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經典散文>

關於描寫古城的散文_描寫古城的散文欣賞

經典散文 閱讀(1.32W)

古城是殘舊的,但殘舊卻更增添了古城的靈性,四周的樹木使它格外富有生機,被隔絕卻使這裏的空氣變得自由而使人迷念。下面是有描寫古城的散文,歡迎參閱。

關於描寫古城的散文_描寫古城的散文欣賞

描寫古城的散文:古城

縱然百般尋回,也終不過幽夢一場,令人惆悵難言。城外燈火輝煌,城內層層樓閣卻靜謐在陰暗之下,歷經滄桑卻又在壁石上雕工精細,綻放殘美的笑容,這纔是古城真正的祕密,小橋流水,也不過是它的一部分。

我曾獨自行走在潮溼清涼的青石板路面上,看着瓦片所漏下的陽光,輝映着斑交的城牆以及屋頂閃亮的瓦,門柱已被腐蝕乾淨,但仍然有木板的痕跡,窗臺灰暗佈滿塵土,卻無法遮擋住它昔日的光輝,那些精雕細刻的影子。腳步聲迴響在城內,令人感覺清晰而陌生,不禁回頭,看到的仍是灰暗與殘破的舊城一偶,歲月使這裏變得荒涼而悽美,但又夾雜許多人和事,歲月緩緩流淌,但也消磨了古城內的精華,那些內在古老而芬芳的氣息,令人無比動容,曾失陷於城市中的紅燈酒綠,來到這裏,只有自然的聲音。

古城是殘舊的,但殘舊卻更增添了古城的靈性,四周的樹木使它格外富有生機,被隔絕卻使這裏的空氣變得自由而使人迷念,靜靜走在古城的小道上,四周安靜而清透,迴盪着水滴落的聲音,還有水流聲的輕輕激盪,溫柔的浮現一個又一個水花,在心中流過,腳步輕輕走動,嘴角浮現笑意,遠離了城外的輝煌,我退避到這裏,閒看天邊雲捲雲舒,獨自靜聽心的聲音,我明白,我屬於古城,迷念它清純而又飽經風霜的氣息,即使只是幽夢一場,那又如何?

描寫古城的散文:鳳凰古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故鄉,涌現在沈老先生筆下有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美麗善良的翠翠,健康活潑像獸一樣,青山綠水裏的孕育出的靈秀,如同雨夜裏剛剛冒頭的堅硬的花蕾,不染世俗的風霜。邊城文學裏軟弱的丈夫,腰間別着旱菸袋,風塵僕僕來看望幾公里以外的妻子,爲了活下去,甚至願意出賣自己妻子肉體的,來換取油鹽醬醋茶,活的艱澀,孱弱,生活巨大的壓力,壓榨了最後一點人情味,看着自己的妻子風姿妖嬈周旋各色的男人之間,自尊如同雨打溼的報紙從牆上剝落,風化了,令人潸然淚下。那些奇特的生活方式,古古怪怪的人羣和綺麗湘西的文化,像畫卷向你展開了。因爲痛,所以更加真實得觸摸可感。邊城,湖南接近貴州的邊境地區,在中國地圖上也許小到找不到位置的地方,風塵煙火中,幾代變遷邊境生活中,歲月的痕跡是否將他的容顏已經改變了,還是任時光匆匆,抹去了淚痕,並不能改變它的容顏呢?

鳳凰古城,我來了,安靜的古城掩映在崇山峻嶺之中,滿山,滿谷都是綠油油的樹,一條河流像一條白帶般環繞而過,映着陽光,它是一條波光瀲灩的河流,河流中央砌成一條青石組成的橋,陽光打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光影的變化逗弄遊人蹲在青石上戲水。青山綠水,如同美人出谷,彆着鬢間的花兒搖曳在歲月的暮鼓晨鐘和滄桑變更中,更有風韻了。拾階而下,坐上了烏篷船了,河水清冽,河流懶懶浮着綠的水草,風兒輕撫而過,船兒慢悠悠在水中行着,船上的人歡喜雀躍,他們忍不住心中的歡喜,把手伸進了悠悠地清涼的河水裏,掬起一把的水甩向同伴們,快樂的笑聲迴盪着河面上。舟行於畫廊裏,擡眼望,兩岸是古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像一幅江南的水墨畫沿着江岸描畫開來。也像一首詩歌,凝練了唐詩宋詞的痕跡,丟落在時光裏。白牆和高飛的檐角倒映在河水裏,在這凝碧的山水裏,沒有絢爛得山花,只有千年不變的河流,映着藍天白雲,做着寂寂的夢。

夜晚總是依約而來,晚飯後,我們便來一睹幾千年來的古城頭,遠遠看去,一條長橋凌空而上,在長橋的中間位置隆起了三,四層高的方塔狀的古建築物,高高翹起的塔角好像鳥兒的翅膀停留在半空了,上面綴着閃閃爍爍的燈光,好像在暗黑的綿軟的綢緞撒下點點星光了,盈盈燦燦。這座橋像極了一條黑的長龍,束着巍峨的高帽子。

沿着這座橋的兩岸是河堤,住着湘水人家,河堤上滿是楊柳依依,夜風習習,沁入七月溼熱的空氣。走上橋了,天哪,擠擠一橋全是人,在家憋悶了一天的人們,白天看着濃烈的太陽光,無可奈何,夜晚來了,他們如蟻羣般傾巢而出,在夜晚的掩護下,人頭簇簇,車水馬龍,潮動的人羣像極了不生不息的海浪在橋面上澎湃洶涌。滿街燈火燦爛,叫賣聲不絕於耳,燈光下是琳琅滿目的物品,各色各樣的苗族銀飾品鋥亮得很,在燈光下閃亮逼你的眼睛。一家家的各色店面像張開獸的口,吞吐着日常的叫賣聲,口哨聲,客人嘟嘟囔囔的聲。

它是一座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在時空中莫名其妙地喘着氣,因爲這裏討生活的人羣的太多了,小孩,大人,老太太冒着汗,揹着揹簍,開始混跡各色的買賣的人羣,討好他們的主顧,做着生意。他們過多無法承載各色悲苦和喜悅,只知道在這黧黑的夜裏,難得有這賺錢的營生和希望。街上各色衣服多極,一家連着一家,衣服式樣大致相同,花色是少數民族烏龍藤連着墨菊,或者長長短短的披肩和設色簡單,大抵老舊,他們在過去漫長的歲月把對生活所有的美好想象濃縮成一針一線。

橋下是酒吧一條街,小小的街衢,青石板的路,震耳欲聾的熱鬧的音響聲,合着鐃鈸和擊鼓擴大無邊兇悍的聲音,嘶啞,略帶傷感的歌手的聲音都破窗而出。小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總在那裏時不時穿過,幽暗的燈光照得裏面隱隱約約。我們幾個迷失森林,有獵奇的衝動,就循聲進去,燈光閃爍,酒吧間擺設粗陋的,幾張桌擺放空空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客人,窗戶對着河面上,酒色醉人,領唱臺上領唱的女子,嫵媚的顏色,一身黑色的衣衫,綴着水鑽,燈光一閃,水鑽卻像魚兒一樣遊動起來。音樂是懷舊的,爵士的滄桑,述說一個被遺棄的女子躲在時光療傷了,他們是不管客人的眼色,只是一首又一首的唱,未來有多遙遠,沒有明天,只有溼熱的今天。在這夜裏客人也善感起來了,過去時光裏,擔心在過去的時光裏跌跌撞撞的,握不住的喜悅都隨風而逝,終究想要逃離。幾個人喝了幾口酒,就跑出來了。

鳳凰古城是瀰漫過去的象牙的碉堡,但願我若干年再相逢時,是靜靜的河流,是時光裏難得遺留下的璞玉吧。

描寫古城的散文

描寫古城的散文:古城印象

早就聽說過她是“中國最美的小城”,但如此匆匆登臨,註定是要留下遺憾的!

作爲根在湖南的外鄉人,早些年我就聽說,神祕的湘西,美不勝收。她美在“沈從文的書裏、黃永玉的畫裏、宋祖英的歌裏、羅洗河的棋裏、譚盾的琴裏”。當然也就知道,若沒有登臨南長城、沒有拜謁過沈從文和熊希齡的故居,沒有沱江泛舟,就不算真正到過鳳凰的道理。這次去古城,我既沒有登臨南長城,也沒時間泛舟沱江,和故居也只是匆匆打了個照面,一共就半天多的時間,遺憾之餘,卻收穫了感動,收穫了信念。

雖然是湖南人,對神祕的湘西其實並不太瞭解,和大多數人一樣,首先認識湘西,竟是通過《湘西剿匪記》那部電影。所以,在我的印象裏,古城,就是一個頭裹頭巾、腳蹬草鞋、着一套黑色粗布褂子、手拿水煙筒,坐在青石板臺階上的中年漢子,木訥而迷茫……但通過這次膚淺的遊歷,古城在我心中的形象變成了手握摺扇、一襲長衫的書生,他步履堅定而從容、目光深邃而多情……

走在那些狹窄的青石板街上,一股來自遠古的清涼之風拂面而來,沁人心脾,讓你感覺耳目一新。雖然我去的時候並沒有雨,但那古老的街道一下就讓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來。在這石磚青瓦、花窗飛檐之間,透過斑駁樹影,清晰傳來沱江蚱蜢舟上艄公的號聲。這一切,都讓你感覺到,就在街的盡頭,會有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在等着你的邂逅。

街道的兩邊,清一色的小店,主營業務幾乎都在驗證導遊所說的“三多”——賣銀的多、糖客多、做鴨子的多(七年級聽,我還真不好意思,諧聲太近了,而且竟然還出自一個年青的女導遊之口)。銀器、薑糖、血粑鴨是古城的三大特產。當然,吸引我們眼球的,不僅僅只是這三樣東西,那些色彩鮮豔的苗家織錦、做工精細的蠟染產品,真可謂巧奪天工。幾位趕時髦的靚女團友,當天晚上就換上了古樸而華麗的極具民族特色的吊帶小裙。同樣是在街邊挑一處臨江的小餐館,點上三五個當地小菜,叫上一壺甜糯米酒或彌猴桃酒,香裏夾着辣,辣裏透着香,就開始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可當地人可不像我們這麼悠閒,他們忙着呢。每天成千上萬的遊客涌進古城,開店者有的負責安排遊客住宿,有的負責遊客飲食,有的負責將當地的特產介紹給遠方的朋友們,自然都是忙得不亦樂乎的。條件差點的老鄉,就在江邊的石欄下襬個小地攤兒,賣些小什物,估計也夠養家餬口。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也都沒閒着,他們採來新鮮的小花和小草,編成頭箍,用一小籃提着到處兜售。花一樣的美女們再戴上這麼一頂,給原本就美麗的小城又增添了幾分曖昧的情調。最值得讚賞的要算那幫揹着揹簍的“堂客們”(湖南話裏“堂客們”指婦女),揹簍裏裝着的是她們親手製作的民族服飾,兩到三元一套出租給遊客拍照,如有必要,她們還會幫你拍,並教你擺出各種恰到好處的pose。你可千萬別小瞧了她們,也們手上提着的,竟是人手一部單反相機呢。

怪不得這麼小的一座石頭城裏,能走出像沈從文這樣的大文豪,走出像熊希齡這樣的中國第一任民選,及至今健在卻作品已賣到上千萬的大畫家黃永玉。我想,這和小城的忙碌,和小城的追求是分不開的。古老的小城,歷經風雨幾百年,依然能保持自己獨有之風格,這種風格,就如宋祖英的歌聲一樣地道純美,但在地道與純美的背後,有誰又知道透射的是哪種堅忍與艱辛呢?

你千萬不要因此就認爲古城是固執的或生硬的,恰恰相反,這座石頭小城的心胸,就如它坐落的湘西十萬大山那樣虛懷若谷。除極個別由熱血青年開的酒巴門口寫有“日本人謝絕入內”的字樣外,古城是以敞開的胸懷歡迎世界各地朋友們的。在這裏,民族的、世界的、現代的、古代的、東方的、西方的文化相互交匯,競相輝映,衍生出一種喧囂中透着靜謐、古樸中飽含時尚的獨特文化。沱江的兩岸,盡是大大小小的酒巴,古香古色的小酒桌上,啤酒、咖啡、雞尾酒,光觸交錯;歌聲、笑聲、嬉戲聲,飄飄渺渺。每個小酒巴里,居然都有一支小樂隊,鍵盤手、鼓手、吉它手個個眉飛色舞,投入得不得了,且極具感染力,你只要一見了他們,一聽到那音樂,身體定會不由自主的跟着有節拍地搖晃起來……

古城這位一襲長衫的江南才俊,就這樣一方面始終如一地堅持以己之風貌走自己的路,但也絕不拒絕一切先進與科學。他又有如一位低調的學者,既不隨世而運,也不獨立風標,他步履從容,信念堅定,聽得進去,做得精彩。也正是因爲古城這種開闊之心胸,讓她追趕世界的步伐,從來就沒有放慢過。我之所以感動,也正在於此。

早就聽說古老的湘西有趕屍、放蠱等悚人傳說,這無疑極容易給這座小城蒙上神祕而近乎恐怖的色彩。帶着疑惑,走街串巷時,我特別留意那些古老民居里關於神鬼的痕跡,一副普通人家門上的對聯,顛覆了我心中對“鬼異小城”的看法,對聯很短卻很實在——“但求心中無鬼,何必門上有神”!這不正是我們大家所追求的東西嗎?這讓我對這家主人肅然起敬,對這裏的民風也突然肅然起敬起來,也更堅定了我對古城“長衫書生、江南才俊”的看法。

才俊哪能沒摺扇呢?夜幕已深,我們一夥人準備返回賓館時,看到男性團友幾乎人手一把摺扇,我便也買了一把,古銅色的,就像電影裏唐伯虎手中的那把,我也冒充一回風流才子吧。扇是用油布做的,做工很好,很結實,扇的正面是黃永玉先生對古城的寫生畫,背面是沈從文先生的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大概也只合這人傑地靈的古老小城所能擁有吧!

我“噗”的一聲打開扇子,沒想到身邊突然響起一陣鈴聲,尋聲看去,鈴聲發自江邊的一根釣竿上,一位垂釣的老者,已將沱江裏的一條小桂花魚拉了上來,活蹦亂跳着……

描寫古城的散文:古城記憶

有些刻映在童年記憶裏的影像,是生命收藏的古畫,隨着時間的流逝,色彩也許會變淡,然神韻更美。是生命窖藏的古酒,愈久愈醇,歷久彌香。是生命祕藏的古珍,時間越長,價值越大。這些影像早已脈動於一個人的血液裏,組成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忻州古城,就是璀璨在我童年記憶裏不落的太陽。

在我純至的童心裏,忻州古城簡直就是富貴、吉祥、幸福的象徵。這座古城是我人生觀成熟期的夢想星空,那時的我純真地認爲只要到了忻州古城,就能抵達夢想的天堂。

古城之所以給我珍攝這樣的影像完全是由哥哥那幸福、滿足的微笑一瞬間定格在我記憶中的。

難以忘記哥哥繪聲繪色地給母親講述跟着父親、馬四叔他們幾個大人去忻州吃“好面”的經歷。一天,父親和他的幾個朋友感到天天啃包穀餅咽高粱飯乾重活實在清苦難熬,就心生執念,想在中午歇息的空擋裏跑到忻州古城喝碗“好面”。於是,父親、馬四叔幾個好友一嘀咕便在上午收工後帶着十幾歲的哥哥,頂着夏日酷陽一路小跑,汗流浹背地趕到忻州古城,在日本鬼子佔領時期修建的老火車站旁一個飯館裏,每人吃了一碗“好面”後匆匆趕回村子裏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哥哥常常回味無窮地感嘆那是他這輩子吃到的第一碗最好吃的面。我想,既然哥哥只因一碗麪便感悟到了忻州古城的美好。那忻州古城一定很美,一定是人間天堂,從此以後,我的心裏便裝了一個古城的綺麗的夢想。

當我慢慢長大進學堂時,正趕上了青春炮聲隆,旗幟如火紅的文革時代。毛主席的教導在每個人靈魂深處澎湃激盪。村民們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白紙一般純潔無瑕的思想很快就被全部染成了紅色。對來自古城從田野駛過的二一二吉普小車充滿了敬慕、嚮往之情,這一切更加堅定了我追夢的熱情。

再長大些,躁動輕狂的少年心更是對世界充滿了渴望,冒險獵奇的思想迅速膨脹。於是,爲了一睹夢中古城,約了幾個同齡夥伴逃學前往。啊!忻州古城!夢中的古城果然沒有辜負我熾烈的思念之情,這裏就是我夢中的天堂,這裏就是我夢中古老的蒼茫。看吧:古城巍峨,磚牆蜿蜒,街巷縱橫,木屋錯落,綠樹參差。這澄碧的藍天,悠悠的白雲涵蓋了多少前朝歷史?這城池上深深淺淺的腳窩裏潛隱着多少滄桑故事。

古城像一位長壽老人,揹負着數不清的歲月和痕傷從歷史的地平線盡頭蹣跚走來,這些斑駁的痕傷更加彰顯出他不老的風骨,他依然那麼氣朗神俊,依然那麼光彩奪目。走近他,就猶如翻開一部大百科全書的通史卷,他的平凡,他的艱辛,他的變遷,他的豐贍,他的厚實,他的溫情,他的寧靜,……無不讓人手不釋卷,無不讓人顧盼流連,甚至因此忘記地老天荒。

忻州古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因其險關要塞據多,爲兵家必爭之地,故有“晉北鎖鑰”的美譽。也因其人傑地靈,歷史上多個朝代在此設置州郡。至此商賈往來,富甲一方。這裏也曾是民歌的海洋,傳統藝術更是源遠流長。由此,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養育出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風流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畲等。

據史書記載,忻州古城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十月修竣後,四座城門連通八座洞門,洞門城門重重相對,彼此相通。城垣西北爲鈍角,東南高度最低,在城市建築上充分體現了“天不滿西北,地不平東南”的古理。

文革初,忻州古城慘遭拆除、破壞,只剩些頹垣禿壁在歲月的西風裏呻吟、哭泣。老縣委就坐落在縣城東南角一處古典大院裏,那裏不知是有錢人家的宅邸還是封建官吏的府治,總之,給人的印象是是壁壘森森,威嚴可怖。

隨着文革深入,各種政治運動波濤起伏。古城險遭滅頂之災,城牆倒坍,廟宇被焚。老縣委大院的一部分改成了看守所,老縣委也不得不由老院搬遷到慘遭破壞的北城邊,後來那裏又新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辦公大樓。由此,古城又一次見證了風霜雪雨,走進新舊更替的新一輪歷史變遷裏,直到如今。

長大後,我離開故鄉,離開了古城。然而古城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不管走到哪裏,它始終在我的心空如雨絲般柔柔地迴旋,如春風般溫馨地吹拂。它總是挾裹着故土清甜的黃土氣息,悄悄潛入我夢中,它總是攜帶着初夏的果花馨香,輕輕地喚醒我甜甜的酣夢。

如今,春風澹盪時代氣息,古城煥發了勃勃生機,古城真的變了,它從輝煌走向衰敗,又從衰敗走向輝煌,它踏着我國沉重的歷史腳步跨高山、歷險灘,歷盡風吹雨打,總算迎來了燦爛的時光。

古城似乎沒變,沒變的還有古城厚重的歷史積澱,古城人勤勞睿智的承續,古城生生不息的靈魂……

古城似乎未老,歲月似乎未老。老了的是我年輪裏的記憶,老了的是我記憶裏的夢幻。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能聽到古城的呼喚。聽到夢幻的心語……