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現代散文>

警惕過於甜膩的散文

現代散文 閱讀(3W)
警惕過於甜膩的散文

最近打開一些報刊和互聯網文學論壇,發現各類散文中席捲着一種甜膩濃濃的信息,也就是說,文章寫的太甜膩了,讓人讀後昏昏沉沉,沒有爽心悅目的感覺。
我的個性傾向於簡單清爽,我認爲文章讀後要讓人感到有力量、有回味纔好。當然,我也不是一味反對甜膩。人是吃五穀雜糧的,甜味自然不可缺少。問題在於如果文章過於甜膩,就會把文章中那種清新的風骨“吃”掉。
文章中的味道來自生活,我們的生活中當然有甜,文章自然也會有甜。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會盡是甜,甜酸苦辣辛五味子齊全才是真實的生活,不能只聞到甜而忽視了來自生活的其他豐富的味道,一味地在自己的文章裏填充甜膩的元素,味道缺乏了自然,這樣當然很不好。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唯以甜蜜來追求“完美”,形成了無病呻吟,重複了古人的風景意境和形容詞堆砌等,沒有了散文清新與爽朗的文骨。
對於過分甜膩的散文,說實在的,看第一眼的時候,倒能養眼,讓眼球有瞬時的舒服。但在讀完之後,就讓甜味糊着了思維,大腦裏都讓甜味給粘稠了,無感覺,無印象。這樣的作品表面上也容易嚇唬讀者,能把一些沒有閱讀經驗的讀者嚇唬住,會以爲是千秋難求的好作品而起鬨。
我雖然不是散文高手,在散文寫作上只是個小字輩,但我還是會讀的。我最最讀不得那種無病呻吟的作品,認爲那是浪費能源(紙張筆墨)、浪費寫作者自己和讀者時間的“雙浪費產品”。因爲這樣的作品不能說是創作,文字不是出自寫作者的靈魂(或者說讓讀者沒有了靈魂)。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可以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說寫草原吧!第一個來到草原的人寫“草原美哉”已經是很好的文字了,其他人再這樣說,只能是學舌了。第二個來到草原的人不這樣寫了,而是多寫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多了幾個字,寫出草原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還寫出草原有着動態之美,很好。第三個人來到草原,僅僅寫了“草原的夜靜悄悄”,很美呀,對草原的美已經縮小到夜晚了。第四個人來到草原上,沒有寫白天,也沒有寫夜晚,而是寫下了“我和長辮子的姑娘坐在敖包旁”,也很美,這就有了故事的想象,準備抒發在草原上兩個年輕人之間的青春之美。第五個人到了草原實在無字可寫,只寫下了“草原啊,美侖美奐啊!”他寫下以後,很多人都在重複着這句“美侖美奐”,因此“美侖美奐”的散文層出不窮,現在的散文刊物和文學論壇裏,大量流行着這樣的散文。更爲要不得的是,寫手還自我陶醉的不行,好像真的寫出了世界一流的散文了……唉!這是什麼散文啊,只能說是在一層又一層地加糖添蜜,最後讓人甜膩的反胃難受,聞甜直躲,像是要糖尿病者服用蔗糖一樣!

說到散文的甜膩,不能不說到散文的美,有人會說自己就是爲了文章的美而故意甜膩的。我水平不高,不過我總覺得散文確實需要一種裝飾的美,或者說是一種典雅的美,這種美是發自寫作者的內在氣質,而決不是故意製造的。我發現許多寫作者確實是故意在渲染這種裝飾的製作造假——不是自己所體會到的,不是自己的經驗,更不是自己在場,而是憑空抽象地製造出來的“美”——就是故弄甜膩。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確實有一種典雅之美,是先生在北京大學荷塘邊的現場體會出來的美。《荷塘月色》儘管很美,但也是甜之有限,更不是可以派生和克隆的。可是,還是有不少寫作者在蹩腳地以樣畫葫蘆,不好好學先生的精神,而是模仿一種紳士神氣,有些學的還自以爲是的作樣,以爲到了可以亂真的程度,到底畢竟還是假冒僞劣的贗品。一篇真正優秀的散文作品,實際上是不可模仿出來的,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寫作者的素質不一樣,所處的角度、時間、環境、心境,情感不一樣,寫出來的作品自然也不可能一樣。一個真正的好散文家,是在自己的心底裏挖井,讓自己的心泉噴出泉水來。一味地模仿,既浪費了精力,也不會獲得真正的昇華,更別說會成功了(爲包裝自己臉面者當然歸屬另類)。
散文應該是美的,這沒錯!散文的美,最可貴的是能滲透到讀者的心裏,是美的效應,而不是寫作者在寫作之前先擺好的一副架子,或者說是已擺出了“美”的勢態,挖空心思地渲染。“審美”分爲讀者的閱讀審美和寫作者的自我審美。對於寫作者來說,審美是一種多年積累的氣質,決不是臨時可以調動起來的東西。在構思和寫作中,貫注與表達纔是最重要的。我理解的創作過程是內容在前,形式在後,不可以刻意帶着沉重的“審美”負擔去觀察審美對象。如是那樣的話,會把原來很本真的東西過濾在文字之外。文章缺乏了本真,那就只能依靠甜膩了,正如臉色黑暗無光的女子,爲了讓自己的臉漂亮一點而依靠濃濃的脂粉塗抹在臉上,看不到了本真……
前幾年,散文家劉亮程,他以自己特殊的眼光寫鄉村,寫出了鄉村的另外一些特質,有不少人紛紛效仿,最終把鄉村寫甜膩了,寫成了一個孤零零的文化符號。一提起鄉村,就會讓人想到那就是一個精神家園的代名詞。其實,“鄉村”這個文化符號是多義的,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可以有許多變數,教條主義似地把它凝固有一個意義上,這實在是對鄉村的誤解。
寫過於甜的東西,不僅僅會誤導讀者,更重要的是會耽誤寫作者真正才華的發揮。我實在不喜歡過於甜膩的散文。在此實話實說了,雖然只是我個人之言,同時也希望能對朋友們有益。

最近打開一些報刊和互聯網文學論壇,發現各類散文中席捲着一種甜膩濃濃的信息,也就是說,文章寫的太甜膩了,讓人讀後昏昏沉沉,沒有爽心悅目的感覺。
我的個性傾向於簡單清爽,我認爲文章讀後要讓人感到有力量、有回味纔好。當然,我也不是一味反對甜膩。人是吃五穀雜糧的,甜味自然不可缺少。問題在於如果文章過於甜膩,就會把文章中那種清新的風骨“吃”掉。
文章中的味道來自生活,我們的生活中當然有甜,文章自然也會有甜。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會盡是甜,甜酸苦辣辛五味子齊全才是真實的生活,不能只聞到甜而忽視了來自生活的其他豐富的味道,一味地在自己的文章裏填充甜膩的元素,味道缺乏了自然,這樣當然很不好。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唯以甜蜜來追求“完美”,形成了無病呻吟,重複了古人的風景意境和形容詞堆砌等,沒有了散文清新與爽朗的文骨。
對於過分甜膩的散文,說實在的,看第一眼的時候,倒能養眼,讓眼球有瞬時的舒服。但在讀完之後,就讓甜味糊着了思維,大腦裏都讓甜味給粘稠了,無感覺,無印象。這樣的作品表面上也容易嚇唬讀者,能把一些沒有閱讀經驗的讀者嚇唬住,會以爲是千秋難求的好作品而起鬨。
我雖然不是散文高手,在散文寫作上只是個小字輩,但我還是會讀的。我最最讀不得那種無病呻吟的作品,認爲那是浪費能源(紙張筆墨)、浪費寫作者自己和讀者時間的“雙浪費產品”。因爲這樣的作品不能說是創作,文字不是出自寫作者的靈魂(或者說讓讀者沒有了靈魂)。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可以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說寫草原吧!第一個來到草原的人寫“草原美哉”已經是很好的文字了,其他人再這樣說,只能是學舌了。第二個來到草原的人不這樣寫了,而是多寫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多了幾個字,寫出草原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還寫出草原有着動態之美,很好。第三個人來到草原,僅僅寫了“草原的夜靜悄悄”,很美呀,對草原的美已經縮小到夜晚了。第四個人來到草原上,沒有寫白天,也沒有寫夜晚,而是寫下了“我和長辮子的姑娘坐在敖包旁”,也很美,這就有了故事的想象,準備抒發在草原上兩個年輕人之間的青春之美。第五個人到了草原實在無字可寫,只寫下了“草原啊,美侖美奐啊!”他寫下以後,很多人都在重複着這句“美侖美奐”,因此“美侖美奐”的散文層出不窮,現在的散文刊物和文學論壇裏,大量流行着這樣的散文。更爲要不得的是,寫手還自我陶醉的不行,好像真的寫出了世界一流的散文了……唉!這是什麼散文啊,只能說是在一層又一層地加糖添蜜,最後讓人甜膩的反胃難受,聞甜直躲,像是要糖尿病者服用蔗糖一樣!

說到散文的甜膩,不能不說到散文的美,有人會說自己就是爲了文章的美而故意甜膩的。我水平不高,不過我總覺得散文確實需要一種裝飾的美,或者說是一種典雅的美,這種美是發自寫作者的內在氣質,而決不是故意製造的。我發現許多寫作者確實是故意在渲染這種裝飾的製作造假——不是自己所體會到的,不是自己的經驗,更不是自己在場,而是憑空抽象地製造出來的“美”——就是故弄甜膩。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確實有一種典雅之美,是先生在北京大學荷塘邊的現場體會出來的美。《荷塘月色》儘管很美,但也是甜之有限,更不是可以派生和克隆的。可是,還是有不少寫作者在蹩腳地以樣畫葫蘆,不好好學先生的精神,而是模仿一種紳士神氣,有些學的還自以爲是的作樣,以爲到了可以亂真的程度,到底畢竟還是假冒僞劣的贗品。一篇真正優秀的散文作品,實際上是不可模仿出來的,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寫作者的素質不一樣,所處的角度、時間、環境、心境,情感不一樣,寫出來的作品自然也不可能一樣。一個真正的好散文家,是在自己的心底裏挖井,讓自己的心泉噴出泉水來。一味地模仿,既浪費了精力,也不會獲得真正的昇華,更別說會成功了(爲包裝自己臉面者當然歸屬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