山書堂、神交精舍、謝氏宗祠,他們仍然能感受到那濃濃的古風古韻。這道使我想起了徽州古人的偉大,就是那些發黃破損的紙張,也不知道養活了許多專家學者,甚至是黃頭髮藍眼睛的老外。

今天的陽坑人對過去十分茫然,昔日的輝煌是祖宗的,陽坑人還是過悠閒舒適的日子。稻子收割後攤曬在門前水泥地上,園子裏的辣椒透出誘人的色彩,勞作一天的村民,坐在山溪裏享受着天然的沐浴,炊煙中瀰漫着生活的芬香。昨晚在國小操場上演戲湊份子捐錢的公告散發出墨香,字裏行間,形式與內容,無不體現着徽州人的儒雅。這不經意的東西,到千百年之後又是一份徽州文書,供人們研究與探討,或許這篇田野調查的名稱就是“陽坑,一個聚族村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陳琪)

  

陽坑的誘惑
陽坑的誘惑

祁門有句俗語:“陽坑的屋,石坑的谷,土坑的竹”。對於陽坑的屋我實在不敢恭維,也許歷史上陽坑曾經有過輝煌,至少今天這裏的屋算不上特色,可以說新屋不新,老屋不老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抵擋不住陽坑的誘惑,抵擋不住山外來客匆匆的腳步。丙戌年處暑後的第一天下午,我陪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的劉伯山先生再次來到了崇山峻嶺的陽坑。

先伯山之前,我到陽坑採訪過,後來研究徽學的卞利先生也來過,許多研究徽學專家都能耳熟能詳地說起陽坑,說起陽坑的謝氏,說起陽坑的王公峯、將軍橋。是什麼讓陽坑有如此大的名氣呢?讓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頂禮膜拜呢?原來這都是文書惹的禍。

謝詮是徽州謝氏的始遷祖,他在五代時由金陵遷入祁門,仕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金吾大將軍,其妻韓氏乃後唐宰相韓熙載之妹,可謂是世家大族。謝氏歷經後唐、宋元迨至明代中葉,綿綿瓜瓞,子孫繁衍。陽坑謝氏素以崇尚儒雅聞名,“素稱詩禮世家”,“斯文之學,代不乏人”,科第不絕。史載陽坑出了10個舉人,7個進士,有七品以上官員就在20人,如謝德善爲宋代紹熙進士,謝安邦爲宋代乾道進士,謝潤爲明天順進士,謝瑩爲明成仕進士。尤其謝瑩,成化十年辛丑登王華榜進士,累官至廣東布政使,其本人及家人五次受到皇帝敕封,爲徽州“宦族”。當年顯赫的名門旺族至今什麼也沒留下,卻留下了記載歲月更替的“徽州文書”,隨着這些文書的飄泊,陽坑這個山野小村也就走向了全國。

車出祁門縣城南下,過閶門峽,上喬山嶺,山道險惡而曲折。就是這樣一個崇山峻嶺的地方,當年謝詮怎樣選中它呢?只要我們翻開歷史就可以知道,在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那種大動亂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常年征戰賦役不斷,民不聊生,這崇山峻嶺也就成了世家大族避亂的世外桃源。

下嶺不久,我們就走進了當年謝氏家族的領地,喬山、南源、陽坑、安山,過去都是謝氏家園,當然謝氏最爲出名的,還是陽坑了。從喬山到陽坑不過一支菸的功夫,王公峯遠遠就聳立在你面前。《江南通志》說王公峯:“高出萬仞,不與諸峯接”。謝詮見此山高聳挺拔,氣勢不凡,遂定居山下。我們在進村的水口橋盤桓,昔日斑駁石板道早已長滿荊棘,橋頭廟宇已剩下一堆廢墟。當年那些鄉紳名仕坐在廊橋上,對着王公峯吟詩酌酒玩味情景,已是無法玩味,面對此情此景,我讀懂的是什麼叫荒涼與蒼桑。

陽坑村是一個以河爲中軸的村莊,說是河也只是一條不過10米左右的山溪,溪隨山轉,屋沿溪建,村民來往以木橋相連。一里多長的河面有13道木橋,河道不砌壩,不設碣,兩邊錯開,設有水埠。水深深淺淺隨意流着,將陽坑的生活沖洗得乾乾淨淨。河岸是清一色的石板,岸邊設有欄杆,依欄憑望,可看村姑浣紗,可觀錦鱗嬉逐。如今欄杆不在,只有那些石孔,仰望着青天,述說着謝氏昔日的殷實與豪華。

走在陽坑,隨時都可能發現一些舊物,水埠、牆腳、石板路,甚至豬圈、廁所旁,明代牌坊的構件散落遍地。一塊“聖恩”石碑放在一家廚房門外做搭步,明代“大明弘治十四年春二月辛丑立 按察司副使謝瑩”的坊額靜靜地躺在豬圈邊任人踩踏。聽說村中一對漢玉石獅,前幾年被一個文物販子看中,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搬到村口,後被村中人發覺後追回。精美的祠堂已改爲“文革”時的倉庫,只有剩一段沒有撤掉的祠堂欄杆透着徽州匠人的高超技藝。

對於遠去的歷史,學者們總是抱着虔誠的心情,當幾百年前的文字與現今的某一物件相對照時,那種愉悅只有從他們興奮的臉上才能覺察到。文書是死的也是活的。這種動態的感覺只能到現場,只有在田野調查中去體驗、去玩味、去享受。記得去年日本學者田仲一成來到畢生研究的休寧茗洲時,他感動的要下跪,摸着一塊塊斑駁的老牆,他老淚縱橫。田仲一生研究茗洲的宗族社會,出了很多專著。但70多歲的他卻沒有去過他研究了幾十年的心中的聖地。儘管茗洲已經今非昔比,如願以償的他帶着笑容離開了茗洲。站在陽坑村頭,對應着歷史文書指指點點,南山書堂、神交精舍、謝氏宗祠,他們仍然能感受到那濃濃的古風古韻。這道使我想起了徽州古人的偉大,就是那些發黃破損的紙張,也不知道養活了許多專家學者,甚至是黃頭髮藍眼睛的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